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研究冼夫人,得先打假!谁能要求百度修改? (1人在浏览)

两面针客房易耗品茂名总代理

酒店客房易耗品专家
注册
2009-03-24
帖子
1,904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冼夫人和谯国夫人是同义词,已合并。

谯国夫人
百科名片冼夫人,原名冼英(公元512年―公元590年),广东高凉(广东高州)人,后嫁于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善于结识英雄豪杰,公元550年,在参与平定侯景叛乱中结识后来的陈朝先主陈霸先,并认定他是平定乱世之人,55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陈朝立。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夫人平定乱局,被册封为石龙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后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附,隋朝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

中文名: 冼英
别名: 冼太夫人,“岭南圣母”
国籍: 中国(陈、隋朝时期)
民族: 俚族
出生地: 高凉(广东高州) 出生日期: 公元512年
逝世日期: 公元590年
职业: 广东岭南地区军政领袖
官位: 中郎将
爵位: 谯国夫人
 
 1995年2月27日,广东省著名考古专家麦英豪老先生率先文物工作者一行16人,到位于电白县的电城镇山兜管理区的冼夫人墓城进行考察。
  专家们在冼夫人墓城现场细致地踏勘了方圆2.13万平方米的墓区、近600米长的墓城墙遗迹,搜集、研究分析了散布于墓城区内的各种古代瓦砾和陶片,丈量了原墓碑P恋某叽纾考究了P恋氖质和所刻的龟甲文;又到娘娘庙内研读了原来作小学时被掩盖了、现在才清理出来的、镶嵌于墙上的6块碑记;并指导县、市博物工作者用现代测绘仪器勘测了墓城的规模;然后到电白县博物馆考究了前几年在该墓城区采集到的倒莲花石础、瓦当、狮足、陶片等文物和在霞洞冼夫人后代墓葬出土的墓志铭、铜镜、金钗等文物。
  麦英豪在教授一行此次考察山兜冼夫人墓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取得的考古科研成果却是显著的,对推动冼夫人研究活动的深入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麦老专程到电白考察山兜冼夫人墓的行为和麦老权威性的讲话再次为山兜冼夫人墓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麦老在考察结束时曾深情地说,我们是怀着对冼夫人十分崇敬的心情到电白来考察的,这次见到有关冼夫人的这么多文物,得到了不少收获,觉得很高兴。他还强调说,此文物很珍贵,尤其那P粒因为它是隋物,是与墓葬同年代的东西;其余唐、宋、明、清的都有,这说明历代都曾有过维修或重修。P恋某叽绫群愈墓的还要大,榫眼之在,说明原墓碑相当大。此墓城之大,P林巨,及地面宏大的建筑迹象,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极高。在岭南,除西汉南越王赵佗之外,唯有冼夫人这么高的封号方能与之相配。把墓城、文物和史志、地方志的记载联系起来,可证此墓是冼夫人墓。麦老此番实事求是的科学论证为山兜冼夫人墓的真实性提供了无可置辩的证据。
  2、在麦老考察期间,茂名市、电白县的博物人员联合重新测量了墓地的规模。经实测计算,证实了清光《高州府志》关于山兜冼夫人墓城规模的记载是准确的。该志在“古迹”中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城北十五里山兜娘娘庙后,土名鬼仔城,茔墓横直俱四十四丈五尺,碑佚,鉴石P劣檀妫离坟一十八丈。”以44。5丈计,墓城区面积应为198025平方尺,折合22002.78平方米。今经市、县文博人员实测为123×173(米),面积应为21279平方米,与《高州府志》所记载的仅相差723.78平方米。经查历代《电白县志》都没有“四十四丈五尺”的数字,可见《高州府志》所记载的这个极其宝贵的资料应是府志编纂人员实地勘测所获得的一第一手资料。如果山兜谯国夫人墓不为当时的高州知府等官员和参与个修志的茂名县秀才们所认许,他们在修志时会这样兴师动众地亲临百十里外的山兜墓地来测量,并郑重其事地记入府志吗?
  3、在此次考察中,市博物馆馆长梁农羲整理了山兜娘娘庙内镶嵌于墙上的、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四通碑文。这些碑文记述了几件与冼夫人有关的重要历史实:
  ①山兜娘娘庙的建置时间问题。高州某些人为了否定山兜娘娘庙是冼夫人故里庙,曾数次胡说什么山兜娘娘庙不是冼夫人故里庙,山兜娘娘庙为清道光黄姓、蔡姓人氏所建。然而这些碑文却告诉人们,清康熙、道光年间,黄姓、蔡姓人氏修缮娘娘庙时,于“墓前已有古庙两座”,而梁馆长考证现存的娘娘庙时也证实了“庙的墙体从墙基至1米高处,为砖石结构,隋唐青砖砌体清晰可辩。外墙约1米处以上为明清青砖所砌。”可见,山兜娘娘庙的始修年代应为隋朝,与墓城应为同时所建,后经唐、宋、明、清多次重修。旧庙幸存着根基是不可置疑的。
  ②这些碑文除了歌颂冼夫人“忠勇俱备,才节兼全,勋业著十州,血食绵千祀,实为古今来巾帼中所未有”的伟大历史功绩,还特别强调指出冼夫人“其钟灵则在神电,卜葬则在山兜”、“我冼太夫人坟墓,安厝山兜,历年虽久而P劣檀妫并非荒诞无稽者”的历史事实,再次印证了《高州府志》、《电白县志》等地方志书上所记载的“谯国夫人故里在山兜丁村”、“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山兜娘娘庙后”是准确无误的。
 
“冼夫人墓园地下有宫殿!”今年新年前夕,一个爆炸性新闻在冼夫人故里广东电白县山兜丁村传出。现在,此一新闻已从广东省文物考古所得到证实。
   在“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故里山兜,有她的墓园“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和纪念庙宇“娘娘庙”。在我们中国,故居、陵园、庙宇同在一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孔子,孔府、孔林、孔庙都在山东曲阜;另一个就是冼夫人了。
   作为一位女性,冼夫人的陵园与庙宇怎会在同一个地方呢?因为古代俚族有一个风俗,女子死后要归葬娘家。在她的故里,纪念她的庙宇也不像其他地方那样叫冼夫人庙或冼太庙,而是叫“娘娘庙”,一方面表示了乡亲们对她尊为“娘娘”的崇敬,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娘家人对自家女儿的亲切之感。
   冼夫人陵园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10米,四面有围墙,其高处高出地面约2米。“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的碑,是清嘉庆二十四年电白知县特克星阿和电茂场大使张炳重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2004年对陵园进行了勘查,2005年7月又开始了第二次勘查,这样才有了这次的重大发现。
   这次勘查的最大收获是发现了地面建筑基址。建筑坐北朝南(代表墓向),北部为主殿,平面呈凸字形,初步判断属“寝宫”。主殿面宽约22米,进深约10米。主殿前面为天井,天井南部及东西两翼还有建筑,残存铺地砖、柱础、排水池等遗迹。从天井旁边保存南朝遗风的曲折纹砖及柱础、瓦当、陶瓷器、铜钱(皇宋通宝、元 通宝)看,建筑始建于隋,沿用于唐、五代,废弃于北宋。陵园出土遗物则有建材、陶瓷器及铜镜铜钱等。专家认定,冼夫人陵园接近于唐代太子、公主陵园的规模。
   以广州市博物馆名誉馆长麦英豪、广东省文博学会会长邓炳权等权威人士组成的专家组认为,现场建筑遗址为广东省考古发现的第一个隋唐墓园建筑实例,属重要的考古发现。勘查发现的主体建筑遗址应是墓园中的祭祀主体建筑遗址。墓园的历史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很高。
 
