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八百壮士~幸存中国老兵一个 (1人在浏览)

B C

๑۩۞۩๑๑۩۞۩&
荣誉会员
注册
2004-11-19
帖子
18,261
反馈评分
0
点数
61
年龄
35
[WMV]http://www.china918.net/movie/001/jl/fh050531.wmv[/WMV]


绚怀先辈,不忘国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振兴中华,匹夫有责!
欢迎访问我们的918爱国网http://china918.net



在中国的抗战史上,有这样一段传奇。一九三七年的上海,日军铁蹄来袭,中国军队奋起抗战,松沪会战,以弱敌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十月二十六号,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晋元团长率领官兵,死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数百名铁血战士,激战了四天五夜,以寡敌众抗击日军上万人,史称八百壮士,四行孤军。

这寥寥数字记录的一段历史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空间的挪移,时间的交替,因着种种原因已经离我们远去,好像很少再有人提起。但就是在最近,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说其实这段历史仍旧离我们很近,可以说就在我们的身边,因为当年的八百壮士还有一位仍然健在,只不过多年以来他隐没在人群当中,而他的故事也隐没在他自己的心里。

五月的一天,根据重庆新闻界朋友提供的线索我们来到了重庆南岸弹子石老街,寻找据说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八百壮士,四行孤军”的幸存者杨养正。重庆弹子石老街并不大,但我们的寻找却并不顺利。

费尽周折,我们终于在一片工地包围的一座破旧的小楼里,找到了杨养正家。杨养正老人今年九十一岁,原名杨德余,湖北随州人。老人的左眼已被摘除,右眼十多年前患白内障,因一直没有条件医治也近乎失明,只有微弱的光感,通过收音机“听”世界成了老人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

晓楠:说实话,出发的时候我们其实并没有完全想到,我们要寻找的这一段传奇是在如此班驳的一扇木门之后向我们敞开,而在那一段烽火记忆中等待我们的,其实已经是一位双目近乎失明的老人。弹子石老街,据说是重庆最破旧的一段老区,乍看上去,真的有点像是镶嵌在小土山的一块化石,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房子,空间很窄,很阴暗,很潮湿,山下不远处推土机运土车的不断的轰鸣,好像也在时刻昭示着一个现代都市的忙碌和改变。但那些和这一片老屋没什么关系,屋子里面特别暗,所以后来我们索性在小巷子里架起了摄像机,猛然之间,倒真觉得这背景让我们有点恍如隔世,似乎靠历史更近。

解说:见到我们时,杨养正老人刚从医院回家,身体感到不适还在休息,但听我们说明来意后,不顾老伴和我们的劝阻,就坚持要老伴马上搀扶自己到小院中接受采访。老人到院中一坐下,甚至没等我们提问,就提高嗓音目视前方独自开始了讲述。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晨九时,六千余名日军在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的指挥下,以租界为依托,突袭闸北,占据八字桥和持志大学,同时日舰猛烈轰炸上海市区,凇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在张治中将军的率领下,奋力抵抗,战况异常惨烈。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国民党步兵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少尉排长杨养正随部队紧急驰援上海。

杨养正:我们南京的部队马上赶到上海,和敌人在虹口区发生巷战,全部是巷战,因为有街道战,街道宽一点,有时候他有坦克,后来就通过房屋,一个房屋,几个房屋,穿洞,打起洞来,穿过去穿过来的,非常猛烈,双方死伤都有,就形成一个拉锯战,你退我进,敌进我退,这样拉锯起来。

解说:日军遭遇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不断抽调精兵增援,但战事依然呈胶着状态,双方均伤亡惨重。十月日军调第六、第十八、第一百一十四师团等,编成第十军于杭州湾突然登陆,威胁南京,并对上海形成夹击之势,中国军队被迫战略撤退。十月二十六日,中国步兵八十八师五二四团一营在团长谢晋元率领下奉命坚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撤退。

杨养正:其实我们没有八百人,我们多少人,我们一个营只有四百多点人。

晓楠:那他为什么这么讲呢?

