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揭秘鄂尔多斯创富奇迹 家产300万算穷人 (1人在浏览)

电白海边人

初中一年级
注册
2011-12-28
帖子
407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十年前,家住鄂尔多斯东胜区的李志无法想象他今天的生活。原本花一块钱都会心疼的他,因为房子和土地被政府征收,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他将钱投入到煤矿、炒房和放贷 ,不到5年的时间,完成了从 100万到 300万、500万、1000万的财富积累。
  
    十年改变的不止李志一家,整个鄂尔多斯十年来完成了一次重生似的跨越。2001年以前,这个近一半面积是沙漠的城市,还在因为贫穷被称作“内蒙古的西部”,可到了2010年,它的人均GDP超过香港,位居全国第一;同时由于能源、原料价格的上涨,内蒙古整个省份的GDP增速迅速提升,今年一季度增速甚至超过第一经济大省广东。
  
    让鄂尔多斯这个大城镇发生巨变的,是“扬眉吐气”(羊绒、煤 、稀土、天然气)四大产业,其中尤以地下黑金――煤炭的大量开采尤为突出。煤矿让一部分人首先暴富,财富又通过炒房、高利贷等方式聚集、扩散和再分配,鄂尔多斯人以这种简单而粗犷的资源创富方式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的人。
  
    带有梦幻色彩的暴富传奇,也让人们对鄂尔多斯充满好奇甚至质疑。
  
    财富“跑”在大街上
  
    “有个鄂尔多斯当地人,几百万的征地款到手了,实在不知道怎么花,有一天看到上班的邻居买了一辆路虎,于是也买了一辆,每天开着路虎放羊。”
  
    “有一次汽车展销会上,一个穿着不太讲究的老大爷买车,卖别克的小伙子没搭理他,老大爷被激怒了,一口气要了11辆,他是个村长,提出的条件是经理必须找11个司机帮他把车开回村里去,因为村长和买车的村民都不会开车。”
  
    在从鄂尔多斯机场打车去老市区东胜的路上,健谈的出租车司机刘俊给记者讲起了上述两个段子。这两个段子,据说在鄂尔多斯几乎人尽皆知。
  
    段子被记者当成了笑话。“你别笑,这可是真的。”刘俊很认真地说道,别的车不提 ,路虎在鄂尔多斯绝对一家独大。为了证实这一点,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他甚至给记者一辆一辆地数过往的路虎,开往那日松北路的单向三车道上,不到50分钟的路途,一共数了17辆。在市区的一个主干道路口,交通信号灯亮了,拐弯的七辆车中,竟有3辆是路虎。
  
    鄂尔多斯人对路虎有着特殊情结。整个鄂尔多斯的出租车不过2400辆,而路虎则超过了5000辆。“我们这边的车管所,平均每天上牌大概200辆车,至少有一辆就是路虎。”当地人林先生说。他是一家经济型酒店的老板,有一个在车管所工作的弟弟专门管车辆上牌。
  
    除了路虎外,在鄂尔多斯的大街上,丰田、本田、现代、雷克萨斯等越野车随处可见。保时捷、奔驰、奥迪、宝马、法拉利、凯迪拉克、迈巴赫、林肯等豪华轿车也屡见不鲜。林先生说,鄂尔多斯有保时捷3000多辆,奔驰、宝马2000多辆,丰田霸道10000多辆。
  
    在鄂尔多斯市公共事务管理局工作的马先生说,内蒙古50万元以上进口车销量的40%都在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就是流动的车展,什么好车都有,奥迪、宝马,在这根本不算啥。”在东胜区政府附近的一处洗车店,几位店员说,他们老板就是当地人,家里4个人6部车,除了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外,人手两部,最差的车是奥迪A6.
  
    一位浙江商人在鄂尔多斯做贸易,手下几员得力干将都是鄂尔多斯人,浙江商人给这几位干将的年薪都是以百万计,让这位商人一直过意不去的是为干将们配的车太差。配的什么车?奔驰。对这个让人吃惊的回答,浙江商人的解释是:按照这几个鄂尔多斯人在当地的收入和影响力,200万元以下的车不会考虑。
  
    “外界有个说法,鄂尔多斯的保洁阿姨都开丰田越野上班,这事不是瞎编的。”鄂尔多斯小伙子张焱说,现在鄂尔多斯本地人应该没有做保洁的了,前两年有的话,开个丰田越野上班并不是什么怪事。
  
