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母亲”主题周会――我为拾荒的母亲拍照 (1人在浏览)

大树上的猴子

副教授
注册
2011-01-24
帖子
1,877
反馈评分
0
点数
61
冷暖人生一直是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经常会看,虽没有期期追的习惯,但也经常会看回放。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凡凡的事,冷暖的人生,有时候真的还为之感动,感动是件幸福的事。

我为拾荒的母亲拍照: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80后,在网上晒出靠拾荒为生的母亲工作一天的照片,然后用若大标题写上“俺娘收废品”。子不嫌母丑,骄傲地告诉别人,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母亲,在自己眼里谁都不及她的伟大。这个儿子的行为确实会撕破很多人那张虚荣的面具。当我们身着好衣裳的时候是否会因为父母那一身老土的打扮而不愿与他们同行?他们来到学校我们是否会因为农村人的身份而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感到焦虑不安?我们会珍惜他们用血汗换来的钱吗,还是觉得给少了?我们给自己搞生日会的时候,是否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的生日?我们不知道他们的鞋码,我们不知道他们的衣服尺寸,我们不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大声和他们说话,嗦两句就觉得他们烦。他们没读过什么书,用起手机很吃力最后需要我们帮忙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不耐烦地扔了一句:这样还不懂吗?

我们长大了,他们已经老了!

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为了应付作业抄过一篇作文,但是内容却不知道为何我现在还记得,尤其在看到拾荒母亲的故事之后,在学生面前我既然顺口就能把作文内容的情景还原了。内容是一位父亲在上课的时候去看望自己的孩子,因为是建筑工人的身份,所以衣服和裤子又脏又破,孩子坐在教室里不敢出来,因为有同学在笑他感到非常没面子吧。但是后来还是出来了,孩子急得有点红脸,拉着老父亲到一个角落里,很不开心地问父亲为何这个时候来找他。父亲这时就像犯了错误的孩子一样,一边自责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用布袋子包着的东西,拨开袋子那是一个油亮油亮的大苹果。父亲是因为工地里发了个大苹果,想着自己的孩子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苹果,所以自己舍不得吃就拿来学校。

所以看着我那些开始长大的学生,看到家长来访时孩子那不舒服的表情,看到他们害怕父母的名字会被人知道,我想他们也应该懂得如何认识自己的父母吧。所以借着“我为拾荒的母亲拍照”这个故事,还有学校现在的平台,也让我的学生真心去感受吧!

懂得爱的人,才会最幸福!
[attachmentid=293084][attachmentid=293085][attachmentid=293086]
 

附件

  • 1.jpg
    1.jpg
    565.7 KB · 查看: 45
  • 2.jpg
    2.jpg
    728.2 KB · 查看: 38
  • 3.jpg
    3.jpg
    652.2 KB · 查看: 40
我觉得把主题换为说说自己父母亲的故事可能更好。让同学回去和父母交谈了解父母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也和同学的父母沟通让他们尽量还原自己的那个时代,从事实上满足同学们的疑问和帮助他们完成课题,这样才能从时间和空间上让同学们对父母有更立体的认识,让他们知道今天他们所处的时代,用的一针一线住的一砖一瓦,就是父母那个年代的人创造的,假如没有了他们那一代,我们也就无从说起,所以父母是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值得敬重的人--也包括别人的父母,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为孝顺而孝顺,为孝顺而应该打破面子的说教。
因为“生我养我不索回报,为我不惜一切供书教学”而孝顺的敬重,在我看来虽然是最基本的,但一再的只强调这点,未免越来越显得自私与狭隘。
 
我觉得把主题换为说说自己父母亲的故事可能更好。让同学回去和父母交谈了解父母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也和同学的父母沟通让他们尽量还原自己的那个时代,从事实上满足同学们的疑问和帮助他们完成课题,这样才能从时间和空间上让同学们对父母有更立体的认识,让他们知道今天他们所处的时代,用的一针一线住的一砖一瓦,就是父母那个年代的人创造的,假如没有了他们那一代,我们也就无从说起,所以父母是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值得敬重的人--也包括别人的父母,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为孝顺而孝顺,为孝顺而应该打破面子的说教。
因为“生我养我不索回报,为我不惜一切供书教学”而孝顺的敬重,在我看来虽然是最基本的,但一再的只强调这点,未免越来越显得自私与狭隘。
 
QUOTE(叶枫502 @ 2012年04月09日 Monday, 11:52 PM)
想跟猴子交个朋友。
[snapback]3345531[/snapback]​


呵呵,好啊!
 