冼夫人死后,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今广东省电白县山兜丁村),至今墓园尚存。冼夫人的故里及墓葬地,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历代方志都有记载。明黄佐《广东通志》载:“兹编电白列女,惟以谯国夫人始。”清道光《广东通志》载:“电白县,谯国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丁村。”明万历《高州府志》载:“山兜娘娘庙,即夫人所生之地。”清乾隆《高州府志》载:“山兜娘娘庙,在丁村,即谯国夫人故里。”清道光《电白县志》载:“谯国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丁村。”这是关于冼夫人故里的记载。关于冼夫人的墓葬所在地,清乾隆《高州府志》载:“电白县,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县北十五里山兜娘娘庙后,土名鬼子城,茔基横直俱四十四丈五尺,碑佚,鉴石P劣檀妫离坟一十八丈,嘉庆二十四年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修。”明嘉靖黄佐编《广东通志》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电白县境。”清《广东考古辑要》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电白县,北山遗址犹存。《寰宇记》云:‘电白县冼氏墓,高凉人,乳长七尺。’”清道光《广东通志》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电白县境。县北山兜娘娘庙后有冼夫人墓,去城十里,遗址犹存,碑失,嘉庆二十四年,知县特克星阿重立碑。”清光绪《高州府志》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电白县境。县北山兜娘娘庙后有冼夫人墓,去城十里,遗址犹存,碑失,嘉庆二十四年,知县特克星阿重立碑。”清《重修电白县志》载:“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县北十里山兜娘娘庙后,土茔,周围数丈,碑佚,P劣檀妫嘉庆二十四年,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重立碑,曰:隋谯国夫人冼氏墓。”
2008年10月14日,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走遍中国》专栏“冼夫人故里”解说词中指出:“根据《隋书》记载,冼夫人于隋朝仁寿初年去世,按照俚人的习俗,葬在了自己的出生地电白县山兜丁村,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准确找到了地图的位置。”
 
冼夫人文化研讨会上,记者注意到,与会的冼夫人研究专家、学者和教授们在一致肯定冼夫人的历史功绩,倡导弘扬冼夫人文化的同时,对其生长的故乡及死后归葬的墓地归属产生了较大的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高州、电白两地。
  冼夫人热―――
  故事遍传粤西 适时开拍剧集   冼夫人的历史功绩历代都给予很高评价,民间更是世世代代崇敬如神明,为她立碑建庙祭祀,赞颂悼念她的故事、歌谣遍及粤西海南。据茂名市地方志专家胡光焱先生介绍,现存最早的冼夫人庙是建于隋末的高州长坡旧城冼夫人庙,其后广东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及海南各地不断兴建。20世纪80年代末,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华侨香引冼夫人神灵,在南洋岛国建起了多座冼夫人庙,其影响不断扩大。目前冼夫人庙仅在粤西南一带已有3000多间。2000年春,江泽民总书记在高州视察期间,巡视冼太庙,赞扬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让岭南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功不可没。
  随着冼夫人知名度的增加,与其有关的各项历史遗迹、文物开始列入国家有关部门研究保护的范畴;旅游部门也不失时机地开始推出与冼夫人有关的多处旅游热点。 与此同时,一些海外侨胞也纷纷表示希望在冼夫人故乡兴建“岭南圣母宫”、“冼夫人纪念馆”,供人瞻仰缅怀。一向好赶时髦的娱乐影视界也适时开拍电影连续剧《冼夫人》。这一切在极大地拓宽了冼夫人文化的内涵和广度的同时,也使原本纯属于学术研讨范畴的冼夫人故乡和墓地之争带上了浓重的经济色彩。   高州理由―――
  大批冼姓后裔 相当完好族谱   由于正史中只简单记载冼夫人为“高凉冼氏之女”,而古高凉郡辖区广大,郡治几经迁移,由阳江、电白而至高州,所以冼夫人的故里历来也有阳江、阳春、电白、高州和化州的说法。据与会专家介绍,经多年研究后,阳江、阳春与化州说已基本排除。而高州市是最早也是投入最大人力物力搞冼夫人文化研究的。他们认为冼夫人故里就在今高州市长坡镇雷洞村,这一点不仅有地方志为证,而且当地现在还生活着大批冼冯两姓后裔,保存着相当完好的族谱。高州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冼夫人墓在今高州中部的高凉岭或冯婆岭。高州市正在大张旗鼓宣传冼夫人文化,准备将冼太庙扩建成一座大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但在这次冼夫人文化研讨会上,多数专家学者倾向于认为冼夫人故里及墓地都在电白山兜丁村。
  电白理由―――
  应在山兜丁村 有完好冼氏墓在   山兜丁村发现了山兜娘娘庙及冼氏墓城,村中还有一块保存完好的“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碑,不过这是清嘉庆年间的一位电白知县立的,所以高州人并不服气,不过与会的许多专家都认为,墓地建在故里符合古俚人妇女死后归葬娘家的风俗。在丁村冼夫人墓城出土的许多文物,特别是其中一种古代规定只许三品以上官员使用的碑座龟石已由省考古专家鉴定为隋物,而在隋朝的粤西,只有冼夫人有这种资格。 一位海南来的学者也提出,冼夫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为民请命诛杀贪官赵讷后,奉旨持诏书巡抚岭南、海南等十余地,最后病逝于海南。此事正史无载,而在当时极少来往的电白与海南岛都有类似的传说。不同的是海南人认为冼夫人葬于海口附近的冼夫人墓,而电白人认为冼夫人死后遗骨渡海返葬山兜。
  对此,几名高州学者表示,这些并非直接证据,不宜仓促下结论。但电白各界已确认冼夫人就是电白山兜丁村人,他们已报经省文化厅批准对山兜娘娘庙及冼夫人墓开展保护性修缮,并准备在丁村建一座冼夫人纪念馆,由325国道进入丁村的“冼夫人”水泥大道已基本完成,正计划在入口处建一座隋唐风格的门阙,写上“冼夫人故里―――山兜丁村”等。
  背景资料 史书记载,冼夫人于南北朝梁朝时出生于岭南俚族一个大首领家庭。自幼聪慧,有军事才能,在乡里,与罗州刺史冯宝结婚后,帮助丈夫打破汉蛮界限,使俚区风气日升,经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更重要的是,她在维护国家统一,岭南稳定和发展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梁朝末年,冼夫人先后率军平定了大将军侯景、广州刺史欧阳讫叛乱。隋朝统一中国后,番禺俚帅王仲宣等作乱,在这危急关头,冼夫人再次全力支持朝廷。隋为此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周恩来总理赞誉其为我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
 
因为历史上电白曾是高州的一部分,而当时称高凉,包括了现在的高州、电白、阳江等地,故阳江人也说冼夫人是阳江的。据考究,冼夫人娘家在电城,夫家在霞洞,无疑就是当今的电白县境内,是地道的电白土著人。举个例子,以前称电白虎头山,但现在已经不是电白的虎头山了,同样,现在再称冼夫人为高州人或阳江人就显得牵强了!
 
