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教研网
名校办民校引发的争论及其思考
本报评论员
名校办民校是近年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出现了贵阳中天小学所在小区的住户因不满学校高收费状告政府部门剥夺他们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后,争论更为激烈,已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我市名校办民校的情况如何,名校办民校引发了什么争论,双方的观点如何?去年10、11月,市政协科教文体艺专委会组成了专题调查组,对我市名校办民校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考察,今年初写出了题为《关于规范名校办民校的意见和建议》的调查报告,本文根据该报告内容、走访了一些相关部门而写成。
一、名校办民校的基本情况
按市教育局1999年10月统计,全市民办中小学有63所(包括高收费的13所、小区配套20所、流动人口子弟学校29所,其他1所)。据了解,目前我市有公办中小学办的民校34所,即公校办的民校已占全市民办中小学的过半。
名校办民校,大多是公办学校转制的产物,市教育局巡视员姚继业说,这些学校转制后主要包括6种办学模式:一、公办学校直接翻版为民校,即一夜之间将公校“私有化”,这种模式社会上争议最大;二、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办成名校分校,提高教育品位,全市各区都有;三、重点学校承办企业办中小学;四、承办小区配套学校;五、自筹经费办学校;六、承办私人校舍。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卢宇武则总结为8种:原地转制学校;承办薄弱学校;小区配套学校由名校承办;小区配套学校由其他社会力量承办;公校自筹资金办学;公办学校承办集体所有的学校;名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民主党派承办公立学校。
这些“名校办民校”在称谓、性质上五花八门,如属“公办民助”的有南海执信中学,属“民办公助”的有华南师大附中番禺学校,属“国有民办”的有南武实验中学、珠江中学(市六中校内)、市二中校内 的四个高收费初中班,属“国有民营”的有育才实验学校,属“公有民办”的有中山大学附中,属“ 国有民办公助”的有荔湾实验学校。等等,不一而足,但都不约而同地标榜上“公字”号招牌。
学校管理模式有:一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典型的有华南师大附中番禺学校、南海执信、珠江中学、荔湾实验学校。华师附中番禺学校是由华师附中与房地产商合办;南海执信是由广州执信与南海西樵区政府合办。董事会成员来自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名校、企业、教育学术团体等的负责人。二是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南武实验学校。三是校长目标责任制的承办形式,如中山大学附中。
学校教师的来源是:一是由名校派出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另一部分从社会招聘。
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合作方 的投资,二是从学生收取的费用,学生交费每年每生1.6万到3万之间,有的学校一次性收取每人2.3万到4万元助学费,每个学期再按公办学校的收费标准收取费用。收费标准大都由省、地级市、县级市物价部门核定。
名校办民校,大部分与房地产开发有关,具有“名校+名盘” 特色,让我们来看看有关的广告:“合生创展”开发的华南新城称与华南师大附中联办完中;番禺执信中学在大型楼盘星河湾称建设规模为3000人的完中,并建有附属小学和幼儿园;南国奥林匹克花园称和BJ师范大学签约,联合创办北师大南奥实验中小学;锦绣香江向外宣告将与中大、北大合作,打造“国际化”学区;广地花园同时宣称,将与名校培正联办培正小学广地分校。 此外,海珠区拟与光大花园联办北大附中分校,金碧花园拟与市5中联办,同福中一小承办一配套小学,等等。
执信中学在《我们办民校的基本情况》一文中说:“ 南海执信中学是由广州执信和南海市西樵区政府合作,由西樵区政府下属的企业出资,1999年10月开始土建,计划投入资金1亿元。2000年7月,第一期工程建成,2000年9月1日开学。招收初一新生400人,初二插班生100人,今年招了初一新生400人,高一新生150人,现在的在校生有1050人。学校的设计规模为办36个教学班,占地面积120亩,按省一级标准建设,甚至在某些方面超出了省一级学校的标准。学校的性质定为公办民助,南海市给了南海执信一定的教师指标。师资的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广州执信派出管理人员,教学骨干是一些退休的优秀教师,第二部分是接收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三部分是全国招聘。招生对象是以面向广州市和南海市为主。收费标准是由南海市物价局审定。初中每年收费1.7万元,高中每年收费1.8万元,学生除了吃饭穿衣,其余学校全包。收费是比较便宜的,所以当地城镇的居民也可以入读,学生的比例是南海占50%,广州占50%。
番禺执信中学是由广州执信和宏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属下的宏富房地产公司合作。今年8月土建,计划2002年6月交付使用。番禺执信中学的模式和南海执信中学的模式不一样,这是我们在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有心做的一次探索。这所学校完全是一所民办学校,建在番禺星河湾,相应也有解决房产配套的任务,当然是更要解决社会居民的入学问题。我们计划把番禺执信中学办成当今中国最高级的一所学校。同南海执信中学一样,番禺执信也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名校办民校的利与弊
