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拍脑袋决策至鬼城频出 烂尾楼遍地 (1人在浏览)

k3503906

教授
注册
2006-10-30
帖子
2,868
反馈评分
1
点数
61
人民日报:拍脑袋决策至鬼城频出 烂尾遍地


造城”运动会带给中国怎样的未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08月28日


“造城”之风,根源还是用“GDP至上”的旧思维想问题,靠行政推动的老办法谋发展,也闪现着“四风”的影子

最近,国家发改委的一个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约1.5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竟然要建200余个新城新区。这些数字,加上各地频现的“国际化大都市”规划,不时曝光的“空城”“鬼城”问题,让人们忧虑,“造城”运动会带给城市怎样的未来?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旧城改造、建设新区是各地普遍面临的重要发展课题。中国城市新区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亮点之一,前有深圳、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中有郑东新区,近有西咸新区,都为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点、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贡献了巨大力量。但后来者一定要重视的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必须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必须量力而行。俗话说,端多大碗、吃多少饭。新区建不建、建多少、建多大、标准多高、速度多快,这些问题应该到实践和群众中找答案,在充分细致的调研论证中明确路径和目标。

然而,遍地开花的新区、新城,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容,往往与之背道而驰。“20年站前列,50年不落后,100年不遗憾”,在这样的口号下,一些地方总想一口吃成胖子,城市建设的虚火太旺。或不顾自身条件贪大求快,或人为提高建设标准不计成本,或无视群众利益蛮干硬干,吹大了一个又一个“城市泡沫”。比如,在西南一个县级市开足马力上房地产项目,仅消化现有住房就需至少15年;而江苏某镇明知政府财力不足,征地速度却不降,直接给农民打白条,说征地补偿“过两年再给”。类似这样的现象,各地并不少见。

这种与实际脱节、与规律相悖、与民意相违的“造城”之风,表面上红红火火、风风光光,实际上却是精血亏耗的虚火症。一些城市盘子做大了,骨架撑开了,高楼起来了,却缺乏完善的公共设施,没有可靠的产业支撑,公共服务也远远落在后面。

“农民工待不下,老百姓走不进,谈什么走向国际?”“大都市的面子,小县城的里子”,“马路越来越宽,楼越修越高,我们却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倾听群众的反映和呼声,更可以体会到,一些地方大造新城、滥建新区,就是在搞不得人心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种发展中的形式主义,更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一位领导同志曾痛心地指出,决策失误、规划错误,所造成的浪费往往是最大的。不少地方一哄而上,新城四起,大片良田被圈占,大笔财政资金注入,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一些地方更是寅吃卯粮、透支未来,借新债还旧债,“地都卖到20年后了”。然而,事实一再证明,那些“拍脑袋”拍出来、“一支笔”批出来的新城新区,那些荒草萋萋的烂尾工程、“空城”“鬼城”,其实是缺乏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复建设、无效投资,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让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更让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病”越来越加重。

中央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放在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发展视野中来谋划。这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现代化系统工程,也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改革过程。剖析“造城”之风,错就错在将城镇化简单地理解成圈地、盖楼、造城,还是用“GDP至上”的旧思维想问题,靠行政推动的老办法谋发展,也闪现着“四风”的影子。

这种群众反映强烈、隐患严重的发展顽疾,已经到了必须下猛药、出硬招进行治理的时候。由此进一步反思,像“造城”运动这样的发展中的“四风”问题还有哪些?对症的药方又在哪里?这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延安千亿“削山造新城” 安全难保证恐成债城鬼城


文章来源:东莞时报



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先后启动了规模庞大的“上山建城”计划,其中陕西省延安市启动的总规模达78.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格外引人关注。

转播到腾讯微博
延安“上山建城”是战略选择还是“拍脑袋”工程,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其安全性能否得到保证,再造一个新城如何破解资金、人气、产业支撑等诸多瓶颈问题?带着引发社会舆论质疑的诸多问题,记者在延安市进行了调查了解。

质疑

耗资大有风险,恐为政绩工程

包含北、东、西三大片区,控制面积达78.5平方公里,未来可用建设用地50平方公里左右,预期承载人口40万左右,相当于再造一个延安城。规模庞大的延安“上山建城”规划一经公布,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

一些媒体以“延安千亿削山造城”为题进行报道,认为其耗资巨大且暗藏多重风险,有政绩工程之嫌。

回应

老城区已饱和,保护革命旧址

记者了解到,延安方面对于“上山建城”主要有两大理由:

一是现有城区“饱和”。

“延安上山建设新区属于"逼上梁山",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矛盾的战略选择。”延安市市委书记姚引良说,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市区沿着三山两河―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和延河、南川河形成的狭长河谷地带发展布局,属典型的“线”型城市。延安市中心城区现有人口50多万人,建成区面积仅为3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近1.39万人,尤其是中心区人口高度密集,公用配套设施配置严重不足。

记者在延安市采访时看到,由于延安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而城区空间有限,许多居民被迫住到山上,使得周边山上层层叠叠“挂”满了窑洞和平房。

二是革命旧址保护的需要。

延安市文物局党组书记董智安说,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在市区分布168处革命旧址。这些旧址很多被城市建筑严重压抑或蚕食,已不复当年旧貌,急需抢救性保护;一些核心旧址被居民建筑包围,周边环境较差,革命旧址保护现状堪忧。

鉴于以上原因,延安在2011年底启动实施“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发展战略,在未来20年内建设现代、生态、宜居的新区。

调查

“官衙”率先开工,安全问题成疑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和很多地方建“新城”的路子一样,延安“上山建城”率先开工的新区北区规划为市级行政中心,造地规模将达10.5平方公里。记者日前在建设现场看到,以往沟壑纵横的山体被平整填埋成大片平地,据介绍,在工地上最多时有6000多人和3200多台施工机械同时作业。

按照延安市的总体规划,新区建设将在周边的清凉山、宝塔山、凤凰山上分期进行建设,简单地说就是“劈山建城”“城市上山”。作为国内首个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岩土工程项目,延安新区建设从规划到开工建设的过程中,对其施工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质疑一直不断。

据延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锦刚介绍,新区建设过程中主要技术风险有三项:一是黄土的湿陷性问题;二是岩土工程填方区对建筑物的承载问题;三是填方区的长期稳定性问题。

他说,这三个问题延安方面都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给予解决。

然而,从2013年7月初开始,延安市遭遇了持续强降雨袭击,部分地区出现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窑洞垮塌。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暴雨经常光顾原本少雨的延安,使得公众对延安在地质条件欠佳的山上建“新城”的安全性的质疑声再度高企。

追问

“债城”?稳步投入,无资金风险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热衷新区建设搞“大跃进”,投入巨大导致的资金、负债压力、人气不足衍生出的“债城”“鬼城”现象,以及缺乏产业支撑使得城市发展后继无力都被广为诟病。

对于延安市新城建设的资金问题,记者从延安市新区管委会了解到,新区建设采取的“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是一个逐步投入的过程,因此不会形成资金风险。最先启动的北区一期工程预计总投资35亿元,采取的是市场化运行机制,以社会投资为主。目前完成投资27亿元左右,其中市财政投入5000万元,其他主要由参建企业先行投资建设,政府最后采取适当方法加以回购,“延安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新区未来的售地收入将为新区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鬼城”?与老城相连,人口激增

那么,如何防止出现“鬼城”现象?延安市市长梁宏贤说,为避免此前一些城市新区与老城区距离太远而“人气不足”的问题,延安新区选址与老城区紧密相连,将来还将修建多种类型的通道做到“无缝”融合。按规划,2020年左右延安市中心城区人口将达80万人左右,比现有人口增加约30万人,加上居住在市区周边山上的10多万名住房困难群众也将搬迁至新区,“因此新区将不缺乏人气”。

然而,延安市的财政能否支撑起巨额的“回购”?规划就必然会成为事实吗?10多万住房困难群众能买得起新区的新房吗?这些恐怕依旧是公众心中难以消除的疑问。

新闻背景

延安“中疏外扩,上山建城”

为缓解延安发展之困,延安市提出“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战略,并拟在未来10年,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方式,在规划面积7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成容纳人口40万以上的延安新城,其面积是延安现有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的两倍。据专家预计,延安新城建设预计总投资高达千亿元规模。

今年七、八月份,持续的暴雨成灾,发生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由于黄土高原土质松软,经雨水冲刷后,极易造成新城地基下沉、塌陷,对新城未来的地基安全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自然灾害导致延安新城建建停停的状况,也使得建设成本不断增大―停工一天,仅4000辆各项机器的停工费用就要损失50万元。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