在丁村一块平地上,旧屋残墙基长约8米,宽约7米,地基上一片瓦砾。丁村的农民介绍说,这块宅基地是冼夫人出生地的房屋遗迹。我又曾由学生陪同观看过山兜村娘娘庙与谯国夫人墓。娘娘庙在山兜入村的一带平原的阳坡上,是一座三进两边走廊,中间有厅亭的砖木结构建筑。庙内挂有许多赞颂隋朝女将风度与功绩的对联,其中有一联高度概括冼夫人一生功绩,联曰:“隋朝女将功无三;谯国夫人敕有三。”庙后一片丛林,丛林草地上竖立高约5米、宽1米的墓碑,石碑上刻写着:“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等字。
  以我当年实地考察冼夫人出生地丁村房屋残迹和山兜娘娘庙及冼夫人墓的史事,与史志和文献的记述是吻合的。因此,《电白县志》记载:谯国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乡丁村,是无可置疑的。 
 
清嘉庆举人崔翼周在《谯国夫人庙碑铭》中说:“如我郡谯国夫人冼氏者,英诞高凉,伟钟电白,解环质佩,善读阃外春秋,踞洞跨山,世为越中首领,丁村之乡事母,善累言坛。”光绪年间谭应祥撰夫人年谱于“夫人一岁”下记:“夫人以寿终于山兜之原。”潘山人撰的冼太夫人事迹中有一副良德冼太夫人庙对联,左联头一句就是“丁村产女界英雄。”杨德春的《海南岛古代简史》中载述海南黎人的婚丧风俗,“出嫁了的姑娘死了之后,必须将尸体抬回娘家安葬,遗物也归娘家继承“的葬俗,沿袭至解放前夕。吴存浩《中国婚俗》一书中述说解放前黎族“已嫁妇女患重病要回娘家医治,死后也要葬在娘家的坟地里。”
  洗夫人在促俚僚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她逝世后,岭南、海南、等地人民纷纷建立祠庙来纪念她。众所周知,高州、阳江、阳春、吴川、化州、电白等县城的冼夫人庙,有的称冼太庙,有称冼夫人庙的,在众多庙的称谓中唯独电白县山兜的才称“娘娘庙”。在封建社会里,娘娘的称谓,是母家对出嫁了的而又著有功绩、身份显赫的姑娘的称呼。明万历年的《高州府志》载:“山兜娘娘庙即谯国夫人所生之地。”《电白县志》载:“山兜娘娘庙即谯国夫人故里。”上列史志的记述与习俗称谓一致,足征冼夫人出生于山兜丁村。
 
山兜丁村,便是岭南“圣母”冼氏墓的所在地和冼夫人故里。

  外人一直以为,山兜丁村同属一处,其实这是误解。冼氏“墓城”遗址在电白山兜,与之相隔三四里地的丁村,才是冼夫人故里。自古以来,山兜丁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故被人混为一谈。

  甲申年农历正月廿五父亲忌日,我回了一趟故乡,顺便去了山兜丁村。村中几位长者,老早就在娘娘庙里等着我们。

  看上去,娘娘庙虽然有些破败,但仍遗风犹存,古朴而庄重,不像一些新修的庙宇,大红大绿的俗气得很。娘娘庙后豁出一大片空地,约有五六十亩,茂草疏林,隋代瓦砾俯拾皆是,据说这里就是“隋谯国夫人冼氏墓”遗址。背驮墓碑的那块“埂(龟趺石),像一只千年老龟,闭目静卧,石质坚硬,乌黑发光,至今仍存于“墓城”内,即娘娘庙后。经专家鉴定“龟趺石”为隋物。有趣的是,五六十年代,此石一直遗弃路边,被上山砍柴的樵夫当“磨刀石”,石面的乌亮处,便是磨砍柴刀时留下的痕迹,也是无知和愚昧的反照。

  村中长者说,娘娘庙原本是丁村冼氏的宗祠,为纪念先人冼夫人所建。如此说来,娘娘庙应是最早建的冼夫人庙了。建庙年代不详,一种说法始建于隋仁寿二年(602年),却有专家认为,这说法未必确切,况且志书上也没有记载。但今存于娘娘庙里的那只“虎头纹”香炉,属隋物无疑,这倒是实实在在的。

  据道光《广东通志》记载:“高州电白县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电白县境。县北山兜娘娘庙后有冼夫人墓,去城十里,遗址犹存,碑失。嘉庆二十四知县特克星阿重立碑。”也就是说,我们现时所见的立在“墓城”遗址相思林中的那块墓碑,是后来知县特克星阿重立的,原碑已失。特克星阿从北方来电白做官,想不到他此举却为后人留下了有迹可寻的历史见证,至少可知隋“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的大体方位。

  提及冼氏墓,村中的几位老人话语滔滔,他们似乎都有着满肚子说不完的故事。岁数最大的一位,已年过八旬,但老人的记性相当好。他说他小时候,不敢靠近“墓城”半步,偶尔经过这里,也是远远的、怯怯的看上一眼,就赶紧离开。那时的“墓城”有城墙、城河和城池,城墙高过人,城内阴森森的,据说里面还有守墓士兵居住的“兵房”遗址。照此说来,冼氏墓的面积不仅大,其规格也是相当高的。我从一篇研究冼夫人文化的论文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冼夫人的爵位“从其夫”(即隋谯国公冯宝),也即是三品官衔以上,死事也是按此置办。冼夫人本身也受隋帝册封: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并被授权:开幕户、置长史、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官行事。死后又谥为诚敬夫人。在当时,冼夫人的权力不仅是“听发部落六州兵马”那么简单,而且还拥有“先斩后奏”权。难怪南越王墓博物馆顾问、广东考古界老前辈麦英豪先生断言:“在岭南,除了南越王赵陀,惟有冼夫人这么高的封号才能相配。”

  冼氏墓经历了1400多年沧桑,当年的辉煌不再,偌大的“墓城”遗物寥寥,但有些地段的城墙,仍是有迹可寻的。村中老人领着我一边走一边回忆,他们指指点点,这块凸起的地方就是老城墙,泥土夯实的,那边是城河,再远点长着竹子的地方是城池……总之,老人们像在向我打开一本纸质发黄的古书,让我阅读。可我却是茫然复茫然,什么也看不到,除了满地的老瓦片和荒草,我真的难以再看到什么。岁月就是这样的无情,再伟大的人物,与凡夫俗子无异,同样是时间的匆匆过客,顶多是在史册上留下一些苍白的文字,或与他生前有关的一些能引起人们对他们缅怀的史迹的印记,仅此而已。

  我在“墓城”内默默地走着,不知哪一脚是现实,哪一脚是虚幻,仿佛我每一脚踏下去,都会惊动这位岭南“圣母”的酣梦,都会踏翻一些隋代的瓦当,甚至稍不小心,脚底还会被一枚陪葬的银器或金钗狠狠地扎一下,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早些年,就有村民在“墓城”里拾到金钗之类的陪葬物。“墓城”颇大,老人带着我从南转到北,又从东转向西,走着走着,额头就冒出细细的汗珠来。墓园内的相思树几乎是朝着一个方向斜斜地生长。晌午的阳光透过林木间,那些相思树,像在俯视,又像在倾听。四周静极了。

  我内心一直在思忖着一个问题,偌大的“墓城”空留在村中央,四周都是村舍,竟然没人在这块“风水宝地”建房屋,甚至农作物也没有,就让它白白地空着这么多年,足足十多个世纪了。我问何故?老人说,这里是“冼太妈”(冼夫人)的地方,是块圣地呀。也许是出于后人对冼夫人的敬仰和崇拜吧,他们才会如此自觉地、默默地将“墓城”保护起来。老村长对我说了一件事。80年代初,有邻县人开着一辆汽车来山兜,想搬走那块“龟趺石”,被他和村民阻止了。不久,又有外地人想以六、七万元高价把“龟趺石”买走,同样被村民拒绝。由此可见,这里的村民对冼夫人文物的爱惜和保护意识,是与生俱来的。

  我提出要到丁村去走走。丁村其实是一个很小的村子,村舍零散,几乎建在田地边。这里的田园没有庄稼,显得空旷而恬静。村边东头,有一座小山包,叫丁村岭仔,是隋朝留下的印记。1400多年前,冼夫人的故居就在这里,当地文物部门还在山脚下立了一块碑石:冼夫人故居遗址。