杨养正:兵不厌诈嘛,你不吓着敌人,不多说一点能信吗。

晓楠:所以说你们这八百壮士,其实是四百五十壮士。

杨养正:嗯,只有四百多人。

晓楠:你们刚刚去的时候,谢团长怎么跟你们讲的,这个命令是怎么下达的。

杨养正:他们喊我们死守四行仓库。

晓楠:你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当时。

杨养正:我们的反应,当军人的只有以服从为天职,我们知道这个死守是危险,四面八方全部是敌人包围的,你无路可走,只有死路一条。

晓楠:当时你们知道,会守多少天吗?

杨养正:守死为止,不知道是多久。

晓楠:守死了为止?

杨养正:嗯,那叫你死守你就要死守的嘛。

晓楠:心里一点害怕都没有?怕不怕。

杨养正:那个没有害怕的,死不了就死不了,死了马上死也没有问题。

解说: “八百壮士”高喊着“死守”孤军奋战,以简陋的武器坚守弹丸之地,抗击着数万日军飞机、坦克、大炮轮番猛烈的进攻。“八百壮士”誓不投降死守危楼,孤军抗击日军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传遍中国,为国内外所瞩目,成为一面不倒的精神旗帜,鼓舞着中国民众抗日的信念。激战中,上海市民不顾日军枪弹,纷纷聚集苏州河南岸,声援“四行孤军”。

杨养正:何香凝,他在苏州河对岸,他向我们招手致意。

晓楠:你是什么感觉。当时。

杨养正:当然有上级关心我们,慰问我们,当然我们心里感到很高兴的嘛。

晓楠:其实就是离河对岸没有多远,都能看得(清楚),招手都能看得清楚。

杨养正:能看得清楚,苏州河只隔几百米的。

晓楠:你能感觉到有好多上海市民在看着你们在打这一仗。

杨养正:嗯,那是感觉到,我们在里面四天五夜,面包,饼干,所有吃的东西都给我们送,我们要吃,我们要生活嘛,冷了还要穿衣服嘛,送了棉毛的衣服,给我们送进来。

晓楠:怎么送进来。

杨养正:通过敌人封锁线,偷偷地,拼命也要送过来。

晓楠:其实对我来讲,这是第一次在镜头前面和一位看不到我的人交谈。杨老先生坐在我面前的时候不说话,两眼会越过我,目视前方,我觉得眼睛里面好像有点空洞。但是一旦他开口,一旦他讲到战场,讲到炮火,他的腰板就会突然挺直了,嗓门放大,眼睛里面有一种特殊的内容,甚至我觉得是正常人都难以释放的一种神采,我想,在那一片黑暗当中,他一定是重回了杀场。

解说:十月二十七日下午至三十一日,在上海各界群众和爱国人士的支援下,“八百壮士”孤军激战四天五夜,击毁日军坦克两辆,重创一辆,毙敌二百多名,伤敌无数,阻止了数万日军的前进,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壮烈的一页。

晓楠:这四天五夜里,就一直炮火都没断。

杨养正:嗯,没断,那个不断的。

晓楠:怎么坚持下来。

杨养正:士兵可以调着睡,你们两个换,换他们两个下来睡,歇一会儿,倦一下瞌睡,坐在那儿休息一会儿,这样子。

晓楠:但是你不能跟人家换一换吗?

杨养正:我没谁换啊,哪个换,我要检查他们,不得不检查,你不去看看他们的话,他们要睡着了怎么办,我看到一个士兵,趴在轻机枪上,守着轻机枪,对准敌人的时候,当时睡着了,打呼噜,他在守着打呼噜,我脚一踢他,一看,他睡着了,我快点喊他们班长,让人替他换下来。

晓楠:当时你自己是四天五夜没合眼?

