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分享 母校,您在我心中-----水东中学散记 (1人在浏览)

tianya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5-04-23
帖子
6,195
反馈评分
407
点数
191
性别
Cg-4jVN3df2IJDBBAAyJxP40oe0AANd4gHOtdQADInc482.jpg

母 校 ,您 在 我 心 中
—— 水东中学散记

陈贞/图文




水东中学位于电白县水东老城区北面约8里处。早期,清澈的共青河水从她的旁边缓缓流过,流入县城的千家万户的水缸里。岁月似水,一逝无痕,流不走的是人们一代代的记忆。

追溯水东中学历史渊源,还得从水东从良街(今忠良街)大盐商顾★★说起。大盐商顾★★,生意有道,经营有方,家财万贯,娶大婆小妾5个,手下员工数以百计,女佣众多。鼎盛时期,他的商业版图扩展到广西玉林地区。顾老板在水东城郊望海岭有一个果园,果园种了许多荔枝树,每逢荔红蝉鸣时,顾家大小坐轿,带着佣人前来享口福,尽享天伦之乐。

抗战期间,1941年7月14日,三架日机扑向水东,向从良街(今忠良街)、车仔街(今解放街),各投炸弹10多枚,炸毁民房10多间,死伤数人。顾老板的肠子被炸出了肚外,为躲避敌机第二次轰炸,其亲属把顾老板转移到望海岭果园,但顾老板终因伤势过重当晚离世,妻妾孩子泪如雨下。水东墟内各类商贩被日机炸怕了,大家不约而同地被迫把市场移到了这片果园。农历逢二、五、八日是水东的墟日,墟日的果园内人头涌动。日军曾多次登陆水东,望海岭果园也是水东人临时躲避日军侵害的藏身地之一。

1949年10月17日,国民党军队喻英奇部坐“海建号”等大型船只从江门撤退,抵达水东湾大洲岛海域,部队和随军家属转乘木艇登陆水东,到处号营盘,捉鸡鸭、入民居搜寻食物。29日亥时,喻英奇部逃窜前在罗屋村地界宝鸭渡头烧掉两大船军火,爆炸声地动山摇,引发冲天大火,照亮大片夜空,一直烧到凌晨5点。感觉到一个巨变的时代即将来临,这时顾的遗属顾不上这片果园了,依依不舍,伤心地离开了水东。水东前辈人常提及顾老板生前为穷人做了不少雪中送碳的往事。

1956年5月,人民政府在望海岭果园开办水东农场。场部附近这一带水源充足,有连成一片的土地,适合种水稻和旱地农作物、葵树。这里有牛栏、黄牛、晒谷场、碌碡,犁耙、风柜、竹箩……农具一应俱全。场长是水东郊区盐灶村人邓猷,有职工10多个。



1965年8月,电白县各个公社、镇都开办了农业中学。水东农业中学(以下简称农中)在水东农场诞生。开办农中的背景与国家当时强调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有关,她的培养目标是懂得基本农业知识、热爱劳动的学生。 实际上,农中是这个农场的寄生物,水东人给她起了一个外号:牛屎坡中学。农中草创初期,邓猷初识文墨,是农中的挂名校长,主持校务工作的是教导主任程为舜,教员有黄桃、李福、陈浩……。农中教员们平均年龄23岁,都是电白一中毕业生,可谓风华正茂。1962年,罗冠华先到湛江专区新华农场(电白大榜公社)务农,后又转回水东农场种地,开办农中了,被抽出来教数学。农中学生半天上文化课,半天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陈浩老师来头不小。忠良街牌坊有一副楹联是嵌入水东地名的:“
震古烁今,多少忠良由此出;容天纳海,万千云水自东来。”陈浩的祖宗就是明朝进士,曾任吏部郎中,河南彰德府知府,见过崇祯皇帝的水东墟主陈礼。据传,某天,已辞官归田,隐居水东上铺头(上陈屋)的陈礼站在今电白农行左侧路口远眺,只见潮涌天际,从东面滚滚而来,于是触景生情,遂把脚下的这块安家立业的地方命为水东。

陈礼是建设水东的功臣,其事迹载入旧县志 。不论农中的名称后来如何变化,其校名的开头两字都与陈礼有关。几百年前的祖宗不足以炫耀了。陈浩的三个大哥都是做官的:大哥陈叔平时任电白县文教局副局长,二哥
陈东时任中共廉江县委书记, 三哥陈仲璇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赵紫阳的秘书。那时,共产党领袖不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社会弊绝风清,陈浩靠自己的努力才当了一名普通教师,而且工作地点离水东墟的家远,出县城要行40分钟路。

1966年9月下旬,农中每班选出6名红卫兵和全县各所中学选出的红卫兵代表100多人到电白大礼堂集中,由中共电白县委宣传部何干事带领坐班车前往茂名公馆火车站,绕道柳州上北京参观清华、北大的大字报园地和见毛主席。没被组织统一安排上京的学生也可按自愿领取补助款,粮票外出串联,有的去茂名、湛江、阳江、广州等地,参观大字报、置身大辩论、批斗走资派现场,学习造反经验,农中学生汇入了全国文化大革命的洪流。毫无例外的是,最后农中学生也分成了两派:司派和核派,一些学生卷入了水东的文斗、全县的武斗。1968年9月,55军奉令进驻水东,解除派性武装,实行军事管制,社会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秩序。

复课闹革命后,水东农场像不熟水性的小童从此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农中更名为水东五七中学,并继承了前者的土地、耕牛、房产,这时,学校人事也有所变动。 罗冠华去了水东跃进小学,在该校教三年级语文,并做班主任。为了谋生,罗老师最后一份职业是在县政府当了气瓶搬运工,听说,这份工还是一中同学帮他找的,他一生慎言谨行,一生做的都是临时工,犹如水上的浮萍——漂浮不定,他的命运真不好;黄桃去了沙院公社乡村教书;李福入水东漆器厂做工艺雕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兼任县体委篮球裁判员,与篮球裁判员胡仔名噪一时。



1970年2月,水东五七中学改名叫水东中学。此后,班数也增加了几倍。现在,我对母校的旧时环境依然能一一回忆得出来:

母校给人一种地广人稀的感觉,感到她的版图简直就是一个小国家,她的“国境线”是无边无际的,任你纵横驰骋。夏夜,四周寂静,母校周边的田垌、草地的萤火虫成群地飞来飞去,若隐若现,像横跨星空的一条移动小彩带红尘间的小灯长阵 。据第一届校友说,距离宿舍不远的东南面有一些坟墓,夜深人静时,风儿吹动其附近的树枝发出簌簌声,蛐蛐在草丛中喊,青蛙落入蛇嘴发出的悲鸣声,令13、14岁的寄宿生感到害怕,尽管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推门。这些坟墓在1979年前还在,校外的一草一木如故。

母校北面只有一间课室和教师的自留地——菜园,过菜园要走双木桥,桥下是共青河干渠,渠堤遍是相思树、隆缘桉、木麻黄,野鸟鸣叫。距离这边渠堤100米远处有一口大池塘,面积近两亩,虾肥鱼美的,偶见钓鱼鹰贴着水面飞翔,又一头扎入水中,叼起一条鱼。那里平时人迹罕至,荒草萋萋;池塘的邻近是县邮电局农场和一片“书记林王占鳌种的树木)”,枝叶扶疏

母校的 东北面森林茂密,林深无人鸟相呼,野生蘑菇俯首可摘,也有零星的坟墓,远方的水东居民社的葵树一望无际;入校园的主路口,连接通往广州、雷州半岛、南宁方向的325国道,325国道沿途也都是悦目的树林, 这条国道有一座高坎,向北的一边坎长近80米,坡比150度角,其海拔高度与电白县南海半岛晏子镜岭同,有水东屋脊之称,高坎向南的左侧有一座仿古大凉亭,俗称“望海岭凉亭”,可遮阳挡雨,是供拉大板车的、挑长路担的、担鱼汁的、赶路的歇息用的,每天,那些苦力工推着载货的鸡公车从这里经过时产生一种悠扬的声音 。离这座凉亭的4米处有一间供销社的商店,出售面包、饭、粥、冰棍,汽水,商店右边种着一棵大菠萝树,夏季挂果多。

母校的南面是水东跃进小学的农场,大岭村的庄稼地。

母校的课室和教员的住房都是砖墙瓦顶平房,布局很有空阔感。东面是两行课室,分前后,是高一学生、初中生上课的地方;西面只有一行课室,是高二学生上课的地点;每一间教室都紧靠一间教师的住房。我在母校求学期间,校园人气已旺了很多 :高中有4个班、初中有8个班,在校生约600。 母校的校园内,绿树成荫,凉意频生,建筑物掩映于葱绿之间,景色宜人。

四月的校园,虽然不是大山的百般红紫斗芳菲,但一棵棵的荔枝树绽放的簇簇小花朵招蜂惹蝶也是赏心悦目。我看着千千万万的小花朵在蜜蜂授粉后变成了又小又青的果子,继而逐渐变成又大又红的果实。到了六月,飞焰欲横天,一串串沉甸甸的佳果把枝杈压弯了腰。风儿阵阵吹过,荔枝仿佛害羞的小姑娘,拉过绿叶遮住自己的脸。学校开大会,师生通常都集合在荔枝树下进行。

母校的中央有一口大水井,水质很清,是学兄学姐挖的,伙房紧靠水井。水井的周边种着三棵姿态优美的南洋杉、几棵菠萝、几棵芒果树、几十条甘蔗……。高高的南洋杉是水井的标识,远远仍能望见。菠萝树开花期间,芬芳诱人,其果实成熟后,站在几米远仍有一股浓郁香甜味道随洁净的空气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

夏季,校园南边那棵
凤凰树红花朵朵开,人面花朵映相红。噢,还有几棵美人蕉,“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它们与天云相映成趣,煞是好看。

从高处俯瞰,母校仿若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的绿翡翠。
绿,是母校美丽的灵魂



母校的校长、老师给我印象深刻。他(她)们教学认真,大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不会钻营,取巧图便,待人真诚,人情味浓。

梁源校长十分忠厚,性格随和,正派,几时都笑眯眯,他是工农干部出身。

副校长邵维祥,玉树临风。在校会上,我听了他和梁源的讲话,我反而觉得他不是一把手的一把手,是怀胎妇女——肚内有货,校长倒像绿叶衬托副校长这朵荷花了。邵维祥,1949年前广州国民大学毕业,曾担任电白县第一中学(电城)校长六年。1957年,经过反右运动后,所有不是共产党员的知识分子不得再出任正校长,邵维祥应属于党外人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邵维祥在广州结婚,他的妻子是广府人,有骨肉至亲在美国,1979年,出国大潮涌动,政治上长期做豆芽受压,难施展才能的邵校长随妻小移居美国。

党支部书记吴轩源教我的高二政治课。我现在还记得他第一课解释政治的含义,他说:“孙中山说,政就是国家大事,治就是管理国家大事的办法……。”吴轩源调来水东中学前,他曾担任过博贺中学校长,人缘很好。文化大革命盛行揪斗“当权派”之风,他却受到“造反派”的保护。


