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大学生到农村中去能做什么?  (1人在浏览)

注册
2006-06-07
帖子
61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大学生到农村中去能做什么? 

  2005-08-06 09:11:47  

 

  ■中国观察之党国英专栏
  
  几年前,《实话实说》在山东大学做了一台“研究生做村官”的节目,我当时作为嘉宾,谈了与主持人不大一样的看法。我对山东大学的学生说,他们大学毕业后不必要去农村做村官,至于研究生毕业,就更没有必要了,除非他们有极为特殊的偏好。记得我还说,作为一种个人行为,我对他们的选择表示敬意,但作为一种社会提倡,我并不赞成大学生大规模地去农村做村官。至今,我的看法没有变化。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河南汝州445名大学生村官的情况,我读了后还是觉得心头沉重。这批学生在农村做村官还不到一年时间,该有的一些后果现在还看得不大明白。我依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妨提出几个判断:如果这批学生是国家普通高校毕业生,并且,如果农村社会经济体制不发生大的变化,那么,首先接受这批学生的乡村不会因此而发生明显的社会经济进步,就是说,这些乡村不会比其他参照乡村变得更好;其次,就大学生个人利益讲,这些学生因为这种选择可能放弃了更好的选择,就是说,同样资质的大学生只是因为做了其他事情,其未来福利状况可能要高于这些村官们。当然,这都是从平均数上讲的。如果用5年时间观察,我相信我的看法会被证明。毫无疑问,这其中会出少数明星,但我以为,他们做其他事情也同样会出明星。
  上述远谈不上激动人心的判断,出自我自己对农村发展现实的估计,具体说是下面两个估计。
  第一,中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固然受到农村教育水平低的制约,但最重要的制约却来自农村生产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体制缺陷。这些制约不会因为大学生做村官而得到重要改变。每户农民耕作几亩地,是不可能致富的。农业产业化固然会提高农业附加值,但高度竞争会很快使投资者仅仅能得到平均利润,除非他有办法扩大农场规模。而农场规模的扩大在目前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大规模引入外部资本,依靠政府的力量强行扩大农场规模,弊大于利。这些情况不会因为大学生做了村官,加强了对农民的“教育”,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在很多情况下,问题不是人才缺乏,而是缺乏发现和利用人才的机制。我总爱说,农村是有人才的,关键是要有发现和利用他们的机制。更进一步说,即使是一个人才,他做了村官也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有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可是,如果没有铁路,车头有什么用?农村发展的“铁路”要靠高层决策者来修筑。目前,关于城市化的政策,关于土地政策,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都有待大的调整,而这些变化不是由村官来决定的。
  农村的未来发展需要有创业精神、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农民的合作社领袖、大的农场主,都应该是由相当水准的人才来担当。如果有了一定的条件,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投身到农业产业中,当一个中产者,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这个局面不会立即出现。也许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快一些,这个局面会稍微快一些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指望把每一个农民“教育”成合格的现代农场主。在任何一个人群中,总有大批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他们不免要成为“无产阶级”,以自己的劳动作为生存的资源,也就是说,不适合做合作社领袖或农场主的那些农民,大部分要转移到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有任何的浪漫主义幻想。社会的文明不是人人成为资本家,而是在权利平等的条件下,让每一个工人能体面地工作和生活,特别是要他们的后代有机会成为社会“白领”。
  在中国,村一级社区是不免要走向衰落的,村官作为一种职业,也是要消亡的。这是迟早的事情。有的地方已经有了这种明显趋势。当我们的农场规模足够大以后,当农民合作社比较普遍以后,当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以后,村官将不是一种主业。大量的村官将由志愿者担当,他们的主业将是农场主或农民合作社领袖。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在这里,但这还不是现实。
  我从媒体报道中得知,河南汝州的大学生村官中有一位叫卢克文的,看得出他是那种有创造性的年轻人。他已经遇到了挫折,可他还在支撑着。如果什么时候连他也支撑不了了,事情的大局就不大乐观了。我多么希望农村的社会经济体制能尽快地变化,使得像卢克文这样的年轻人能实现他的梦想。
  (作者系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
 
大学生下农村,政策应先行
2005-09-07 09:25:31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周虎城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出现了诸多争论。不少舆论呼唤大学生投身基层,在农村建设的滚滚浪潮中争当时代先锋。也确实有一批下乡的大学生,他们活跃在农村,成功者有之,困惑者更多,真正能在农村扎下根来的少之又少。

  广东仲恺农学院的4个大学毕业生,于4年前辞掉城市里的工作,在英德市的一个山谷间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史。2003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他们损失惨重,几个月后,一人离队,剩下的三人被迫再度创业。时至今日,虽小有成绩,但更多的是人生接踵而至的难题,除了身份定位的尴尬之外,最明显的便是婚姻与家庭。(见昨日《南方都市报》报道)

  有一番理想,认为“农村大有可为”是下乡大学生们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理念。这样的理念在今天物欲横流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也因此赢得了许多赞扬,既有来自民间的,也有来自政府的。可惜,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赞扬,现实的困境也并不因为赞扬而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

  所谓的现实困境,就是他们除了理想和抱负之外,几乎一无所有。而这种现实困境追究起来,也不过是第一层次的困境罢了,真正的困境仍然来自于城乡二元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结构的不协调。仲恺农学院的这几个学生毕竟得到了政府支援的20万贷款,否则,他们很难维系下去。但是,光有资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思考的是,他们从大学里带出来的城市话语体系在农村是否合用?他们如何面对农村完全不一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圈?当天灾人祸齐至的时候,成果有没有化为乌有的可能?

