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要 纪念孔夫子?潮 白
昨天是孔子的生日,海峡两岸照例同时祭孔。这边长春、曲阜、柳州三地联动,那边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等,呈全方位态势,但各干各的。有意思的是,这边纪念孔子诞辰2562周年,那边纪念孔子诞辰2561周年。一个孔子,有了两种年岁,可以肯定的是,有一边应当改变。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两边各有各的依据,都以为自己的确凿,改也是对方该改。但这个问题在两岸还是应当达成共识,先行“统一”为好,继续“维持现状”,难免让人笑话。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宋人说得好:“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见当初如果少了这位老先生,问题该有多么严重。钱穆先生的说法没那么夸张,但同样认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虽然史上“盗跖斥丘”一类的事情经常发生,农民起义如何反孔一度成为美谈,上世纪70年代的“批林批孔”更使夫子斯文扫地到了极点,但整个来看,历来社会的主流行为对他还是非常尊重的,连带孔氏后裔都沾了光。从宋仁宗开始,历代册封夫子嫡系为衍圣公。此后,王朝不断更迭而册封不变,直到1935年册封第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时,民国政府才将“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氏家族因而赢得了“天下第一家族”的美誉,前两年他们要修族谱,好大的阵势,对来路不明的还要验DNA以防鱼目混珠呢。
尊孔表现在方方面面。《杨文公谈苑》载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重阳,太子一干人等摆宴席,同时观赏“教坊以夫子为戏”,其中有个叫李至的宾客说话了:“唐大和(文宗年号)中,乐府以此为戏,文宗遽令止之,笞伶人,以惩其无礼。鲁哀公以儒为戏尚不可,况敢及先圣乎?”太子听罢吓了一跳,“言于上而禁止之,此戏遂绝”。《永宪录》亦载,康熙初年,也是因为“优人演剧多亵渎圣贤”,从而“禁不得装孔圣及诸贤”。好在这个规定没有像祭孔一样沿袭下来,否则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就没有问世的可能了。那电影也有争议,但针对的是太多胡编乱造的成分。
从前尊孔,有统一思想的目的,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科举场上的八股文登峰造极。今天为什么要祭奠孔夫子?看报道,这边要让市民、学生“感受穿越千年时光,走近孔子那熠熠闪光的思想,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那边“希望通过这样(遵循古礼)的仪式,让所有参与学生了解儒家思想,让儒家思想深植人心”。说虚吧,又有那么点儿实;说实呢,又透着虚。倘若光看照片、视频的场面,其实更像是找到抓手弄了台晚会。我觉得,今天祭孔,该是传承他作为“万世师表”的教育理念。比如他老人家的教育口号是“有教无类”,就是说不分贵贱闲愚,也不分地区族类,什么人都应当受到教育。他那个时候的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孔子这样说,也这样做,他的学生大部分就都是平民。而现在,至少在我们这边,“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话题连《人民日报》也不回避了。农村子弟因学费高、毕业后就业难而放弃高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必须关注的现象,而其根源就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竞争不在同一起点,使寒门子弟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
因此,如果只在孔子生日这一天,我们认识到老人家伟大啊,当作圣人捧得高高的,过了这天该是什么还是什么,而不能从孔子思想中吸收有益的、积极的成分并见之于行动,那么“祭孔日”就和没有多久就来一个世界或国际的什么日,比如“无车日”、“环境日”之类没有多大区别,有没有都差不多。
昨天是孔子的生日,海峡两岸照例同时祭孔。这边长春、曲阜、柳州三地联动,那边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等,呈全方位态势,但各干各的。有意思的是,这边纪念孔子诞辰2562周年,那边纪念孔子诞辰2561周年。一个孔子,有了两种年岁,可以肯定的是,有一边应当改变。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两边各有各的依据,都以为自己的确凿,改也是对方该改。但这个问题在两岸还是应当达成共识,先行“统一”为好,继续“维持现状”,难免让人笑话。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宋人说得好:“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见当初如果少了这位老先生,问题该有多么严重。钱穆先生的说法没那么夸张,但同样认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虽然史上“盗跖斥丘”一类的事情经常发生,农民起义如何反孔一度成为美谈,上世纪70年代的“批林批孔”更使夫子斯文扫地到了极点,但整个来看,历来社会的主流行为对他还是非常尊重的,连带孔氏后裔都沾了光。从宋仁宗开始,历代册封夫子嫡系为衍圣公。此后,王朝不断更迭而册封不变,直到1935年册封第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时,民国政府才将“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氏家族因而赢得了“天下第一家族”的美誉,前两年他们要修族谱,好大的阵势,对来路不明的还要验DNA以防鱼目混珠呢。
尊孔表现在方方面面。《杨文公谈苑》载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重阳,太子一干人等摆宴席,同时观赏“教坊以夫子为戏”,其中有个叫李至的宾客说话了:“唐大和(文宗年号)中,乐府以此为戏,文宗遽令止之,笞伶人,以惩其无礼。鲁哀公以儒为戏尚不可,况敢及先圣乎?”太子听罢吓了一跳,“言于上而禁止之,此戏遂绝”。《永宪录》亦载,康熙初年,也是因为“优人演剧多亵渎圣贤”,从而“禁不得装孔圣及诸贤”。好在这个规定没有像祭孔一样沿袭下来,否则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就没有问世的可能了。那电影也有争议,但针对的是太多胡编乱造的成分。
从前尊孔,有统一思想的目的,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科举场上的八股文登峰造极。今天为什么要祭奠孔夫子?看报道,这边要让市民、学生“感受穿越千年时光,走近孔子那熠熠闪光的思想,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那边“希望通过这样(遵循古礼)的仪式,让所有参与学生了解儒家思想,让儒家思想深植人心”。说虚吧,又有那么点儿实;说实呢,又透着虚。倘若光看照片、视频的场面,其实更像是找到抓手弄了台晚会。我觉得,今天祭孔,该是传承他作为“万世师表”的教育理念。比如他老人家的教育口号是“有教无类”,就是说不分贵贱闲愚,也不分地区族类,什么人都应当受到教育。他那个时候的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孔子这样说,也这样做,他的学生大部分就都是平民。而现在,至少在我们这边,“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话题连《人民日报》也不回避了。农村子弟因学费高、毕业后就业难而放弃高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必须关注的现象,而其根源就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竞争不在同一起点,使寒门子弟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
因此,如果只在孔子生日这一天,我们认识到老人家伟大啊,当作圣人捧得高高的,过了这天该是什么还是什么,而不能从孔子思想中吸收有益的、积极的成分并见之于行动,那么“祭孔日”就和没有多久就来一个世界或国际的什么日,比如“无车日”、“环境日”之类没有多大区别,有没有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