我的高一班班主任叶乘舟老师,关心体贴学生。我刚到母校就读不久,叶老师对我说:“高风不错,你多接近他。”叶乘舟个性诙谐,上课口齿清楚,偶尔会说点之乎者也。一天,学生罗★★早上迟到,不报告入教室,正在讲课的叶老师朝他说:“先生,你早。”叶老师做工作很到位的,我们不在母校上晚自修,而是分散就近设立自修点,他派人去检查。一次,叶乘舟老师带我们去秋游,大家住麻岗公社热水水库管理处。晚霞映照下的热水水库泛起了万道光芒,我们下去游水很写意。班中有个男同学患癞渣,叶老师幽默地说,浸浸温泉,癞渣全去掉。离水库管理处1公里外是热水温泉遗址,遗址上有三座温泉池,有几间房屋,与温泉池相隔很近的地方是一浅河,河床不断地在冒出带热气的水花。我第一次看到这类现象,很好奇,呆呆地看着,上了一堂生动的地理课。我们泡了一次温泉澡,感受到了叶老师的教学方法确有一套。

冯崇枢老师,开平县人,教我的高一化学。冯老师的知识很全面,数理化基础扎实。我读过他写的文章,文采飞扬。他带过我们去茂名农垦化肥厂学工一个星期,大家打开铺盖,睡在舞台上。白天观察化肥生产工序,就餐集体到食堂打饭,夜晚,公馆的火车呜呜鸣叫着驶过……走出校门很过瘾。

陈广毅老师教我的高一物理。他,大衙人,刚从华南师院物理系毕业出来,毫无架子,书生气质。


梁凌忠老师出身地主家庭,教我的高一数学。他,体型清瘦,沉静寡言,从来不对学生疾言厉色。他几乎到了而立之年才成家,娶的是一位阳江县儒垌籍的年轻寡妇。这位寡妇的原夫长得很清秀,母亲生他时死于难产,土工已经把他放入棺材随母亲一起下葬的,封盖的刹那,发现他还活着,又把他抱出来……靠务农为生的父亲只好含泪地把他送给了水东一户人家抚养,养父母对他视为己出,百般宠爱。洞房花烛,燕尔新婚不久,夫君在维修水东农贸市场高压电线时,被驻守南海公社墨胶岭的空军雷达部队违规打起电闸电击致死,大概年仅22岁,养父母为此哭得死去活来!她此时已怀孕6个月,部队妥善地处理了这起事故,除了给了一笔抚恤金,还通过地方政府给女方安排了一份工作。善良的她为了给夫君留下血脉,她把孩子生下后,才嫁给梁老师。梁老师和这位寡妇的结合也是苦瓜煮黄连——苦在一起了。刚退休两年,梁老师就病倒了……

肖春老师,教我的体育课,当过我的班主任。后来,他调往电白县南海中学、曾担任过电白县东城中学团委书记 。

谭正光老师,阳江籍,大学毕业,是从电白师范调来水东中学任教的。谭老师教我的高二语文,他分析课文深入,语言简洁,板书漂亮,条理性强、主线分明。他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典型的老实人。那时的大学生凤毛麟角,他年轻时应该有许多机会找到心仪的爱人,他错过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很晚才成家。

黄锡连老师,廉江籍,教我的高二数学。1969年初,各地不再办重点中学,尚在编的电白一中教师被调散,有的去了陈村中学、博贺中学、南海中学、二中…… 。黄锡连老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电白一中调过来的

邵雪玉老师(女)教我的高二化学,她是学校的业务尖子,又是一位优秀班主任。对学生说话总是声音不高不低,容易感化做错事的学生。她也带我们走出社会,到电白林头糖厂参观、学习。我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观察机械化生产蔗糖的工序,一捆捆的甘蔗被放上自动传送带,蔗汁流入池内过滤、沉淀……成条的蔗渣吐出到另一边,堆积如山!甘蔗可以制糖、制酒、制酒精,蔗渣还是制造高级纸张的原料,一切都是那么令我感到新奇!具体接待安排我们来学工的是该厂政工员徐建军,糖厂的技术员是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张全兴老师,福建省惠安人,张老师原在电白红卫中学教生物。对徐建军的印象我也很深,1974年,我看的用钢板刻印的禁书《归来》小说是从他那里传过来的。

黄文宁老师 ,南海籍,地主出身,师范一毕业就分配来电白沙琅小学了。他表情严肃,说广府话很雅,发音清晰。他是一个奇才,不但擅长教语文、教数学,而且通乐理,音乐课也是其专长,天生的教书料!他教过电白人民的好书记王占鳌同志的女儿和我。他的教学工作、管理班级的能力得到王占鳌的表扬。他当年教过的小学生至今依然妥善地保存着他批改过的作业,学生们久久就拿出来看看……。

吴华亨老师,善良厚道,阳江籍,出身地主,师范毕业,他的身材、模样气质跟电影《年青一代》达式常演员类似。他与学生情同手足。他和他的学生到过几次我家玩。吴老师直到40岁后遇到了热心人,县供销总社人事股郑抗股长,郑股长帮他做媒,介绍了一个很年轻的寡妇给他,寡妇的丈夫原是现役军干,她刚怀孕不久,这位军干就因公殉职了,留下了一个遗腹女。吴老师与寡妇结婚没有生育,但两人相亲相爱。一次,我在大街遇见这个苦命的女人用三轮椅车推着吴华亨老师,吴老师跟我点头致意,我的内心不禁泛起了同情他的微澜,她一直陪他走完了最后的人生道路。吴老师离开红尘10多年了,他的遭遇令人们感慨不已。

廖庆楼老师,羊角籍,为人很谦卑,瘦小,教初中英语,会图画。文革期间,廖庆楼老师接受组织任务画毛主席半身像,被指故意将像头下的两面小红旗画成两把刀,想杀死毛主席,紧挨红旗下面的葵花被指故意画成国民党的党徽,是怀念国民党,廖被以现行反革命罪获刑15年,搞得妻离子散,幸亏这桩错案后来得到及时纠正,他恢复了公职。


“ 英语公仔”,他已一大把年纪了,外县籍,一些学生在背后给他起了这个外号。据说,他大学毕业。他住在水井附近,住址位置最佳,很受校方的照顾。当时国家实行推荐上中专、大学的政策,全社会流行“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思潮,读书无用论广泛地影响着人们,母校在高中阶段也曾取消过英语课。

赖培为老师,外县籍,武汉体育学院毕业,教初高中体育,后调湛江市雷州师专。

水东中学篮球代表队在赖培为老师的训练下成了一支劲旅,其竞技水平不亚于红卫中学。那些年头,体育赛事频繁,水东中学篮球代表队在电白县中学生运动会上,屡创佳绩。其中74届高中校友,优秀投篮手甘标是全县唯一被选入湛江地区中学生篮球代表队,并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比赛。然后又在全区12个县、市进行巡回体育表演赛,男队员个个1米7几,腰板挺直,青春朝气,跳投、挑篮、运球等技巧十分纯熟,投篮十发九中,令近万水东人在电白总工会灯光球场大饱眼福。甘标后来上了中专,并分配到湛江地区粮食局工作。

张万里老师,善气迎人,他不教过我,然而,他却是我人生旅途遇到的贵人之一, 他帮助过我,我一直都记得他的好!

蔡玉老师,个头高,师范毕业,约比我大4岁。一天,我行经她的房门前,她招呼我进来坐,我好像见到她,如旧相识,这时,我反而觉得她不是老师了,而是一个跟自己萍水相逢,情趣一致的异性,我和她说了很多话。

……。


水东中学学生多出身寒门,来自干部家庭的寥若晨星,有一些还是打入另册的黑五类家庭的子女,上学靠步行,只有极个别学生骑单车。谁会想到,曾担任10年电白县县长的欧学明,因自己下台,遭囚禁,他的儿子也只能去读水东五七中学初中。校友陈平也来自干部家庭。

那年代,各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菜园,学生们在劳动课期间种一些蔬菜、木薯、红薯拉到水东市场出售,收入做班会费。此外,学生们还参加一些季节性的农业生产劳动。

一些家住水东墟的学生不想中午走来走去,就每天早上自带大米、咸鱼、干萝卜、红薯让厨房工友炊熟做午餐,柴费每餐收5分钱,不另收人工费。一年四季,学生们可以喝到厨房免费供应的开水。

上学途中,我常爱挑那站村、大岭村、城岭村的田垌、坡园、有溪水的羊肠小道走,绕来绕去,跨越一次次的
共青河干渠。春夏秋冬,能看到沿途野草婆娑起舞和点缀大地的野花;稻谷熟了,一片金黄色,禾花雀飞入稻丛,走近那片稻丛,牠们又飞起来,我踏着阳光走,一路听着鸟鸣,每一次穿越一块块长出谷粒的稻田,每一次都会产生愉悦的心情。日复一日,我与同学、校友不是相逢于乡村小道,就是相逢于325国道 ,或与对方约伴而行。只见男同学普遍戴一顶“摩罗叉”草帽遮阳,它是用关草编制的,这种草帽每逢墟日农民会担出水东市场卖,每顶售价2角。他们各有一条长1米多,宽度0.3米的有暗绿色格纹的薄白布,水东话俗称纹巾,将纹巾横搭过后颈,肩膀,分别轻披于一对手臂上,夏风吹来,纹巾随之阵阵跃动起来,纹巾遮阳招风,又可在夏季上学途或返家途中擦汗;女同学则戴一顶电影《红色娘子军》吴琼花那样的斗笠竹帽,斗笠竹帽防晒防雨,口袋里均放着一块手绢擦汗。母校的莘莘学子尽显劳动人民后代的艰苦朴素本色。

我曾在母校的农田插过秧、收割过水稻,打场。我能体会劳动的艰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母校读书两年(不含寒暑假和每周放假1天半),我在水东旧城区与母校之间至少一共徒步走完了4100公里,那个通往母校的广隆岭坎,上下不知多少次。夏天,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冬天,迎着寒风前行,风雨无阻。

1977年 7月, 学业结束时,我班毕业集体照片是在球场北面的一棵凤凰树旁边拍的,摄影师是水东工艺油印组颜泉。晚上的毕业茶话会也是凤凰树旁边举行的,吃烤熟的花生、水果,场面愉快温馨,没有依依惜别的情景。同学们从此像群鸟一样飞离窝巢,各奔前程。

11月,全国恢复中专、大学考试制度,母校六个校友金榜题名:陈克考上湛江水产学院、 陆俏考上 苏州丝绸工学院,她还是当年全县的高考女状元 ,全县高考总分名列第二,陈济文考上湛江农专 ,倪纲考上雷州师专,林向东(女),上大专线未被录取 ,黄建良考上航海中专;电白红卫中学考上大学人数是17个。按1969年到1977年粗略统计,红卫中学高中毕业生1600,水东中学高中毕业生350 ,两相对比,母校的高考成绩算是不错了。



离开母校后,我逐渐淡出了同学们的视野 。不过,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我对一些同学的印象依然深刻。

林宗瑜(团总支部书记)、欧国强(班长)、赖新国(副班长)、吕萍(副班长)、高风(学习委员)……。这些同学是班里的精英份子,老师的左膀右臂。高风,广府人,父母是下放电白的知识分子。高风学业优异,性格温厚,是叶乘舟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之一。高风离开母校后,他曾到林头公社共青河农场插场。1981年或后,高风随父母调回广州。走前,我、吕萍、胡汝华等同学去他家做客,算是提前为他送行,他的场友温萍也在场,温萍形象健美,是红卫中学77届高中毕业的。

我的同桌杨其敏身高1.75米以上,全校的高个儿,沙院木苏村人,系电白体委从下面选来的青少年篮球手,他是寄读生。杨其敏在望海岭那间供销社商店买过一条冰棍送我吃,每条价格5分。那时乡下人缝一把大葵扇才拿到0.12角钱,这把葵扇缝线前还要剪掉葵叶,铰扇骨,破篾条,整个工序需花20分钟,因此我感觉他对人大方。


张勤同学会写文章,嗓子好,她和黎明同学负责编写广播过学校的好人好事。

郑彬同学是农家子弟,事业红火,前几年请我和两个同学吃过一次饭。

梁玉华秀而不媚, 是我班的一朵玫瑰花,成绩好。许多年后的某一天夜晚,我与她邂逅,她问我还认识她吗?站在我面前的她,依然是那么丰采照人,啊,她像四季长青的南洋杉。我不参加过高中同学聚会,彼此又难得一见,她这样问我,不奇怪。不过,事实上,有一些同班的真的不全部都有印象了。



作为一个小文人,我总爱在记忆的木柜里珍藏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自己的青春岁月尤其是母校的美好事物 !

