•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多重信号发布 珠三角产业大转移直面"环境门槛" (1人在浏览)

电白人民群众

学前班
注册
2006-06-16
帖子
30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新华网广州6月17日电(记者王攀)经过近30年的飞速发展,以加工制造业闻名全球的珠三角也感到疲惫不堪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来自成本和环境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已吹响了珠三角产业大转移的号角。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有关部门今年已经发出了一系列信号:从纺织到电镀化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大潮正在面临越来越高的"环境门槛"。初步估计,至少有数千家企业将受到直接影响。

土地与污染:珠三角无法承受的重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统计显示,近年来包括了8个城市在内的珠江三角洲以占全国0.43%的土地和1.8%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8%的国内生产总值。

然而,在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珠三角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压力。在广东省环保会议上,省长黄华华指出,尽管近年来广东在环保上工作成绩显著,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善。"

他说,按照现有的发展模式,如果想实现"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至少要再使用相当深圳、珠海、东莞三市面积总计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当年的能源消耗总量将达到4亿吨标准煤,"这显然难以为继。"

调查显示,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国的4倍、日本的5倍。特别是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两大指标,"十五"末期比国家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分别高出了24%和62%。

生活在珠三角的人都能感觉到,近年来灰霾天气的出现天数增多,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现象;以珠三角为主体,全省63%的土地被划为酸雨控制区。

专家指出,历史因素形成的产业结构,是珠三角地区环境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珠三角发展起源于"三来一补"产业,劳动密集、污染严重的电镀、印染、制鞋等行业就占了相当大比重,时移事易,污染治理积重难返。

广东省副省长谢强华日前表示,除了环境问题的积累外,当地环保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环保意识淡漠,还以减轻企业负担为名,出台违悖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土规定";此外,由于社会危害严重,因环保问题引起的群众信访、上访持续增长,已经成为社会治安、劳动保障后的第三大社会关注问题。

珠三角重点查处重点污染行业

在严峻形势下,记者从广东省有关部门得到的信息显示,同以往相比,环境带给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压力正在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考虑因素。

从去年开始,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也着手建立起了环保淘汰机制,这些地区将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工作重点,直接影响了当地化工、电镀、制革、印染等重污染行业的生存空间。

来自有关部门的消息显示,为了给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广东还采取了建立 "转移工业园区"方式,即珠三角城市和其他地区一一签定协议,将部分产业集中调整到规划好的园区中,集中治污,避免重复旧模式的弊端,同时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

谢强华说,广东的污染产业治理采取的"以点带面"的方式,突出解决重点地区重点问题。在今年的工作计划中,东莞造纸和小烟囱、三水化工等珠三角地区污染问题等就占了十个重点查处项目的一半以上。

据环保部门的介绍,未来数年内的治理计划将直接影响到全省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石油和化工企业260多家,年排放危险废物100吨以上的企业6000多家。

谢强华说,为了达到国家制定的目标,广东各地必须在2007年前全部关闭5万千瓦以下燃煤燃油机组,2008年前完成所有燃煤燃油电厂的脱硫任务,新上电厂必须全部脱硫。

据了解,在未来数年内,一批较早进入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外资企业也可能会因为当地环保标准的提高而被迫退出,其中一部分可能进入"转移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处理污染问题。

产业转移也要有"环境门槛"

然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成建三分析说,目前值得重视的是,随着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珠三角大量企业外迁,接纳这些产业的偏远地区和山区如何避免再度发生环境污染问题。

他举例说,广东某市为了承接陶瓷产业转移而设立的工业园区就存在过度发展的问题,环境容量实际上已经接近极限,甚至可说是有点失控。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日前在全省环保会议上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重申,目前广东需要严防污染从珠三角"向山区转移"。

今年4月,广东省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对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中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详细规定。此外,在6月前,广东省环保局还就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下达文件,同时要求严防污染向农村转移。
负责转移园区审批工作的广东省经贸委负责人表示,这种将发达地区产业整体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模式是全国首创。他说,目前全省各市正式签订产业转移工业园合作协议达到了34个,但省政府批准的只有6个,"在推进这项工作中,土地储备和环保过关是关键,符合条件的有一个批一个。"
有关人士表示,在防止珠三角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不加甑别地转移到山区和两翼地区的同时,欠发达地区也要避免在招商上的"饥不择食",敢于向高污染项目说"不"。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