    记者在鄂托克西街上的一个酒店吃饭,服务员指着停在门口处的一辆奥迪Q5说,这是他们酒店厨师的私家车。
  
    家产300万也是个穷人
  
    6月9日下午5时许,23岁的小静(化名)从达拉特南路上的一家银行下班后,径直走向一辆丰田普拉多越野车。这款50多万元的车,是去年父母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我这车还算好车啊?在我同学里面,这车最多算是个中等,没办法,家里条件所限。”问起家产,小静伸出5个手指头:也就500万吧。
  
    “在鄂尔多斯,家产300万以下的都是穷人。”出租车司机梁师傅来自江苏,在鄂尔多斯打工已经5年多了。他告诉记者,300万元在外地看算是个有钱人了,但在鄂尔多斯,这点钱根本不算多。“房价都快上万了,当地人讲排场,150平方以上的房子才算个房子,光买个房子都得100多万。”
  
    在记者的采访中,梁师傅的说法得到了普遍认同。在东胜区一家写字楼做内勤工作的当地人李女士说,亲戚、邻居中像她这样出来工作的已经不多了,她们家经济条件差,家里有个上大学的儿子,需要靠她和爱人挣钱养家。李女士的家中有两套房产,一部大众途观,此外还有200多万的存款。
  
    在鄂托克西街上某小区做保安的当地人孙先生说,这个小区的居民中,最穷的家产也得有个五六百万,一套房子、一部车加起来就得200万,很多人都是两三部车,这个小区还不算是鄂尔多斯比较高档的小区。按照他的预测,鄂尔多斯富人的及格线不会低于1000万元。
  
    究竟有多少千万富翁
  
    据有关媒体报道,鄂尔多斯人资产达千万元以上的有10万人,对此数据,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地人大都表示有些夸张,但还不算离谱。而对于当地的财富情况,鄂尔多斯当地政府部门的人士表示不了解情况,不愿多谈。
  
    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从来没有听过任何一个部门统计过鄂尔多斯千万富翁的数量,事实上这也是无法具体统计的。10万个千万富翁,从严格意义上讲肯定是掺了水分的。绝大多数的政府工作人员、上班族都达不到这个标准,千万富翁最多的群体是煤老板、个体户和农牧民。
  
    “张家有钱1000万,邻居九个穷光蛋,平均下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这是鄂尔多斯当地流传的一个顺口溜。当地人告诉记者,鄂尔多斯贫富差距非常大,资产上亿的不少,平均下来,千万富翁自然很多,但还不至于15个人中就有一个。
  
    前文提到的那位浙江商人也表示,在鄂尔多斯,除了当地人外还有相当多的外地富豪。他们在鄂尔多斯做生意收入很可观,尤其是早些年就来鄂尔多斯打拼的外地人,有很多也都跻身千万富翁之列。在对鄂尔多斯富人的统计中,这些外地人应该也被纳进去了。
  
   成吉思汗广场宽阔而冷清,间或会有几辆当地人最爱的越野车跑过。
  
    “7年前我做小区保安,骑摩托车上班,我都觉得没什么,7年后,我还是做小区保安,开20万的轿车,我反而觉得挺没面子的。”孙先生说,在过去的10年中 ,自己的生活变了 ,鄂尔多斯也变了。
  
    追溯鄂尔多斯的转变之路 ,可以发现其财富直接源头是煤矿,按目前近5亿吨的年开采量算,当地每年因煤矿新增的财富就达2250亿元;其次,房地产开发导致的大征地运动,也让一部分农牧民因巨额补偿款成为千万富豪。突增的财富又反过来助推鄂尔多斯人热衷炒房,也进一步拉动了当地房价攀升。
  
    在鄂尔多斯开出租车的张泽贤后悔地说:“我要是早来三年,早点买上房,我比现在要强多了 !”他是2008年初来的鄂尔多斯,当时房价也就一两千元,而现在六七千元。“算下来,晚来3年让我少挣了几十万。”鄂尔多斯人的财富观令人咋舌。
  
    回顾――
  
    ―贫困市暴富只用了10年
  
    10年前,鄂尔多斯还只是一个大城镇。如果再往前追溯30年,鄂尔多斯一直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1978年GDP仅有3.46亿元,人均344元,财政收入只有1900万元,人均不足 20元。一直到2000年,鄂尔多斯GDP也不过150亿元。在8个旗区中5个属国贫旗、3个属区贫旗,鄂尔多斯被人称为内蒙古的“西部”。
  
