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一副优秀的楹联 (1人在浏览)

湖海山人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6-09-25
帖子
25,094
反馈评分
766
点数
191
一副优秀的楹联

新韵――
出句:出行千里两山重( 天凉好个秋秋)

对句:回吻甘舌双口甜(幽溪仙叔)。

出句隐藏的机关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1、拆字。“出”分开为两“山”,“千”、“里”合为“重”;
2、互扣。出拆字两座山,寓意重。重拆字千里,寓意出。
现在,我们来分析仙叔的对句,有没有破解出句两方面内容的机关。
首先,“回”分为两个“口”,“甘”、“舌”合为“甜”。第一层机关破解了。
接着,第二层机关呢?
出句的大致意思是:出去,因为行了千里,遇上两座山,山很沉重,跋涉艰难,很苦。而对句的大致意思是:回来,因为吻了舌头,通过两张口,口很性感,交接惬意,很甜。至于互扣,出句,出拆为两山,因为重叠,所以重;对句,回拆为双口,因为接吻,所以甜。出句,重拆为千里,因为出去,才步行千里;对句,甜拆为甘舌,因为回来,才交接舌头。意义很明白,理由很充足,第二层机关很自然破解了,这样的楹联是很成功的。
至于对联,对而不联,或联而不对,都是不成功的。而此联,上出下回,上苦下甜。既从各字之拆、数意之扣而对,又从意义相接相连,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另外,有的联友硬要将“重”分解为“重量”之“重”和“重叠”之“重”,那么,我们也可以把“甜”理解为口中之甜与心中之甜。其实,不应该把“重叠”之重列为机关的,原因是,作者将“重”列为上比,明确用“仄”之重,若硬要用平之重,怎么不列为下比呢?
至于“甘舌”对“千里”,还要作更深入的探索,不管怎样,这都是一副优秀的楹联。
 
楹联,你到底有多深
――师徒谈联实录

一江春水

按:竹坡逸夫、古巷闲叟、幽溪仙叔是亲兄弟,竹坡是长兄,古巷第四,幽溪第七。此实录是竹坡、古巷、杜鹃的对话,文中七弟指幽溪仙叔,杜鹃是幽溪仙叔的弟子。对话是关于秋秋与幽溪的拆字联,对话过程中,现代文与文言文相杂进行。在此,为了朋友们阅读方便,晚辈统一整理成现代文,如有出入,望二位前辈海涵。对话就该对联展开讨论,尤其注重作品的灵魂。晚辈读后,受益匪浅,深感楹联的深奥,特作整理,献给朋友们,希望大家喜欢。

新韵――
出行千里两山重;(天凉好个秋秋)
回吻甘舌双口甜。(幽溪仙叔)