  我一个人爬上山头,山顶平坦,有半个足球场大,据说这里是冼夫人习武之地。站在山顶眺望远处,周围都是一马平川的田野。北边的那座高山,是冼氏家族活动最频繁的地方,据说山中还有三只“俚人洞”,洞的直径约3米左右,深度却无人知晓,因为从来没谁有胆量到洞中探个究竟。这三只神秘的洞穴,也是隋代遗留下来的,按专家的说法,“俚人洞”是俚族人躲避外来入侵者的地方。丁村的西南面还有一座小山包,当地人称这里叫“马场”,大概是马房或牧马之地。村边有一片约20余亩的农田,叫“妈田”。俚语“妈”即汉语“婆婆”的意思。“妈田”即冼夫人名份下的田地。冼夫人故居遗址,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草丛里偶尔露出一些厚厚的瓦片,这些不显眼的隋代瓦片已有1400多年历史。要不是阅读碑上的文字,谁会想得到,这地方曾出过一个权力可与南越王赵陀匹故、受到三朝皇帝册封的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

  今天的丁村村民没有一个是冼姓的后代,都是黄氏家族。何故?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隋唐之交,冼氏家庭倾巢迁徙海南,搬迁的原因有不同版本,一说法是冼夫人的后代犯了“抄家灭族”之罪,冼氏家族逃到海南这座孤岛上避难。另一说法,俚人有系统有组织地移入海南,始于7世纪初而盛于8世纪,最大规模的迁徙应在冯盎(冼夫人的孙辈)南征之时。在当时,冯冼氏家庭的势力在海南可称“南天一柱”,除了海南岛东北部外,几乎席卷岛上的环海地带。至于哪一种说法最具有权威性,那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不过,老家电白一带的地方方言,讲“黎话”的人居多数,与海南的“黎话”同属一个语系,“黎话”的源头,应在今时的电城山兜丁村,最起码海南及粤西地区一带的“黎话”,是从冼夫人故里丁村传播出去的。有专家推论:电白是俚人望族冼夫人的故乡,海南省的临高、儋州等地的土著多为粤西迁来的俚人,今日称山岭为黎的土著应是古代俚人的后代。

  “俚人”,即东汉至五代时生存在粤西、桂东、桂南及越南北部等地区的一个民族。他们的先民是先秦时的西瓯、骆越人及汉代的乌浒、南越人。宋代出现的壮人和黎人,是俚人的后裔。冼氏家族“世为南越首领”,而冼夫人又是冼氏家族最显赫的人物之一,由此推论,今天的海南“黎人”,与冼氏家族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的。

  小小的丁村,就像一位历史老人,枯坐在那片古老的厚土之上。冬春之交的晌午,落在荒草地上的阳光,是那么的洁白和静穆。
 
1996年3月7日,由张某亲自引路,在省考古研究所长、专家古运泉的指导下,对位于高州市长坡镇冯婆岭所谓冼夫人墓进行抢救性开抢,挖出几件陪葬品和一块墓碑,碑曰:冯门朱错墓。从墓葬的结构和出土文物的质地和纹饰考证,专家们鉴定为明代的石室墓葬。此消息登载在1996年3月13日《茂名日报》第一版。 其实,张均绍相关的冼夫人研究文章,由于没有建立在客观文物考察与史载的基础之上,基本上都是一种文字游戏,以达到其主观混淆视听与虚张声势的目的,而在张的影响下,这些年来,高州的这股造假风可谓一直不曾消停,诸如高州长坡冼太庙等景点的解说继续顽称“ 冼夫人是高州人” “冼夫人当时就在长坡旧城办公”等;又或“这里又出土了冼夫人时代的文物”,“ 高州发现新的冼夫人时代军事遗址” ,还有什么“观山寺为高力士所建” “那里又是冯宝墓”等等,其实都不堪一击。
如果说,以前人们接触面有限,可以被某些虚假一时蒙骗的话,而互联网信息时代,这些简单的文字把戏已经无处遁形了。不管是文物论证、专家考察,还是综合主流史志资料,今天的高州既不是冼夫人的出生地,也不是冼夫人的政治活动驻地……今高州只是继承了古高州的地名,仅此而已。
 
近二十年来,高州冼夫人研究的不良风气与这个所谓《冼夫人考略》的作者张钧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其实如果真正对冼夫人史实有所了解的人,便很容易看出他的“谎言”与断章取义。就拿上述这篇文章而言,大家不妨仔细看看他的文章所提到的一些的说法,如“地面散布的文物碎片,其年代也不属南朝至隋代的造型,而是唐宋器物。”实际他在睁眼说瞎话。经各方考古专家确认,电白冼夫人墓在n前就已出土了不少南北朝时代与隋朝的文物,尤其是代表墓主人身份的P粒ㄕ旁谖恼轮斜湛诓惶幔,在岭南,除西汉南越王赵佗之外,唯有冼夫人这么高的封号方能与之相配;而其余唐、宋、明、清的都有,这说明历代都曾有过维修或重修( 对此,张视而不见、断章取义)
我们还是借用考古权威专家麦英豪对冼夫人墓考察的评价做个说明吧。麦老在考察结束时曾深情地说,我们是怀着对冼夫人十分崇敬的心情到电白来考察的,这次见到有关冼夫人的这么多文物,得到了不少收获,觉得很高兴。他还强调说,“ 这此文物很珍贵,尤其那P粒因为它是隋物,是与墓葬同年代的东西;其余唐、宋、明、清的都有,这说明历代都曾有过维修或重修。P恋某叽绫群愈墓的还要大,榫眼之在,说明原墓碑相当大。此墓城之大,P林巨,及地面宏大的建筑迹象,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极高。在岭南,除西汉南越王赵佗之外,唯有冼夫人这么高的封号方能与之相配。把墓城、文物和史志、地方志的记载联系起来,可证此墓是冼夫人墓。麦老此番实事求是的科学论证为山兜冼夫人墓的真实性提供了无可置辩的证据。
张在洋洋洒洒的10多万字的《冼夫人考略》一书中,一会儿说:“高州冯婆岭很有可能是冼夫人的墓地”。一会儿又说:“冯婆岭应是冯宝嘉而不是冼夫人墓”。最后斩钉截铁地说:“冼夫人墓地不是在高州的高凉山,也不是在电白的娘娘庙后,而是在高州城北的冯婆岭。冯婆冼夫人与冯定的合葬墓地。”
事实如何呢?1996年3月7日,由张某亲自引路,在省考古研究所长、专家古运泉的指导下,对位于高州市长坡镇冯婆岭所谓冼夫人墓进行抢救性开抢,挖出几件陪葬品和一块墓碑,碑曰:冯门朱错墓。从墓葬的结构和出土文物的质地和纹饰考证,专家们鉴定为明代的石室墓葬。此消息登载在1996年3月13日《茂名日报》第一版。
其实,张均绍相关的冼夫人研究文章,由于没有建立在客观文物考察与史载的基础之上,基本上都是一种文字游戏,以达到其主观混淆视听与虚张声势的目的,而在张的影响下,这些年来,高州的这股造假风可谓一直不曾消停,诸如高州长坡冼太庙等景点的解说继续顽称“ 冼夫人是高州人” “冼夫人当时就在长坡旧城办公”等;又或“这里又出土了冼夫人时代的文物”,“ 高州发现新的冼夫人时代军事遗址” ,还有什么“观山寺为高力士所建” “那里又是冯宝墓”等等,其实都不堪一击。
如果说,以前人们接触面有限,可以被某些虚假一时蒙骗的话,而互联网信息时代,这些简单的文字把戏已经无处遁形了。不管是文物论证、专家考察,还是综合主流史志资料,今天的高州既不是冼夫人的出生地,也不是冼夫人的政治活动驻地……今高州只是继承了古高州的地名,仅此而已。
 
冼夫人后代中最有名气的无疑就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唐朝宦官高力士。据史料考证,高力士为唐明皇李隆基最为器重的心腹,他撮合唐明皇与杨贵妃成千古鸳鸯,结果也引发了安史之乱!
 
