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12-15
- 帖子
- 368
- 反馈评分
- 0
- 点数
- 1
我曾把我自以为是的观点发于论坛,但绝不是想显露自己的什么文才,我也自知以己之薄才,绝不能掩悠悠之口。其实把语法再搬上台面,再解剖,也不见得有什么结果!毕竟这不是我们论坛上才出现的争论,语法之论,学者们,文学家们已有各自的分歧!但这结果若不明朗,却会对论坛的青年出现误导,所以也只能站出来说两句了。
eCat说语法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是用来描述语言的规律的,我却不能苟同。我总觉得这世界是先有字,再有词,但字和词却不是早已存在在这世界上等着我们去发掘,它们不象化学分子,也不是深林的无名果子,吃下肚子后觉得味道不差,还不会吃坏肚子就大呼一声好果子!语言的规律是存在着,为人所创,既然能创,即不是自然定律,也就还可以有另一种规则!昔日仓颉造字,也并不是在地上刨出来一个一个字。说到这里,我需要说下汉语发展史上的佐证,但涉及源远流长的汉语发展史,我们也不能穷其根源,这不是一般的议论文章所能涵盖,所以只能以例述之。比如,表示汉语完成体的"了",汉魏时候是表示终了、结束的意思,是实词。而南北朝时存在的组合结构“动词+宾语+完成动词”的结构,如“看书尽”,从南北朝到唐朝这个结构的框子没有变,“了”在这个框子里的运用逐渐占优势,逐渐代替了“尽”“毕”等其他表示完成的动词,形成了“动词+宾语+了”的固定格式。从中唐到宋代,它又随着结果补语移前的类推,由句末挪到动词和宾语之间,进一步引起结构格局的变化,至元代能和“了”字结合的动词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了”已完全虚化。有人统计《西厢记》,“了”用作实词的有32例,用作虚词的共320例。组合规则的变化促进了聚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同样,聚合规则的变化也能引起组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这是我偶然翻书所知道的一些。
我们的古人没有“语法”概念,没有乱说一通,但他们也没有停止摸索的脚步,我们如今所用语言,都是他们一脚一脚踩出来,他们给我们提供了最简单最实用的“路”。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给了我们新的词语组合规则,却不代表旧的规则是错误的。如kennylee所言,“凯”有军队胜利回来奏的乐曲,也可以组词成“凯歌”,难道错了吗?但这一词古已有之。如今,若不能出现“胜利凯旋”之说,便是跟只许古人放火,不许后人点灯无异了。一句蔽之:语言的“科学”、语言的规律,只是人们文字习惯的有效整合。
我也曾说过,自从西方引进“语法学”,中国就完全失去了自源思考和创造的可能。汉语缺少形态,它的变化跟西欧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趋势。如词类的发展;偏正语序的变更。但总的来说,汉语缺少形态,语序特别重要,欧化句式只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并未涉及结构规则本质的变化。古今汉语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汉语句法功能较确定,词类界限比古汉语清楚。这界限却未必能比有些人的脑子界限清楚,处在一框之鸟,望见框外之鸟,远比惊弓之鸟要惊讶。
谁错了吗?其实谁都没错!你说你的话,我说我的话,说到底,只要你明白了我所说的话,你又如何来讥笑我的不对?我们这些营营苟苟之辈,如不能口不择言的,却也不能如闷声之狗,不哼一声。
写到这已很累,这篇文章绝没有针对谁的意思,很高兴eCat会一起出来讨论语法的问题,但至于他质疑汉语创造性,我觉得这并不用担心。这世界要平衡,就惟有同时存在着好人和坏人,同样,我们的汉语,同样需要着有人遵循,有人创新。钻牛角尖,安有何用?
只要能达到目的地,任何路,都是路!
eCat说语法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是用来描述语言的规律的,我却不能苟同。我总觉得这世界是先有字,再有词,但字和词却不是早已存在在这世界上等着我们去发掘,它们不象化学分子,也不是深林的无名果子,吃下肚子后觉得味道不差,还不会吃坏肚子就大呼一声好果子!语言的规律是存在着,为人所创,既然能创,即不是自然定律,也就还可以有另一种规则!昔日仓颉造字,也并不是在地上刨出来一个一个字。说到这里,我需要说下汉语发展史上的佐证,但涉及源远流长的汉语发展史,我们也不能穷其根源,这不是一般的议论文章所能涵盖,所以只能以例述之。比如,表示汉语完成体的"了",汉魏时候是表示终了、结束的意思,是实词。而南北朝时存在的组合结构“动词+宾语+完成动词”的结构,如“看书尽”,从南北朝到唐朝这个结构的框子没有变,“了”在这个框子里的运用逐渐占优势,逐渐代替了“尽”“毕”等其他表示完成的动词,形成了“动词+宾语+了”的固定格式。从中唐到宋代,它又随着结果补语移前的类推,由句末挪到动词和宾语之间,进一步引起结构格局的变化,至元代能和“了”字结合的动词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了”已完全虚化。有人统计《西厢记》,“了”用作实词的有32例,用作虚词的共320例。组合规则的变化促进了聚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同样,聚合规则的变化也能引起组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这是我偶然翻书所知道的一些。
我们的古人没有“语法”概念,没有乱说一通,但他们也没有停止摸索的脚步,我们如今所用语言,都是他们一脚一脚踩出来,他们给我们提供了最简单最实用的“路”。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给了我们新的词语组合规则,却不代表旧的规则是错误的。如kennylee所言,“凯”有军队胜利回来奏的乐曲,也可以组词成“凯歌”,难道错了吗?但这一词古已有之。如今,若不能出现“胜利凯旋”之说,便是跟只许古人放火,不许后人点灯无异了。一句蔽之:语言的“科学”、语言的规律,只是人们文字习惯的有效整合。
我也曾说过,自从西方引进“语法学”,中国就完全失去了自源思考和创造的可能。汉语缺少形态,它的变化跟西欧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趋势。如词类的发展;偏正语序的变更。但总的来说,汉语缺少形态,语序特别重要,欧化句式只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并未涉及结构规则本质的变化。古今汉语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汉语句法功能较确定,词类界限比古汉语清楚。这界限却未必能比有些人的脑子界限清楚,处在一框之鸟,望见框外之鸟,远比惊弓之鸟要惊讶。
谁错了吗?其实谁都没错!你说你的话,我说我的话,说到底,只要你明白了我所说的话,你又如何来讥笑我的不对?我们这些营营苟苟之辈,如不能口不择言的,却也不能如闷声之狗,不哼一声。
写到这已很累,这篇文章绝没有针对谁的意思,很高兴eCat会一起出来讨论语法的问题,但至于他质疑汉语创造性,我觉得这并不用担心。这世界要平衡,就惟有同时存在着好人和坏人,同样,我们的汉语,同样需要着有人遵循,有人创新。钻牛角尖,安有何用?
只要能达到目的地,任何路,都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