杨养正:嗯,我是没睡。

解说: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三十一日,“八百壮士,四行孤军”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的任务,上级命令撤出战斗,退入租界。

杨养正:十二点钟以后才准撤退,为什么要十二点钟以后才撤退呢,因为敌人向来吹牛,三个月要灭亡中国,他说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是我们都不相信,我们在上海就要跟你打三个月,八月十三号打到十一月三十一号,差不多三个月,这是我们的一个自己抱的一种决心。

解说:三十一日凌晨二时,谢晋元率部开始撤退,杨养正奉命掩护。

杨养正:敌人坦克,日本坦克在那边,封锁起来,你要通过,走出一个两个来,“嘣嘣“会打到路上来,打死了,退不出去。我看我们里面的人退不出去,我就着急,我就说把枪拿给我,我就把轻机枪接过来了,我说你把弹给我换钢芯弹,我好打得坦克,结果轻机枪果然在射击到坦克的时候,一梭的子弹是二十发嘛,在一梭子弹还没打完之后,可能敌人的坦克已经被我们打到了,但是我在那个时候也受伤了。

晓楠:怎么受的伤?

杨养正:敌人的炮弹,看到你打他的坦克了,他的炮弹打到房子顶上爆炸,炸了的炮弹皮炸到我的眼睛了。

晓楠:当时什么感觉,一下子。

杨养正:当时不知道痛,只知道像打了一巴掌这么样,后来血就淌下来了,血淌下来人脚就软了。

解说:“四行孤军”一进入英租界即被外籍军队解除武装,押入位于上海胶州路四周围有铁丝网的“孤军营”软禁。昏迷中的杨养正被战友抬进了“孤军营”,由于伤势严重左眼做了摘除手术。


和杨老先生交谈,会觉得他其实并不算是很善言辞的人,因为无论是描述战火,还是描述心情,他都回答的非常的简单,非常的干脆,没有渲染,也没有夸张,好像一切是稀松平常。他总是跟我说,我是个军人,直来直去,不会说话,是怎样就是怎样。所以你会觉得他的内心感受总是被他自己总结的简单,甚至有的时候只是两个字,就是“不怕“,而且总是说的非常得响亮。问他为什么会如此,为什么会不怕,他的解释也只有一个,有什么可怕的,我是个军人。说这句话的时候,那表情有一种格外的豪气,我甚至会觉得他那常年混沌的眼睛也会为之一亮。
解说:“八百壮士”开始了长达四年被软禁的生活,虽然身陷“孤军营”没有自由,没有武器,但在团长谢晋元的率领下,他们抗日的豪情丝毫未减,始终保持着军人应有的尊严和责任,每天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时刻准备重上战场和日军厮杀,这面抗日精神的旗帜在上海租界外国军队的铁丝网中依然飘扬。

杨养正:一九三八年八月三号,我们在上海要升国旗,还要纪念抗战一周年,是不是,我们抗战一周年,我们应该纪念,我们在里面升国旗纪念,当时英国人不同意,他让我们下国旗,不准我们升国旗,他为什么不准我们升国旗,因为日本人找他,他问为什么你要让中国军队在里面升国旗,我们非要升不可,就是这样子同英国人两边闹起来了,打起架来了,他要下我们的国旗,我们要保卫国旗,两边打架,打起来了。我们那边是赤手空拳,他们带得有武器,带得有警棒,结果我们伤了一百零八人,伤了一百多人,伤了一百多人以后,到了晚上黑了,把我们所有的官兵拉起装着走,装到他自己的楼房,五层楼高的地方去,当时我们都说,绝食,不能吃饭。

解说:租界外籍军队对“八百壮士,四行孤军”的镇压,引发了上海各界市民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迫于压力,租界当局把被关押的中国官兵重新送回了“孤军营”,并同意改善“孤军营”的条件,但仍然禁止“八百壮士”在租界升挂中国国旗。

杨养正:以后的话,就可以随便一点,上海的市民都可以随便往来,在我们孤军营房里面去来,随便参观,慰问访问,在我们那里来演出。上海市民天天来,一天都是百儿八十的随时来。

晓楠:那个旗子后来又升了吗?

杨养正:精神升旗。

晓楠:什么叫精神升旗呢?