    一穷二白的沙漠小城,靠什么拥有了惊叹世人的造富机器?财富滚滚而来的源头是煤,从2002年开始,国内煤炭价格急剧攀升,每吨原煤价格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了二三百元,甚至最高时超过400元,煤炭行业的井喷,把鄂尔多斯一下子送进了财富的海洋里。以“羊煤土气”4种资源著称的鄂尔多斯,当地约80%的地下含有煤,据内蒙古官方公布的数字:仅鄂尔多斯市东胜区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就高达115亿吨。按照目前近5亿吨的年开采量,鄂尔多斯每年因煤炭新增的财富即可达到2250亿元。
  
    煤炭启动了财富引擎
  
    于是,“煤老板”成了鄂尔多斯的第一批暴发户。因为煤炭,政府的腰包也迅速膨胀。随即而来的是城市建设,是找煤挖煤,是拆迁征地 。从2004年开始,鄂尔多斯掀起了土地征用的热潮。据当地国土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财大气粗的鄂尔多斯选择了对当地农牧民实行高价补偿,补偿标准甚至高于国家最高标准。在当时的情况下,每个失地的农牧民可以轻松获得上百万元的补偿款。就这样,前一天还为花一元钱心疼,住在郊区平房小院里的农牧民们,因为脚下的土地升值,一夜之间都成了百万富翁。
  
    “煤老板”们还通过挣钱、花钱,改变着城市。当地人告诉记者,暴富后的鄂尔多斯“煤老板”同山西等地的“煤老板”们一样,有了钱之后最先想到的就是买车买房,换好车换大房。很快人们发现,大街上的路虎越来越多,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在“煤老板”的热钱引领下,靠征地补偿发家的农牧民、上班族们也比拼着完成华丽转身:从昔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穷光蛋,摇身一变成为开好车住豪宅的有钱人。
  
    “家家房地产,人人典当行”
  
    大家都有钱了,这些钱都去了哪里?走在鄂尔多斯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广告牌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楼盘,一种是小额信贷 。所谓的小额信贷 ,在鄂尔多斯统称“高利贷”。
  
    在记者入住的速8酒店,有一层就是一家小额信贷公司。门头不大,但业务相当不错。在电梯里,记者看到了一拨拨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当地人,他们对放高利贷没有丝毫避讳 ,高声讨论着这里的利息和收益率。
  
    “这里是全民放贷 。”不止一个当地人这样告诉记者。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家房地产,人人典当行。”“典当行”并非是指典当,其业务是以放贷为主。人民银行鄂尔多斯支行的人士表示,人行和统计部门曾对鄂尔多斯居民参与民间借贷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人参与了民间借贷。鄂尔多斯因此被冠以“借贷之城”的名号。
  
    “鄂尔多斯人对理财产品好像不太认可,大多数人也不懂炒股。”当地工商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抱怨说,再好的理财产品在这里都卖不动。
  
    拾荒的都放高利贷
  
    做保安的当地人孙先生说,鄂尔多斯人的想法很简单,就认可最简单的操作方式――我把钱贷给你,你给我高利息。他们家一共有100多万元放了高利贷 ,投给了大约十几个借款人,每个月的高利贷收入就有两三万,“比干啥来钱都快。”
  
    据记者了解,高利贷在当地普遍是按照月息来算,月息从2分到5分不等,其中,东胜是利息较高的地方,一般为两分五或三分 ,而煤矿集中的伊旗,利息甚至到了4分 、5分。
  
    “大多数借贷人之间都是认识的,有的还是亲戚、朋友,因此资金安全还是比较有保证的。”孙先生说,他有30万元是直接投给了一位煤老板,煤老板每月月底会把利息通过银行转账汇给他,几年来一直不曾拖欠过。
  
    不过,这个高收益的行业,并不是绝对的安全。就连当地人也承认,一直以来涉高利贷大案呈频发态势,最近的一个事是今年5月,一个当地人揽收了本金约为3.5亿元的民间借贷 ,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被警方控制,举报他的有数百人之多,这些放贷者涉及各行各业,上到政府公务员、下到拾荒老人,甚至还包括乞讨者,金额从3000元至数十万元不等。
  
    迷茫本地人主动失业,外地人驱动城市
  
    有钱了,该怎么花呢?
  
