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用一好心
初中二年级
- 注册
- 2015-03-11
- 帖子
- 469
- 反馈评分
- 6
- 点数
- 1
【微阅读】陶行知:“活学校”的宣言书
民小编说
本篇原载于1926年11月5日《徽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文后有程本海的编者按:“陶先生这篇文字,是一个活学校的宣言书。在共和国家里面,无论什么地方,都可适用,尤其是我们徽州的学校,应当特别注意。我希望家乡学校读了这篇文字之后,要自己问问:‘我这个学校是死的,还是活的?’如果是死的,就要叫它复活;如果是活的,就是叫它更加活,叫它长生不老。我们一致的要求是:徽州从今以后只有活学校,没有死学校。我们还要进一步要求活的学校去共同造一个活的徽州。”
原文如下:
学校的势力不小。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他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他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
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功夫。介于二者之间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国家大事、世界大势,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
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现象。
总之,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这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李白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好比是学生的精神。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倘不能因势利导,反而强事压制,那么决堤泛滥之祸不能幸免了。
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学问、道德应当有一个活泼稳固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康健。俗说话“百病从口入”,同志们务必注意,办学校是要从厨房、饭厅办起的。
生活之发荣滋长须有吸收滋养料的容量。学校教职员必须虚心,学而不厌。我以为不但教师要学而不厌,就是职员也要学而不厌,因为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么各种事务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校长起一直到厨司、校工,各有各的职务,即各有各的学问要增进。增进之法有二:一是各有应读之书必须读;二是各有应联之专家同志必须联。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须和知识的泉源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
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一部分。学校不是道士观、和尚庙,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侈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
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用钱可以买来的东西,没有钱自然买不来;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没有钱也是可以得到的。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无尽,用之无穷的。
没有钱是一事,没有精神又是一事。有钱而无精神和无钱而有精神的学校,我都见识过。精神是不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精神,就有几分精神。不关有没有钱,只问我肯不肯把精神放出来。
我们要学校生活长得敏捷圆满,就得要把他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光底下可以滋长,黑暗里面免不掉微生物。所以我主张学校要给人看。做父母的、管学务的,以及纳教育税的人,都要看学校。要学校改良,做校长的、做教员的,都要欢迎人参观批评,以补自己之不足。学校放在太阳光里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地生长。
我对于学校悬格并不要高,只希望大家把学校办到一个地步――情愿送亲子弟入校求学,就算好了。前清往往有办学的人不令子弟入学,时论以为不恕。现今主持省县教育者,亦颇有以子弟无好学校进为虑,甚至送入外人设立学校肄业,真正令人不解。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
(题目为编者后加)
微笔记
高健(吉林省延边州教育局)
教育应融生活、接地气。一所学校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有一种热气腾腾的精神状态,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方为好学校。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不再富有生活气息,我们在教育里找不到生活的影子,只看到教育越来越一门心思“专攻”纸书本的“痴迷”。偶尔在某个节日,某个“活动月”,“教育”才会从书本中抬起头,把生活教育“挂”出来,要求孩子在这个规定的日子里,去做一些简单的劳作,然后上交一些照片布满墙壁,自此了了。
每个人都明白,这里有多少“秀”在里面。其实学知识是教育,学生活也是教育。教育和生活是一体的,育人绝不是一时、一天、一月,应是贯穿于生活学习的分分秒秒、方方面面。
现在很多的孩子,对生活缺乏“奔头儿”,缺少幸福感。本应朝气蓬勃的孩子,一个个却精神疲惫,厌倦学习和生活,甚至赶不上一些老者的精神状态。不得不说,这是缺乏生活教育的“产物”。
所以,脱离生活的教育,是无根的教育,是死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会引导孩子走得更远。教育只有回归生活,做有根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明亮温暖、对生活充满感情的孩子。
民小编说
本篇原载于1926年11月5日《徽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文后有程本海的编者按:“陶先生这篇文字,是一个活学校的宣言书。在共和国家里面,无论什么地方,都可适用,尤其是我们徽州的学校,应当特别注意。我希望家乡学校读了这篇文字之后,要自己问问:‘我这个学校是死的,还是活的?’如果是死的,就要叫它复活;如果是活的,就是叫它更加活,叫它长生不老。我们一致的要求是:徽州从今以后只有活学校,没有死学校。我们还要进一步要求活的学校去共同造一个活的徽州。”
原文如下:
学校的势力不小。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他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他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
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功夫。介于二者之间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国家大事、世界大势,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
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现象。
总之,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这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李白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好比是学生的精神。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倘不能因势利导,反而强事压制,那么决堤泛滥之祸不能幸免了。
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学问、道德应当有一个活泼稳固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康健。俗说话“百病从口入”,同志们务必注意,办学校是要从厨房、饭厅办起的。
生活之发荣滋长须有吸收滋养料的容量。学校教职员必须虚心,学而不厌。我以为不但教师要学而不厌,就是职员也要学而不厌,因为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么各种事务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校长起一直到厨司、校工,各有各的职务,即各有各的学问要增进。增进之法有二:一是各有应读之书必须读;二是各有应联之专家同志必须联。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须和知识的泉源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
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一部分。学校不是道士观、和尚庙,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侈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
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用钱可以买来的东西,没有钱自然买不来;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没有钱也是可以得到的。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无尽,用之无穷的。
没有钱是一事,没有精神又是一事。有钱而无精神和无钱而有精神的学校,我都见识过。精神是不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精神,就有几分精神。不关有没有钱,只问我肯不肯把精神放出来。
我们要学校生活长得敏捷圆满,就得要把他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光底下可以滋长,黑暗里面免不掉微生物。所以我主张学校要给人看。做父母的、管学务的,以及纳教育税的人,都要看学校。要学校改良,做校长的、做教员的,都要欢迎人参观批评,以补自己之不足。学校放在太阳光里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地生长。
我对于学校悬格并不要高,只希望大家把学校办到一个地步――情愿送亲子弟入校求学,就算好了。前清往往有办学的人不令子弟入学,时论以为不恕。现今主持省县教育者,亦颇有以子弟无好学校进为虑,甚至送入外人设立学校肄业,真正令人不解。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
(题目为编者后加)
微笔记
高健(吉林省延边州教育局)
教育应融生活、接地气。一所学校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有一种热气腾腾的精神状态,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方为好学校。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不再富有生活气息,我们在教育里找不到生活的影子,只看到教育越来越一门心思“专攻”纸书本的“痴迷”。偶尔在某个节日,某个“活动月”,“教育”才会从书本中抬起头,把生活教育“挂”出来,要求孩子在这个规定的日子里,去做一些简单的劳作,然后上交一些照片布满墙壁,自此了了。
每个人都明白,这里有多少“秀”在里面。其实学知识是教育,学生活也是教育。教育和生活是一体的,育人绝不是一时、一天、一月,应是贯穿于生活学习的分分秒秒、方方面面。
现在很多的孩子,对生活缺乏“奔头儿”,缺少幸福感。本应朝气蓬勃的孩子,一个个却精神疲惫,厌倦学习和生活,甚至赶不上一些老者的精神状态。不得不说,这是缺乏生活教育的“产物”。
所以,脱离生活的教育,是无根的教育,是死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会引导孩子走得更远。教育只有回归生活,做有根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明亮温暖、对生活充满感情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