杨养正:精神升旗就是站队,队伍还是站得很整齐,一连一连的升旗,四个连把旗,我们向国旗敬礼,向国旗敬礼,手举起来以后敬礼,唱国旗,要唱大家都要唱。

晓楠:你们等于敬了礼,然后抬头,但是没有旗子。

杨养正:没有旗子,精神升旗,但是旗子在我们心头里还是升起的。

解说: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谢晋元团长被日军收买的叛徒刺杀身亡,消息传出,举国震惊。五月八日,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追赠谢晋元为陆军少将。

杨养正:每人都是痛哭流涕,真是痛哭流涕,我现在(都感到难过)。看了报纸也哭,不看报纸也在哭,自己在哭,外面进来的人也在哭,全上海市的人民,成千上万的,每天不断的都是瞻仰仪容,到我们里面来瞻仰仪容,天天(人都是满的),进出进出,所以上海人民对四行孤军是非常有感情的。

解说: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四行孤军”幸存的三百多名官兵被俘,成了日军刺刀下的苦力,受尽磨难。一九四三年四月,杨养正和三十多个战友被押至安徽溪口背煤,他们在得知附近有新四军活动的消息后,秘密筹划逃跑。一天,趁日军不备,杨养正和战友突然打死日军看守,抢夺了一挺轻机枪和一支步枪集体越狱。

杨养正:我们正跑着跑着的时候,日本人看到了,我在后头,三个抢轻机枪的在我前面一点,那个日本人一枪打到扛轻机枪的人,打得脸上下巴舌头都打烂了。这边的人赶快把轻机枪接过来,把那个人扶着又跑,没跑多远,跑了最多不过是七八里路,敌人不敢追了,我们新四军来了,新四军听到这边枪响,他出来一看,一问是四行孤军八百壮士,抢了日本的枪过来了,欢迎欢迎。

晓楠:跑了那么久以后,跑到新四军那个地方,当时一下子就觉得自由了,是吧。

杨养正:嗯,那当然,心里不知道多愉快,心里欢喜得很,我记得我出来以后,我在桃花树下面坐了半天,我舍不得走,因为我自由了,我欣赏桃花,我看着很好看,我坐在那里都不动了。

晓楠:终于自由了。

杨养正:嗯,终于自由了。

解说:成功越狱,杨养正和另外三名战友决定寻找部队重返抗日战场,四人经河南、湖北,靠步行艰难地走向陪都重庆。

杨养正:我走到那个野县,看到有一个“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么一幅对联,我想到我们这么打也没打死,枪也没打死,日本是侵略者,我们是正义的,养天地之正气,我们才活出来的,所以我就改个名字叫杨养正,本来我是叫杨德余。

解说:历尽艰险,几经辗转,一九四四年三月底,杨养正终于来到了陪都重庆,在这里,他遇到了与他一生相伴的爱人――重庆姑娘赵孝芳。

晓楠:你第一眼看见她是什么样子。

杨养正:自己看到感觉到心里很心满意足。

晓楠:第一次见面就有感觉。

杨养正:嗯。

晓楠:那时候她是什么样子的,赵婆婆。

杨养正:我看到是一般青年女学生的样子,确实,也很大方,也懂得国家的形势,国家的情况。

赵婆婆:第一眼看到他,觉得像个英雄的样子,感觉很好,那个时候有点紧张,所以拿着东西都掉在地上。

晓楠:打过四行仓库那一仗的,在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赵婆婆:是一个英雄,是个英雄,看他打了日本,也没顾及到他眼是伤残了的,也没顾及到那些方面,都没顾及到。

解说:十八岁的赵孝芳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爱上了左眼残疾、比自己大十二岁的杨养正。战火岁月中,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做出了一生的承诺。

杨养正订了婚过后,我们说结婚,非要等到抗日战争胜利了过后,我们才能结婚,定了一个约束。

晓楠:是谁说的,你们两个谁提出来的?

杨养正:我们商量了的,互相商量好,我们提出抗战胜利后再结婚。

晓楠:你们当时觉得如果抗战不胜利,你们就不结婚?