    一直以来,伴随着鄂尔多斯出名的,是煤老板、炫富、豪华车。事实上,它们已成了这个城市夺人耳目的标签。当名车豪宅这些原本可望不可及的理想轻松化为了现实,当租房子放高利贷一月即可入账好几万元,当一个月辛苦挣的薪水还不够一场饭局的开销,很多鄂尔多斯人变了:他们凡事爱攀比,主动失业,甘当炒房人、放贷人,把大量普通工作岗位让给了外地人。
  
    买车买房都要攀比
  
    “爱攀比,很奇怪。”来自山西的出租车司机张宏生对鄂尔多斯人评价道。在鄂尔多斯,他已经生活了5年多。对鄂尔多斯,他总结了“三多”:名车多、警察多、交通信号灯多。因为私家车、豪车一辆赛一辆地多了起来,后两者数量才跟着上去了。
  
    爱攀比,也是鄂尔多斯当地人对自己的评价。“邻居开100万的车,你开个50万的车都不好意思出门了。”做保安的当地人孙先生说,鄂尔多斯人很重视车,不管家里多少钱,都想着买好车。他的一位邻居,花60多万买了一辆奥迪越野,每天开车就是为了接送女儿上下学,而学校距离他家坐公交车也不过两站路。在房子上同样如此,“一大群人一起来买,你要150平米,另外一个肯定要180平米,一个要两套,另外一个可能要三套。”他说,鄂尔多斯的房子卖得好,很多都是卖给了“面子”。
  
    宾馆为本地人配麻将房
  
    当地人也很少去工作,可以说是“主动失业”。他们的生活很简单:闲玩、喝酒、打麻将。开宾馆的林先生说,鄂尔多斯与别的城市有些不一样,住在宾馆里的人,相当多的是鄂尔多斯本地人。他们白天在宾馆里打牌,晚上跟朋友喝酒,喝完酒不是急着回家,而是到酒店开个房睡觉。
  
    这一点,开出租车的外地人普遍认同。张宏生说,虽然鄂尔多斯的私家车几乎达到了人手一部的程度,但打车依然很难,尤其是到了晚上,“大家都去喝酒了,喝酒不能开车,当地人打车的很多。”
  
    因为本地人爱住宾馆,鄂尔多斯酒店的房价很高。记者入住的速8经济型酒店,最便宜的房间要价398元。即使这样,几乎还天天挂着“客满”的牌子。而在大小酒店,还都有一种独特的房型――麻将房。麻将房房价普遍较高,一晚上基本上都在五六百元。
  
    “除了喝酒打牌不知道干什么,钱总得花出去吧。”当地人张先生说,鄂尔多斯人是穷惯了,还没学会花钱,忽然有一天就富了,不适应。
  
    外地“穷人”驱动城市
  
    不过相比本地人,外地人普遍还是比较穷的。来鄂尔多斯工作已经4年多的李可,最怕和朋友、同事一起吃饭,因为随便吃上一顿饭,他半个月工资就没了。李可在当地一家大型国企工作,月工资2000元出头。
  
    鄂尔多斯的物价水平,甚至赶超北京、上海。在鄂尔多斯工作的北京人李先生说,在鄂尔多斯洗车,最贵的“无接触洗车”一次198元,就这样,洗车店生意照样忙不过来。蔬菜、鸡蛋、肉类等食品,鄂尔多斯普遍也比北京贵。甚至连卫生纸等日常用品的价格,鄂尔多斯都会比外地高出一截来,他认识的一个北京朋友,每次回北京都会捎带着买上一堆卫生纸回来。
  
    采访期间,记者曾在鄂尔多斯东胜区的多家小饭店就餐,一份西红柿炒鸡蛋能卖到22元,一份羊肉面要价32元,很普通的蔬菜饼最低也要6元钱。而据当地人讲,去个像样的饭店吃饭,包间的最低消费都要3000元。
  
    其实除了租房捞外快之外,鄂尔多斯人的薪水收入远不及北京和上海。记者从国家统计局鄂尔多斯调查队了解到,2009年鄂尔多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1883元,同比增长10.9%。
  
    “像我这样收入还不算高,一个月的开销没有一两万过不去。”鄂尔多斯人孙先生说,大多数鄂尔多斯人已经不工作,他们的收入来源也很固定,就是俗称的“三产”,而这实际上指的就是收房租和收高利贷。
  
 
QUOTE(电白海边人 @ 2011年12月30日 Friday, 09:40 PM)
十年前,家住鄂尔多斯东胜区的李志无法想象他今天的生活。原本花一块钱都会心疼的他,因为房子和土地被政府征收,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他将钱投入到煤矿、炒房和放贷 ,不到5年的时间,完成了从 100万到 300万、500万、1000万的财富积累。
  
