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焦点 家长 校长 市长会诊义务教育乱收费
家长:“五花八门的收费项目,谁也不敢较真”
会外声音:一家公司的财务会计李女士说,我的孩子上小学属于片内招生,不用交择校费,但是学校的教学班分三种形式:上普通班不用额外交钱,上英语班一次性交3000元,上电脑班交1万多元买笔计本电脑,说是6年后归学生个人,但是这笔费用也太高了。现在,学校的收费项目五花八门,校服费、保险费、辅导教材费,有的连收据都没有,我们也算不清楚。只知道孩子说要钱,我们就要交,谁也不敢跟学校较真。
记者调查:去年上半年,教育乱收费位居全国价格举报首位,占到已查处案件的23.8%。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在审计的19所高校中,18所学校有乱收费行为,数额达8.68亿元。
最近东部一个省公布的2004年度教育督导报告显示,全省3.3亿元教育经费没有到位,有的县(市)甚至动用学生杂费发放教师工资。
代表观点:郝建枝:学校乱收费确实存在。看车费、矿泉水费、校服费、保险费……收费项目很多。有的学校收高额择校费,有的城市小学择校费最低3万元,高的达10万元。每到新生入学前,家长们便想方设法托关系、找门子、批条子、送票子,以捐资助学的名义送孩子上名校。但是由于捐资助学符合教育法的规定,有关部门对这种打擦边球行为也无法查处。
我觉得乱收费一方面是由政府投入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学校也难辞其咎。这些费用,对富裕家庭来说不算什么,但对贫困家庭来说,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校长:“如果政府投入充足,哪个校长愿意冒险乱收费?”
会外声音:一所城区中学校长说,实行“一费制”以来,学校办学经费很紧张。只能收取每生每年杂费370元,我们区还算重视教育的,从2004年开始拨生均经费,每生每年70元,加起来每个学生经费是440元,全校1100名学生,四五十万元,而学校办公经费节约用一年也要七八十万元。没有哪个校长乱收费为了往自己腰包里装,都是为了维持学校运转。实行‘一费制’后,学校乱收费的口子扎住了,政府投入的通道没有放开,学校的日子很难过!
记者调查: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以来,不允许向学生收取“一费制”以外的收费项目,但是一些巧立名目的收费项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花样翻新。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一费制”是为了规范教育收费、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想法很好,但“一费制”必须在政府生均经费到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当前,公用经费不到位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有的学校建好了,政府再也没有投入,就靠收学生的杂费维持,有的学校就想方设法伸手去碰“高压线”。辽宁仅一个县级市生均经费缺口就达900多万元,不少学校只好动员学生勤工俭学,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代表观点董凤华(中学副校长):我们学校是区直学校,属于优质教育资源,政府投入情况还不错。但就是这样,我们运转经费也十分紧张。学校要达标、要创省级示范化学校、要添置、维护设备等,哪一样不需要花钱?
学校是花钱的地方,现在很多学校的生均经费连办公费都不够,学校如果不自筹资金,连水电费都支付不起。校长已经变了味,至少要拿出一半精力抓钱。北京、上海的校长大多不会为钱发愁,因为政府拨款比较充足。教育乱收费这个板子该打谁?仅仅打在校长身上实在冤枉。道德败坏、装进自己腰包的校长毕竟是少数,一些校长是为了学校能够维持下去不得不违规。只要政府投入到位了,有哪一个校长愿意冒风险去乱收费?