杨养正:我说日本人不投降,我们中国人没有胜利的话,我们还不能结婚,我们在前方打仗的时候,有家眷,你要打仗就要送回家去,把家眷送回去,不能带家眷,我说现在还在打仗,我结了婚了,我又去打仗,我又把你丢在这里,那不行,我要等日本人投降了以后才能结婚。

晓楠:你还随时准备再上战场?

杨养正:嗯。

晓楠:那你知道那会儿还要再等多久吗?

杨养正:那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时候日本人投降。

晓楠:但是你下了这个决心。等多久也得等。

杨养正:是。

解说: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天,一场简朴的婚礼在山城重庆举办,山城狂欢胜利的鞭炮声、锣鼓声,漫天飞舞的彩旗、纸花是婚礼最美的祝福。

杨养正:今天日本人投降了,明天我们结婚。又是我们结婚纪念,又是抗日胜利纪念。对,又胜利,我们又结婚,就是这样子。

解说:一九四六年三月,杨养正因坚守四行仓库受到政府嘉奖,获忠贞奖章,并被授予少校军衔。同年,因不愿参加内战,杨养正主动要求退役,领取了三百大洋的退役金,并确定为二等伤残军人,享受同级现役50%待遇。重庆解放后,杨养正二等伤残军人待遇中断被安排到重庆南岸副食水产品公司工作,单位分给他两间小屋,这两间小屋杨养正和妻子一住就是四十年。杨养正老人和老伴赵孝芳已退休多年,每月靠一千元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四个孩子有三个下岗,老人生病,有时连医院都不敢去。几个孩子平时都忙着四处打零工,这两间已经住了四十年的老房子,更多的时候只有两位老人相守。

赵婆婆:他睡觉,躺都是在这一张床。像这些板子都是我给他做的一个(靠背),插一块板子下去,那个样子他一坐在铺上,他一躺下来的话,他就要碰到,这里就可以枕着脑袋。

晓楠:这个就是捡了一块木板,是吧。

赵婆婆:嗯,捡了一块木板给他弄的。

晓楠:为什么不买一个那种像席梦思似的那种床,后面软软的呢。

赵婆婆:经济不可能,经济不可能,我让他睡我那张床,他都不愿意。他说自己喜欢。

晓楠:这床他睡了多少年了?

赵婆婆:他睡了几十年了。

女儿:小的时候,我还小,四岁多点,我们外婆给张照片给我,她说这个就是你爸爸妈妈,也是抱着我哥哥照了张相,我又不懂事,我又不知道,我看那个相片带个圆型的帽子,穿着军装,我说好好,我说爸爸是解放军,我就找妈妈,我说妈妈,这里有爸爸的相片,我爸爸是解放军,我妈把相片看了就收了。

那边有他的一个相,有他的一个照了国民党帽徽的相,我把他剪下来。

晓楠:为什么?

儿子:那时候都觉得别人看到了,说我们是伪军官,都有点害怕。都不敢出屋,一出屋人家就说黑崽仔那些。

晓楠:你们走在街上,人家怎么说你们?

儿子:伪军官的子女,都是那些,抬不起头。

晓楠:那时候埋怨你爸爸吗?

儿子:心头还是有点埋怨的,当时(心想)你咋能像那个样子。

解说:解放后,对于自己那段历史,杨养正和家里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回避,甚至是强迫让自己忘记,但是即使这样,文革期间,他仍然没有能够躲避这场运动的波及。

杨养正:国民党的残渣余孽,伪军官,都是这么说的,还把我拉去游街,我们站在台子前面,他宣布了什么事什么事,他宣布的时候,那些人高,好像把宣布的人都遮住了,台上的人看底下的人都看不到了,那么高,你们那么高,跪着,都喊我们跪着,我的膝盖都跪烂了。

晓楠:跪在哪儿?

杨养正:跪在地下。

晓楠:那会儿挺难熬的吧。

杨养正:我是正当的,我问心无愧的。

晓楠:当时会不会特别想不通呢?