QUOTE(小云和小吉 @ 2012年04月10日 Tuesday, 12:02 AM)
我觉得把主题换为说说自己父母亲的故事可能更好。让同学回去和父母交谈了解父母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也和同学的父母沟通让他们尽量还原自己的那个时代,从事实上满足同学们的疑问和帮助他们完成课题,这样才能从时间和空间上让同学们对父母有更立体的认识,让他们知道今天他们所处的时代,用的一针一线住的一砖一瓦,就是父母那个年代的人创造的,假如没有了他们那一代,我们也就无从说起,所以父母是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值得敬重的人--也包括别人的父母,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为孝顺而孝顺,为孝顺而应该打破面子的说教。
因为“生我养我不索回报,为我不惜一切供书教学”而孝顺的敬重,在我看来虽然是最基本的,但一再的只强调这点,未免越来越显得自私与狭隘。
[snapback]3345533[/snapback]​


这个想法不错,但对于农村的孩子要他们自觉去做到做好,估计有点难度。他们很多父母都不在身边,而且现在的孩子更喜欢QQ,网吧,DJ,时尚,有时候你讲的道理长了点他们都会烦得听。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让他们专注,再让他们思考一下自己(写一篇周记)・・・・・・・或者相对农村的学生来说这样会更容易接受一些,因为我看到每次看视频的时候,他们都很专注・・・周记也写得挺好
 
不是要他们去听道理,而是听故事。学生们的领悟能力也是很强的,即使今天不能领悟,他或多或少记住了这个课题内容,合适的时机里自然会显现你的教学成果。
现在我们都是和同龄人玩,聊的都是同龄人的话题,聊得多了你不说我也能猜到大概了,那多没意思。但是那些大我们几十岁的人,在过去的今天,此刻,会和同龄人在说什么呢?他们在打算明天去干嘛呢?也在想着明天怎么逃课吗?他们不上网不聊Q,听说还很穷没电视看没什么漫画书之类的东西,能干点什么呢?老师也可以和同学一起接受这个作业,到时对比一下,老师们的父母和同学们的父母,不同的年代会是怎样不同的故事。
这个可以是很轻松的课题,不用开篇就给同学们的脑袋注入过多沉重的道理。对于学生,有些意义会在以后慢慢出现的。
 
这些活动,学生愿意去做就值得鼓励了,不用特别设标准去做“好”(又不是标准考试)--譬如有些不和父母沟通的学生,他愿意主动跟父母说有个这样的“作业”要做,就已经很好了。
 
真的很不错,综合猴子和云吉的观点,感觉这不是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

教育的本源应该如此吧,感觉猴子老师还是有点主流思想的东西,而云吉则完全走出了那个圈圈,接触的资讯不同吧。

作为体制内特别是电白这种体制内的老师,猴子非常让人感动。用一个网友的话来说: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有这样一个用心来教书育人的老师,这点很难得。
 
《冷暖人生》看得不多,但看了很让人思考,她没有多少说教的东西,有的是让人回味思考。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是任何说教都替代不了的,那种余音绕梁的效果,需要慢慢去品。
 
社会阶层、经济地位等差别而形成的面子问题,岐视问题,也是中国大陆社会才如此的失衡。记得初走进社会,进一间规模很大的厂打工,当时的管理层多是香港人,他们对清洁工、对流水线工人、对保安、对拾荒者那种发自内心的平等态度,观念上的冲击是很让人震憾的,在他们的行为面前,所有的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种主题,应该是向学生说明两点:

一是关于孝道亲情

二是在正常的社会,面子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比如比尔-盖茨的女儿可以很坦然地去做冲厕所的工作,而她自己和旁人根本不会觉得有面子没面子,那仅仅就是一个工作而已

或者二比一更加重要。当然得注意文字语言和肢体语言,不能向学生传递某种激愤的情绪。
 
我们长大了,他们已经老了!好好孝顺长辈,爱人自得人爱之。
 
好老师,虚荣心来自自卑。希望猴子老师教的学生都充满自信,学会感恩。
 
记得整个读书时光能跟老师的这样的交流还是非常少的,所以这样的交流是很不错的。
 
1、教师要善于用优秀作品去影响学生,善于引导学生去观看,尤其是优秀视听作品。如《听妈妈的话》就是其中首优秀歌曲。
2、凤凰卫视虽说是半官方的电视台,但总体来说还是公平公正,充满人文关怀,建设老师指导学生去观看,去独立思考……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