义务教育阶段绝对不允许收取择校费,但事实上一直以赞助费、捐资助学的名义变相存在。有的地方政府为减轻财政压力,支持或默许学校向家长收取建校费、择校费、赞助费。其实,这是政府为逃避投入责任,不仅放弃了监管的职责,而且直接放纵了学校的违规行为。
市长:“以县为主”不应是投入“以县为主”
会外声音: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国华说,实行“一费制”后农村义务教育捉襟见肘,乱收费屡禁不止,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长期以来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尤其是财税体制改革后,财政重心上移,县、乡财政变得薄弱,而与此同时,义务教育的责任却没有同步上移,县级财政“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
记者调查:我国教育投入的首要问题是投入总量不足。目前在国际上平均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为5.1%,其中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而我国2004年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2.79%,不仅没有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上世纪末实现4%的目标,而且从2001年以来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连年下降。
另外,教育投入分担的比例不合理,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却相对较少,而县乡两级政府财力薄弱,却主要承担对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从而造成教育投入不到位和挤占挪用教育资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矛盾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更加加剧。
代表观点:刘岩(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我们国家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但以县为主不应该是以县为主进行投入。肥城在山东是经济30强县(市、区),去年财政收入8个亿,但全部承担9年义务教育投入仍很吃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9万人,教职工7000多人,教师工资、学校建设投入一年2个多亿,占1/4的财力。山东大多数县要拿出1/2的财力,经济薄弱县甚至要拿出2/3的财力来投入教育,这个负担实在太沉重了。
教育投入还涉及政绩考核问题。如果一个县长、市长手里有1个亿,他是拿来投教育,还是修路盖楼建广场?答案肯定是第二个。要招商引资,就要实现三通,没这个连项目也引不进来。现在很多县城高楼多、广场大、绿化很漂亮,是真有这个经济实力吗?不是。因为这是一眼就能看见的政绩,而投资一个农村小学,又有几个人能看得见呢?这不是哪个干部素质低、觉悟差,而是机制造成的。哪一级干部都知道教育很重要,但是当财力有限的时候,就会拿来干他认为相对重要的事。
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政府投入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但国家不应该把大部分责任压到基层政府身上。现在教师工资对基层是个沉重的压力,我建议,国家编制内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由国家负责发放标准工资,各省、市、县可以根据财力予以补贴。按照规划,2007年山东农村中小学全部免除杂费,肥城市估算了一下农村中小学杂费要免除1500万-2000万元,政府能拿出来吗?这笔钱应该由中央、省、市、县共同承担,乡镇财政再也承担不起了。
家长:“五花八门的收费项目,谁也不敢较真”
会外声音:一家公司的财务会计李女士说,我的孩子上小学属于片内招生,不用交择校费,但是学校的教学班分三种形式:上普通班不用额外交钱,上英语班一次性交3000元,上电脑班交1万多元买笔计本电脑,说是6年后归学生个人,但是这笔费用也太高了。现在,学校的收费项目五花八门,校服费、保险费、辅导教材费,有的连收据都没有,我们也算不清楚。只知道孩子说要钱,我们就要交,谁也不敢跟学校较真。
记者调查:去年上半年,教育乱收费位居全国价格举报首位,占到已查处案件的23.8%。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在审计的19所高校中,18所学校有乱收费行为,数额达8.68亿元。
最近东部一个省公布的2004年度教育督导报告显示,全省3.3亿元教育经费没有到位,有的县(市)甚至动用学生杂费发放教师工资。
代表观点:郝建枝:学校乱收费确实存在。看车费、矿泉水费、校服费、保险费……收费项目很多。有的学校收高额择校费,有的城市小学择校费最低3万元,高的达10万元。每到新生入学前,家长们便想方设法托关系、找门子、批条子、送票子,以捐资助学的名义送孩子上名校。但是由于捐资助学符合教育法的规定,有关部门对这种打擦边球行为也无法查处。
我觉得乱收费一方面是由政府投入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学校也难辞其咎。这些费用,对富裕家庭来说不算什么,但对贫困家庭来说,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校长:“如果政府投入充足,哪个校长愿意冒险乱收费?”
会外声音:一所城区中学校长说,实行“一费制”以来,学校办学经费很紧张。只能收取每生每年杂费370元,我们区还算重视教育的,从2004年开始拨生均经费,每生每年70元,加起来每个学生经费是440元,全校1100名学生,四五十万元,而学校办公经费节约用一年也要七八十万元。没有哪个校长乱收费为了往自己腰包里装,都是为了维持学校运转。实行‘一费制’后,学校乱收费的口子扎住了,政府投入的通道没有放开,学校的日子很难过!