名校办民校是利,还是弊?众说纷纭,针锋相对,莫衷一是。核心争论集中在五大焦点问题:公立名校办民校特别是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法律上是否成立,在现实中是否合理?名校办民校是国有教育资源的流失还是增值?名校办民校是扰乱了民办教育市场还是为迫切需要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优质学位?名校办民校是开创了教育机会的公平还是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名校办民校是拓宽了教育经费投入渠道还是阻滞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持赞同者认为:(一)名校办民校是教育体制的创新。国家强调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办学新体制,加快教育 的发展。而名校办民校正是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办学的多种实现形式,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教育体制的创新。(二)名校办民校使优质教育扩张增值。“名校办民校”可解决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使国有教育资源短期增值,盘活了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促其充分利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强烈需求,使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总量突增。南海执信投资1亿元建36个初中班,番禺执信投资2亿元,都是以省一级规模标准建设的新“名校”,靠政府投入简直不可想象。“名校民校”往往又返哺公办教育:或改善校本部办学条件,或上缴主管教育部门“名校培植费”,再分配后促进薄弱公校教育优质化,提升教育整体水平。中大附中8年间向中大上缴500多万元;海珠区的名校产儿---珠江中学、南武实验学校今年共向区教育局上缴35・96万元,海珠区一年就向20所外来子第学校和民办学校收取约5千万元的办学经费,教育局将其再分配到其他薄弱学校。(三)名校办民校创造了教育的更大公平。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引发教育消费的多元化,经济条件优越或资质优异的孩子应享受符合其条件的优质教育。应该承认人才成长有一个差异性,应该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学校应该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更适合的环境,教育的均等和公平强调的是适量的投入,而不是完全一样的投入,公办初中、小学择校销费的取消、示范高中的初中剥离、招生制度的电脑派位录取,阻断了一些人通过公办名校寻求优质教育的渠道。“名校办民校”收费标准界于高收费“贵族民校”和公校之间,中等收入家庭都可承受。这使义务教育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从而创造了教育的更大公平。(四)名校办民校为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名校民校”在师资、管理、质量上都有相对稳定保证,是真正的教育家在办教育;校舍、校名国有,大都采取“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的办学模式,办学风险相对低,办学基础牢靠,较之企业家、包工头办的高收费民校不仅有教育质量上的保障,客观上促进了民办教育的结构优化。事实上,现在很多纯民校在办学初期几乎都打过“名校”“名师”“名人”牌,例如,称之为“中国第一民校”的英豪学校,打的就是中山大学、华师大附中、旧部前小学的名校牌,请的校长就是吴颖民(华师大附中校长)、刘淑贤(旧部前小学校长)等名校长,还聘请了一批专家、高官为顾问。这些“名校”“名师”“名人”对该校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只有企业家与教育家的有机结合,才能办出高水平的民办学校。所以,名校办民校是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持反对意见者认为:(一)名校办民校缺乏政策依据。公办学校没有独立承担经济风险的能力,它的法人代表也没有处理学校财产的任何权力,包括教师的编制、校名、土地、房舍等有形或无形资产,除了国家对其特别的用途,学校都无权独立支配。按有关规定,办民校要“四独立”,即“法人独立,校舍独立,财务独立,教学教务活动独立”,而现在有的学校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就匆匆上马,甚至有的学校只凭一张“筹建许可证”就可以招生了,与国家的法令、法律相悖,如果这不是欺诈行为,起码也是一种误导。《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第35条“加强对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的领导和管理”中,强调的改制的目的是有利于改造薄弱学校,使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缩小差距,而并非让名校办民校收高价,进一步扩大差距。此外改制的对象是薄弱学校、国有企业所属 的中小学和政府新建的学校,并没有鼓励重点学校改制。(二)造成国有资产的转移、流失。名校的校名、老师是国有资源,利用公办学校的资源办民校是占公肥私,就好象私人开着公家的车去兜客赚钱,这是国有资产的流失,甚至会造成腐化、堕落