QUOTE(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 2012年08月29日 Wednesday, 12:01 AM)
以前电城,属于高州府管,所以都是说高州人的吧
[snapback]3411983[/snapback]​


高州人不承认在电白境内
 
QUOTE(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 2012年08月29日 Wednesday, 12:01 AM)
以前电城,属于高州府管,所以都是说高州人的吧
[snapback]3411983[/snapback]​



非也非也,此高州非彼高州,现在的高州属茂名所管辖,以前的高凉别说茂名了,连阳江都管辖到,所以不能称之为高州人
 
QUOTE(语无言 @ 2012年08月29日 Wednesday, 12:17 AM)
非也非也,此高州非彼高州,现在的高州属茂名所管辖,以前的高凉别说茂名了,连阳江都管辖到,所以不能称之为高州人
[snapback]3412003[/snapback]​


张三的老爸姓张 姓张的不代表是张三的老爸
ha.gif
 
QUOTE(语无言 @ 2012年08月29日 Wednesday, 12:17 AM)
非也非也,此高州非彼高州,现在的高州属茂名所管辖,以前的高凉别说茂名了,连阳江都管辖到,所以不能称之为高州人
[snapback]3412003[/snapback]​


听说当时高凉郡治在阳江。
 
QUOTE(两面针客房易耗品茂名总代理 @ 2012年08月28日 Tuesday, 11:05 PM)
1996年3月7日,由张某亲自引路,在省考古研究所长、专家古运泉的指导下,对位于高州市长坡镇冯婆岭所谓冼夫人墓进行抢救性开抢,挖出几件陪葬品和一块墓碑,碑曰:冯门朱错墓。从墓葬的结构和出土文物的质地和纹饰考证,专家们鉴定为明代的石室墓葬。此消息登载在1996年3月13日《茂名日报》第一版。 其实,张均绍相关的冼夫人研究文章,由于没有建立在客观文物考察与史载的基础之上,基本上都是一种文字游戏,以达到其主观混淆视听与虚张声势的目的,而在张的影响下,这些年来,高州的这股造假风可谓一直不曾消停,诸如高州长坡冼太庙等景点的解说继续顽称“ 冼夫人是高州人” “冼夫人当时就在长坡旧城办公”等;又或“这里又出土了冼夫人时代的文物”,“ 高州发现新的冼夫人时代军事遗址” ,还有什么“观山寺为高力士所建” “那里又是冯宝墓”等等,其实都不堪一击。
如果说,以前人们接触面有限,可以被某些虚假一时蒙骗的话,而互联网信息时代,这些简单的文字把戏已经无处遁形了。不管是文物论证、专家考察,还是综合主流史志资料,今天的高州既不是冼夫人的出生地,也不是冼夫人的政治活动驻地……今高州只是继承了古高州的地名,仅此而已。
[snapback]3411936[/snapback]​


高州人在造假,电白人却在自宫,把洗夫人与霞洞割裂开来,悲哀
 
作者:闲时就聊   冼夫人逝于隋仁寿二年(602年),至今1405年矣。八十岁老翁如果不识字(文盲),哪知道历史?只有让林笔去细细考究吧。广东电白县山兜乡丁村冼夫人家乡一带自古来就有这样一个传说:“冼夫人是出征时死在海南的”。茂名市博物馆原副馆长吴兆松先生2000年在《炎黄风韵•霞洞、古良德、冯家村》一文中,有“电白县山兜乡丁村一带传说,冼夫人是死在海南而归葬山兜的” 之句。谯国公冯宝故里――电白县霞洞堡冯家村附近的浮山岭,山腰南有狮子山,山前为冯氏墓园。以浮山岭顶峰为轴,距山麓约2里的田野上,立有巨大石柱,高者5米,低者3米余,下部宽4尺,厚1尺,南凹北凸,状似船帆;石帆下有大石,长者2.5米,最宽处为1.2米,厚0.5米,中凹陷,状似木船。相传冼夫人在海南辞世后,以船队为冼夫人人遗骸归葬娘家山兜之原时立的。每一处石船、石帆又各相距2里,传说分立九处(实存八处),自西南向东北弧形排列。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民间传说:“冼夫人是巡抚海南时在旧州逝世的。但当地无冼墓,未知归葬保处?”如果说冼夫人逝世于旧州,运回澄迈石石矍(冯家)村,葬在距村西南约7里的富昌坡石石矍村冯氏墓园,说明这时的石石矍村,已是冯宝、冼夫人及其子孙在海南最早居住的冯家村了。有人说,石石矍冯氏墓园中的冼墓,规模宏大,不象是隋时墓。我想,隋代原葬墓,子孙后代重建,这是常事。据光绪《澄迈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琼北大地辰,当时“地大震,有声如雷,海岸崩裂,或深至一丈见水,高岸成谷,深谷为陵”。迄今已历400余年了,冼夫人墓位于琼北海滨,在大地震倒塌后,子孙重建亦是有可能的。
  有人说,冼夫人是历史上的伟人,她的衣冠冢为什么在地方志中没有记载?
  冼夫人及其子冯仆,孙冯盎,曾孙冯知待(戴)等等,在初唐前,国史确有大量记载。但到了高宗末叶,武后弄权,迫害忠臣;光宅元年,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此后,冯氏名人就突然销声匿迹了。因怕受牵连,怕遭挖祖墓,冯氏子孙亦不屑宣扬。即使是冼夫人在电白县丁村的墓城,也是直到清嘉庆年间才是重新立碑而已,墓城早被铲平,迄今还是荒坡一片。
   2002年夏,广东省电白县考古专家一行七人来琼考察冼夫人墓,不久在茂名日报、海口晚报发表文章,肯定澄迈县老城镇石石矍村西南约七里的富昌坡大石墓为“冼夫人衣冠冢”。此后,研究冼夫人学术界普遍接受冼夫人死在海南、葬在澄迈石石矍冯氏墓园的共识。2004年7月26日,电白县新印准字(2004)第076号《冼太夫人文化》创刊号中,首版首篇文章是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广州市委书记欧初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一封信,有肯定冼夫人于“公元602年阴历正月十八日死于海南巡抚途中”、“公元602年于海南巡抚中辞世”和“冼夫人衣冠冢”的记载。
 
[attachmentid=300013]QUOTE(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 2012年08月29日 Wednesday, 12:01 AM)
以前电城,属于高州府管,所以都是说高州人的吧
[snapback]3411983[/snapback]​




QUOTE(两面针客房易耗品茂名总代理 @ 2012年08月29日 Wednesday, 12:13 AM)
高州人不承认在电白境内
[snapback]3411997[/snapback]​




QUOTE(语无言 @ 2012年08月29日 Wednesday, 12:17 AM)
非也非也,此高州非彼高州,现在的高州属茂名所管辖,以前的高凉别说茂名了,连阳江都管辖到,所以不能称之为高州人
[snapback]3412003[/snapback]​


[attachmentid=300013]

QUOTE(湖海山人 @ 2012年08月29日 Wednesday, 12:22 AM)
听说当时高凉郡治在阳江。
[snapback]3412011[/snapback]​
 

附件

  • 11古高州图post-17920-1346002336.jpg
    11古高州图post-17920-1346002336.jpg
    195.1 KB · 查看: 163
夫人故里是电白,原来是专家造假!(可恨)
娘娘庙, 电城镇, 电白县, 1400, 海南
作者:黄燕茂