母校不仅是我求知的地方,更是教自己做人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温暖的大集体,这是我难忘的, 校长、 老师们的美好印象,这也是我难忘的 。

我曾领过12元助学金,感恩水东中学。那时,物价低廉,自己拿出3元,一共有15元就可以交齐一年的学杂费了。另外,母校每一个月还有5斤粮票发放,每斤粮票可折回六角钱,等于读书不用掏钱。


高中毕业后,我因公回过两次水东中学。其中一次是代表教育局陪同共青团县委书记梁嘉一行到母校检查共青团工作开展情况,检查组充分肯定了母校的共青团工作。其时,母校的校长是陈评,校团委书记为李大君。 陈评当校长期间,众人一条心,崔南屏副校长、崔克天等优秀教师挑起重担,那年,水东中学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高考成绩,母校的喜报贴到了水东解放街北面街口的墙壁,高孝上线人数曾逼近县一中。

我爱原来的那个水东中学,她是一个圣洁的地方,师生关系单纯,没有人满为患的现象。我喜欢母校的环境:视野开阔,静悄悄的,清清的河渠水绕着绿染天际的望海岭依偎着 ;蓝天白云下 ,母校那吐艳的凤凰树美人蕉,墨绿色的荔枝林;那翻滚的稻浪,那大地的野花 ;那开窗可见的辽阔的田园风光 ;在斜风细雨中低飞的小鸟,空中翱翔的老鹰;近听溪流有声;出了课室门可踏青看春花之绚烂 , 赏秋叶之静美!怎教我不爱您,不怀念您?美丽的母校,您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在那里学习、成长,是我常常忆起的主题!




QQ截图20170518084919.jpg
 
最后编辑:
631379574402244.jpg


我 认 识 的 一 个 右 派 份 子
——记 李 国 钧 的 坎 坷 人 生

陈贞/文

水东中学北面紧挨共青河干渠的地方 有一座孤零零的小瓦屋, 有一个戴眼镜的男子有时托着犁耙,牵着一条黄牛出去,这座瓦屋几米远的一侧是一个牛栏……。

那年的秋天,我怀着一种好奇心理走进了他的小屋子, 映入眼帘的是,他的睡床是杉板做的,用两张长凳撑起来,床上铺着一张旧草席、蚊帐、被子陈旧,床边一张旧桌子放着一盏煤油灯和书籍,床底下放着书籍、瓦煲、木屐、干柴等杂物 。我和他闲扯一些不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我读小学期间看过一本小人书,有一幅插图 ,画了 一个形象猥琐的老汉拿糖果给孩童 ,文字旁白 : 糖儿香,糖儿甜,糖儿公仔把毒放 ……。对照那个年代的宣传品内容,我觉得他不像一个放毒的阶级敌人,我感觉他气质不俗,言辞得体,不卑不亢,是一位有修养的人, 我们交疏吐诚,我一下子对他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自此后,我记住了他:李国钧……。

对于李国钧 ,六月里冻死羊----说来话长,然而,我对他及其家庭更多的了解,主要是以后听老水东和一些水东中学校友说的。

李国钧的祖籍在电白县坡心镇清河村,蜿蜒弯曲的沙琅江从它的田园边流过,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们世世代代背朝太阳面朝土,辛勤劳作,繁衍生息。李国钧的祖辈别具慧眼,明白光靠搞农业生产永远都无法挖断穷根。民国早期,他们便携家带口到了水东墟谋生,由农民变成了商贾。

那些年头,广东各地公路不畅通,内陆渡口多,汽车稀少,物资交流主要靠人工挑、靠推鸡公车载货或水上船运。水东墟得天独厚,濒临海洋,海运发达,每天熙熙攘攘,一年四季,码头进出货物堆积如山,商旅云集,是粤西地区和广西南部地区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水东圩长期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许多来水东讨生计的异乡人大都是做海陆贸易生意的,他(她)们经过一代两三代在陆地,在大海的奋斗,才逐渐都有了自己的窝,安居乐业了。坊间都戏说,“来到水东的咸鱼都翻生豆䜴都发芽”。

李国钧的祖辈也是做海陆贸易生意的,经营荔枝干、龙眼干、猪、鸡、蔗糖等。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其祖辈持家有道,经过努力拼搏,到了1945年前,这个家族在水东著名的商业旺地从良街和北帝街分别拥有了一座骑楼和三个铺口。

李家生活富裕了,不忘“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 ,舍得花钱让每一个后辈入学读书。1954年后,李国钧及其胞弟李口口考上了大学,其胞妹李国妍则考上了电白师范,可谓书香门第。

1957年,李国钧在武汉华中师范学院读书期间,因言获罪,被划为右派,开除学籍。根据当时处理右派的政策,要么由组织送去劳动教养,要么龙王跳海——回老家。第二年年初,黯然伤神的李国均选择回到了家乡,他被安排在水东农场劳动改造。这个农场位于偏僻的望海岭范围,尚处于初办阶段,百端待举。场长职工十多人,大家起早摸黑地干,育秧、插秧、收割水稻,打场,晒谷入仓,又种高粱、花生、蕃薯、蔬菜等,一天下来,筋骨都散架了。他干活当然不能落后。每日他在水东墟与望海岭之间来回两次,一次是赶牛车拉大粪,一次到机关饭堂装潲水运回农场部喂猪。途中广隆岭坎,又长又高,白天站在坎顶向南望就能清晰地看见晏镜岭空军部队旋转的雷达天线。黄牛慢吞吞拉车上坎,李国均则要下车步行,路程共计16公里。干完这些,他还要给荔枝树浇粪水,挖坑种葵树,给葵树施肥,葵树长大了,斩葵,晒葵……。黄牛累了无言,因为㸰是畜生,右派份子累了,敢跟谁说?

李国钧自己孤零零住在一座用泥巴稻草竹片糊起来做墙,稻草盖顶的茅屋,这是他的第一间自搭的屋子,夜间点一盏竹笋灯,紧着裤子数日月——日子难过,但一年又一年地又这样过去了。

8年后,水东农场附设了一所农业中学,迎来了第一批师生。每到晚上,常有一些学生会去他茅屋里聊天,屋子坐满了人,茅屋里成了半篮子喜鹊——唧唧喳喳,徒添了些许热闹的气氛,这是李国钧在辛劳一天后最舒心的时光。最早叫李国钧的外号“眼镜李”的就是农业中学的学生。

开办农中这年,眼镜李30岁了,仍然是新栽的柳树 —— 光棍一条。他的同龄人不是当了父亲,就是春天的鸟儿——成双成对 。 人生有多少个8年?可右派这顶帽子一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头上,眼镜李苦闷、抑郁。

1966年5月,全国爆发文化大革命运动,殃及了千百万的无辜者。眼镜李的父亲李瑞新是国营电白县百货公司会计,一向安份守己。“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文革”期间,随心所欲揪斗人的现象十分普遍,11月,国营电白县百货公司文化革命委员会一次次上门责令他回单位接收批斗,李瑞新遭受了残酷的虐待,他不堪凌辱,为解脱精神、肉体的痛苦,他跳井自杀了。原来,1952年,评阶级成分时,李家被评为工商业。工商业就是资本家,与乡村的地主一样都是剥削阶级。文化大革命号称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资本家属于牛鬼蛇神范围,李瑞新在劫难逃。“眼镜李”旧恨新愁无际近水远山都是,唉,生活就是活下去。幸运的是,除了农业中学学生,水东农场人少,自负盈亏,当权派就是场长邓猷一人,眼镜李干活又像蚂蚁的腿-----勤快,大家不搞生产,斗争场长和右派哪有饭吃?故水东农场没有造反派,没有谁那么狂热地投入文化大革命运动,劳动好,大家才有好日子过。自从那篮喜鹊飞离了那座茅屋,漫漫长夜,唯有孤灯、书本陪伴着眼镜李。

日月如梭,望海岭的树叶黄了一遍又一遍,野花开了又谢了,眼镜李在艰苦的劳动中平静地度过了“文革”的三年动乱。这时候,上级组织撤销了水东农场,将葵园划归水东居民福利社,水东农业中学独立出来。水东农业中学先后改名为水东五七中学、水东中学,眼镜李转入该校。

每到春耕、燕子几度飞来见旧人,每到夏耕,莘莘学子见到眼镜李在扬鞭催牛犁田,动作熟练,除了架在鼻梁的眼镜,他和一个农村的一级劳动力毫无差别。 每年的6月和11月,学校的田垌那一片黄澄澄的稻谷随着一阵阵的风儿起伏,吸引了嘴馋的一群群禾花雀,那是他和黄牛用辛勤的汗水浇出来的果实。

“君似青山多妩媚,笑对人间风雨。”长期的羞辱般的劳动改造,吃的差,使眼镜李瘦骨嶙峋,皮肤黝黑, 过早地衰老,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喜欢激扬文字,好心好意帮党整风的天之骄子了。

有一年,他差一点丧命。原来,“眼镜李”长期拿15元月工资,为了改善生活,他买来几只鸡苗,鸡长大后生了一窝鸡蛋,用鸡蛋冲粥吃时才去鸡窝取一只。一次,他又像平时一样伸手到鸡窝取蛋,一条爬入鸡窝的银环蛇咬中了他的手指……,好在他懂得自救,才转危为安,捡回了一条苦命。

1973年9月,中共水东镇委书记,水东镇革委会主任李乃兴指派戴日旺组建水东知青场 。戴日旺带领7个知青在325国道旁边伐木,树木运回水东中学食堂一侧存放柴草的长寮安放,树木是用来搭建临时屋子给知青住的。在放木的过程中,戴日旺凑巧认识了眼镜李。