  鼓动大学生到基层和农村就业,去施展才华,不失为解决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大的一种路径。但倘若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教育差距、文化差距等没有根本性转变的话,大学生在农村的所谓施展才华只能如昙花一现,不可能获得群体性的成功。这样一个判断的基础在于,大学生在农村不仅面临物质压力,更面临心理压力、文化压力以及社会压力。这么多压力集中到一起,如非有特别坚忍的毅力,很容易使一个年轻人从理想重归现实。这样的例子已有许多,包括上述4个大学生中离开的那一位。

  目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一般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现代农业型,以农业院校毕业生居多;一个是现代政治型,多以普通院校毕业生为主,梦想改变农村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不能说他们没起到一定作用,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并不以农村话语为主导,城市化才是根本之道。依笔者愚见,大学生要想在农村获得成功,最为主要的方式是推动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基于中国地少人多的现状完全无法改变,农业救农村的想法注定无法成功,所以,思路理应转变。只有跳出农村建设农村,所谓的新农村(乡村)建设才有可能逐步化为现实。而这些,又岂是大学生们能够独自承担的?

  一言以蔽之,政府需要转变政策,担负起扶持就业、农村环境改善等一系列任务。否则,大学生们的兴农理想,绝大多数逃脱不了止于理想的宿命。
 
也谈大学生的劳动者角色定位

新华网广东频道 ( 2006-05-23 15:13:28)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陈苗苗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认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今天才有的话题,似乎从大学扩招以后,这个话题便不曾中断过,而且随着每年六七月份毕业时间的来临,愈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否越是就业难,就越说明大学生的“普通劳动者”身份呢?

这就要来看究竟是从国家就业战略上还是从大学生个人心态上来定位这一身份了。

从比重来看,大学生在中国劳动力中所占比重虽然在逐年上升,但也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约5%左右,我们的这个比例不仅远逊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就是对比近邻印度也是不如的。何以我们竟面临看起来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呢?

实际上,大学生的就业难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就业难,社会不是不需要大学生,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迫切需要高学历人才进入,但是大学生宁愿在都市里尴尬挣扎,也不愿意到西部和农村奋斗青春。问题在于一些大学生和家长仍然对在大都市工作抱有太多向往,宁愿成为大都市的“普通劳动者”,也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去尝试当“精英人才”。据调查,大学生就业中近70%的人选择的就业地点都是沿海大城市,而对中西部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大学生并不关注。放着精英不当,偏要在竞争白热化的大都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争食,他们看重的是什么?不思考这一问题,一味地要求大学生放平心态,自然是没有太多用处的。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是盲目行为者,他们在就业问题上的抉择大多也是出于经济理性的计算。

都市尤其是大都市意味着更多的机会,而这种机会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国家政策的不同而带来的,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都市的资源配置日趋完善,市场环境不断改善,相对于中西部经济后进地区而言,显然吸引力更为强大。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得后进地区变得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而不是仅仅批评大学生的心态。

对于中西部而言,即使有“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这样的国家宏观战略,但具体到个体的中西部城市而言,也许个别地方政治生态的落后尤其是计划管理思维残存,导致市场因素发育不足。要害就在于计划管理模式是埋没人才而不是让人才迅速脱颖而出的机制。如果不改革政治生态,不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度,不迅速发育公开、平等、公正的市场环境,大学生如何敢来当“精英”呢?

大学生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劳动者,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还没有奢侈到让大学生都来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地步。要吸引大学生到中西部去工作,光靠精神鼓励是不够的,根据国际经验,越是在相对贫困地区从事同等工作的劳动者,其所得报酬越高。所以,国家不妨考虑出台新的中西部就业优惠政策,辅之以中西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大学生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发展潜力更大的地方呢?

国家人才分布的矛盾,说到底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多年来的历史形成的,一时也难以解决,但是这不妨碍中西部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关键就是要建立新的人才激励机制,使得人才是靠个人能力而不是靠关系、权术等要素获得发展潜力。如果发达地区的“普通劳动者们”能够通过经济理性计算,发现中西部对于个人发展更有好处,那当下的大学生就业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南方论坛评论员)
 
突然想起前段时间报纸上报道有条卖沼气的村子!
家家户户都是烧沼气,而且是循环利用,如用养猪所产生的粪肥产生了沼气,通过管道输送各家各户,然后在把的粪肥浇溉果树,据说只是煤气的三分之一的价钱。
 
若就题目论,大学生到农村可做的事太多了:协助提高教学质量、种树育人、提高现代化..........但老觉得这题目本身突显的是“大学生”与“农村”的奇怪关系。

农村给不到千辛万苦熬出来的大学生相应的福利待遇是关键。若可以,在农村工作也无妨呀。弄不好搞个全国示范村出来,多威风。你在大城市,人才济济,还不一定有表现。既实现了精神追求,也满足了物质需要。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