前些时候,有人撰文说:“1400多年前冼太夫人出生在我国电城山兜丁村。”“十年争论已尘埃落定。”有人甚至上书省委张德江书记说:“冼太夫人,公元五二二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古高凉今电白山兜丁村,公元六0二年阴历正月十八死于海南巡抚途中,归葬娘家――电白山兜之原,享年八十。”也有文章说:“电白县电城镇北7.5公里处有个山兜丁村。村南有座娘娘庙,为当地冼氏的宗祠,为纪念先人冼夫人所建。据说该庙始建于隋代……”
看了以上的几则报道,不由得令我陷入沉思。因为,何处是冼夫人故里,史书早有记载是“高凉人”。至于冼夫人墓,明万历《高州府志》说:“冼夫人墓……迄无定所……”。
究竟何处是冼夫人故里呢?笔者认为,应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实物资料和地方传说,进行综合性的科学考证。
一、从高凉地域归属和郡治的变迁看。
关于冼夫人故里,宫廷正史和高州地方志都有明确的记载。《隋书・谯国夫人》:“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北史・谯国夫人洗氏》:“谯国夫人洗氏者,高凉人也。”史籍已肯定:冼夫人是高凉人,即高凉郡良德县人。因为冼夫人出生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一年(512)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而当时的良德是三国吴置高凉郡的治所,一直到南朝梁代都未改动。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述,贞观二十三年(649)高凉郡治所从西平县迁回良德县,统辖电白、保宁等三县时指出:“良德,汉合浦县地,属合浦郡。吴置高凉郡,宋、齐不改。”这就说明了三国吴孙权于建安二十五年即是公元220年在良德建置的高凉郡,到南朝宋代(420―479)、齐代(479―502)都未改动,只到梁代(502―557)后期的大宝元年(550),当时年逾三十八岁的冼夫人击败暗通侯景进行叛乱的高州刺史李迁仕后,高凉郡才和高州(州治旧城)的治所同时迁治安宁县(梁改为高凉县,唐初改为西平县,在今阳江白沙镇)。将近一百年后的唐贞观二十三年(649),高州的治所又从西平县迁治回良德县。天宝元年(724)改高州为高凉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高州后,于唐大历十一年(776)高州迁治电白城(即今高州旧城)。《新唐书・地理志》载:“高州高凉郡下,武德六年分高州、电白、连江置,本治高凉。贞观二十三年徙治良德,大历十一年徙治电白。”
今电白县在南北朝时属高州的电白郡、海昌郡、连江郡、南巴郡的四郡之地。山兜丁村属连江郡(隋降为连江县)。由此说明,电白县山兜丁村与高凉郡与良德县毫无瓜葛,怎说得上是冼夫人的出生地和故里呢?
二、从冯宝落籍地看。
冯宝乃北燕主的后裔。公元435年北燕主冯弘失国投奔高丽(今朝鲜)时,遣其子冯业带三百人浮海归宋,落籍广东新会。从冯业到冯融三代世为罗州刺史,“然他乡羁旅,号令不行。”后来,只好“婚于郡大姓冼氏。”于是,冯融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聘高凉越族首领冼氏之女为妻,冯宝也落籍于冼氏家乡高州良德,并在高凉山下择地建居,称为“冯家村。”
《高州府志》载:“冯家村在电白堡。”《茂名县志》也载:“冯家村在旧电白界,冯盎即此村人。”史料所载的冯家村,当然是冯冼联婚,高凉太守冯宝入赘冼夫人家乡后所建立的定居村落。因为冼夫人的家乡在良德县,所以有些史籍便说冯宝是高凉人或高凉良德人。其子冯仆、孙冯盎等冯冼家族鼎盛时期而被载入史册的重要人物,均一致被明确记载为“高州良德人。”如《旧唐书・冯盎传》载:“冯盎,高州良德人也,累代为本部大首领。”《新唐书・冯盎传》云:“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弘裔孙。”《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载:“冯盎(?-646)唐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字明达。冼夫人孙。”(见198页)《二十六史大辞典》载:“冯盎(?-646)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人。累代为本部大首领。”(见527页)其后,冯盎的曾孙高力士(即冯元一),虽然又经历了几代,他也从良德迁到潘州城居住,但许多史书仍根据其祖居地,记载他为“高州良德人,”如《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载:“高力士,唐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见631页)《中国历代名人辞典》:“高力士,唐朝宦官,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根据上述资料显示,冯宝及其子孙们,一概都没有在良德任职,但都被称为良德人,这显然是冯宝落籍于冼夫人故里良德所致。
史书已经明载冯盎及其子孙是高州良德人。但为什么1995年《冼夫人与电白》却说“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今电白霞洞镇)”呢?这又得从良德的历史沿革去考证这个问题。
良德在南北朝时是高凉郡治地。冼夫人出生时其家乡未建置良德县,故史书只记载她为高凉郡人。大宝二年在追击暗通侯景造反的高州刺史李迁仕时,冼夫人与长城侯陈霸先会师于赣石,并给陈以军事物资援助,彼此结成了友谊。陈霸先建立陈朝后,于陈永定二年(558)在冼夫人家乡建置务德县,陈祯明二年(588)改名为良德县。《隋书・地理志》载:“良德,陈置,曰务德,后改名焉。”1991年《茂名市地名志》载:“良德县,南朝陈末以务德县改称。治所在今高州县东北。辖今高州县东北部。属高州高凉郡。隋属泷州(永熙郡)。唐属高州高凉郡。北宋开宝五年(972)省入电白县。”明成化三年(1467),电白县从旧城迁治神电卫(电城)时,将附郭、怀德等六乡划归茂名县(今高州市)。《茂名县志》:“良德废县在今县东北七十里怀德乡,明成化四年以前属电白县,今属茂名县。”但清道光五年(1825)《电白县志》编者利用良德县在宋开宝五年(972)曾经并入过县治旧城的电白县这段历史,硬把梁陈时属南巴郡地、隋唐时属南巴县地,宋开宝五年后属茂名县下博乡地,明成化三年(1467)后才划属今电白的霞洞堡,记载为“越国公故里在县西七十里霞洞堡。”并注释说:“据唐书列传冯盎良德人今城西七十里下博乡霞洞堡乡旧良德地宋开宝间省入电白。”(见2001年《冼夫人魂》中册第25页)但《茂名县志》对此作了纠正,说:“良德在今县东北七十里怀德乡,为隋高州刺史冯盎故里。唐徙高州治此。”后来民国《茂名县志稿》也引用唐代杜佑《通典》来证实霞洞堡非属良德县地。1987年1月,电白县霞洞圩西南出土《唐故顺政郡君许夫人墓志铭并序》,碑载许夫人“龙朔元年,遘疾未己,蒙于内寝。……即以其年十二月廿四日窆于潘州南巴县之下浮里。”龙朔元年是公元661年,出土的文物史料标明霞洞在唐代是南巴县地,属潘州管辖,与170里外的旧电白县和良德县无关。(“下浮里”是唐代的农村基层单位名称,“唐代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中国古代官制》)1997年《茂名市志》尊重历史事实云:“冯盎(?-646),字明达,出生于唐代高州良德(今高州县东北境),冯宝和冼夫人的孙子,冯仆的儿子。”但2000年修订《电白县志》的编者们却说:“冯盎(?-646),字玉昆,号伟漳,唐代高州良德(今电白霞洞镇)人,冯宝、冼夫人的孙子,冯仆的儿子。”因此,近几年来,有些人为了其地方利益的驱使不停止地演绎,将臆造出来的今电白霞洞大村是“冯家村”遗址,“冼太夫人出生于电白”当作实事津津乐道。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反映了“真实”,才是秉笔直书。
三、从冯冼两姓居民集结地看。
据历届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良德附近一带的东岸、长坡两镇,都是当年良德所属范围,也是冼冯两姓居民的密集地带。据1984年统计,长坡镇有冼氏村庄16个,冼氏居民3000多人;冯氏村庄8个,冯氏居民2000多人。东岸镇有冼氏村庄3个,冼氏居民300多人;冯氏村庄15个,冯氏居民2000多人。两镇合计:冼、冯两姓村庄共42个,冼、冯两姓居民共8000多人。查其两姓的姓氏族谱记载,他们都是冼夫人父母家和丈夫冯宝家的后裔。冯冼氏家族后裔都有聚族而居的习俗。尽管年代久远,居民也转辗相迁,但仍留下其久居的痕迹。由于冼氏“世为南越首领”,故其居住地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在其世居的特殊地域内,必然留下大量的冼氏后裔;同样,由于冯宝落籍于冼夫人家乡,其冯氏后裔也同样会集于冼氏的同一地带内,再缓慢向外扩展居住范围。所以,在良德一带集中地居住着冯冼两姓的近万名居民。