戴日旺后来和熟人说起了眼镜李 :

“那天,我们在水东中学西南边伐木,见到一片坡园的中间有一间茅屋,是黄泥混灰砌起的单砖墙体,屋顶见天,屋樑还剩一条小杉木,床板已散开,脏兮兮的,没有草席,棉被已破得剩下半块,一条裤,一件白衫在床头,墙边放着9只小瓦煲。 戴日旺问学生妹:“谁住这里?’学生妹答 ;‘是右派,眼镜李住。’ 不知眼镜李在哪里看见我们了,他手上拿一条赶牛的竹鞭就走过来,戴对他说:‘这块坡园已计划做知青场的生产基地。’ 你收拾好这些东西,暂时去水东中学厨房边的长寮住。我带知青仔到水东中学厨房吃饭,我们在那里搭伙食,眼镜李也跟着来到这里安放行旅,我问他:‘你去哪里煲啊?’答:‘我自己去找地方煲。’ 我想,烂茅屋拆了,米也没有,上哪儿煲?我对他说:‘你不用煲了,我去舀米饭给你吃。’锅头大把米饭,任这些当开荒牛的知青仔吃,白茶炒半肥瘦猪肉,有炆熟的鲫鱼,猪骨熬冬瓜汤,我用舀满一大搪瓷盆米饭,舀一些猪肉白菜放在上面,又舀一大搪瓷盆猪骨汤端到他面前。眼镜李说,太多了,吃不完。我说,吃不完,就倒下潲水桶喂猪。他蹲在一棵树下吃得津津有味……。我再次来到他身边时,发现他的饭菜、汤都进了肚子了,他饿坏了!我叫知青仔,不用回水东,就在长寮过夜。我问眼镜李,今晚睡哪里,眼镜李答,我自己想办法。我看到他很凄凉,也叫他睡长寮,并送他一张草席,一块价值9元钱的毛毯。草席、毛毯是政府用公款买来免费分配给知青用的,我掌握分配权。”

李国钧原先住的那间 泥巴稻草竹片糊起来做墙,稻草盖顶的稻草屋让狂风摧垮、暴雨淋坏了,这次让戴日旺看到的屋子又被强风掀掉了屋顶。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很难想象,他是在这间破烂的屋子是如何度日的! 建设知青农场也给李国钧带来了改善住房的机会,水东中学校长梁源面善心慈,他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拿出一笔钱,在共青河干渠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砖墙瓦屋,占地面积约11平方米,屋子的墙体使用双层火砖砌成,造得坚固,借助周围的树林,能抵抗12级台风,这就是我到母校读高中时见到的那座小瓦屋,小瓦屋在当时来说是很好的了,因为教师和家属的人均居住面积也不超过10平方米,他(她)们也是住瓦屋。

在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人们对“黑五类”一般是退避三舍的,那座无形的政治围墙把眼镜李与社会隔开了。不过,眼镜李知识丰富,如冬之日如夏之云,还是有母校历届的一些学生和一些喜欢搞文学创作的青年羡慕他的品行、才华,这些年轻人不避嫌,总爱找时间到眼镜李那里串门。在年轻人的眼里,他人情味浓,具有松树的风格,他是良师益友

校友郑水锡说:“眼镜李的屋子有很多书报……听他说话是一种愉快的享受。水东中学附近水草丰茂,田垌多,夜晚青蛙呱呱地叫。眼镜李有时会手持电筒出门照蛙,一天,他煲好了香喷喷的蛙粥,他约我过来吃。眼镜李懂得许多中草药常识,会用草药治病。我班有一个同学秦彪睾丸肿胀,眼镜李为他检查了一遍,第二天便到野外采集了一捆草药,嘱秦彪煲水饮,每天一次,连饮一周,神了,秦彪的病竟然彻底治好了!”

原水东东风小学教师潘钦说 ,1974年,他找过李国钧两次,拿自己和朋友创作的文学作品请他修改,他热情指点,并动笔为对方的文章润色 。
……。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1978年9月,李国钧终于等到了国家给自己平反的日子……。

多少年以后,人们依然会在不同的场合提到李国钧老师。

第一届校友徐钦回忆说 :我当时14岁,除了刮风下雨,晚晚和同学去他的草屋坐,大家相谈甚欢 ……。

校友 陈水玉回忆说: “眼镜李出类拔萃,他的人生远不是走过了多少个百花齐放的春季,果实飘香的秋季,历经多少个大暑三伏天和数九寒冬那样简单,他当了22年的右派,除了劳动改造,每次水东运动场开万人宣判会,眼镜李与那些黑五类都必须集中一起蹲在会场的一角接受法制教育,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就这样被政治运动无情地毁掉了!”

戴日旺回忆说 :

“大概是1979年夏季或后的一天傍晚,我行到电白县邮电局报刊门市部拐弯处,眼镜李正推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车尾载着新新的一只人造革皮箱,身边有一个瘦高的女人(妻子),他见到我,热情地打招呼:‘这个是戴同志啊!’ 他又对身边的女人说:‘这个镇政府干部,共产党最好的干部,能够在那时给饭我吃,做知青场我没地方住,他安排地方我住。’ 眼镜李对我说;‘我平反了,不是右派了,国家落实政策,我在水东中学教书,有(正式)工资取了。我今晚结婚,我住红旗街打铁车间,去我家吃喜糖。我现在相当好了,你要去我家玩!’ 我回到家后,洗澡完,我带我的妻子去眼镜李家。他借水东红旗街打铁车间用竹篾隔开围成一个长方形的临时婚房,一张杉木床,一顶蚊帐,椅子上摆放着两盏崭新的点着火的火水灯,火水灯前头是用红绳子捆扎的几块红糖,寓意夫妻俩今后的生活甜甜蜜蜜,头顶是一盏15瓦灯泡,光线暗黄,那晚的宾客就是我和妻子了。房内很热,没有电风扇,他递过一把葵扇给我,他说:‘我要请你吃顿饭才过意得去。’他叫妻子煮一煲粉仔塘,两个鸡蛋让我俩吃。'' 这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啊。

……。

我感慨了, 李国钧前后住过了以稻草盖顶的屋子、砖墙瓦屋,打铁车间的婚房,他40多岁后才第一次做教师,第一次做新郎!两个第一次,饱含人生几多辛酸泪水!

李国钧老师在水东中学教了几年后,就调往电白县第一中学了,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遇。”眼镜李就是这类人师啊。水东中学把李国钧作为优秀教师载入建校五十周年纪念册,他当之无愧!

我最后一次见到李国钧老师是在水东东阳街上,此时他牵着才几岁的独生儿子的小手在行街,舔犊情深,儿子头戴“中国人民小海军”的帽子,帽子后垂挂着两根蓝色小布条,小布条在寒风中飘动……这一幕在局外人看来是“爷爷与孙子”一起行街的“幸福”情景深深地一直刻在了在我的脑海里……。

我漫步水东忠良街(原从良街),只见那里有一座装修得金碧辉煌的沉香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很大,几个青春靓丽的女性在里面喝茶,有人告诉我,原来城隍庙里的猪头----有主的,这博物馆就是李国钧家的骑楼遗址。

我喜欢李国钧这类的长者, 我曾近近地听他说话,远远地看他犁地,我往昔印象至深:春雨一犁鞭不动,牛劳牛饥谁不知,其实牛多累他也多累牛有多凄凉他也有多凄凉啊!我不禁对这个出身资本家家庭的大学生寄予极大的同情 。他住过的那座瓦屋,那是我念高中时常行走的范围。我为了写这篇文章,曾采访了他的表弟,表弟说到他的遭遇时,至今依然伤感,眼泪几乎掉了下来。可能我本身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吧,不论在任何社会,小人物的不幸遭遇都会容易引起小人物心中的共鸣的 。

 
最后编辑:
浏览附件290819

我 认 识 的 一 个 右 派 份 子
——记 李 国 钧 的 坎 坷 人 生

陈贞/文

水东中学北面紧挨共青河干渠的地方 有一座孤零零的小瓦屋, 有一个戴眼镜的男子有时托着犁耙,牵着一条黄牛出去,这座瓦屋几米远的一侧是一个牛栏……。

那年的秋天,我怀着一种好奇心理走进了他的小屋子, 映入眼帘的是,他的睡床是杉板做的,用两张长凳撑起来,床上铺着一张旧草席、蚊帐、被子陈旧,床边一张旧桌子放着一盏煤油灯和书籍,床底下放着书本、瓦煲、木屐、干柴等杂物 。我和他闲扯一些不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我读小学期间看过一本小人书,有一幅插图 ,画了 一个形象猥琐的老汉拿糖果给孩童 ,文字旁白 : 糖儿香,糖儿甜,糖儿公仔把毒放 ……。对照那个年代的宣传品内容,我觉得他不像一个放毒的阶级敌人,我感觉他气质不俗,言辞得体,不卑不亢,是一位有修养的人。自此后,我记住了他:李国钧……。

对于李国钧 ,六月里冻死羊----说来话长,然而,我对他及其家庭更多的了解,主要是以后听老水东和一些水东中学校友说的。

李国钧的祖籍在电白县坡心镇清河村,蜿蜒弯曲的沙琅江从它的田园边流过,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们世世代代背朝太阳面朝土,辛勤劳作,繁衍生息。李国钧的祖辈别具慧眼,明白光靠搞农业生产永远都无法挖断穷根。民国早期,他们便携家带口到了水东墟谋生,由农民变成了商贾。

那些年头,广东各地公路不畅通,内陆渡口多,汽车稀少,物资交流主要靠人工挑、靠推鸡公车载货或水上船运。水东墟得天独厚,濒临海洋,海运发达,每天熙熙攘攘,一年四季,码头进出货物堆积如山,商旅云集,是粤西地区和广西南部地区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水东圩长期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许多来水东讨生计的异乡人大都是做海陆贸易生意的,他(她)们经过一代两三代在陆地,在大海的奋斗,才逐渐都有了自己的窝,安居乐业了。坊间都戏说,“来到水东的咸鱼都翻生豆䜴都发芽”。

李国钧的祖辈也是做海陆贸易生意的,经营荔枝干、龙眼干、猪、鸡、蔗糖等。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其祖辈持家有道,经过努力拼搏,到了1945年前,这个家族在水东著名的商业旺地从良街和北帝街分别拥有了一座骑楼和三个铺口。

李家生活富裕了,不忘“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 ,舍得花钱让每一个后辈入学读书。1954年后,李国钧及其胞弟李口口考上了大学,其胞妹李口口则考上了电白师范,可谓书香门第。

1957年,李国钧在武汉华中师范学院读书期间,因言获罪,被划为右派,开除学籍。根据当时处理右派的政策,要么由组织送去劳动教养,要么龙王跳海——回老家。第二年年初,黯然伤神的李国均选择回到了家乡,他被安排在水东农场劳动改造。这个农场位于偏僻的望海岭范围,尚处于初办阶段,百端待举。场长职工十多人,大家起早摸黑地干,育秧、插秧、收割水稻,打场,晒谷入仓,又种高粱、花生、蕃薯、蔬菜等,一天下来,筋骨都散架了。他干活当然不能落后。每日他在水东墟与望海岭之间来回两次,一次是赶牛车拉大粪,一次到机关饭堂装潲水运回农场部喂猪。途中广隆岭坎,又长又高,白天站在坎顶向南望就能清晰地看见晏镜岭空军部队旋转的雷达天线。黄牛慢吞吞拉车上坎,李国均则要下车步行,路程共计16公里。干完这些,他还要给荔枝树浇粪水,挖坑种葵树,给葵树施肥,葵树长大了,斩葵,晒葵……。黄牛累了无言,因为㸰是畜生,右派份子累了,敢跟谁说?

