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特级教师:当心备考五大陷阱
离2015年高考不到20天时间了,临战之前,考生、家长该做哪些准备?如何科学利用最后这十几天时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沈献章为您解读。
“每题必会”,可能吗?
做到这些,人的思维和心态就达到了最佳状态:记忆清晰,理解透彻,思维敏捷,思想活跃,联想丰富,语言流畅,论证严谨,计算准确,那么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智慧与能力的爆发力。
在诸多影响考试正常发挥的因素中,心理状态是居于首位的,此时的关键是改变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许多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研究发现,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是事业成功的有力保证。
良好心理暗示的内容有:
考场是最安全的港湾,监考老师、医务人员、警察、保安都是为我服务的。
高考试题有什么难?都是基础加变化,我又不想得满分,只求正常发挥。你难我难,我不畏难;你易我易,我不大意;你繁我繁,我不惧繁。古语说得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命题专家给不同层次的同学准备了不同的试题,不是每一道试题都是给每一个考生设置的,有些题目不会做十分正常。遇到难题,一般考生应当这样想:这题是给考清华、北大的学生预备的。这样,考生自己就缓解了难题带来的压力。
当然,会做的题一定要做对,不马虎,不大意,不掉以轻心;难题不轻易放弃,能做一二步,多得一二分也是好的。
“临考放松”,合理吗?
理科,记一点公式、定理;文科,背一点名句、时事政治、历史知识;看一看优秀作文,准备一点儿素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再上一个新台阶是不太可能的,那就要在稳住自己已有水平的同时,查漏补缺。
有的考生认为,我为高考作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到临考前这一阶段,该放松放松了。有的考生则专门找新题、难题做,结果越做越觉得自己不行。
这一阶段,要做一点难度适中的题。因为一旦题目太难,就会挫伤自信心。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唱口生。”坚持做一些类似于近两年高考难度的试题还是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提高考试的适应能力和对问题的敏感性,以免出现“手生”的情况。
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一些提纲挈领的复习,梳理各学科的知识系统,浏览各科近几年高考试题及分析,特别是多次测验出现的知识点及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难以入睡”,可怕吗?
有些“猫头鹰”式的考生习惯于夜间用功学习,拼命熬夜,越晚精力越充沛,以至形成习惯。这种情况都会使考生在白天,特别是上午精力不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事先进行作息规律调整,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以适应考试的时间规律。
建议考生:每天早晨进行一点儿轻松的锻炼活动,晚餐后活动锻炼一小时再学习。晚上11∶00以前就应该睡觉,不开夜车,也不睡得太早。一言以蔽之:把兴奋点调整到考试时间的最佳状态:上午9∶00~11∶30分,下午3∶00~5∶00。
随着高考日子的日益临近,有些考生会发觉自己越来越难以入睡,并十分担忧。事实上,高考前夕考生内部的神经系统会越来越兴奋,为高考作最后的冲刺,这种兴奋状态会抑制睡眠。所以,考生对自己难以入睡不必过于担忧。睡眠时一切顺其自然,高考几天即使晚上睡不好,也不必过于焦虑,因为第二天考试时,紧张的考试气氛往往会唤起考生很高的觉醒状态,使考生的头脑依旧保持清醒,顺利进行考试。
“抓紧进补”,科学吗?
科学安排生活,适当体育运动,保证身体健康,是考生顺利参加高考的基本保障。
这一阶段,家长不要改变孩子的饮食结构,大鱼大肉,盲目改变饮食习惯很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身体内环境紊乱,干扰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不要盲目进补,保健品用不好,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不要让他们吃生冷的东西,以免感冒发烧拉肚子影响高考。
高考前夕,家长每天陪孩子进行一小时左右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打羽毛球、乒乓球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考生调整心态,提高复习效率。不要让孩子剧烈运动,否则体力消耗大,也比较容易出危险。这段时间要尽量避免发生纠纷,化解矛盾,心平气和,善于保护自己。
“不要紧张”,有效吗?
高考前几天,家长、老师在考生面前应多提他们的优点,尽量不要批评、责备他们;考生也可多回忆自己的成功经历,使自己以自信、积极的心态投入高考。
常常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家长总是不断地安慰考生“不要紧张”。事实上却适得其反,正是通过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暗示增加了孩子的紧张度。这正是:你不说,我不紧张;你越说,我越紧张。
二是家长把自己的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随着高考日子的逼近,许多考生家长也会变得越来越紧张,甚至比考生本人还紧张。一位高三学生曾经对我说:“每次看到我妈妈那紧张的眼睛,我就会很紧张,我怕我考不上她想让我考的那所大学。”其实,考试是孩子的事情,家长再着急也于事无补,还不如平静地做个“局外人”,该干什么干什么。家长只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准备适当的便利条件,就足够了。
三是家长特别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家长现在要给孩子减压,不要施压;要让他们把成败看得淡一些,淡化它可能成功,强化它反而失败。只有轻装上阵,才能满载而归。只要孩子努力了,考得啥样是啥样。一门考完,家长不要问考得怎么样,学生也不要互相对答案,以免影响下一场考试。
离2015年高考不到20天时间了,临战之前,考生、家长该做哪些准备?如何科学利用最后这十几天时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沈献章为您解读。
“每题必会”,可能吗?