再看看电白山兜丁村,没有留下任何“世居南越”的后裔痕迹。虽然有人在广东某报撰文说:“村南有座娘娘庙,为当地冼氏的宗祠,为纪念先人冼夫人所建”。但是,事实上山兜丁村方园三、四十里内均找不到一户姓冯或姓冼人家,也不找到一个冯氏或冼氏居民,怎么能说是“当地冼氏的宗祠”呢?笔者曾访查多种冯氏和冼氏族谱,发现山兜丁村从古到今都没有冯氏或冼氏居民。有人在《粤西冼氏探源》一文中说:“冼夫人家族的后人都到哪里去了呢?据有关史料记载,唐武则天圣历间,冼夫人第五代孙冯君衡因“矫诬罪成,籍没其家”,冼氏家族也受株连,为避祸纷纷逃迁到海南等地去了,海南黎族冼氏乃其后人。”查实,这些论据扭曲了历史,有杜撰之嫌。根据史书记载,唐王朝对冯冼家族并没有“灭绝”的决策,只是削职及没收其财产而已。现今海南确有冼氏的后裔,但不是避祸而逃迁去的。俚人有系统有组织地移入海南岛,应始于七世纪初而盛于八世纪。而最大规模的迁徙应在冯盎南征之时。冯盎为维护统治,保卫边防,而调用大批军士、民众,留戌边防或移民屯垦。当时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人得道,合族升天”的俗语,因而一人调职,往往举族迁徙。尤其是在门阀制度盛行的两汉魏晋隋唐时期,一些手握重权的大员或久镇一方的割据势力,因世代异地为官,往往攀亲携友,族大人多,身世显赫,形成异地望族。这是姓氏迁徙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同姓家族中支派繁衍的重要途径。因此,冯冼氏家族大举迁徙海南、开发海南是自然的事。如果把正常的迁徙说成是“为避祸纷纷逃迁”,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这只不过是为山兜丁村从来就没有冯冼氏先民制造籍口而已。
冯冼氏家族到第五代孙冯君衡时,因矫诬成罪被抄家,曾一度衰落。但冯君衡之子高力士后来官运亨通,揭开了冯冼家族重振声威的历史新页。据《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载:‘高力士(681-762)唐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冯盎曾孙。因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而改姓。圣历元年(698),入宫为武则天宦官,与武三思相交,又倾心附结临淄王李隆基(玄宗)。开元初,从玄宗杀太平公主,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受三品将军,权势益大。太子称之为二兄,诸王公主称之为阿翁,驸马辈称之为爷,玄宗亦常称之为将军。凡表奏文书,必先呈之而后进。玄宗曰:“力士当上,我寝乃安”。权臣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皆厚结之。资产殷厚,王侯莫及。累加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常在玄宗侧,亦时乘间进谏。’由此可见,高力士权倾朝野,开了宦官揽政的先河。唐王朝封其长兄冯元Q任左卫中侯,次兄冯元任左领军郎将,并封其母麦氏为越国夫人,追赠其父冯君衡为广州大都督。由此可见,高力士一家劫后重生,合家团聚。尤其是冯君衡被追赠为广州大都督,事实上是唐王朝已给他“平反”,“恢复名誉”。冯冼家族也必然扬眉吐气了。从唐长寿二年(691)冯君衡被抄家,至唐开元十二年(724)被追赠为广州大都督,仅三十三年时间,按照我们中华民族“寻宗访亲”的寻根意识和“忠孝”的深层底蕴,尤其是冯冼氏后裔深受冼夫人尽“忠”、尽“孝”思想的影响,即使是逃难他乡和改姓埋名的冯冼氏族人,也必定回来寻根问祖,也必定会堂堂正正地光荣地返回故里。因为“忠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重视父母亲情,热爱自己及父母先辈生活的地方。不论走到哪里,他们时时都在思念父母,思念家乡的亲人,思念父母之邦,思念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这种深厚的爱国爱乡爱家爱姓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巨大精神力量。哪有冯冼的后人不回山兜村寻根之理!
四、从冼夫人墓地方面看。
冼夫人墓地究竟在哪里?早在三百四十余年前的清顺治十六年(1659),电白知县相斗南修的《电白县志》云:冼夫人墓地“在旧县治境上,去今县治二百里。”康熙十二年(1673),电白知县郭指南修《电白县志》载:“高凉郡夫人冼氏墓在旧县治境上,去今县二百里。”这是指旧电白县治,在今高州市范围内。但清道光五年(1825)《电白县志》却说:“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县北十里山兜娘娘庙后。”而清道光十四年(1888)《茂名县志》却认为冼夫人墓“在县境,或云在高凉岭。”清乾隆(1735―1795)《高州府志》则曰:冼夫人墓地“在县境,或云在高凉岭,或云是电白县北山兜娘娘庙后,迄无定所,今并存之,以俟有识之君子云。”由于史志无准确定论,只能存疑待考。所以要弄清冼夫人的墓地的准确地点,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的科学的考证。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高州知府戴锡纶带领高州六属官员到高州城冼太庙拜谒时,分别吟诗一首。电白知县特克星阿回电白后,同电茂场张炳于同年在娘娘庙后的一座古墓,刻碑立为“隋谯国夫人冼氏墓。”清道光五年(1825)《电白县志》也改变了冼墓地点的记载:“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县北十里山兜娘娘庙后,土茔周围数十丈,碑佚,P劣檀妫嘉庆二十四年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重立碑,曰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并以俚人有“女死归葬娘家”习俗为理由,记载“谯国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丁村。”这就是电白记载冼夫人为山兜丁村人的由来之始。此墓碑不是原来的墓碑,此墓也没有发现原来墓碑的任何资料记载,嘉庆年间所立的墓碑,距冼夫人逝世已1217年之久,特克星阿既没有进行过考古开挖,也没有其他文物作证据,就擅自立碑。因此,此碑不能作为判断此墓即为冼夫人墓的依据,只能说是“古墓一座”。至于说什么“公元六0二年阳历正月十八死于海南巡抚途中,归葬娘家――电白山兜之原”的说法,历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纯属是无稽之谈!
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是血缘传承的标志。亦即是说,姓氏是血统关系的纽带和人际关系的标志,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但是,声称为“冼夫人出生地――山兜丁村,在墓城之西北三华里,现约百多户人家,业农,均姓黄或姓蔡,没有冼姓。”(见1995年《冼太夫人与电白》第124页)同时,阮应祺等在《电白县山兜村冼夫人墓调查》报告也说:“查丁村在山兜娘娘庙北五里,后面为山兜岭,山岭连绵。现有居民百余户,均姓黄,或姓蔡,无人姓冼。”既然没有冼氏后裔的地方,何来冼夫人死于海南而归葬于娘家(山兜丁村)呢?有人在《电白冼氏考略》中说,“冼夫人的冼氏家族大本营(故里)就在这中心咽喉之地电城山兜。”外嫁的女,死后必然要归葬娘家,这是一种习俗。既然这是“习俗”,在“这中心咽喉之地”或电白境内是否还能找到第二个或第三个类似外嫁女死了归葬娘家的坟墓和事例呢?!不然,“习俗”论就不能成立了。
冼夫人是“高凉”人,已是有史皆载的。但冼夫人出生的具体地点和墓葬地点,多年来不少学者正在考察和发掘中,至今仍未有定论。
真实地反映历史是必须有的唯物主义的态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对某些确实有误的史料加以甄别纠正,自然无可非议。鉴于冼夫人的重要历史贡献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一些旧时冼夫人活动过的地方,都希望其出生于斯,下葬于斯,这本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有些地方,出于狭隘的地方利益驱使,妄顾历史,而捏造史实。这是不利于挖掘冼夫人历史文化资源,不利于弘扬冼夫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为了维护党的事实求是的原则,我认为在冼夫人研究上要打假,彻底扫荡那些利用伪造历史,走上层拉关系,走后门蒙骗上级的腐败现象。有些人造假确实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比如近年来众所周知的江泽民视察高州冼太庙的一幅照片,一些人在参加去年海南省军坡节举办图片展览中,竟然使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江泽民视察高州冼太庙的背景换成电白县和海南的背景。还无中生有地造了一个大牌,上面刻上一段文字;江泽民视察高州冼太庙时,即席挥毫(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题词:“冼太夫人是我辈和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而且仿效江泽民同志的手笔。此事,经高州市冼夫人研究会会长苏汉材严肃指出他们这种作为是错误的,后来才不得不把这个大牌搬走。试想,江泽民视察高州冼太庙只不过是数年前的事,他们都敢伪造历史,而冼夫人的历史要追溯回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难道他们不伪造吗?
历史最可贵的在于真实。伪造和x改历史是不得人心的。尽管什么“尘埃落定冼夫人是今电白山兜丁村人”的造势,某些媒体为其摇旗呐喊,一时间闹得纷纷扬扬。但历史终归是历史,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于天下,还其真实面目的。


