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当前电视新闻有时候骗你没商量 (1人在浏览)

游侠xp

小学一年级
注册
2005-06-19
帖子
111
反馈评分
0
点数
1
转凤凰网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887291180777472/20050913/634388.shtml

电视图像直观生动,让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但是,这正是电视有时候骗你没商量地方。

一位做摄像的熟手曾对笔者介绍经验说,有一年他去拍摄领导抓春耕生产的新闻,按惯例这是要往上送稿的,但是上头用稿时又有个先到先发后到一般不发的约定成俗。为了让领导可以在上级台亮亮相,也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策划,做了多年老记兼摄像并已经很熟领导的“前辈”对市长说,市长,你如果想在省台上露脸,就脱鞋子下田插几株秧苗吧。那个市长果真“言听计从”,脱鞋下田和农妇并肩插起秧来。后来,这条抓春耕生产抓得紧的新闻,果然在省台上播出。当然,十几秒的片子中少不了那个市长的图像。

至于看到的一些领导或切猪菜,或种玉米、种甘蔗,或赶牛抓犁柄耕地,或挑一担农家肥等等画面,有时候不过是领导下乡时顺手试一下架式而已,可是被拍了下来,放到电视新闻上去,就成了我们日常中时不时看到的、真真假假的新闻画面了。实际上,这等于是电视的假戏真做。

而另外一种电视图像却又是真戏假做。比如,笔者看到一条抓捕的新闻,七八个警察蜂踊而上,快如闪电般冲进了玉米地,追上那个也在跑的犯罪嫌疑人,快速地将他扑倒在地,“咔嚓”一声,犯罪嫌疑人就戴上手铐,图像还拍了犯罪嫌疑人丢弃的尖刀提袋等。新闻播出后,让人叹服了警察的勇敢向前,同时称赞了老记深入了生活。后来,笔者问拍这条新闻的那个年轻记者,答曰:“以前拍过同步现场,这次是重演的,警察还是那几个警察,犯罪嫌疑人还是那个犯罪嫌疑人,情节还是那个情节,做得好看一点而已。”这种补拍的手法,在一些比较长的专题片或纪录片里用一下,在屏幕边上打上“重演拍摄”之类提示词,也许无可厚非,让画面精采一点、充实一点、让人对事件过程看得清楚一点,也许无可厚非。可在短短十几到几十秒的一条新闻消息里,出现几个相关画面,如玉米地、看守所里的犯罪嫌疑人,或者审问的画面,便已足够,又何必重演?

我记起九八年长江的洪水,其间有一条新闻,是一个女孩抱在一棵树上九个小时后被发现获救。而据说画面也是后来再补拍的,否则,当年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非领不可了。果真如此的话也属憾事吧。

至于电视文艺演出时一些鼓掌的画面,演出未开始之前为造气氛,导演叫座上的观众先卖力拍手,由摄像拍下来,正式播时再适时插进去,多少人又知道呢?这也无关紧要吧。可一些骗人的广告就可恶了。比如,个别增高药广告,第一个画面是人站在地上,第二个画面是人站在砖上,再用电视制作上最简单的淡出淡入手法,便做成了吃药增高的样子了。如果采用三维特技制作,连砖也不必垫了。丰胸也如此吧,画面线条一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不是那药的效果,天才知道。

还有一种是去头去尾的电视制作,同样骗你没商量。这曾引起某市一个政协委员的大反感。他参加水费是否涨价的听证会时,他先站在体谅供水公司的角度上,说了一些话,然后他才按国人的习惯来了个“但是”,这“但是”的后面,才是他真正要说的话。“但是”后,他站在百万普通百姓的角度上,不支持涨价。可第二天,他走到那儿,那儿都见有异样的目光看他,他很奇怪。后来电视新闻专题重播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电视只剪辑了他“但是”之前的话。他成了地道的供水公司的支持者,而不是一分为二看问题的人,更不再是百姓的代言人。这使他很恼火,他本来就不太支持涨价,要是市民还认为他吃了供水公司的好处,那还了得?这位委员气愤地说,以后在电视面前再也不讲话了。

没商量吧,电视有时候骗你!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宋显仁
 
这是中国的国情问题。也不能全怪那些做新闻的,饭碗紧要啊。不过,中国的新闻记者没几个是有勇气,没几个是为民服务的。
电视台作为政府的喉舌,肯定是为政府服务,人民嘛只是个被愚弄的对象罢了。这是中国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至于中、高级社会主义有没保留这个传统的国情,那就明天才知道。
 
沉默了 是很假

以前军训的时候 电视台来采访
假到死 一个镜头拍几十次
 
形象工程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