李国钧自己孤零零住在一座用泥巴稻草竹片糊起来做墙,稻草盖顶的茅屋,这是他的第一间自搭的屋子,夜间点一盏竹笋灯,紧着裤子数日月——日子难过,但一年又一年地又这样过去了。

8年后,水东农场附设了一所农业中学,迎来了第一批师生。每到晚上,常有一些学生会去他茅屋里聊天,屋子坐满了人,茅屋里成了半篮子喜鹊——唧唧喳喳,徒添了些许热闹的气氛,这是李国钧在辛劳一天后最舒心的时光。最早叫李国钧的外号“眼镜李”的就是农业中学的学生。

开办农中这年,眼镜李30岁了,仍然是新栽的柳树 —— 光棍一条。他的同龄人不是当了父亲,就是春天的鸟儿——成双成对 。 人生有多少个8年?可右派这顶帽子一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头上,眼镜李苦闷、抑郁。

1966年5月,全国爆发文化大革命运动,殃及了千百万的无辜者。眼镜李的父亲李瑞新是国营电白县百货公司会计,一向安份守己。“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文革”期间,随心所欲揪斗人的现象十分普遍,11月,国营电白县百货公司文化革命委员会一次次上门责令他回单位接收批斗,李瑞新遭受了残酷的虐待,他不堪凌辱,为解脱精神、肉体的痛苦,他跳井自杀了。原来,1952年,评阶级成分时,李家被评为工商业。工商业就是资本家,与乡村的地主一样都是剥削阶级。文化大革命号称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资本家属于牛鬼蛇神范围,李瑞新在劫难逃。“眼镜李”旧恨新愁无际近水远山都是,唉,生活就是活下去。幸运的是,除了农业中学学生,水东农场人少,自负盈亏,当权派就是场长邓猷一人,眼镜李干活又像蚂蚁的腿-----勤快,大家不搞生产,斗争场长和右派哪有饭吃?故水东农场没有造反派,没有谁那么狂热地投入文化大革命运动,劳动好,大家才有好日子过。自从那篮喜鹊飞离了那座茅屋,漫漫长夜,唯有孤灯、书本陪伴着眼镜李。

日月如梭,望海岭的树叶黄了一遍又一遍,野花开了又谢了,眼镜李在艰苦的劳动中平静地度过了“文革”的三年动乱。这时候,上级组织撤销了水东农场,将葵园划归水东居民福利社,水东农业中学独立出来。水东农业中学先后改名为水东五七中学、水东中学,眼镜李转入该校。

每到春耕、燕子几度飞来见旧人,每到夏耕,莘莘学子见到眼镜李在扬鞭催牛犁田,动作熟练,除了架在鼻梁的眼镜,他和一个农村的一级劳动力毫无差别。 每年的6月和11月,学校的田垌那一片黄澄澄的稻谷随着一阵阵的风儿起伏,吸引了嘴馋的一群群禾花雀,那是他和黄牛用辛勤的汗水浇出来的果实。

“君似青山多妩媚,笑对人间风雨。”长期的羞辱般的劳动改造,吃的差,使眼镜李瘦骨嶙峋,皮肤黝黑, 过早地衰老,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喜欢激扬文字,好心好意帮党整风的天之骄子了。

有一年,他差一点丧命。原来,“眼镜李”长期拿15元月工资,为了改善生活,他买来几只鸡苗,鸡长大后生了一窝鸡蛋,用鸡蛋冲粥吃时才去鸡窝取一只。一次,他又像平时一样伸手到鸡窝取蛋,一条爬入鸡窝的银环蛇咬中了他的手指……,好在他懂得自救,才转危为安,捡回了一条苦命。

1973年9月,中共水东镇委书记,水东镇革委会主任李乃兴指派戴日旺组建水东知青场 。戴日旺带领7个知青在325国道旁边伐木,树木运回水东中学食堂北侧的长寮安放,树木是用来搭建临时屋子给知青住的。在放木的过程中,戴日旺凑巧认识了眼镜李。

戴日旺后来和熟人说起了眼镜李 :

“”那天,我们又在另一块地方伐木,见到一片坡园的中间有一间茅屋,是黄泥混灰砌起的单砖墙体,屋顶见天,屋樑还剩一条小杉木,床板已散开,脏兮兮的,没有草席,棉被已破得剩下半块,一条裤,一件白衫在床头,墙边放着9只小瓦煲。 戴日旺问学生妹:“谁住这里?’学生妹答 ;‘是右派,眼镜李住。’ 不知眼镜李在哪里看见我们了,他手上拿一条竹鞭就走过来,戴对他说:‘这块坡园已计划做知青的生产基地。’ 你收拾好这些东西,暂时去水东中学食堂的长寮住。我带知青仔到水东中学食堂吃饭,眼镜李也跟着来到这里安放行旅,我问他:‘你去哪里煲啊?’答:‘我自己去找地方煲。’ 我想,烂茅屋拆了,米也没有,上哪儿煲?我对他说:‘你不用煲了,我去舀米饭给你吃。’锅头大把米饭,任这些当开荒牛的知青仔吃,白茶炒半肥瘦猪肉,有炆熟的鲫鱼,猪骨熬冬瓜汤,我用舀满一大搪瓷盆米饭,舀一些猪肉白菜放在上面,又舀一搪瓷盆猪骨汤端到他面前。眼镜李说,太多了,吃不完。我说,吃不完,就倒下潲水桶喂猪。他蹲在一棵树下吃得津津有味……。我再次来到他身边时,发现他的饭菜、汤都进了肚子了,他饿坏了!我叫知青仔,不用回水东,就在长寮过夜。我问眼镜李,今晚睡哪里,眼镜李答,我自己想办法。我看到他很凄凉,也叫他睡长寮,并送他一张草席,一块价值9元钱的毛毯。草席、毛毯是政府用公款买来免费分配给知青用的,我掌握分配权。”

李国钧原先住的那间 泥巴稻草竹片糊起来做墙,稻草盖顶的稻草屋让狂风摧垮、暴雨淋坏了,这次让戴日旺看到的屋子又被强风掀掉了屋顶。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很难想象,他是在这间破烂的屋子是如何度日的! 建设知青农场也给李国钧带来了改善住房的机会,水东中学校长梁源面善心慈,他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拿出一笔钱,在共青河干渠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砖墙瓦屋,占地面积约11平方米,屋子的墙体使用双层火砖砌成,造得坚固,借助周围的树林,能抵抗12级台风,这就是我到母校读高中时见到的那座小瓦屋,小瓦屋在当时来说是很好的了,因为教师和家属的人均居住面积也不超过10平方米,他(她)们也是住瓦屋。

在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人们对“黑五类”一般是退避三舍的。眼镜李知识丰富,如冬之日,如夏之云。母校历届的一些学生和一些喜欢搞文学的青年都羡慕他,这些年轻人不避嫌,总爱找时间到眼镜李那里串门。在年轻人的眼里,他人情味浓,具有松树的风格,他是良师益友。

校友郑水锡说:“眼镜李的屋子有很多书报……听他说话是一种愉快的享受。水东中学附近水草丰茂,田垌多,夜晚青蛙呱呱地叫。眼镜李有时会手持电筒出门照蛙,一天,他煲好了香喷喷的蛙粥,他约我过来吃。眼镜李懂得许多中草药常识,会用草药治病。我班有一个同学李★睾丸肿胀,眼镜李为他检查了一遍,第二天便到野外采集了一捆草药,嘱李★煲水饮,每天一次,连饮一周,神了,李★的病竟然彻底治好了!”

原水东东风小学教师潘钦说 ,1974年,他找过李国钧两次,拿自己和朋友创作的文学作品请他修改,他热情指点,并动笔为对方的文章润色 。
……。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1978年9月,李国钧终于等到了国家给自己平反的日子……。

多少年以后,人们依然会在不同的场合提到李国钧老师。

第一届校友徐钦回忆说 :我当时14岁,除了刮风下雨,晚晚和同学去他的草屋坐,大家相谈甚欢 ……。

校友 陈水玉回忆说: “眼镜李出类拔萃,他的人生远不是走过了多少个百花齐放的春季,果实飘香的秋季,历经多少个大暑三伏天和数九寒冬那样简单,他当了22年的右派,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就这样被政治运动无情地毁掉了!”

戴日旺回忆说 :

“大概是1979年夏季或后的一天傍晚,我行到电白县邮电局报刊门市部拐弯处,眼镜李正推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车尾载着新新的一只人造革皮箱,身边有一个瘦高的女人(妻子),他见到我,热情地打招呼:‘这个是戴同志啊!’ 他又对身边的女人说:‘这个镇政府干部,共产党最好的干部,能够在那时给饭我吃,做知青场我没地方住,他安排地方我住。’ 眼镜李对我说;‘我平反了,不是右派了,国家落实政策,我在水东中学教书,有(正式)工资取了。我今晚结婚,我住红旗街打铁车间,去我家吃喜糖。我现在相当好了,你要去我家玩!’ 我回到家后,洗澡完,我带我的妻子去眼镜李家。他借水东红旗街打铁车间用竹篾隔开围成一个长方形的临时婚房,一张杉木床,一顶蚊帐,椅子上摆放着两盏崭新的点着火的火水灯,火水灯前头是用红绳子捆扎的几块红糖,寓意夫妻俩今后的生活甜甜蜜蜜,头顶是一盏15瓦灯泡,光线暗黄,那晚的宾客就是我和妻子了。房内很热,没有电风扇,他递过一把葵扇给我,他说:‘我要请你吃顿饭才过意得去。’他叫妻子煮一煲粉仔塘,两个鸡蛋让我俩吃。'' 这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啊。

……。

我感慨了, 李国钧前后住过了以稻草盖顶的屋子、砖墙瓦屋,打铁车间的婚房,他40多岁后才第一次做教师,第一次做新郎!两个第一次,饱含人生几多辛酸泪水!

李国钧老师在水东中学教了几年后,就调往电白县第一中学了,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遇。”眼镜李就是这类人师啊。水东中学把李国钧作为优秀教师载入建校五十周年纪念册,他当之无愧!