本主题由 小曼 于 2012-4-27 07:02 审核通过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评分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践行‘广东精神’大家谈征文由此进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高凉小子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高凉小子 当前离线

帖子38 精华0 积分123 阅读权限180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2012-4-19 最后登录2012-5-8
初出江湖


2#
发表于 2012-4-27 08:29 | 只看该作者 [粤西] 麦英豪等考古专家造假(高州才是冼夫人故里)考古专家, 茂名, 附件, 腐败

作者:梁基毅


麦英豪等七位专家在2005年12月22日签名确认的《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勘查成果论证意见》(附原件一)公然造假腐败,本人2007年和2008年在高州《冼夫人研究》曾予以揭露。但假的还大行其道。2009年《冼夫人文化全书》第273―274页仍然刊登麦英豪造假的所谓成果论证意见(附件一)。笔者对假道横行气愤之至,为求真务实,还历史本来面目,不要再误导茂名人民。现将其假文录下:
论证意见第三点:“又据《资治治通鉴》载,圣历初年(698),冼夫人第五代孙潘州刺史冯君衡被‘矫诬’罪及杀头抄家,诛连九族,夫人故里丁村亦成废圩,故墓园地面建筑可能毁于此时,从发现宋钱,宋代建筑构件,未见南汉钱物来看,建筑可能复建于宋代。”
笔者说麦英豪等造假是铁证如山的。
第一,《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唐纪二十二,第1390―1393页(中州古籍出版社)全部圣历年间(圣历年号只有元年和二年)的记载(附原件二),没有一个字提及冯君衡案的,显然作者不顾专家的人格,不要良心,为某种原因不顾后果明目张胆地造假(附《资治通鉴》圣历元年和二年记载作证)。
第二、冯君衡是病故不是杀头。唐朝名宰相张说(有燕许大手笔之称)撰写的《赠广州大都督冯公(君衡)神道碑》载:“自圣历之岁,终于本城。”这是说冯君衡是病故于潘州城的,古人称正常死亡为寿终,而有终于本城(潘州城今高州城)的记述。
同是张说撰写的《冯君衡墓志铭》载:“君衡有三子一女同归上京(西安)。”(见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天津古籍出版社)
唐尚书驾部员外郎知制诰潘炎敕撰的《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力士)神道碑并序》(附件三)载:“按察使不知承式高下在心,因此矫诬罪成,于乎裂冠毁冕,籍没其家。”是说朝廷派来的按察使,不知道南方有刺史死后,父殁子继的制度,构陷具有高洁品德的冯家,诬陷使罪名成立,冯君衡便被撤去官职,家庭财产便登记没收。
同时,潘炎奉敕的《高力士墓志铭》(附件四)载:“板舆万里,来就高堂,欢甚如初,和乐且孺。兄元Q、元、雁行行而至,当代荣之。”是说高力士的母亲麦氏夫人坐木板造的桥子,从罗定(泷州)万里之遥来到西安高力士的官衙,力士拜见高堂(母亲)欢庆如初,母子快乐,长兄元Q、二兄元就像飞雁一样前来团聚。
从《冯君衡神道碑》(附件五)、《冯君衡墓志铭》的记载明白告诉我们冯君衡没有被杀头,他的一家包括母亲麦氏夫人以及夫人三子一女都到西安与高力士团聚。《新唐书》、《旧唐书》也没有冯家被杀头抄家诛连九族的记载,那么麦等为何签名公开造假呢?
第三,笔者查阅《唐六典》(唐六典尚书刑部卷第六)(第179页至197页)没有“裂冠毁冕”的刑法,第186页载,“死刑二。绞、斩。”更无挖祖坟,毁祖屋的法律,那么麦英豪等人为何造假说:“夫人故里亦成废圩,故墓园地可能毁于此时。”笔者很难想像,历史文化知识这么高的考古专家,为什么硬要抹黑司马光来伪装自己造假,误导政府和人民,欺骗考古所呢?是无知或自以为是,或者有某种利益关系呢?这要由麦等自我反省向组织交代。
上面揭露麦英豪等人造假,请考古所领导同志不要护短,为保证考古所的尊荣,考古所应撤消造假的《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勘查成果论证意见》应当像韩国某大学对其教授处分不手软,像陕西假虎照事件处分涉副厅长以下干部13人,像最近国际期刊《晶体学报》撤消70篇论文涉据造假,足球打假、女团委书记造假受查处,这才是求真务实,才是科学的态度。因为《资治通鉴》是公认的正史,已流传千年,谁也改不了,又在世界史学界以至知识分子中传播,任何人都无法捂盖子。尽管麦英豪是知名考古专家,但在“论证意见”公然造假,这是学术腐败,是可忍熟不可忍。


看看高州佬的
 
广东阳江人
答案补充
对,的确不是广东高州人,这个一直都有争议
答案补充
高凉与高州的区别。
  一是高州与高凉郡在南朝梁至隋初是不同级别政区,高州管辖高凉郡县。
  二是年代和建制都不同。隋大业至唐天宝年间的高凉郡屯高州虽然同级,但年代不同,不是并存,而是相互更迭单独建制,在建制上二者也不同。
  三是高凉郡存在时间比高州短,只有401年,并且设立的时间较早,废制的时间也较早。从西汉元鼎六年设高凉县,东汉末置高凉郡,至唐乾元元年废高凉郡,离今已1239年了。而高州是在南朝梁大通中建置的,贞观末治所从阳江西移后,称制虽然各代有所不同,但高州的地区级建制一直不变,至民国初才被废除,而且高州之名沿用至今不变。因此造成不明历史沿革的人们往往把高州混同于高凉。
  高凉与高州,时代不尽相同,建制也不同。今高州与古高州是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政区。古高州不是高凉,今高州更不是高凉,冼夫人时代的高凉与今高州无关。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