杨养正:想不通倒是有的,当然想不通也只有放弃,随便他,管它的,想不通就不想。

演播室: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里,杨养正开始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孤军生涯。因为在之后的岁月当中,对自己的过去,杨养正始终保持沉默,对身边的人如此,对子女也是如此。邻居们知道他曾经做过搬运工,知道他曾经站过柜台,后来他是个普通的工厂工人。不会有人能想象得到,这个拖家带口,这个艰苦谋生,这个沉默寡言的杨养正,曾经被人喻为是“壮士“,曾经被人看作是英雄。

晓楠:平常都在哪儿放着?

解说:“文革”中,杨养正国民政府颁发的忠贞奖章、奖状都被收走,直到一九九八年,赵婆婆多次到相关部门讨要,费尽周折才找回了忠贞奖状,而奖章至今都没有找到。

晓楠:几十年以后再把这个奖状拿回来的时候,杨爷爷(什么感觉)?

杨养正:很高兴。

晓楠:很高兴,是吧,又再看它,拿回来的时候,杨爷爷眼睛能看吗。

赵婆婆:看不到了。拿给他摸了一下,但是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晓楠:拿手摸了好多遍,是吧,这个奖状,你拿给他摸。所以说这么多年不论是孩子,还是周围的人都不知道他是个英雄。

赵婆婆:嗯,都不知道。

晓楠:那在你心里呢?

赵婆婆:在我心里,我还认为他是个英雄,正因为他是英雄,我们才结合在一起的。

演播室:杨养正的老伴后来告诉我们说其实越到年岁大,好像越常听到杨老做梦的时候说梦话,他呼喊着战友的名字,看得出来是在拼杀。在这个家杨养正依然保持着军人气质,说一不二,但是老伴说,他也从不会向儿女提任何要求,因为他知道他们也都过得不容易。但是这阵子,儿女们看到他经常低着头不说话,好像啥都没想,但有时候他会突然抬起头来说,我要回去。

他说(上海)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吃糖,话梅糖,很多话梅糖,有时候买点他都不喜欢吃,他非要吃上海回民食品厂的话梅糖,他就喜欢吃那个,我们一买,有了就三斤两斤给他买。

晓楠:这六十多年里面,您一次上海都没回去吗?

杨养正:我想回去是不可能。

晓楠:最思念上海的什么,最想(上海的)什么?

杨养正:我想回去再去看一看原来的四行仓库,或者还看看谢团长的坟墓,我也想看看。

晓楠:你还记得,脑子里还记得四行仓库的那个样子吗,记得很清楚?

杨养正:还记得。

晓楠:一草一木都很清楚,是吧。

杨养正:嗯。

晓楠:我听说好像你现在经常还能梦见那些战友。

杨养正:我想起一个名字就写在那里,有时候想起一个,有时候想起一个。

晓楠:把这些想起的名字都写下来了。

杨养正:嗯。

解说:杨养正和赵孝芳在两间小屋中默默地生活,相守着慢慢地变老,日子过得清苦也温暖。岁月走远,没有人知道这重庆宽阔、繁华的滨江路边,像历史一样陈旧的老屋里还埋藏着一个壮烈的故事,直到二零零四年底的一天,赵婆婆在滨江路偶遇一个寻找抗日老兵故事的年轻人,随口说了一句自己的丈夫曾在上海四行仓库打过日本鬼子,此后就不断有人来到老屋请求老人讲讲当年的故事,一家军队医院还决定免费为老人做白内障手术,这突然的变化让杨养正老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感到愧疚。

我是感觉很惭愧。

晓楠:为什么呢?

杨养正:只有有些人明白,那个时候为国家出了力,明白,国家知道就算了嘛,何必还对我这么尊重,那个尊重,我自己感觉有点(惭愧)。

晓楠:反而觉得有点惭愧?