    十年改变的不止李志一家,整个鄂尔多斯十年来完成了一次重生似的跨越。2001年以前,这个近一半面积是沙漠的城市,还在因为贫穷被称作“内蒙古的西部”,可到了2010年,它的人均GDP超过香港,位居全国第一;同时由于能源、原料价格的上涨,内蒙古整个省份的GDP增速迅速提升,今年一季度增速甚至超过第一经济大省广东。
  
    让鄂尔多斯这个大城镇发生巨变的,是“扬眉吐气”(羊绒、煤 、稀土、天然气)四大产业,其中尤以地下黑金――煤炭的大量开采尤为突出。煤矿让一部分人首先暴富,财富又通过炒房、高利贷等方式聚集、扩散和再分配,鄂尔多斯人以这种简单而粗犷的资源创富方式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的人。
  
    带有梦幻色彩的暴富传奇,也让人们对鄂尔多斯充满好奇甚至质疑。
  
    财富“跑”在大街上
  
    “有个鄂尔多斯当地人,几百万的征地款到手了,实在不知道怎么花,有一天看到上班的邻居买了一辆路虎,于是也买了一辆,每天开着路虎放羊。”
  
    “有一次汽车展销会上,一个穿着不太讲究的老大爷买车,卖别克的小伙子没搭理他,老大爷被激怒了,一口气要了11辆,他是个村长,提出的条件是经理必须找11个司机帮他把车开回村里去,因为村长和买车的村民都不会开车。”
  
    在从鄂尔多斯机场打车去老市区东胜的路上,健谈的出租车司机刘俊给记者讲起了上述两个段子。这两个段子,据说在鄂尔多斯几乎人尽皆知。
  
    段子被记者当成了笑话。“你别笑,这可是真的。”刘俊很认真地说道,别的车不提 ,路虎在鄂尔多斯绝对一家独大。为了证实这一点,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他甚至给记者一辆一辆地数过往的路虎,开往那日松北路的单向三车道上,不到50分钟的路途,一共数了17辆。在市区的一个主干道路口,交通信号灯亮了,拐弯的七辆车中,竟有3辆是路虎。
  
    鄂尔多斯人对路虎有着特殊情结。整个鄂尔多斯的出租车不过2400辆,而路虎则超过了5000辆。“我们这边的车管所,平均每天上牌大概200辆车,至少有一辆就是路虎。”当地人林先生说。他是一家经济型酒店的老板,有一个在车管所工作的弟弟专门管车辆上牌。
  
    除了路虎外,在鄂尔多斯的大街上,丰田、本田、现代、雷克萨斯等越野车随处可见。保时捷、奔驰、奥迪、宝马、法拉利、凯迪拉克、迈巴赫、林肯等豪华轿车也屡见不鲜。林先生说,鄂尔多斯有保时捷3000多辆,奔驰、宝马2000多辆,丰田霸道10000多辆。
  
    在鄂尔多斯市公共事务管理局工作的马先生说,内蒙古50万元以上进口车销量的40%都在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就是流动的车展,什么好车都有,奥迪、宝马,在这根本不算啥。”在东胜区政府附近的一处洗车店,几位店员说,他们老板就是当地人,家里4个人6部车,除了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外,人手两部,最差的车是奥迪A6.
  
    一位浙江商人在鄂尔多斯做贸易,手下几员得力干将都是鄂尔多斯人,浙江商人给这几位干将的年薪都是以百万计,让这位商人一直过意不去的是为干将们配的车太差。配的什么车?奔驰。对这个让人吃惊的回答,浙江商人的解释是:按照这几个鄂尔多斯人在当地的收入和影响力,200万元以下的车不会考虑。
  
    “外界有个说法,鄂尔多斯的保洁阿姨都开丰田越野上班,这事不是瞎编的。”鄂尔多斯小伙子张焱说,现在鄂尔多斯本地人应该没有做保洁的了,前两年有的话,开个丰田越野上班并不是什么怪事。
  
    记者在鄂托克西街上的一个酒店吃饭,服务员指着停在门口处的一辆奥迪Q5说,这是他们酒店厨师的私家车。
  
    家产300万也是个穷人
  
    6月9日下午5时许,23岁的小静(化名)从达拉特南路上的一家银行下班后,径直走向一辆丰田普拉多越野车。这款50多万元的车,是去年父母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我这车还算好车啊?在我同学里面,这车最多算是个中等,没办法,家里条件所限。”问起家产,小静伸出5个手指头:也就500万吧。
  
