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粤西地名历史简谈 (2人在浏览)

弋获

幼儿园
注册
2005-01-26
帖子
5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电白不与闪电有关,其是古越语,“白”在古越语地名用字中是使用率非常高的地名用字,其译为汉语多是“口”或“石山”之义;“电”在古越语地名字中,广西多写作“定”,是“足、脚”之义,“电白”一词,字字对应着译为汉语则为“脚石山”,调转成汉语语序则是“石山脚”,这是说该城在石山脚下。而离旧电白城不远的长坡墟边正是有座石山,叫瘦狗岭,是附近的一个制高点,可远眺。上此山,旧电白城历历在目。当地地理与“电白”的古越语含义非常一致,电白是古越语“石山脚”。
湛江市吴川县古属高州,其有许多以“米”命名的地名,其中,以“米”来命名冼姓村落有两个,一叫“米冼”,另一叫“米收”。 “米”是古越语“母亲”之义,“米冼”这村名,直译为汉语即是“妈妈冼”,意译过来变成汉语的语序的,会吓人一大跳,其是“冼妈妈的村寨”之义,这说明这村原是一冼姓妈妈建的(至今还是冼姓村落),其建村的年代应在汉人南下之前,汉人南下后,只是用汉语音译了这村名。至于这冼妈妈与冼夫人是什么关系,还有待研究。令人惊奇的是,化州良光镇也有一冼姓村落亦叫“米冼”,也就是说那里也有一“冼妈妈的村寨”,这难道是历名巧合吗?而吴川冼姓聚居的“米收”村之“收”字,我怀疑是一位冼姓儿女的名字,其母亲生了他(她)之后,按古越人的习惯,别人以“米(母)+ 长子(或长女)名”的形式称呼其母亲为“米收”故此村译过来或是“冼收妈妈的村寨”。另外,冼收的冼庙在早年香港冼氏宗亲会评选的“十大冼庙”中排第三,可见其以前的规模是颇大的(现那里已没冼庙)。

而离这些“米”字冼姓村不远的湛江坡头区坤塘镇有米粘乡,龙坡镇有米稔乡,此两乡范围内均有冼姓的自然村。这“米稔”之“稔”是古越语“乳房”之义,粤西人至今还是称“乳房”为“稔”,称桃花娘这野果为“姑稔”(因其形似姑娘的乳房头,一些地方称“山稔”)。“米稔”这地名汉译过来实是“乳房妈妈的村寨”之义,想必这冼姓妈妈的乳房非常特别,给人印象深刻,因而人们这样命名她的村寨。而“米粘”之“粘”与“稔”近音,实亦与“稔”同义,也就是说那里另外还有一个“乳房妈妈的村寨”。这令人自然想起秦末那位“乳长三尺”的冼夫人。与此五个“米”字地名有关冼姓都说自己来自于福建省,此说自不可信,是他们过去受封建社会迫害的结果,前面已有论述。我认为他们极有可能就是那里的土著民族,自母系氏族时便已在那居住,因此才有那么多“米”字地名的冼姓村落。

以“麻”作词首的地名词,也是古越语的地名词(或译作“马”)。古越族人居住的地区多遗留有这类地名,如广东省茂名市的高州有马贵,化州有麻简和麻科山,电白有麻岗镇和望夫镇马龙乡;湛江市郊区有麻章、麻弄和麻俸,吴川有马兆、麻文,遂溪有麻蕾,雷州有麻廉、麻亭;阳江市阳西有麻良,阳东有麻礼和麻汕等。这“麻”字作词首的古地名,多是古越语地名词,是“村寨或城寨”之义(可能古越人还较落后,村寨和城寨界限还不很清楚)。唐高州南巴县县治有电白覃巴说和电白麻岗说,我比较赞同电白麻岗说,因为“麻岗”一名,本身便含有古越语“城寨”之义,清楚说明那里古时曾是一座城;而覃巴仅是古越语鱼塘之义。