我最后一次见到李国钧老师是在水东东阳街上,此时他牵着才几岁的独生儿子的小手在行街,舔犊情深,儿子头戴“中国人民小海军”的帽子,帽子后垂挂着两根蓝色小布条,小布条在寒风中飘动……这一幕在局外人看来是“爷爷与孙子”一起行街的“幸福”情景深深地一直刻在了在我的脑海里……。

我漫步水东忠良街(原从良街),只见那里有一座装修得金碧辉煌的沉香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很大,几个青春靓丽的女性在里面喝茶,有人告诉我,原来城隍庙里的猪头----有主的,这博物馆就是李国钧家的骑楼遗址。

我喜欢李国钧这类的长者,我曾近近地听他说话,远远地看他犁地,我往昔印象至深:春雨一犁鞭不动----连那条与他为邻的黄牛的体力也消耗到极点了,其实牛多累他也多累啊! 我不禁对这个出身资本家家庭的大学生寄予极大的同情 。他住过的那座瓦屋,那是我念高中时常行走的范围。我为了写这篇文章,曾采访了他的表弟,表弟说到他的遭遇时,至今依然伤感,眼泪几乎掉了下来。可能我本身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论在任何社会,小人物的不幸遭遇都会容易引起小人物心中的共鸣的 。
 
好文章


------

写得马马虎虎,我教的是小学语文,只能是这个层次的文科水平了。

QQ截图20170516141411.jpg

为水东中学球场。远方球场的北面有一棵夏季盛开红花的凤凰树
 
最后编辑:
浏览附件290818
母 校 ,您 在 我 心 中
—— 水东中学散记

陈贞/图文




水东中学位于电白旧县城北面约8里处。早期,清澈的共青河水从她的旁边缓缓流过,流入县城的千家万户的水缸里。岁月似水,一逝无痕,流不走的是人们一代代的记忆。

追溯水东中学历史渊源,还得从水东从良街(今忠良街)大盐商顾★★说起。大盐商顾★★,生意有道,经营有方,家财万贯,娶大婆小妾5个,手下员工数以百计,女佣众多。鼎盛时期,他的商业版图扩展到广西玉林地区。顾老板在水东城郊望海岭有一个果园,果园种了许多荔枝树,每逢荔红蝉鸣时,顾家大小坐轿,带着佣人前来享口福,尽享天伦之乐。

抗战期间,1941年7月14日,三架日机扑向水东,向从良街(今忠良街)、车仔街(今解放街),各投炸弹10多枚,炸毁民房10间,死伤数人。顾老板的肠子被炸出了肚外,为躲避敌机第二次轰炸,其亲属把顾老板转移到望海岭果园,但顾老板终因伤势过重当晚离世,妻妾孩子泪如雨下。城内各类商贩被日机炸怕了,大家不约而同地被迫把水东市场移到了这片果园。农历逢二、五、八日是水东的墟日,墟日的果园内人头涌动。日军曾多次登陆水东,望海岭果园也是水东人临时躲避日军侵害的藏身地之一。

1949年10月17日,国民党军队喻英奇部坐“海建号”等大型船只从江门撤退,抵达水东湾大洲岛海域,部队和随军家属转乘木艇登陆水东,到处号营盘,捉鸡鸭、入民居搜寻食物。29日亥时,喻英奇部逃窜前在罗屋村地界宝鸭渡头烧掉两大船军火,爆炸声地动山摇,引发冲天大火,照亮大片夜空,一直烧到凌晨5点。感觉到一个巨变的时代即将来临,这时顾的遗属顾不上这片果园了,依依不舍,伤心地离开了水东。水东前辈人常提及顾老板生前为穷人做了不少雪中送碳的往事。

1956年5月,人民政府在望海岭果园开办水东农场。场部附近这一带水源充足,有连成一片的土地,适合种水稻和旱地农作物、葵树。这里有牛栏、黄牛、晒谷场、碌碡,犁耙、风柜、竹箩……农具一应俱全。场长是水东郊区盐灶村人邓猷,有职工10多个。



1965年8月,电白县各个公社、镇都开办了农业中学。水东农业中学(以下简称农中)在水东农场诞生。开办农中的背景与国家当时强调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有关,她的培养目标是懂得基本农业知识、热爱劳动的学生。 实际上,农中是这个农场的寄生物,水东人给她起了一个外号:牛屎坡中学。农中草创初期,邓猷初识文墨,是农中的挂名校长,主持校务工作的是教导主任程为舜,教员有黄桃、李福、陈浩……。农中教员们平均年龄23岁,都是电白一中毕业生,可谓风华正茂。1962年,罗冠华先到湛江专区新华农场(电白大榜公社)务农,后又转回水东农场种地,开办农中了,被抽出来教数学。农中学生半天上文化课,半天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陈浩老师来头不小。忠良街牌坊有一副楹联是嵌入水东地名的:“
震古烁今,多少忠良由此出;容天纳海,万千云水自东来。”陈浩的祖宗就是明朝进士,曾任吏部郎中,河南彰德府知府,见过崇祯皇帝的水东墟主陈礼。据传,某天,已辞官归田,隐居水东上铺头(上陈屋)的陈礼站在今电白农行左侧路口远眺,只见潮涌天际,从东面滚滚而来,于是触景生情,遂把脚下的这块安家立业的地方命为水东。

陈礼是建设水东的功臣,其事迹载入旧县志 。不论农中的名称后来如何变化,其校名的开头两字都与陈礼有关。几百年前的祖宗不足以炫耀了。陈浩的三个大哥都是做官的:大哥陈叔平时任电白县文教局副局长,二哥
陈东时任中共廉江县委书记, 三哥陈仲璇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赵紫阳的秘书。那时,共产党领袖不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社会弊绝风清,陈浩靠自己的努力才当了一名普通教师,而且工作地点离水东墟的家远,出县城要行40分钟路。

1966年9月下旬,农中每班选出6名红卫兵和全县各所中学选出的红卫兵代表100多人到电白大礼堂集中,由中共电白县委宣传部何干事带领坐班车前往茂名公馆火车站,绕道柳州上北京参观清华、北大的大字报园地和见毛主席。没被组织统一安排上京的学生也可按自愿领取补助款,粮票外出串联,有的去茂名、湛江、阳江、广州等地,参观大字报、置身大辩论、批斗走资派现场,学习造反经验,农中学生汇入了全国文化大革命的洪流。毫无例外的是,最后农中学生也分成了两派:司派和核派,一些学生卷入了水东的文斗、全县的武斗。1968年9月,55军奉令进驻水东,解除派性武装,实行军事管制,社会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秩序。

复课闹革命后,水东农场像不熟水性的小童从此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农中更名为水东五七中学,并继承了前者的土地、耕牛、房产,这时,学校人事也有所变动。 罗冠华去了水东跃进小学,在该校教三年级语文,并做班主任。为了谋生,罗老师最后一份职业是在县政府当了气瓶搬运工,听说,这份工还是一中同学帮他找的,他一生慎言谨行,一生做的都是临时工,犹如水上的浮萍——漂浮不定,他的命运真不好;黄桃去了沙院公社乡村教书;李福入水东漆器厂做工艺雕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兼任县体委篮球裁判员,与篮球裁判员胡仔名噪一时。



1970年2月,水东五七中学改名叫水东中学。此后,班数也增加了几倍。现在,我对母校的旧时环境依然能一一回忆得出来:

母校给人一种地广人稀的感觉,感到她的版图简直就是一个小国家,她的“国境线”是无边无际的,任你纵横驰骋。夏夜,四周寂静,母校周边的田垌、草地的萤火虫成群地飞来飞去,若隐若现,像横跨星空的一条移动小彩带红尘间的小灯长阵 。据第一届校友说,距离宿舍不远的东南面有一些坟墓,夜深人静时,风儿吹动其附近的树枝发出簌簌声,蛐蛐在草丛中喊,青蛙落入蛇嘴发出的悲鸣声,令13、14岁的寄宿生感到害怕,尽管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推门。这些坟墓在1979年前还在,校外的一草一木如故。

母校北面只有一间课室和教师的自留地——菜园,过菜园要走双木桥,桥下是共青河干渠,渠堤遍是相思树、隆缘桉、木麻黄,野鸟鸣叫。距离这边渠堤100米远处有一口大池塘,面积近两亩,虾肥鱼美的,偶见钓鱼鹰贴着水面飞翔,又一头扎入水中,叼起一条鱼。那里平时人迹罕至,荒草萋萋;池塘的邻近是县邮电局农场和一片“书记林王占鳌种的树木)”,枝叶扶疏

母校南面是水东跃进小学的农场,大岭村的庄稼地;东北面森林茂密,林深无人鸟相呼,野生蘑菇俯首可摘,远方的水东居民社的葵树一望无际;入校园的主路口,连接通往广州、雷州半岛、南宁方向的325国道,325国道沿途也都是悦目的树林。校门斜对面有一座仿古大凉亭,俗称“望海岭凉亭”,可遮阳挡雨,是供来拉货的、挑长路担的、担鱼汁的、赶路的歇息用的 。离这座凉亭的4米处有一间供销社的商店,出售面包、饭、粥、冰棍,汽水,商店右边种着一棵大菠萝树,夏季挂果多。

母校的课室和教员的住房都是砖墙瓦顶平房,布局很有空阔感。东面是两行课室,分前后,是高一学生、初中生上课的地方;西面只有一行课室,是高二学生上课的地点;每一间教室都紧靠一间教师的住房。我在母校求学期间,校园人气已旺了很多 :高中有4个班、初中有8个班,在校生约600。 母校的校园内,绿树成荫,凉意频生,建筑物掩映于葱绿之间,景色宜人。

四月的校园,虽然不是大山的百般红紫斗芳菲,但一棵棵的荔枝树绽放的簇簇小花朵招蜂惹蝶也是赏心悦目。我看着千千万万的小花朵在蜜蜂授粉后变成了又小又青的果子,继而逐渐变成又大又红的果实。到了六月,飞焰欲横天,一串串沉甸甸的佳果把枝杈压弯了腰。风儿阵阵吹过,荔枝仿佛害羞的小姑娘,拉过绿叶遮住自己的脸。学校开大会,师生通常都集合在荔枝树下进行。

母校的中央有一口大水井,水质很清,是学兄学姐挖的,伙房紧靠水井。水井的周边种着三棵姿态优美的南洋杉、几棵菠萝、几棵芒果树、几十条甘蔗……。高高的南洋杉是水井的标识,远远仍能望见。菠萝树开花期间,芬芳诱人,其果实成熟后,站在几米远仍有一股浓郁香甜味道随洁净的空气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

夏季,校园南边那棵
凤凰树红花朵朵开,人面花朵映相红。噢,还有几棵美人蕉,“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它们与天云相映成趣,煞是好看。

从高处俯瞰,母校仿若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的绿翡翠。
绿,是母校美丽的灵魂



母校的校长、老师给我印象深刻。他(她)们教学认真,大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不会钻营,取巧图便,待人真诚,人情味浓。

梁源校长十分忠厚,性格随和,正派,几时都笑眯眯,他是工农干部出身。

副校长邵维祥,玉树临风。在校会上,我听了他和梁源的讲话,我反而觉得他不是一把手的一把手,是怀胎妇女——肚内有货,校长倒像绿叶衬托副校长这朵荷花了。邵维祥,1949年前广州国民大学毕业,曾担任电白县第一中学(电城)校长六年。1957年,经过反右运动后,所有不是共产党员的知识分子不得再出任正校长,邵维祥应属于党外人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邵维祥在广州结婚,他的妻子是广府人,有骨肉至亲在美国,1979年,出国大潮涌动,政治上长期做豆芽受压,难施展才能的邵校长随妻小移居美国。