    “在鄂尔多斯,家产300万以下的都是穷人。”出租车司机梁师傅来自江苏,在鄂尔多斯打工已经5年多了。他告诉记者,300万元在外地看算是个有钱人了,但在鄂尔多斯,这点钱根本不算多。“房价都快上万了,当地人讲排场,150平方以上的房子才算个房子,光买个房子都得100多万。”
  
    在记者的采访中,梁师傅的说法得到了普遍认同。在东胜区一家写字楼做内勤工作的当地人李女士说,亲戚、邻居中像她这样出来工作的已经不多了,她们家经济条件差,家里有个上大学的儿子,需要靠她和爱人挣钱养家。李女士的家中有两套房产,一部大众途观,此外还有200多万的存款。
  
    在鄂托克西街上某小区做保安的当地人孙先生说,这个小区的居民中,最穷的家产也得有个五六百万,一套房子、一部车加起来就得200万,很多人都是两三部车,这个小区还不算是鄂尔多斯比较高档的小区。按照他的预测,鄂尔多斯富人的及格线不会低于1000万元。
  
    究竟有多少千万富翁
  
    据有关媒体报道,鄂尔多斯人资产达千万元以上的有10万人,对此数据,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地人大都表示有些夸张,但还不算离谱。而对于当地的财富情况,鄂尔多斯当地政府部门的人士表示不了解情况,不愿多谈。
  
    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从来没有听过任何一个部门统计过鄂尔多斯千万富翁的数量,事实上这也是无法具体统计的。10万个千万富翁,从严格意义上讲肯定是掺了水分的。绝大多数的政府工作人员、上班族都达不到这个标准,千万富翁最多的群体是煤老板、个体户和农牧民。
  
    “张家有钱1000万,邻居九个穷光蛋,平均下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这是鄂尔多斯当地流传的一个顺口溜。当地人告诉记者,鄂尔多斯贫富差距非常大,资产上亿的不少,平均下来,千万富翁自然很多,但还不至于15个人中就有一个。
  
    前文提到的那位浙江商人也表示,在鄂尔多斯,除了当地人外还有相当多的外地富豪。他们在鄂尔多斯做生意收入很可观,尤其是早些年就来鄂尔多斯打拼的外地人,有很多也都跻身千万富翁之列。在对鄂尔多斯富人的统计中,这些外地人应该也被纳进去了。
  
   成吉思汗广场宽阔而冷清,间或会有几辆当地人最爱的越野车跑过。
  
    “7年前我做小区保安,骑摩托车上班,我都觉得没什么,7年后,我还是做小区保安,开20万的轿车,我反而觉得挺没面子的。”孙先生说,在过去的10年中 ,自己的生活变了 ,鄂尔多斯也变了。
  
    追溯鄂尔多斯的转变之路 ,可以发现其财富直接源头是煤矿,按目前近5亿吨的年开采量算,当地每年因煤矿新增的财富就达2250亿元;其次,房地产开发导致的大征地运动,也让一部分农牧民因巨额补偿款成为千万富豪。突增的财富又反过来助推鄂尔多斯人热衷炒房,也进一步拉动了当地房价攀升。
  
    在鄂尔多斯开出租车的张泽贤后悔地说:“我要是早来三年,早点买上房,我比现在要强多了 !”他是2008年初来的鄂尔多斯,当时房价也就一两千元,而现在六七千元。“算下来,晚来3年让我少挣了几十万。”鄂尔多斯人的财富观令人咋舌。
  
    回顾――
  
    ―贫困市暴富只用了10年
  
    10年前,鄂尔多斯还只是一个大城镇。如果再往前追溯30年,鄂尔多斯一直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1978年GDP仅有3.46亿元,人均344元,财政收入只有1900万元,人均不足 20元。一直到2000年,鄂尔多斯GDP也不过150亿元。在8个旗区中5个属国贫旗、3个属区贫旗,鄂尔多斯被人称为内蒙古的“西部”。
  