记者调查: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以来,不允许向学生收取“一费制”以外的收费项目,但是一些巧立名目的收费项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花样翻新。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一费制”是为了规范教育收费、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想法很好,但“一费制”必须在政府生均经费到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当前,公用经费不到位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有的学校建好了,政府再也没有投入,就靠收学生的杂费维持,有的学校就想方设法伸手去碰“高压线”。辽宁仅一个县级市生均经费缺口就达900多万元,不少学校只好动员学生勤工俭学,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代表观点董凤华(中学副校长):我们学校是区直学校,属于优质教育资源,政府投入情况还不错。但就是这样,我们运转经费也十分紧张。学校要达标、要创省级示范化学校、要添置、维护设备等,哪一样不需要花钱?
学校是花钱的地方,现在很多学校的生均经费连办公费都不够,学校如果不自筹资金,连水电费都支付不起。校长已经变了味,至少要拿出一半精力抓钱。北京、上海的校长大多不会为钱发愁,因为政府拨款比较充足。教育乱收费这个板子该打谁?仅仅打在校长身上实在冤枉。道德败坏、装进自己腰包的校长毕竟是少数,一些校长是为了学校能够维持下去不得不违规。只要政府投入到位了,有哪一个校长愿意冒风险去乱收费?
义务教育阶段绝对不允许收取择校费,但事实上一直以赞助费、捐资助学的名义变相存在。有的地方政府为减轻财政压力,支持或默许学校向家长收取建校费、择校费、赞助费。其实,这是政府为逃避投入责任,不仅放弃了监管的职责,而且直接放纵了学校的违规行为。
市长:“以县为主”不应是投入“以县为主”
会外声音: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国华说,实行“一费制”后农村义务教育捉襟见肘,乱收费屡禁不止,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长期以来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尤其是财税体制改革后,财政重心上移,县、乡财政变得薄弱,而与此同时,义务教育的责任却没有同步上移,县级财政“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
记者调查:我国教育投入的首要问题是投入总量不足。目前在国际上平均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为5.1%,其中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而我国2004年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2.79%,不仅没有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上世纪末实现4%的目标,而且从2001年以来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连年下降。
另外,教育投入分担的比例不合理,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却相对较少,而县乡两级政府财力薄弱,却主要承担对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从而造成教育投入不到位和挤占挪用教育资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矛盾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更加加剧。
代表观点:刘岩(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我们国家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但以县为主不应该是以县为主进行投入。肥城在山东是经济30强县(市、区),去年财政收入8个亿,但全部承担9年义务教育投入仍很吃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9万人,教职工7000多人,教师工资、学校建设投入一年2个多亿,占1/4的财力。山东大多数县要拿出1/2的财力,经济薄弱县甚至要拿出2/3的财力来投入教育,这个负担实在太沉重了。
教育投入还涉及政绩考核问题。如果一个县长、市长手里有1个亿,他是拿来投教育,还是修路盖楼建广场?答案肯定是第二个。要招商引资,就要实现三通,没这个连项目也引不进来。现在很多县城高楼多、广场大、绿化很漂亮,是真有这个经济实力吗?不是。因为这是一眼就能看见的政绩,而投资一个农村小学,又有几个人能看得见呢?这不是哪个干部素质低、觉悟差,而是机制造成的。哪一级干部都知道教育很重要,但是当财力有限的时候,就会拿来干他认为相对重要的事。
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政府投入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但国家不应该把大部分责任压到基层政府身上。现在教师工资对基层是个沉重的压力,我建议,国家编制内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由国家负责发放标准工资,各省、市、县可以根据财力予以补贴。按照规划,2007年山东农村中小学全部免除杂费,肥城市估算了一下农村中小学杂费要免除1500万-2000万元,政府能拿出来吗?这笔钱应该由中央、省、市、县共同承担,乡镇财政再也承担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