杨养正:嗯,我流血流汗,我自己应该的,我的国家怎么不应该保护。

晓楠:您自己心里觉得您是个英雄吗。

杨养正:不觉得,只是个军人,为国家打日本,不要称英雄,反正是个兵就行了。
 
好感动啊~~~~~~~~敬礼
 
呵呵

敬礼
 
没人来看


 
再顶
 
不爱国??
 
呵呵`!
 
终于看完了!!!!!
很感动!情绪控制得不好,湿了两张纸巾
dk.gif

敬礼!!!
 
同感

厉害

感情丰富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无名英雄,中华民族的脊梁要挺起来,原来我们也有英雄!!激动这余,无言以表,言无伦次也算是一种铭记吧!
 
QUOTE(cxix @ 2006年07月03日 Monday, 11:45 AM)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无名英雄,中华民族的脊梁要挺起来,原来我们也有英雄!!激动这余,无言以表,言无伦次也算是一种铭记吧!
[snapback]1357727[/snapback]​



face3.gif
face3.gif
face3.gif

QUOTE(胡汉三 @ 2009年03月08日 Sunday, 11:22 AM)
[attachmentid=209016]

  姓名:李以
  学籍:黄埔军校二期
  字号:无
  党派:中国国民党
  籍贯:广东省电白县
  军衔: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生卒:1912年7月-2004年11月8日
  军职: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一军军长
[编辑本段]生平简历
  李以1912年生于广东电白县坡心镇坡心村 。
  毕业于陆军步兵专校第一期、黄埔军校高教班第二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
  1932年随19路军蔡廷锴将军任侍从参谋,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闽南事变时任蔡将军警卫营长。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历任团长、副旅长、副师长、代师长,历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级参谋,国民革命军新编二十师少将代师长。
  抗战胜利后任中央第六军官总队少将副总队长,粤桂南区副总指挥兼参谋长、总统府高参。
  1948年3月任总统府特派少将战地视察官,职务相当于“钦差大臣”,经常视察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刘汝明、李延年部队,并与他们很熟悉。
  1949年任第五军中将副军长兼独立第50师师长,后任第121军中将军长。
  1949年在福州率部投诚。
  1960年特赦。
  1980年恢复投诚人员待遇。
  1981年任港澳台及海外文史资料征集组副组长。
  1993年获全国政协颁“荣誉证书”。
  1995年被评为全国100名抗战老战士代表之一。
  李以寥劝自己的祖国、民族和人民。他热切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并做了大量有益和建设性的工作。曾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 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在病重期间,仍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
  李以烈虿∮2004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编辑本段]章亚若因他结识蒋经国
  李以恋木司撕筒掏锴是同学,1928年同在国民革命军第十师军官教导队学习。其时在南武中学尚未毕业的李以烈餐渡砭司怂在的教导营,开始其漫长的军旅生涯。1930年,他开始跟随蔡廷锴打仗,主要负责传达命令。“他很勤奋,总是抓紧时间学习,英文也不错,办事能力强。”在蔡醒民(蔡廷锴长孙)的记忆中,蔡廷锴曾这样说过。1932年,十九路军战败时,李以裂诨げ掏锴安全撤退。其时蒋介石的部队乱枪扫射,他在场指挥,后来自己被俘虏了。“两年后,蒋介石让他进黄埔军校洗脑。”蔡醒民说。抗战胜利后,李以猎诮西跟随蒋经国。“当年是李以两樯苷卵侨舾蒋经国的。那时候章亚若认识李以撂太的姐姐,正好没有工作,托他帮忙想办法,他于是带章去见蒋经国。后来的事,大概就是缘分吧。”蔡醒民说。1947年在粤桂南区副总指挥兼参谋长任内,李以辆醯每赡苡性┯,将300多名湛江和海南地区拘禁一年多但无实据的“农运人士”、涉嫌“亲共人士”释放,后遭举报,上峰欲加害于他,幸获蒋经国力保才免遭杀身之祸。