做到这些,人的思维和心态就达到了最佳状态:记忆清晰,理解透彻,思维敏捷,思想活跃,联想丰富,语言流畅,论证严谨,计算准确,那么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智慧与能力的爆发力。
在诸多影响考试正常发挥的因素中,心理状态是居于首位的,此时的关键是改变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许多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研究发现,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是事业成功的有力保证。
良好心理暗示的内容有:
考场是最安全的港湾,监考老师、医务人员、警察、保安都是为我服务的。
高考试题有什么难?都是基础加变化,我又不想得满分,只求正常发挥。你难我难,我不畏难;你易我易,我不大意;你繁我繁,我不惧繁。古语说得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命题专家给不同层次的同学准备了不同的试题,不是每一道试题都是给每一个考生设置的,有些题目不会做十分正常。遇到难题,一般考生应当这样想:这题是给考清华、北大的学生预备的。这样,考生自己就缓解了难题带来的压力。
当然,会做的题一定要做对,不马虎,不大意,不掉以轻心;难题不轻易放弃,能做一二步,多得一二分也是好的。
“临考放松”,合理吗?
理科,记一点公式、定理;文科,背一点名句、时事政治、历史知识;看一看优秀作文,准备一点儿素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再上一个新台阶是不太可能的,那就要在稳住自己已有水平的同时,查漏补缺。
有的考生认为,我为高考作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到临考前这一阶段,该放松放松了。有的考生则专门找新题、难题做,结果越做越觉得自己不行。
这一阶段,要做一点难度适中的题。因为一旦题目太难,就会挫伤自信心。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唱口生。”坚持做一些类似于近两年高考难度的试题还是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提高考试的适应能力和对问题的敏感性,以免出现“手生”的情况。
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一些提纲挈领的复习,梳理各学科的知识系统,浏览各科近几年高考试题及分析,特别是多次测验出现的知识点及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难以入睡”,可怕吗?
有些“猫头鹰”式的考生习惯于夜间用功学习,拼命熬夜,越晚精力越充沛,以至形成习惯。这种情况都会使考生在白天,特别是上午精力不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事先进行作息规律调整,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以适应考试的时间规律。
建议考生:每天早晨进行一点儿轻松的锻炼活动,晚餐后活动锻炼一小时再学习。晚上11∶00以前就应该睡觉,不开夜车,也不睡得太早。一言以蔽之:把兴奋点调整到考试时间的最佳状态:上午9∶00~11∶30分,下午3∶00~5∶00。
随着高考日子的日益临近,有些考生会发觉自己越来越难以入睡,并十分担忧。事实上,高考前夕考生内部的神经系统会越来越兴奋,为高考作最后的冲刺,这种兴奋状态会抑制睡眠。所以,考生对自己难以入睡不必过于担忧。睡眠时一切顺其自然,高考几天即使晚上睡不好,也不必过于焦虑,因为第二天考试时,紧张的考试气氛往往会唤起考生很高的觉醒状态,使考生的头脑依旧保持清醒,顺利进行考试。
“抓紧进补”,科学吗?
科学安排生活,适当体育运动,保证身体健康,是考生顺利参加高考的基本保障。
这一阶段,家长不要改变孩子的饮食结构,大鱼大肉,盲目改变饮食习惯很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身体内环境紊乱,干扰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不要盲目进补,保健品用不好,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不要让他们吃生冷的东西,以免感冒发烧拉肚子影响高考。
高考前夕,家长每天陪孩子进行一小时左右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打羽毛球、乒乓球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考生调整心态,提高复习效率。不要让孩子剧烈运动,否则体力消耗大,也比较容易出危险。这段时间要尽量避免发生纠纷,化解矛盾,心平气和,善于保护自己。
“不要紧张”,有效吗?
高考前几天,家长、老师在考生面前应多提他们的优点,尽量不要批评、责备他们;考生也可多回忆自己的成功经历,使自己以自信、积极的心态投入高考。
常常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家长总是不断地安慰考生“不要紧张”。事实上却适得其反,正是通过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暗示增加了孩子的紧张度。这正是:你不说,我不紧张;你越说,我越紧张。
二是家长把自己的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随着高考日子的逼近,许多考生家长也会变得越来越紧张,甚至比考生本人还紧张。一位高三学生曾经对我说:“每次看到我妈妈那紧张的眼睛,我就会很紧张,我怕我考不上她想让我考的那所大学。”其实,考试是孩子的事情,家长再着急也于事无补,还不如平静地做个“局外人”,该干什么干什么。家长只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准备适当的便利条件,就足够了。
三是家长特别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家长现在要给孩子减压,不要施压;要让他们把成败看得淡一些,淡化它可能成功,强化它反而失败。只有轻装上阵,才能满载而归。只要孩子努力了,考得啥样是啥样。一门考完,家长不要问考得怎么样,学生也不要互相对答案,以免影响下一场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