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九问茂名(转载自《大经贸》杂志)(转载) (1人在浏览)

冲破一切

学前班
注册
2010-05-24
帖子
48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九问茂名
  大经贸记者 关晓蕾
  特约主笔 罗天昊
  
  抛给茂名的九个问号
  
  
  3月3日上午,茂名市委举行的新闻发言人媒体见面会上,九名党委新闻发言人正式亮相。这个被《南方都市报》称之为该市新闻工作“首次”举办的活动仅在各新闻发言人简单发表百字感言后结束。
  
  没有冗长的领导讲话,没有答记者问,参会媒体经过更严格的筛选――见面会耗时不长,气氛显得谨慎。
  
  而无论是当地官员还是同行,在与《大经贸》记者的初次接触当中,“茂名目前正经历非常时期”及与之类似的说法也反复出现。
  
  自茂名原市委书记落氤果涉嫌职务犯罪被广东省检察院带走立案调查这一消息在2月11日被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核实并发布后,随着其落马原因及当地官场以权代法、官员裙带、买官卖官等黑幕被撕开,这场始自2009年底的茂名官场震荡由此到达顶峰――在落氤果之前,茂名市先后落马的官员包括杨光亮、陈亚春等两名副厅级以上干部,含公安局局长在内的三名公安干警,一名区法院院长、一名市国土局局长,另有市检察院检察长跳楼自杀;而在落氤果案发的几天后,不仅爆出有茂名市及市属区县陆续有涉案官员被带走协助调查,更有企业老板牵涉其中。
  
  事实上,对于这起官场腐败窝案的调查直至三月上旬仍未结束。
  
  “办案的人还驻扎在迎宾馆里。”相关知情人士向《大经贸》记者透露了这一细节。迎宾馆坐落在市委大院附近,办案组将整个榕影西楼包下作为暂时的驻地。“这是要给茂名刮骨疗伤,把病治彻底。”在该知情人士看来,茂名官场积弊已久,官与官之间、官与商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尤难述清,何况牵一发则动全身,这场官场地震的余震不可避免。而这也正是人们口中所说“非常时期”的“非常”所在。
  
  而案件又有了新的进展。
  
  时至3月28日,当“落氤果供出100余名处级以上官员,涉案人员范围扩大”的消息经由《t望东方周刊》的报道传出后,公众再度将目光聚焦在“一把手”腐败对官场生态的破坏力上,当地的官员对此则纷纷表示不愿多谈。
  
  “但老百姓终归是高兴的。”3月3日,一位刚参加完党委新闻发言人见面会的同行在与《大经贸》记者闲聊过程中,有感而发。
  
  在见面会谨慎的会场外,油城路上车流穿梭――这是当地称得上“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车水马龙掩盖了躁动不安的暗涌,相比十天前,人们的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2月20日,茂名四套班子举行有史以来首次大接访。距离市委五百米开外、位于油城六路上的市人民群众来访中心早被围得水泄不通。手攥上访登记表及上访材料,表情焦灼的群众挤满了来访中心内外。而在茂南区的信访维稳中心门外,有上访群众拉起大红色横额,上面赫然是“反腐败,惩贪官,人心大快”字样。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落氤果时代的结束,当地政府的行事方式及做派正悄然酝酿一些新变。据茂名市委办公室新闻科副科长曾嘉透露,大接访之后,新任市委书记邓海光在2月28日曾召开临时常委会议,提及宣传工作要“注意城市形象,善待媒体”。
  
  而在忙于各种会议及接访活动以外,这位年轻的市委书记还在出席全国两会期间主动拜访央企,于广东省与中央企业战略合作座谈会上为茂名拉回11个总投资约1202亿元的央企战略合作项目。
  
  这样的改变也许可看作茂名新时期的良好开端,但无论是在当地的“茂名在线”论坛上,还是在南方网广东发展论坛上,认为茂名在发展不力等问题上已经显得积重难返的声音不在少数。
  
  在网民们看来,茂名素有“南方油城”之称,作为老牌的石化重镇、作为广东的农业第一大市、作为拥有深水良港的沿海城市,本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人们所憧憬的茂名的美好未来不仅没有实现,多年来茂名几乎与“落后地区”类似字眼如影随形却成为现实――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茂名发展的滞后?
  
  为什么“油城”越来越默默无闻?
  
  强调“工业立市”战略,却无法做大石化下游产业链条又属何故?
  
  城市形象经营不善、招商引资不力又该如何追究?
  
  本土企业缺乏成长环境、商业形态扭曲的现状又该如何扭转?
  
  ……
  
  对于茂名的现在、过去以及未来,人们心中藏着的难解的问号又岂止这几个。
  
 
第一问
默默无闻的茂名何时抬头?