名校办民校引发的争论及其思考
本报评论员
名校办民校是近年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出现了贵阳中天小学所在小区的住户因不满学校高收费状告政府部门剥夺他们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后,争论更为激烈,已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我市名校办民校的情况如何,名校办民校引发了什么争论,双方的观点如何?去年10、11月,市政协科教文体艺专委会组成了专题调查组,对我市名校办民校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考察,今年初写出了题为《关于规范名校办民校的意见和建议》的调查报告,本文根据该报告内容、走访了一些相关部门而写成。
一、名校办民校的基本情况
按市教育局1999年10月统计,全市民办中小学有63所(包括高收费的13所、小区配套20所、流动人口子弟学校29所,其他1所)。据了解,目前我市有公办中小学办的民校34所,即公校办的民校已占全市民办中小学的过半。
名校办民校,大多是公办学校转制的产物,市教育局巡视员姚继业说,这些学校转制后主要包括6种办学模式:一、公办学校直接翻版为民校,即一夜之间将公校“私有化”,这种模式社会上争议最大;二、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办成名校分校,提高教育品位,全市各区都有;三、重点学校承办企业办中小学;四、承办小区配套学校;五、自筹经费办学校;六、承办私人校舍。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卢宇武则总结为8种:原地转制学校;承办薄弱学校;小区配套学校由名校承办;小区配套学校由其他社会力量承办;公校自筹资金办学;公办学校承办集体所有的学校;名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民主党派承办公立学校。
这些“名校办民校”在称谓、性质上五花八门,如属“公办民助”的有南海执信中学,属“民办公助”的有华南师大附中番禺学校,属“国有民办”的有南武实验中学、珠江中学(市六中校内)、市二中校内 的四个高收费初中班,属“国有民营”的有育才实验学校,属“公有民办”的有中山大学附中,属“ 国有民办公助”的有荔湾实验学校。等等,不一而足,但都不约而同地标榜上“公字”号招牌。
学校管理模式有:一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典型的有华南师大附中番禺学校、南海执信、珠江中学、荔湾实验学校。华师附中番禺学校是由华师附中与房地产商合办;南海执信是由广州执信与南海西樵区政府合办。董事会成员来自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名校、企业、教育学术团体等的负责人。二是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南武实验学校。三是校长目标责任制的承办形式,如中山大学附中。
学校教师的来源是:一是由名校派出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另一部分从社会招聘。
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合作方 的投资,二是从学生收取的费用,学生交费每年每生1.6万到3万之间,有的学校一次性收取每人2.3万到4万元助学费,每个学期再按公办学校的收费标准收取费用。收费标准大都由省、地级市、县级市物价部门核定。
名校办民校,大部分与房地产开发有关,具有“名校+名盘” 特色,让我们来看看有关的广告:“合生创展”开发的华南新城称与华南师大附中联办完中;番禺执信中学在大型楼盘星河湾称建设规模为3000人的完中,并建有附属小学和幼儿园;南国奥林匹克花园称和BJ师范大学签约,联合创办北师大南奥实验中小学;锦绣香江向外宣告将与中大、北大合作,打造“国际化”学区;广地花园同时宣称,将与名校培正联办培正小学广地分校。 此外,海珠区拟与光大花园联办北大附中分校,金碧花园拟与市5中联办,同福中一小承办一配套小学,等等。
执信中学在《我们办民校的基本情况》一文中说:“ 南海执信中学是由广州执信和南海市西樵区政府合作,由西樵区政府下属的企业出资,1999年10月开始土建,计划投入资金1亿元。2000年7月,第一期工程建成,2000年9月1日开学。招收初一新生400人,初二插班生100人,今年招了初一新生400人,高一新生150人,现在的在校生有1050人。学校的设计规模为办36个教学班,占地面积120亩,按省一级标准建设,甚至在某些方面超出了省一级学校的标准。学校的性质定为公办民助,南海市给了南海执信一定的教师指标。师资的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广州执信派出管理人员,教学骨干是一些退休的优秀教师,第二部分是接收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三部分是全国招聘。招生对象是以面向广州市和南海市为主。收费标准是由南海市物价局审定。初中每年收费1.7万元,高中每年收费1.8万元,学生除了吃饭穿衣,其余学校全包。收费是比较便宜的,所以当地城镇的居民也可以入读,学生的比例是南海占50%,广州占50%。
番禺执信中学是由广州执信和宏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属下的宏富房地产公司合作。今年8月土建,计划2002年6月交付使用。番禺执信中学的模式和南海执信中学的模式不一样,这是我们在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有心做的一次探索。这所学校完全是一所民办学校,建在番禺星河湾,相应也有解决房产配套的任务,当然是更要解决社会居民的入学问题。我们计划把番禺执信中学办成当今中国最高级的一所学校。同南海执信中学一样,番禺执信也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名校办民校的利与弊