[编辑本段]率兵八千投诚加速解放
  1949年8月,解放军大军渡江南下后,国民党败局已定,李以猎诟V菡揭壑新仕部8000多官兵投诚。虽然他不久便进入俘虏营,但从而挽救了数千官兵和人民性命,让李以疗母邪参俊>堇钜脸ぷ永盍生回忆,“文革”期间,人人自危,李以猎谂斗彭德怀大会上看到彭德怀被斗的惨况黯然落泪。溥仪病逝时,也只有他们陪溥杰和李淑贤送最后一程。李龙生说,父亲常教导自己要同情苦难,虽工资低微,但依然节衣缩食,逢年过节便寄钱给生活困难的老部下和友人,少则一百,多则数百,数十年如一日。去年6月回北京参加黄埔军校八十周年校庆时,因病未能到北戴河度假而获得的5000元补偿金,也全数捐给家乡作建设之用。
[编辑本段]和溥仪一起做文史专员
  1961年至1968年间,周恩来安排李以梁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等在北京顺承王府全国政协委员会做文史专员。二人结下深厚友谊。李以猎诨匾渎祭镄吹溃溥仪与他家住得很近,1964年至1966年三年中,两家人每年春节都互拜新年。“街坊知道宣统来到我家拜年的消息,不少人以看李专员或李太太为名来我家,想看看‘宣统皇帝’。溥仪禁不住哈哈大笑,引以为荣。这亦算一幕喜剧。”1967年,溥仪在“文革”中住院被斗,病情恶化,李以猎谂耘惆槎嗍薄10月16日深夜,溥仪突然清醒起来对他说:“老李啊,你不能走呀!等我二弟溥杰来你才走呀!”次日溥仪辞世。李以梁推拮印溥仪的遗孀李淑贤和溥杰四人,一起把遗体送往八宝山火葬场。
[编辑本段]最喜欢吃干炒牛河
  上世纪70年代,李以辆偌野嵬香港沙田大围,住在一个50多平方米的一厅两房。夫妻感情极好,惟二人都不会做饭。每次蔡醒民去探望,李以炼即他们到茶楼里吃点心,他最喜欢吃干炒牛河。晚年他身体也极好,90多岁仍每早在屋村下教人耍剑。1997年7月1日,李以劣ρ出席香港回归中英政权交接仪式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为此,他感到无限光荣。蔡醒民每每提起以往苦难,李以炼家恍χ弥:“一辈子什么没见过啊,我既做过国民党的俘虏,也做过共产党的俘虏,现在还不是活得很好。天掉下来也不怕嘛。”
[编辑本段]夜看抗战片嚎啕大哭
  在台儿庄大战中,李以猎被子弹打中头颅,差点没命。去年8月,他被验出患有肺癌。离世前三天晚上10时多,李龙生无意中发现央视十台正在播放《台儿庄大战》的纪录片和其中对李以恋淖ǚ茫便叫醒李以晾纯础!翱始他很高兴,但一看之下想起当年战事的惨烈和将士们的牺牲,就激动不已,嚎啕大哭起来。”李龙生说,央视一年多前曾对李以磷龉长达三个多小时关于台儿庄大战的专访,之后便无下文,李以烈恢蹦钅钤谛模一年多过去一直无缘观看。当晚如此巧合,大概是终于还了他的心愿了。三天后,他在北京医院,在睡梦中带着微笑去世。
[编辑本段]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
  李以镣志因病于2004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于11月20日上午10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参加了李将军的遗体告别仪式,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副主任周俊明敬献花圈。全国政协机关,民革中央机关,黄埔军校同学会100多人参加仪式。李将军家乡的茂名市委、市政府,电白县委、县政府,茂港区委、区政府派代表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并慰问了其亲属。李以镣志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他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积极开展对内外黄埔同学的联谊、联络工作,积极向港澳台侨和海外亲朋故友宣传介绍祖国改革开放政策和成就,为维护港澳的繁荣稳定,为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国际友好交往,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了大量有益、有建设性工作。即使在病重期间,李以镣志仍非常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念念不忘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并为此而努力不懈。
[snapback]2712609[/snapback]​
 

相似主题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