“南方油城”、“农业大市”、“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最大水果生产基地”……几张城市名片或许记录了过去的辉煌,但这座粤西中部城市正因为现实中发展的迟缓及滞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及视线,变得无关痛痒。
“如果不是这两年官场丑闻频出,外面的人几乎不会注意到茂名。”一名当地的小老板在闲聊中表露了这样的看法。他从事商贸,常年在各个城市间奔走,对比起省内外的其他城市,他为茂名的现状感到担忧:“别的城市是越发展越兴旺,越发展越不一样,我们这里反而越发展就越倒退,甚至还远不如几年前,这样下去还有什么路可走?”
用“越发展越倒退”来形容茂名的现状也许夸张,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发展的迟缓及滞后正凸显出弊端――发展的缓慢导致城市在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而边缘化现象则更让城市的发展背负上沉重负担,发展不力与默默无闻让这座粤西重镇陷入了恶性循环。
根据中共茂名市委办公室编印的《2010茂名市情手册》所收录《2009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2005-2009年间,茂名全市生产总值从738.35亿元增长至1239.80亿元,但经济增速却从2005年的14.1%下滑至2009年的10.3%,2008年甚至出现增速9.8%的低谷;茂名近年来一再强调“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但在2005-2009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却出现直线下滑,从2006年18.3%的增速下跌至2009年增速不足6%。加之国内贸易及对外经济贸易增速的不理想,作为一座面向珠三角、毗邻北部湾,本应奋起直追的发展中城市,茂名的未来被蒙上阴影。
“茂名如今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坏孩子’,让人痛心。”发展不力导致的边缘化让茂名机会尽失,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财政局官员这样向《大经贸》记者形容茂名的现状。“可是话又说回来,按照过去的发展态势来看,茂名应该大有可为。”这位在当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官员和其他当地人一样见证了茂名的历史及兴衰。
光荣与失落
上世纪五十年代,刚成立的新中国百业待兴,但工业原料的极度缺乏成为发展掣肘。而这时候从边远粤西地区传来发现能够提炼人造石油的油母页岩的消息,对于仍未发现大面积油田、又饱受“贫油论”影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大喜讯。
建立茂名石化基地、相应设立茂名市,于是成为了当时新中国“一五”规划中重大的战略决策――1955年,茂名石化创建;1959年,茂名由工矿区改市――和后来依靠汽车产业崛起的湖北十堰、借助石油产业实现经济腾飞的黑龙江大庆一样,茂名属于产业建市的典型,某种程度上,它的建立还承载了支撑国家发展的历史使命。
也正因为扮演着燃料制造机的角色,茂名早期的城市规划几乎完全围绕石化基地进行,那些老一辈人们所熟悉的“三万七”、“六百户”、金阳大道、百货大楼、银行大楼等工程在河西城区铺开,为石油企业服务的省办中型热电厂相继破土,高州水库开始建设,河茂铁路加紧动工――整体的战略构想在于为页岩炼油项目提供迅速而全面的支撑。
但毕竟页岩炼油成本高昂,由于随后国家压缩工业投资,茂名石油公司炼油项目一度面临下马的窘境;而随着大庆油田的投产,该项目又同时遭遇 “淘汰”的尴尬。
这意味着一座刚开始兴建的城市将面临未知的前途及命运。
茂石化于是调整发展方向,完成从生产人造石油到以原油加工为主的战略转变,才最终奠定了这座新兴城市未来生存发展的基础。由此,沉默的茂名也最终在国家石化产业发展战略中确立了“南方油城”的地位。
上世纪七十年代,借助石化产业效应的带动,这座位于粤西边角的城市初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主,电力、化学、纺织等工业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而此时,远在广东中部,顺流而下的珠江水滋润着两岸的稻田蕉林,当茂名以工业新城的姿态在地图上出现的时候,这个富庶的三角洲平原上,仍然弥漫着专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形态的稻香。
1980年之后,人们穿过小东江,远离了因石化产业发展导致污染严重的旧城区,在河东开始新城区的规划建设,而河西则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石化基地;茂名港也在当地政府不遗余力的争取中正式成为对外开放港口,朝着未来向海滨港口城市的战略转变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而地方工业则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展现出其跃跃欲试的姿态。
事实上,在此五六年前乃至更早一些的时候,茂名仍在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指标埋头生产,珠三角诸城里弯腰割稻的老农已经时常从摇曳的稻穗丛中抬起头来默默遥望着香港这座近在咫尺的国际大都市,心中满是对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的向往。