名校办民校是利,还是弊?众说纷纭,针锋相对,莫衷一是。核心争论集中在五大焦点问题:公立名校办民校特别是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法律上是否成立,在现实中是否合理?名校办民校是国有教育资源的流失还是增值?名校办民校是扰乱了民办教育市场还是为迫切需要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优质学位?名校办民校是开创了教育机会的公平还是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名校办民校是拓宽了教育经费投入渠道还是阻滞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持赞同者认为:(一)名校办民校是教育体制的创新。国家强调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办学新体制,加快教育 的发展。而名校办民校正是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办学的多种实现形式,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教育体制的创新。(二)名校办民校使优质教育扩张增值。“名校办民校”可解决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使国有教育资源短期增值,盘活了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促其充分利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强烈需求,使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总量突增。南海执信投资1亿元建36个初中班,番禺执信投资2亿元,都是以省一级规模标准建设的新“名校”,靠政府投入简直不可想象。“名校民校”往往又返哺公办教育:或改善校本部办学条件,或上缴主管教育部门“名校培植费”,再分配后促进薄弱公校教育优质化,提升教育整体水平。中大附中8年间向中大上缴500多万元;海珠区的名校产儿---珠江中学、南武实验学校今年共向区教育局上缴35・96万元,海珠区一年就向20所外来子第学校和民办学校收取约5千万元的办学经费,教育局将其再分配到其他薄弱学校。(三)名校办民校创造了教育的更大公平。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引发教育消费的多元化,经济条件优越或资质优异的孩子应享受符合其条件的优质教育。应该承认人才成长有一个差异性,应该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学校应该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更适合的环境,教育的均等和公平强调的是适量的投入,而不是完全一样的投入,公办初中、小学择校销费的取消、示范高中的初中剥离、招生制度的电脑派位录取,阻断了一些人通过公办名校寻求优质教育的渠道。“名校办民校”收费标准界于高收费“贵族民校”和公校之间,中等收入家庭都可承受。这使义务教育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从而创造了教育的更大公平。(四)名校办民校为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名校民校”在师资、管理、质量上都有相对稳定保证,是真正的教育家在办教育;校舍、校名国有,大都采取“国有民办”或“民办公助”的办学模式,办学风险相对低,办学基础牢靠,较之企业家、包工头办的高收费民校不仅有教育质量上的保障,客观上促进了民办教育的结构优化。事实上,现在很多纯民校在办学初期几乎都打过“名校”“名师”“名人”牌,例如,称之为“中国第一民校”的英豪学校,打的就是中山大学、华师大附中、旧部前小学的名校牌,请的校长就是吴颖民(华师大附中校长)、刘淑贤(旧部前小学校长)等名校长,还聘请了一批专家、高官为顾问。这些“名校”“名师”“名人”对该校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只有企业家与教育家的有机结合,才能办出高水平的民办学校。所以,名校办民校是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持反对意见者认为:(一)名校办民校缺乏政策依据。公办学校没有独立承担经济风险的能力,它的法人代表也没有处理学校财产的任何权力,包括教师的编制、校名、土地、房舍等有形或无形资产,除了国家对其特别的用途,学校都无权独立支配。按有关规定,办民校要“四独立”,即“法人独立,校舍独立,财务独立,教学教务活动独立”,而现在有的学校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就匆匆上马,甚至有的学校只凭一张“筹建许可证”就可以招生了,与国家的法令、法律相悖,如果这不是欺诈行为,起码也是一种误导。《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第35条“加强对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的领导和管理”中,强调的改制的目的是有利于改造薄弱学校,使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缩小差距,而并非让名校办民校收高价,进一步扩大差距。此外改制的对象是薄弱学校、国有企业所属 的中小学和政府新建的学校,并没有鼓励重点学校改制。(二)造成国有资产的转移、流失。名校的校名、老师是国有资源,利用公办学校的资源办民校是占公肥私,就好象私人开着公家的车去兜客赚钱,这是国有资产的流失,甚至会造成腐化、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