党支部书记吴轩源教我的高二政治课。我现在还记得他第一课解释政治的含义,他说:“孙中山说,政就是国家大事,治就是管理国家大事的办法……。”吴轩源调来水东中学前,他曾担任过博贺中学校长,人缘很好。文化大革命盛行揪斗“当权派”之风,他却受到“造反派”的保护。


我的高一班班主任叶乘舟老师,关心体贴学生。我刚到母校就读不久,叶老师对我说:“高风不错,你多接近他。”叶乘舟个性诙谐,上课口齿清楚,偶尔会说点之乎者也。一天,学生罗★★早上迟到,不报告入教室,正在讲课的叶老师朝他说:“先生,你早。”叶老师做工作很到位的,我们不在母校上晚自修,而是分散就近设立自修点,他派人去检查。一次,叶乘舟老师带我们去秋游,大家住麻岗公社热水水库管理处。晚霞映照下的热水水库泛起了万道光芒,我们下去游水很写意。班中有个男同学患癞渣(一种皮肤病),叶老师幽默地说,浸浸温泉,皮肤病会好的。离水库管理处1公里外是热水温泉遗址,遗址上有三座温泉池,有几间房屋,与温泉池相隔很近的地方是一浅河,河床不断地在冒出带热气的水花。我第一次看到这类现象,很好奇,呆呆地看着,上了一堂生动的地理课。我们泡了一次温泉澡,感受到了叶老师的教学方法确有一套。

冯崇枢老师,开平县人,教我的高一化学。冯老师的知识很全面,数理化基础扎实。我读过他写的文章,文采飞扬。他带过我们去茂名农垦化肥厂学工一个星期,大家打开铺盖,睡在舞台上。白天观察化肥生产工序,就餐集体到食堂打饭,夜晚,公馆的火车呜呜鸣叫着驶过……走出校门很过瘾。

陈广毅老师教我的高一物理。他,大衙人,刚从华南师院物理系毕业出来,毫无架子,书生气质。


梁凌忠老师出身地主家庭,教我的高一数学。他,体型清瘦,沉静寡言,从来不对学生疾言厉色。他几乎到了而立之年才成家,娶的是一位阳江县儒垌籍的年轻寡妇。这位寡妇的原夫长得很清秀,母亲生他时死于难产,土工已经把他放入棺材随母亲一起下葬的,封盖的刹那,发现他还活着,又把他抱出来……靠务农为生的父亲只好含泪地把他送给了水东一户人家抚养,养父母对他视为己出,百般宠爱。洞房花烛,燕尔新婚不久,夫君在维修水东农贸市场高压电线时,被驻守南海公社墨胶岭的空军雷达部队违规打起电闸电击致死,大概年仅22岁,养父母为此哭得死去活来!她此时已怀孕6个月,部队妥善地处理了这起事故,除了给了一笔抚恤金,还通过地方政府给女方安排了一份工作。善良的她为了给夫君留下血脉,她把孩子生下后,才嫁给梁老师。梁老师和这位寡妇的结合也是苦瓜煮黄连——苦在一起了。刚退休两年,梁老师就病倒了……

肖春老师,教我的体育课,当过我的班主任。后来,他调往电白县南海中学、曾担任过电白县东城中学团委书记 。

谭正光老师,阳江籍,大学毕业,是从电白师范调来水东中学任教的。谭老师教我的高二语文,他分析课文深入,语言简洁,板书漂亮,条理性强、主线分明。他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典型的老实人。那时的大学生凤毛麟角,他年轻时应该有许多机会找到心仪的爱人,他错过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很晚才成家。

黄锡连老师,廉江籍,教我的高二数学。1969年初,各地不再办重点中学,尚在编的电白一中教师被调散,有的去了陈村中学、博贺中学、南海中学、二中…… 。黄锡连老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电白一中调过来的

邵雪玉老师(女)教我的高二化学,她是学校的业务尖子,又是一位优秀班主任。对学生说话总是声音不高不低,容易感化做错事的学生。她也带我们走出社会,到电白林头糖厂参观、学习。我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观察机械化生产蔗糖的工序,一捆捆的甘蔗被放上自动传送带,蔗汁流入池内过滤、沉淀……成条的蔗渣吐出到另一边,堆积如山!甘蔗可以制糖、制酒、制酒精,蔗渣还是制造高级纸张的原料,一切都是那么令我感到新奇!具体接待安排我们来学工的是该厂政工员徐建军,糖厂的技术员是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张全兴老师,福建省惠安人,张老师原在电白红卫中学教生物。对徐建军的印象我也很深,1974年,我看的用钢板刻印的禁书《归来》小说是从他那里传过来的。

黄文宁老师 ,南海籍,地主出身,师范一毕业就分配来电白沙琅小学了。他表情严肃,说广府话很雅,发音清晰。他是一个奇才,不但擅长教语文、教数学,而且通乐理,音乐课也是其专长,天生的教书料!他教过电白人民的好书记王占鳌同志的女儿和我。他的教学工作、管理班级的能力得到王占鳌的表扬。他当年教过的小学生至今依然妥善地保存着他批改过的作业,学生们久久就拿出来看看……。

吴华亨老师,善良厚道,阳江籍,出身地主,师范毕业,他的身材、模样气质跟电影《年青一代》达式常演员类似。他与学生情同手足。他和他的学生到过几次我家玩。吴老师直到40岁后遇到了热心人,县供销总社人事股郑抗股长,郑股长帮他做媒,介绍了一个很年轻的寡妇给他,寡妇的丈夫原是现役军干,她刚怀孕不久,这位军干就因公殉职了,留下了一个遗腹女。吴老师与寡妇结婚没有生育,但两人相亲相爱。一次,我在大街遇见这个苦命的女人用三轮椅车推着吴华亨老师,吴老师跟我点头致意,我的内心不禁泛起了同情他的微澜,她一直陪他走完了最后的人生道路。吴老师离开红尘10多年了,他的遭遇令人们感慨不已。

廖庆楼老师,羊角籍,为人很谦卑,瘦小,教初中英语,会图画。文革期间,廖庆楼老师接受组织任务画毛主席半身像,被指故意将像头下的两面小红旗画成两把刀,想杀死毛主席,紧挨红旗下面的葵花被指故意画成国民党的党徽,是怀念国民党,廖被以现行反革命罪获刑15年,搞得妻离子散,幸亏这桩错案后来得到及时纠正,他恢复了公职。


“ 英语公仔”,他已一大把年纪了,外县籍,一些学生在背后给他起了这个外号。据说,他大学毕业。他住在水井附近,住址位置最佳,很受校方的照顾。当时国家实行推荐上中专、大学的政策,全社会流行“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思潮,读书无用论广泛地影响着人们,母校在高中阶段也曾取消过英语课。

赖培为老师,外县籍,武汉体育学院毕业,教初高中体育,后调湛江市雷州师专。

水东中学篮球代表队在赖培为老师的训练下成了一支劲旅,其竞技水平不亚于红卫中学。那些年头,体育赛事频繁,水东中学篮球代表队在电白县中学生运动会上,屡创佳绩。其中74届高中校友,优秀投篮手甘标是全县唯一被选入湛江地区中学生篮球代表队,并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比赛。然后又在全区12个县、市进行巡回体育表演赛,男队员个个1米7几,腰板挺直,青春朝气,跳投、挑篮、运球等技巧十分纯熟,投篮十发九中,令近万水东人在电白总工会灯光球场大饱眼福。甘标后来上了中专,并分配到湛江地区粮食局工作。

张万里老师,善气迎人,他不教过我,然而,他却是我人生旅途遇到的贵人之一, 他帮助过我,我一直都记得他的好!

蔡玉老师,个头高,师范毕业,约比我大4岁。一天,我行经她的房门前,她招呼我进来坐,我好像见到她,如旧相识,这时,我反而觉得她不是老师了,而是一个跟自己萍水相逢,情趣一致的异性,我和她说了很多话。

……。


水东中学学生多出身寒门,来自干部家庭的寥若晨星,有一些还是打入另册的黑五类家庭的子女,上学靠步行,只有极个别学生骑单车。谁会想到,曾担任10年电白县县长的欧学明,因自己下台,遭囚禁,他的儿子也只能去读水东五七中学初中。校友陈平也来自干部家庭。

那年代,各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菜园,学生们在劳动课期间种一些蔬菜、木薯、红薯拉到水东市场出售,收入做班会费。此外,学生们还参加一些季节性的农业生产劳动。

一些家住水东墟的学生不想中午走来走去,就每天早上自带大米、咸鱼、干萝卜、红薯让厨房工友炊熟做午餐,柴费每餐收5分钱,不另收人工费。一年四季,学生们可以喝到厨房免费供应的开水。

上学途中,我常爱挑那站村、大岭村、城岭村的田垌、坡园、有溪水的羊肠小道走,绕来绕去,跨越一次次的
共青河干渠。春夏秋冬,你能沿途看到野草婆娑起舞和点缀大地的野花;稻谷熟了,一片金黄色,禾花雀飞入稻丛,走近那片稻丛,牠们又飞起来。每一次穿越一块块长出谷粒的稻田,每一次都会产生愉悦的心情。日复一日,我与同学、校友不是相逢于乡村小道,就是相逢于325国道 ,或与对方约伴而行。只见男同学普遍戴一顶“摩罗叉”草帽遮阳,它是用关草编制的,这种草帽每逢墟日农民会担出水东市场卖,每顶售价2角。他们各有一条长1米多,宽度0.3米的有暗绿色格纹的薄白布,水东话俗称纹巾,将纹巾横搭过后颈,肩膀,分别轻披于一对手臂上,夏风吹来,纹巾随之阵阵跃动起来,纹巾遮阳招风,又可在夏季上学途或返家途中擦汗;女同学则戴一顶电影《红色娘子军》吴琼花那样的斗笠竹帽,斗笠竹帽防晒防雨,口袋里均放着一块手绢擦汗。母校的莘莘学子尽显劳动人民后代的艰苦朴素本色。

我曾在母校的农田插过秧、收割过水稻,打场。我能体会劳动的艰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母校读书两年(不含寒暑假和每周放假1天半),我在水东旧城区与母校之间至少一共徒步走完了4100公里,那个通往母校的广隆岭坎,上下不知多少次。夏天,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冬天,迎着寒风前行,风雨无阻。

1977年 7月, 学业结束时,我班毕业集体照片是在球场北面的一棵凤凰树旁边拍的,摄影师是水东工艺油印组颜泉。晚上的毕业茶话会也是凤凰树旁边举行的,吃烤熟的花生、水果,场面愉快温馨,没有依依惜别的情景。同学们从此像群鸟一样飞离窝巢,各奔前程。