杜鹃: 大师伯、四师伯,看了我师傅的对联了吗?
竹坡: 杜鹃,你认为此联如何?
杜鹃: 此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极不错的一副楹联。
竹坡: 你的看法,只代表一般人的看法,是粗俗的看法。
杜鹃: 那大师伯是如何看的呢?
竹坡: 这是一副极一般的楹联,谈不上优秀。
杜鹃: 大师伯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看法呢?
竹坡: 评判此联,有两种结果。以上是第一种结果。
杜鹃: 那第二种结果呢?
古巷: 此联艺术质量极高,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杜鹃: 真的吗?真的这样吗?
竹坡: 不错!正是如此!
杜鹃: 一副楹联,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古巷: 这是一个十分深奥的问题。也就是作品灵魂的问题。作品有没有灵魂,是评判两种结果的依据。
杜鹃: 太深奥了!两位师伯能为晚辈详细分析吗?
竹坡: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种结果的可能。出句者犯了一个错误,水平不高。
古巷: 出句是一个不完全之句。
杜鹃: 请四师伯详细说说。
古巷: 例如,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听到竹子响,知道洗衣的姑娘回来了;看到莲花动,料到渔船在经过。“归浣女”与“竹喧”,“下渔舟”与“莲动”,紧密联系。这两句都是完全句。
竹坡: 七弟《幽溪》里的“绰绰薄纱仙女影,潺潺轻语老人声”也一样。溪水清澈见底,幽幽而动,好像仙女薄纱的影子;溪水缓缓而流,潺潺而响,好像老人在轻轻倾诉。前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完全句。
杜鹃: 噢,似乎有点明白了。
古巷: 出句者的“出行千里两山重”,“两山重”与“出行千里”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纯粹是文字游戏,是一个不完全句。
竹坡: 但是,七弟的“回吻甘舌双口甜”,“双口甜”是因为“回吻甘舌”引起的,前后意义紧密相连,是完全句。
古巷: 尽管上下比拆字之对,所扣之对,都没有问题,但完全句对不完全句,给人留下遗憾,所以说,这是一副质量不高的楹联。
杜鹃: 这么说,第一种评判结果可以定论了吗?
竹坡: 不!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杜鹃: 如何说呢?
古巷: “出”拆为两山,“回”拆为两口,千里合为“重”,甘舌合为“甜”,以及各种扣,如“重”扣“出”,“甜”貌似扣“吻”,实质扣“回”等等机关,其实是形式的、表面的机关,但是,还有更深层的机关,那就是本质的、内涵的机关。
竹坡: 老夫估计出句者故意不将深层的机关表明,让对者去悟,不能悟出的人是庸俗的,能悟出的,一定是非凡的。
古巷: 不能悟出的自然是庸俗的,能悟出的,也不乏其人,但并不一定可以对出,悟出又能对出,才是非凡中的非凡!七弟的眼睛是雪亮的,从他那完全句的对句可以看出,他十分清楚出句者那深层的机关是什么,最让人震惊的,他居然对出了!
竹坡: 是啊!让人振奋就在这里!
杜鹃: 两师伯所言,晚辈听不真切,好像雾里看花。到底什么是深层的机关啊?
竹坡: “出行千里两山重” ,如果你这样理解――两恋人携手出行,艰难跋涉,经历千辛万苦,情像山一般重。这就是隐藏在深层的机关!
杜鹃: 啊!终于明白了,太激奋了!
古巷: 窥探了这深层的机关后便可知道,原来的出句不再是单纯的拆字了,“两山重”(情像两山一样重) 与“出行千里” 紧密联系了,出句是一个完全句了。
杜鹃: 噢,太深奥了!
竹坡: 杜鹃,你明白之后,再看看你师傅的对句,“两山重”是表面的,情深重是深层的;“两口甜”是表面的,心里甜是深层的,上下两比都是透过表层进入深层,这就是所谓的作品内涵,这就是所谓的作品灵魂啊!
杜鹃: 两师伯,杜鹃豁然开朗!这一刻是美妙的时刻!那么,第二种评判结果――“艺术质量极高”,可以定论了!
竹坡、古巷(不约而同): 不!!!
古巷: 哈哈,长兄先说。
竹坡: 四弟先说。
古巷: 那两种评判结果皆有可能,关键在于出句者真实的内心世界!
杜鹃: 两师伯的论述已经十分透彻了,怎么又冒出一个“真实的内心世界”来了呢?楹联真是太深奥了!
竹坡: 如果说,出句者真实情况是:没有深层的机关,只是纯粹的拆字与表面的相扣,那么,七弟便是单方面的多情了,他漂亮的对句好像一张高贵而华丽的被子,错误地盖在寒碜的鸡笼上面!
杜鹃: 对啊!这也可以说,绣花枕里装豆壳!
古巷: 杜鹃,你想想,如果出句是鸡笼和豆壳,对句再好是没有用的,这样的楹联,我们要它干什么,你就把它丢进大海里,让大浪把它卷走吧!
杜鹃: 嗯,果真这样,多么可惜啊!
竹坡: 但是,如果出句者真的隐藏深层的机关,那么,七弟就是出句者的知音了,这楹联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古巷: 问题是,根据这联的资料,目前还不清楚出句者内心的真实 ,他还没有公开说过这种深层的机关。
杜鹃: 大师伯、四师伯,如果了解到出句者真实情况真的隐藏深层的机关,那么,这联就完美无缺了吗?
竹坡: 不!任何事物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此联亦有瑕疵。
杜鹃: 瑕疵在哪呢?
古巷: 一般人初看此联,会认为“千里”与“甘舌”不能对,其实不然,此处“里”为名词,当理解为“千之里”、“甘之舌”,修饰名词可以宽对,这是常识了,但这不是工对。
竹坡: 出句者有一个忽略,就是出句时,没有细想56位置的平仄韵律,当时用“双”,让对者对“两”就理想了,但联律没多大问题,小瑕疵而已。
杜鹃: 唉,有这瑕疵,总感觉心里不舒服。
古巷: 年轻人追求完美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杜鹃,你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如何?
杜鹃: 气势浑厚,词彩高华,不愧千古杰作!
竹坡: 不错!但此诗如大河奔流,挟泥沙而俱下,遗憾!因为其亦犯诗病。
杜鹃: 何病?
古巷: “撷长腰病”。
杜鹃: 哦,对的。
竹坡: 杜鹃,你们去了解出句者内心的真实情况吧,尽快告诉老夫。会不会有一副楹联传世,就看出句者内心的真实情况了,去吧!
杜鹃: 好的!谢谢大师伯!谢谢四师伯!


山人:从上面的讨论可见,对句挖掘并丰富了出句的内涵,上下相联,有点流水对的味道。
出行千里两山重;(天凉好个秋秋)
回吻甘舌双口甜。(幽溪仙叔)
山重,其实也可以有多种解读方法,既有山之重,也是步履沉重,更是心理上的沉重。
双口甜也是口的感受,是心理的感觉,也可以是生活的甜。
一语多义,在古诗中常见,比较典型的是“月涌大江流”和“潭影空人心”。其有多种解读,却正是诗人自己的追求,这种句子,不同于歧义句。
在初中的课本中,还有“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就菊花”也是这样,既可以是观赏菊花,也是喝菊花酒,当然也可以两种情况同存在。
 
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导师――广州大学人文院刘晓明院长推荐我阅读法国程抱一的《中国诗与画的语言》,其中对王维的诗的解读特别有趣,印象较深,我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转述给大家听听。

第一种解读:

终南山

[王维]

太乙(即终南山)近天都(皇帝在的首都,长安),
连山接海隅。(夸言山阔大)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极言山高连天)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珠。(山之阔大)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游久欲投宿)

结语:凡夫诗人记游。

第二种解读:

终南山

[王维]

太乙(星辰名,也是天神名)近天都(天帝所在的天宫),(神下降中,下望)连山接海隅。(神从天都出发,向下望终南山广阔无边,山海相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神继续下降,穿过白云,走入青霭中)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珠。(分野指天空。此时神由天空降到高大的中峰,在阴晴变化中下降到山谷)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神渐降到人间,想到凡人投宿,故说“人处宿”,强调“人处”就是突出他不是人,是神的身份。最下到地面,所以能隔水问樵夫。这是平视的角度了)
小结:全诗写的是太乙星神从天而降,穿云下山,终于来到人间的过程。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