    一穷二白的沙漠小城,靠什么拥有了惊叹世人的造富机器?财富滚滚而来的源头是煤,从2002年开始,国内煤炭价格急剧攀升,每吨原煤价格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了二三百元,甚至最高时超过400元,煤炭行业的井喷,把鄂尔多斯一下子送进了财富的海洋里。以“羊煤土气”4种资源著称的鄂尔多斯,当地约80%的地下含有煤,据内蒙古官方公布的数字:仅鄂尔多斯市东胜区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就高达115亿吨。按照目前近5亿吨的年开采量,鄂尔多斯每年因煤炭新增的财富即可达到2250亿元。
  
    煤炭启动了财富引擎
  
    于是,“煤老板”成了鄂尔多斯的第一批暴发户。因为煤炭,政府的腰包也迅速膨胀。随即而来的是城市建设,是找煤挖煤,是拆迁征地 。从2004年开始,鄂尔多斯掀起了土地征用的热潮。据当地国土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财大气粗的鄂尔多斯选择了对当地农牧民实行高价补偿,补偿标准甚至高于国家最高标准。在当时的情况下,每个失地的农牧民可以轻松获得上百万元的补偿款。就这样,前一天还为花一元钱心疼,住在郊区平房小院里的农牧民们,因为脚下的土地升值,一夜之间都成了百万富翁。
  
    “煤老板”们还通过挣钱、花钱,改变着城市。当地人告诉记者,暴富后的鄂尔多斯“煤老板”同山西等地的“煤老板”们一样,有了钱之后最先想到的就是买车买房,换好车换大房。很快人们发现,大街上的路虎越来越多,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在“煤老板”的热钱引领下,靠征地补偿发家的农牧民、上班族们也比拼着完成华丽转身:从昔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穷光蛋,摇身一变成为开好车住豪宅的有钱人。
  
    “家家房地产,人人典当行”
  
    大家都有钱了,这些钱都去了哪里?走在鄂尔多斯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广告牌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楼盘,一种是小额信贷 。所谓的小额信贷 ,在鄂尔多斯统称“高利贷”。
  
    在记者入住的速8酒店,有一层就是一家小额信贷公司。门头不大,但业务相当不错。在电梯里,记者看到了一拨拨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当地人,他们对放高利贷没有丝毫避讳 ,高声讨论着这里的利息和收益率。
  
    “这里是全民放贷 。”不止一个当地人这样告诉记者。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家房地产,人人典当行。”“典当行”并非是指典当,其业务是以放贷为主。人民银行鄂尔多斯支行的人士表示,人行和统计部门曾对鄂尔多斯居民参与民间借贷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人参与了民间借贷。鄂尔多斯因此被冠以“借贷之城”的名号。
  
    “鄂尔多斯人对理财产品好像不太认可,大多数人也不懂炒股。”当地工商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抱怨说,再好的理财产品在这里都卖不动。
  
    拾荒的都放高利贷
  
    做保安的当地人孙先生说,鄂尔多斯人的想法很简单,就认可最简单的操作方式――我把钱贷给你,你给我高利息。他们家一共有100多万元放了高利贷 ,投给了大约十几个借款人,每个月的高利贷收入就有两三万,“比干啥来钱都快。”
  
    据记者了解,高利贷在当地普遍是按照月息来算,月息从2分到5分不等,其中,东胜是利息较高的地方,一般为两分五或三分 ,而煤矿集中的伊旗,利息甚至到了4分 、5分。
  
    “大多数借贷人之间都是认识的,有的还是亲戚、朋友,因此资金安全还是比较有保证的。”孙先生说,他有30万元是直接投给了一位煤老板,煤老板每月月底会把利息通过银行转账汇给他,几年来一直不曾拖欠过。
  
    不过,这个高收益的行业,并不是绝对的安全。就连当地人也承认,一直以来涉高利贷大案呈频发态势,最近的一个事是今年5月,一个当地人揽收了本金约为3.5亿元的民间借贷 ,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被警方控制,举报他的有数百人之多,这些放贷者涉及各行各业,上到政府公务员、下到拾荒老人,甚至还包括乞讨者,金额从3000元至数十万元不等。
  
    迷茫本地人主动失业,外地人驱动城市
  
    有钱了,该怎么花呢?
  