11月,全国恢复中专、大学考试制度,母校六个校友金榜题名:陈克考上湛江水产学院、 陆俏考上 苏州丝绸工学院,她还是当年全县的高考女状元 ,全县高考总分名列第二,陈济文考上湛江农专 ,倪纲考上雷州师专,林向东(女),上大专线未被录取 ,黄建良考上航海中专;电白红卫中学考上大学人数是17个。按1969年到1977年粗略统计,红卫中学高中毕业生1600,水东中学高中毕业生350 ,两相对比,母校的高考成绩算是不错了。



离开母校后,我逐渐淡出了同学们的视野 。不过,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我对一些同学的印象依然深刻。

林宗瑜(团总支部书记)、欧国强(班长)、赖新国(副班长)、吕萍(副班长)、高风(学习委员)……。这些同学是班里的精英份子,老师的左膀右臂。高风,广府人,父母是下放电白的知识分子。高风学业优异,性格温厚,是叶乘舟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之一。高风离开母校后,他曾到林头公社共青河农场插场。1981年或后,高风随父母调回广州。走前,我、吕萍、胡汝华等同学去他家做客,算是提前为他送行,他的场友温萍也在场,温萍形象健美,是红卫中学77届高中毕业的。

我的同桌杨其敏身高1.75米以上,全校的高个儿,沙院木苏村人,系电白体委从下面选来的青少年篮球手,他是寄读生。杨其敏在望海岭那间供销社商店买过一条冰棍送我吃,每条价格5分。那时乡下人缝一把大葵扇才拿到0.12角钱,这把葵扇缝线前还要剪掉葵叶,铰扇骨,破篾条,整个工序需花20分钟,因此我感觉他对人大方。


张勤同学会写文章,嗓子好,她和黎明同学负责编写广播过学校的好人好事。

郑彬同学是农家子弟,事业红火,前几年请我和两个同学吃过一次饭。

梁玉华秀而不媚, 是我班的一朵玫瑰花,成绩好。许多年后的某一天夜晚,我与她邂逅,她问我还认识她吗?站在我面前的她,依然是那么丰采照人,啊,她像四季长青的南洋杉。我不参加过高中同学聚会,彼此又难得一见,她这样问我,不奇怪。不过,事实上,有一些同班的真的不全部都有印象了。



作为一个小文人,我总爱在记忆的木柜里珍藏一切美好的事物!尤其是母校的美好事物

母校不仅是我求知的地方,更是教自己做人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温暖的大集体,这是我难忘的, 校长、 老师们的美好印象,这也是我难忘的 。

我曾领过12元助学金,感恩水东中学。那时,物价低廉,自己拿出3元,一共有15元就可以交齐一年的学杂费了。另外,母校每一个月还有5斤粮票发放,每斤粮票可折回六角钱,等于读书不用掏钱。


高中毕业后,我因公回过两次水东中学。其中一次是代表教育局陪同共青团县委书记梁嘉一行到母校检查共青团工作开展情况,检查组充分肯定了母校的共青团工作。其时,母校的校长是陈评,校团委书记为李大君。 陈评当校长期间,众人一条心,崔南屏副校长、崔克天等优秀教师挑起重担,那年,水东中学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高考成绩,母校的喜报贴到了水东解放街北面街口的墙壁,高孝上线人数曾逼近县一中。

我爱原来的那个水东中学,她是一个圣洁的地方,师生关系单纯,没有人满为患的现象。我喜欢母校的环境:视野开阔,静悄悄的,清清的河渠水绕着绿染天际的望海岭依偎着 ;蓝天白云下 ,母校那吐艳的凤凰树美人蕉,墨绿色的荔枝林;那翻滚的稻浪,那大地的野花 ;那开窗可见的辽阔的田园风光 ;在斜风细雨中低飞的小鸟,空中翱翔的老鹰;近听溪流有声;出了课室门可踏青看春花之绚烂 , 赏秋叶之静美!怎教我不爱您,不怀念您?美丽的母校,您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在那里学习、成长,是我常常忆起的主题!
 
楼主好文采!水东中学的骄傲。

----------

我对水东中学的校长和许多老师都有好感 !所以,我用真情去写,去回忆……。


QQ截图20170518144551.jpg

图为作者站在水东中学荔枝树下,荔枝树树龄已经有90年了,母校的前身又叫百果园。


QQ截图20170518154911.jpg
圈内高楼的右侧是我的小学母校跃进小学的农场生产基地,我们从水东墟行路到这一带种花生,种木薯,我们到共青河水渠抬水淋花生地、木薯 。

psb.jpg

当时,水东中学很少有儿童。我记得广西合浦县的一对夫妻俩是合浦师范毕业分配来电白的,带有一个小男孩,他妈妈姓韦,壮族人,他爸爸好像是学校团委书记。

QQ截图20170518160432.jpg

合浦师范在上世纪50年代为湛江专区培养了大量师资,有一部分分配到电白山区教书。我的老师、同事中就有合浦人。

QQ截图20170518160803.jpg

在合浦县城廉州镇
 
最后编辑:

----------

相比电白县红卫中学的校园,我最喜欢水东中学的环境了,还有,这里的老师、校长对人随和……

psb (1).jpg

水东中学的主入口,入到里面一路都是树林,主入口面向325国道,是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南宁的班车、货车的必经之地 。
 
最后编辑:
精华帖!

--------------


母校,您在我心中-----水东中学散记
》这篇文章原来很散很散,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B哥现在看到的是我的修改后的文稿。另外,我觉得,李国钧老师这个人也值得我写,于是,我找时间采访了他的表弟,关照过他的戴日旺等人,这样就有了《我认识的一个右派份子----记李国钧的坎坷人生》。我把《母校,您在我心中-----水东中学散记和《我认识的一个右派份子----记李国钧的坎坷人生放在一块,以方便网友浏览。


psb (2).jpg

图为现在的戴日旺,他当年带领7个知青去砍树,搭屋,组建水东知青农场。


QQ截图20170517154516.jpg

多少人在从这里下海,为了孩子、为了一家的生计而常年在大海与陆地之间奔波劳碌,多数人,包括李国钧家族在内为此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 。

 
最后编辑:
psb.jpg

51年了,这棵南洋杉默默地见证了母校的历史性巨变
psb.jpg


201235q97gr59h95s5tms5.jpg

图为水东中学77届(1977年7月毕业)高二(1)班、高二(2)班同学与老师们合影。



201453fq7fqwweah2fz2x7.jpg

图为作者的同班同学、高中团总支部书记林宗瑜 。
 
最后编辑:
QQ截图20170518103523.jpg

我读高一时最初的课室就在这栋教学楼的原址,是一座砖墙瓦屋,课室后头是共青河的水渠、菜园,庄稼地,不远处是有一片池塘,邮电局农场,电白县食品厂。没有围墙的课室,水渠、绿油油的菜园,长势喜人的庄稼、池塘都勾起了我多少美好的回忆啊……

QQ截图20170518141104.jpg
 
我想起在水东中学读高一时秋季出游情景,感慨良多,热水水库山水依旧,夕阳还是那个夕阳,温泉旧貌变新颜,而我们不再是从前的模样了。

QQ截图20170519191734.jpg



QQ截图20170519191232.jpg



电白麻岗热水温泉,见下面照片1、2 :

psb.jpg

1
QQ截图20170519192356.jpg999.jpg

2
 
最后编辑:
水东中学近万达,这次发展紧要

---------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水东地区的私企超过500人的没有一家,旅游业不发达……水东不是深圳,深圳一家私企人数多的近10万。搞千达、搞万达都是修建楼房出售,不知道买了楼房的人是住多,还是炒多,住,又干什么为生好?


又有人说,水东地区的楼房太密集了,太高了,缺乏空间,缺少绿化面积,楼层过高,楼距过小,到时发生火灾,怎么逃生?

更有到过美国的电白人说,搞城市建设还是外国人搞的好,经济要发展,但环境规划更讲究科学、舒适,真正
以人为本,我们是以钱为本,旧金山的一座公园就大过水东旧城区了,看下图1、2 、3 :


QQ截图20170520064358.jpg0001.jpg
1
QQ截图20170520064429.jpg3.jpg

2
QQ截图20170520064508.jpg66.jpg

3
 
母校充满活力,永远在你我心中。


--------------------

母校的确是在心中,只因为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时时会引起自己的美好回忆。

水东从良街(今忠良街),又称老妓街,风传老妓街一名源于一个名妓挣到了一笔血汗钱后,于是离开烟花柳巷,在这条街买下了5个铺口,并嫁给身世清白的男人 。


QQ截图20170520071900.jpg6666.jpg
psb (3).jpg

图为顾老板家原址的一部分。

psb (1).jpg


psb (6).jpg

这条巷口通到水东海边,离巷道内30米远的是海了,海边是一个渡口,也是中型商船停泊的地点。
 
最后编辑:
浏览附件291102

浏览附件291165
psb (5).jpg

QQ截图20170522010621.jpg

水东中学

作者在电白县南海半岛下里,前国民党电白县县长杨锡绿(杨竹轩)故居。又有一说,水东中学的前身是杨锡绿的果园。见下面照片1、2 :


psb (3).jpg

1
psb (1).jpg

2

psb.jpg

图为家住水东忠良街的老水东周国威老伯,周家是民国早期从广州移居水东的。周伯已80多岁了,他说,水东中学这片地方的主人原是大盐商顾老板家的果园,因种的果树品种多,故名百果园。 偶拍

 
最后编辑:
拜读了!虽然没有经历过,但读着读着,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真是好文章!
 
陈老师文章通俗易懂,记实性强,读后如身临其境。请陈老师喝茶时赠嘱我的“本文”已经交给学校校庆办,谢谢。作为一名水东中学教工,望能欣赏到更多校友回忆母校的大作。
 
拜读了!虽然没有经历过,但读着读着,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真是好文章!

------


春天,从母校身旁流过的共清河渠水滋润着田野,阡陌花开,彩蝶纷飞 ,令人养眼

夏季、秋季母校西南一带的稻谷随风舞动,雀仔低空而飞……


psb (1).jpg


QQ截图20170521012732.jpg

 
陈老师文章通俗易懂,记实性强,读后如身临其境。请陈老师喝茶时赠嘱我的“本文”已经交给学校校庆办,谢谢。作为一名水东中学教工,望能欣赏到更多校友回忆母校的大作。

----------------

感谢你浏览和留言。

QQ截图20170521060807.jpg

原电白县商业局遗址,它的前身是解放前水东一些比较有钱人的骑楼,其中李国钧祖辈的骑楼有部分就在这个范围 。

psb (4).jpg

向海一边的水东忠良街,右侧的两层楼是原电白县商业局,商业局几大呢?它下辖8大公司!是毛泽东时代油水最足的商业系统。


QQ截图20170521063223.jpg

大概是1985年,作者就站在圈内那棵树下看见李国钧老师牵着才几岁的小儿子的小手从作者面前这条大街(东阳北街)行过,李老师生怕儿子乱跑,所以才牵着他的手,以策安全
儿子头上戴着一顶
“中国人民小海军”的帽子,帽子后面有两条蓝色小布条小布条在寒风中摆动。

 
最后编辑: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