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回暖 寒冬已过
腾讯微博2015年3月17日14:520
摘要最近,中日关系有实质性积极变化。这种变化外表低调平顺,没有戏剧情节,但实际含义无疑是战略性的。
与前几年中国国内绝大多数国际问题和战略问题专家的悲观评估和预测相反,最近在大家不注意的时候,中日关系有实质性最新积极变化。这种变化外表低调平顺,没有戏剧性的情节,但实际含义无疑是战略性的。这些最新发展主要包含在三则有关新闻中:第一是中国官方媒体已经证实,中日将恢复中断四年的安全对话;第二是两国将恢复中断五年的两国执政党交流机制;最后是中国宣布将派出主管东亚问题的副外长出访日韩,磋商三国外长会晤事宜。
去年APEC会议上,中日领导人实现了会谈,达成四项共识,由此可以很明显看出,最近的发展并非突如其来,而是落实两国领导人会晤成果的表现。同时,一个侧面的证据也值得注意:过去几年来,中国最权威的官方喉舌媒体对于中日交流和交往一直持低调的报道方针;而中日领导人会晤后,最近上述这些消息,中国官媒都以相当醒目和高调的方式传播,同时配以日本问题和外交问题专家的政策性解读。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方面对结束中日关系紧张状态,开创两国关系新局面的新思维。换言之,中日关系远自2009年以来五年多的持续低迷状态已至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中国对日政策也将进入新的较友好的时期。
有人或许对这种较乐观的解读不以为然,因为引发上一轮紧张关系的主要原因钓鱼岛主权问题依然存在。这么看的分析家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两国围绕主权问题展开的博弈剑拔弩张,但双方已经在各自战略意图和实力可行的范围内充分展示了各自的基本立场,显示了各自的主张和意志。而正如阴阳日月的转化,现在,双方早已到了评估对抗代价和损失、展望未来的时候了。这与双方在主权问题上的立场并无损害。
从两国施政的最核心方面看,促使两国决心暂时悬搁分歧、重寻和解和和好之路的最大因素是经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可谓岌岌可危。美国虽率先暂时走出低谷,但结合过去40年的世界经贸格局人们不应怀疑,即使美国也清楚,在欧洲和东亚这些主要经济体陷入泥潭之时,单凭美国既不可能使全球经济重回振兴轨道,也不可能维持美国持续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的单一发动机时代早已成为过去。而要振兴经济,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日两国处于关系低迷和敌意弥漫的状态,这与两国自身,及与全球其他地区都绝非好事,实际上更可能是经济上全球的不可承受之重。
安倍连任,已向中国决策层显示了其国内政治基础的稳定;而中国必须选择与安倍打交道,寻求两国在经济上更大力度和紧密度的合作。对于安倍来说,因连任获得的时间对其本人、对其所属的政党和执政联盟来说,必须在全球经济危机阴影加厚的背景下,以最短时间使所谓“安倍经济学”获得标志性成绩,这也是促使安倍将目光转向中国的重大原因。中日经济有很大互补性,目前中国挟巨大的对外投资能力进行综合国力的投射,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不能承受在中国的亚洲投资中成为被排除的对象。
对于中国来说,内部经济和产业的结构性升级也将是极其富于挑战和充满困难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30年来中国的主要经济伙伴日本置身事外,这是难以支付的代价。中国正在力推亚洲和地区经济区域化的政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起步,而东亚的自贸区谈判与韩国已达成签约意向。日本固然不能坐视一个排除日本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其实对中国来说,尤其考虑到美国主导的TPP的潜在影响,一个没有日本的东亚自贸区,显然也是中国的战略性挫折;因为,中国近年大力推进的各种双边自贸谈判,以及各种紧密型自由贸易安排,本是对TPP未雨绸缪的措施:即通过这些关系的建构,使未来TPP成功时代,中国也与TPP国家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贸嵌入关系。这就会避免TPP成为妨害中国的排外型经贸壁垒。
中国最近已间接承认,2015年将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大阅兵,中方将向日本首相发出邀请。而上述中日关系利好消息发布前后,包括在本次两会的总理答记者问时,中方对中日关系的论述焦点已含蓄地回避主权争议问题,而聚焦于历史认识问题。这一微妙的焦点转移实际上也等于含蓄表示中方政策重心从主权重新转移到两国的经贸关系,因为从根本上说,中方谴责历史侵略的道义立场日方是无法反驳的,二战国际政治的最高政治正确非日方可能推翻;而日方过去的辩解也只是已有道歉,中方认为不够而已。两国在历史认识方面不可能构成实质分歧。而这也是中日复交时代的基本情形。
作为东亚大国,中日之间在种种现实和未来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确有越加浓厚的战略猜忌心和竞争,这是大国邻居历史上常见的情形。特别是,随着百年以来,中日关系中的实力对比第一次显示朝向大陆倾斜的迹象,日本的担忧是显然的,这也是日本公众中“中国威胁论”情绪有广泛回应的原因。同样,对于近现代史上饱受日本侵略之苦、血泪记忆犹新的中国而言,对日本的正常国家化,特别是在这一正常国家化过程中历史的标记和符号重现,中国人感到警惕与反感也是很正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关系今次虽然由于现实而重大的经贸利益获得回暖,但春天是否会一路热情高涨,即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前提下管控分歧,发展更深入和全面的经贸关系以及外交关系,这还要看两国进一步政策互动的具体过程。