湛江坡头区南三镇有一冼姓村叫麻弄(香港冼氏宗亲会记作“马弄”),吴川县有一冼姓村落叫马兆,这两地名的“麻”和“马”字都是古越语“城寨或村寨”之义,说明那里的冼姓早在汉人南下时已在那建有城寨或村寨。而“麻弄”更是有“驻兵之城寨”的含义。云南亦有一叫“马龙”的地名,叫马龙县,历史上亦曾写作“麻弄”,那里曾是一少数民族土司的治所,其原义就是“驻兵的城寨”。早年香港冼氏宗亲会评选“十大冼庙”,麻弄村的冼庙排第八,可知该村的冼庙以前的规模亦颇大,或者由来也已久。由此可知,湛江坡头的麻弄,吴川县的马兆过去曾可能是冼氏建的城寨,当时那里还驻有士兵,是他们土司的治所。(或因过去古越族大族建有不少“驻兵之城寨”,故这类地名在岭南较多,除上文提及的,还有电白望夫镇的马龙乡,海南东方市大田镇的马龙村,顺德北蛘虻穆砹村等)。
 
真应该多发点历史的东西
 
哇哇

又学了少啊
 
关于高州的马贵,我曾听高州朋友说过的一个传说:信宜有个财主,因某种原因要举家搬迁,叫管家另觅新住地,管家骑马往高州这边寻来,走到现在马贵这地方时,马跪下去不再前行,当时这里是荒山野岭,没有居民,也不知叫何地名,管家仔细勘察过周围环境后,觉得这里风水很好,就回去向财主报告,财主问是什么地方,管家就以“马跪”相告,并带财主过来察看,财主看过后,也很喜欢这地方,就举家搬到这里从新立宅,之后,就发展成为现在的马贵。
 
我觉得楼主所说的有点牵强。众所周知,古越人在很就以前就已经烟消云散,现代人对古越语的翻译的可靠性很成问题。电白最早好像并不叫做“电白”而是叫“石龙”或是什么的(少读书,记不起了),到后来才成立电白县,此时取“电白”这个名字,似乎应该和雷电有点关系。
 
楼主对古文化应很有研究,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在水东、南海、沙院、陈村等沿海地区,“那”字派的村庄特多,如那站、那楼、那贞、那行等,请问这“那”是什么意思?
 
可能是黎话地名
 
这一带都是水东黎话区,但我不精黎话,猜不明这“那”字的含意。
 
讲黎话的村是很多有“那”字的,小良有那庄、那谭等,吴川有那石(兰石),那幺等,“那”字的黎话读音和“筐”字的黎话读音相同,不知是否有关联?
 
电白说黎话除水东周边地区外,还有林头、霞洞等中部地区,但“那”字村庄在那里好象不多。
 
“那”字好象说是古越语,和“麻”一样。
用这两个字起地名的好象阳江、雷州、高州都有。
 
QUOTE(txn @ 2005年07月18日 Monday, 09:06 AM)
电白说黎话除水东周边地区外,还有林头、霞洞等中部地区,但“那”字村庄在那里好象不多。
[snapback]524973[/snapback]​


下洞有条村叫那碌
 
QUOTE(txn @ 2005年07月17日 Sunday, 04:02 PM)
楼主对古文化应很有研究,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在水东、南海、沙院、陈村等沿海地区,“那”字派的村庄特多,如那站、那楼、那贞、那行等,请问这“那”是什么意思?
[snapback]522792[/snapback]​

那字即是田的意思,其实应写作上那下田。
 
QUOTE(天浪 @ 2005年08月01日 Monday, 11:24 PM)
那字即是田的意思,其实应写作上那下田。
[snapback]573161[/snapback]​


多谢指教,但那字是田的意思,好象很多地名都读不明什么意思,在农村,一般村名是有实指意义的,如田头屋、书房村、田中间、坝头等等,而这些“那”字村名应如何解读?
 
如果认真看一下地图,你会发现茂名、阳江、湛江一带以"那"字为开头的地名特别多,化州有那楼、那渡、那洲,电白有那花、那岩、那增,阳春有那阳、那庆、那旦,吴川有那罗、那六、那界……这是壮语在地名中留下的痕迹。
 
QUOTE(txn @ 2005年07月18日 Monday, 09:06 AM)
电白说黎话除水东周边地区外,还有林头、霞洞等中部地区,但“那”字村庄在那里好象不多。
[snapback]524973[/snapback]​


博贺(龙山)镇有那尾村,麻岗镇有那笈。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