    一直以来,伴随着鄂尔多斯出名的,是煤老板、炫富、豪华车。事实上,它们已成了这个城市夺人耳目的标签。当名车豪宅这些原本可望不可及的理想轻松化为了现实,当租房子放高利贷一月即可入账好几万元,当一个月辛苦挣的薪水还不够一场饭局的开销,很多鄂尔多斯人变了:他们凡事爱攀比,主动失业,甘当炒房人、放贷人,把大量普通工作岗位让给了外地人。
  
    买车买房都要攀比
  
    “爱攀比,很奇怪。”来自山西的出租车司机张宏生对鄂尔多斯人评价道。在鄂尔多斯,他已经生活了5年多。对鄂尔多斯,他总结了“三多”:名车多、警察多、交通信号灯多。因为私家车、豪车一辆赛一辆地多了起来,后两者数量才跟着上去了。
  
    爱攀比,也是鄂尔多斯当地人对自己的评价。“邻居开100万的车,你开个50万的车都不好意思出门了。”做保安的当地人孙先生说,鄂尔多斯人很重视车,不管家里多少钱,都想着买好车。他的一位邻居,花60多万买了一辆奥迪越野,每天开车就是为了接送女儿上下学,而学校距离他家坐公交车也不过两站路。在房子上同样如此,“一大群人一起来买,你要150平米,另外一个肯定要180平米,一个要两套,另外一个可能要三套。”他说,鄂尔多斯的房子卖得好,很多都是卖给了“面子”。
  
    宾馆为本地人配麻将房
  
    当地人也很少去工作,可以说是“主动失业”。他们的生活很简单:闲玩、喝酒、打麻将。开宾馆的林先生说,鄂尔多斯与别的城市有些不一样,住在宾馆里的人,相当多的是鄂尔多斯本地人。他们白天在宾馆里打牌,晚上跟朋友喝酒,喝完酒不是急着回家,而是到酒店开个房睡觉。
  
    这一点,开出租车的外地人普遍认同。张宏生说,虽然鄂尔多斯的私家车几乎达到了人手一部的程度,但打车依然很难,尤其是到了晚上,“大家都去喝酒了,喝酒不能开车,当地人打车的很多。”
  
    因为本地人爱住宾馆,鄂尔多斯酒店的房价很高。记者入住的速8经济型酒店,最便宜的房间要价398元。即使这样,几乎还天天挂着“客满”的牌子。而在大小酒店,还都有一种独特的房型――麻将房。麻将房房价普遍较高,一晚上基本上都在五六百元。
  
    “除了喝酒打牌不知道干什么,钱总得花出去吧。”当地人张先生说,鄂尔多斯人是穷惯了,还没学会花钱,忽然有一天就富了,不适应。
  
    外地“穷人”驱动城市
  
    不过相比本地人,外地人普遍还是比较穷的。来鄂尔多斯工作已经4年多的李可,最怕和朋友、同事一起吃饭,因为随便吃上一顿饭,他半个月工资就没了。李可在当地一家大型国企工作,月工资2000元出头。
  
    鄂尔多斯的物价水平,甚至赶超北京、上海。在鄂尔多斯工作的北京人李先生说,在鄂尔多斯洗车,最贵的“无接触洗车”一次198元,就这样,洗车店生意照样忙不过来。蔬菜、鸡蛋、肉类等食品,鄂尔多斯普遍也比北京贵。甚至连卫生纸等日常用品的价格,鄂尔多斯都会比外地高出一截来,他认识的一个北京朋友,每次回北京都会捎带着买上一堆卫生纸回来。
  
    采访期间,记者曾在鄂尔多斯东胜区的多家小饭店就餐,一份西红柿炒鸡蛋能卖到22元,一份羊肉面要价32元,很普通的蔬菜饼最低也要6元钱。而据当地人讲,去个像样的饭店吃饭,包间的最低消费都要3000元。
  
    其实除了租房捞外快之外,鄂尔多斯人的薪水收入远不及北京和上海。记者从国家统计局鄂尔多斯调查队了解到,2009年鄂尔多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1883元,同比增长10.9%。
  
    “像我这样收入还不算高,一个月的开销没有一两万过不去。”鄂尔多斯人孙先生说,大多数鄂尔多斯人已经不工作,他们的收入来源也很固定,就是俗称的“三产”,而这实际上指的就是收房租和收高利贷。
  
[snapback]3301060[/snapback]​


那一年,苍井空还是处女,冠希还没有相机,李刚还没有儿子,菊花只是一种花,企鹅不是qq,2B我只知道是铅笔,买方便面还有调料,杯具只是用来刷牙,楼房是用来住的,黄瓜香蕉只是用来吃的,教授还不是叫兽,太阳还不叫日,领导不会写日记,鸭梨还没有这么大,肚子大了知道是谁的,我们还相信真情。现在,哥已经无语了,唯有用这扯蛋的态度,去面对这操蛋的人生。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