腾讯微博2015年3月17日14:520
摘要最近,中日关系有实质性积极变化。这种变化外表低调平顺,没有戏剧情节,但实际含义无疑是战略性的。
与前几年中国国内绝大多数国际问题和战略问题专家的悲观评估和预测相反,最近在大家不注意的时候,中日关系有实质性最新积极变化。这种变化外表低调平顺,没有戏剧性的情节,但实际含义无疑是战略性的。这些最新发展主要包含在三则有关新闻中:第一是中国官方媒体已经证实,中日将恢复中断四年的安全对话;第二是两国将恢复中断五年的两国执政党交流机制;最后是中国宣布将派出主管东亚问题的副外长出访日韩,磋商三国外长会晤事宜。
去年APEC会议上,中日领导人实现了会谈,达成四项共识,由此可以很明显看出,最近的发展并非突如其来,而是落实两国领导人会晤成果的表现。同时,一个侧面的证据也值得注意:过去几年来,中国最权威的官方喉舌媒体对于中日交流和交往一直持低调的报道方针;而中日领导人会晤后,最近上述这些消息,中国官媒都以相当醒目和高调的方式传播,同时配以日本问题和外交问题专家的政策性解读。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方面对结束中日关系紧张状态,开创两国关系新局面的新思维。换言之,中日关系远自2009年以来五年多的持续低迷状态已至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中国对日政策也将进入新的较友好的时期。
有人或许对这种较乐观的解读不以为然,因为引发上一轮紧张关系的主要原因钓鱼岛主权问题依然存在。这么看的分析家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两国围绕主权问题展开的博弈剑拔弩张,但双方已经在各自战略意图和实力可行的范围内充分展示了各自的基本立场,显示了各自的主张和意志。而正如阴阳日月的转化,现在,双方早已到了评估对抗代价和损失、展望未来的时候了。这与双方在主权问题上的立场并无损害。
从两国施政的最核心方面看,促使两国决心暂时悬搁分歧、重寻和解和和好之路的最大因素是经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可谓岌岌可危。美国虽率先暂时走出低谷,但结合过去40年的世界经贸格局人们不应怀疑,即使美国也清楚,在欧洲和东亚这些主要经济体陷入泥潭之时,单凭美国既不可能使全球经济重回振兴轨道,也不可能维持美国持续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的单一发动机时代早已成为过去。而要振兴经济,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日两国处于关系低迷和敌意弥漫的状态,这与两国自身,及与全球其他地区都绝非好事,实际上更可能是经济上全球的不可承受之重。
安倍连任,已向中国决策层显示了其国内政治基础的稳定;而中国必须选择与安倍打交道,寻求两国在经济上更大力度和紧密度的合作。对于安倍来说,因连任获得的时间对其本人、对其所属的政党和执政联盟来说,必须在全球经济危机阴影加厚的背景下,以最短时间使所谓“安倍经济学”获得标志性成绩,这也是促使安倍将目光转向中国的重大原因。中日经济有很大互补性,目前中国挟巨大的对外投资能力进行综合国力的投射,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不能承受在中国的亚洲投资中成为被排除的对象。
对于中国来说,内部经济和产业的结构性升级也将是极其富于挑战和充满困难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30年来中国的主要经济伙伴日本置身事外,这是难以支付的代价。中国正在力推亚洲和地区经济区域化的政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起步,而东亚的自贸区谈判与韩国已达成签约意向。日本固然不能坐视一个排除日本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其实对中国来说,尤其考虑到美国主导的TPP的潜在影响,一个没有日本的东亚自贸区,显然也是中国的战略性挫折;因为,中国近年大力推进的各种双边自贸谈判,以及各种紧密型自由贸易安排,本是对TPP未雨绸缪的措施:即通过这些关系的建构,使未来TPP成功时代,中国也与TPP国家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贸嵌入关系。这就会避免TPP成为妨害中国的排外型经贸壁垒。
中国最近已间接承认,2015年将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大阅兵,中方将向日本首相发出邀请。而上述中日关系利好消息发布前后,包括在本次两会的总理答记者问时,中方对中日关系的论述焦点已含蓄地回避主权争议问题,而聚焦于历史认识问题。这一微妙的焦点转移实际上也等于含蓄表示中方政策重心从主权重新转移到两国的经贸关系,因为从根本上说,中方谴责历史侵略的道义立场日方是无法反驳的,二战国际政治的最高政治正确非日方可能推翻;而日方过去的辩解也只是已有道歉,中方认为不够而已。两国在历史认识方面不可能构成实质分歧。而这也是中日复交时代的基本情形。
作为东亚大国,中日之间在种种现实和未来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确有越加浓厚的战略猜忌心和竞争,这是大国邻居历史上常见的情形。特别是,随着百年以来,中日关系中的实力对比第一次显示朝向大陆倾斜的迹象,日本的担忧是显然的,这也是日本公众中“中国威胁论”情绪有广泛回应的原因。同样,对于近现代史上饱受日本侵略之苦、血泪记忆犹新的中国而言,对日本的正常国家化,特别是在这一正常国家化过程中历史的标记和符号重现,中国人感到警惕与反感也是很正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关系今次虽然由于现实而重大的经贸利益获得回暖,但春天是否会一路热情高涨,即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前提下管控分歧,发展更深入和全面的经贸关系以及外交关系,这还要看两国进一步政策互动的具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