于是,当改革开放的声音传来,借助与香港之间的地缘优势,三角洲上群起的农民迫不及待丢下锄头,承接起香港制造业的转移。抢先成为香港加工制造业基地的珠三角则由此开始了其迅速的工业化进程。
那的确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工业新城茂名却因为地处边远的粤西、思想开放度缺失、信息闭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表现出相对的滞后,面临失落的局面。
旷日持久的追赶
石化基地落户茂名,外力冲击带动当地先人一步搭建起工业基础雏形,但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茂名地方工业的发展才逐渐开始闪烁光芒。
高州生产的“尖峰”浅色松香填补了国家在该项生产上的空白;“M牌”釉面砖则成为当地陶瓷业出口香港、东南亚及美国的拳头产品,茂名也一度因陶瓷业的兴盛跻身广东省陶瓷生产基地之列;利用协和医科大学的配方专利,以本地特产山楂为主要原料生产出来的“协和可乐”一时名声在外,建设投产两年后即再扩建,使当时的年生产总量增加至4.2万吨……
然而,这些地方工业的阶段性成果如同流星一般迅速地暗淡,只有汉山锁业等极少数本土企业终于走到今天。
而更残酷的现实是,无论是代表加工贸易的“东莞模式”,还是由贸易上溯工业制造领域的“南海模式”,依靠各自发展模式在广东第一轮经济腾飞中脱颖而出的顺德、南海、东莞、中山无疑已将粤东西北部包括茂名在内的其他城市远远抛离。“四小虎”拉动着广东的经济朝前飞奔。
20世纪90年代,因年产30万吨大乙烯工程建成投产,茂名石化实现从以炼油为主向石油化工的战略转变,而茂名则因为茂石化的扩建成为当时拥有全国最大炼化一体化企业的城市;加之江泽民先后两次视察当地,种种条件都在为茂名的又一次发展营造环境,酝酿机遇。
2005年,茂名首次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2007年,茂名GDP总量在广东省非珠三角地区率先突破千亿大关。
如今,当地的人们却已经不愿再过多地提起这些看似辉煌的过去。
半个世纪下来,茂名与隔城相望的珠三角诸城相比,差距不言而喻。而即使其近年经济增速在省内排名靠前,表现出一定的后发优势,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强而不大,服务业不大又不强”的三大产业病症已然困扰茂名多年。
发展的不力导致茂名在愈发激烈的城市竞争角逐中愈发落后。
甩不掉“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等类似前缀的茂名似乎也已经失去了扮演“粤西中心城市”这一角色的资格。
茂名东连阳江,南濒南海,西邻湛江,北接云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又是有石化产业支撑、农业相对强大的粤西重镇之一,本应有足够的资本充当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当地一位同行告诉《大经贸》记者,虽然“湛江和茂名私下里一贯为粤西老大的位子死掐”,但在茂名发展势头不错的那些年月里,由其担当粤西中心城市的呼声一直很高。
情势的微妙之处则在于,在后来的两三年当中,茂名空有朝前追赶的姿态,倒是积蓄了足够底子的湛江开始发力。尤其是2010年年末在湛江举行的首届广东省海洋经济博览会,预示着广东在又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将以海洋经济为新起点,而拥有相对成熟的海洋产业基础、临海工业基础的湛江在此中占据重要地位――茂名在与湛江多年的“对掐”当中,落于下风。
让当地人对茂名“怒其不争”的种种不止于此。
狭小陈旧的长途客运站、残破不堪的出租汽车、每到车流高峰就出现混乱拥堵的小巷和十字路口,遭人诟病“吃老本”的城市建设与其“南方油城”、“园林城市”的形象相去甚远;作为城市发展经营者的政府的不作为更滋生了娱乐休闲业在只有吃饭财政水平的当地枝繁叶茂的乱象――相比起工作生活,人们更热衷茶聚、蹦迪、麻将消遣,茶楼客满、迪厅人满为患、酒店通道里麻将声充耳可闻是为常态。
所幸的是,这样的现象将有希望得到改善。
2011年2月22日,新任市委书记邓海光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表示,茂名已经折腾不起、耽误不得,他将与新班子共同努力打造百业兴旺、充满活力、在追赶发达地区队伍中表现突出的新茂名。
正如同邓海光在发言中所提及的那样,茂名工业基础扎实、农业发达,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是一个大有发展、大有可为的地方。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落氤果的时代已经结束,但茂名早已“百病缠身”、问题一堆。
要如何改变现状?默默无闻的茂名何时才能重新抬头?
 
第二问:
工业何时才能又强又大?

“新中国成立前夕,茂名工业只有一些手工作坊,机械化工厂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一片空白,工业生产能力极其薄弱……”
这是一段记载于广东工业大学数据库“广东工业发展史专题”中描述有关茂名工业早期发展的文字――由于并未设市,当时的茂名更多时候被称作茂名四县,和广东省内其他地区的发展路径大致相同,其早期的工业发展历程由制盐、建材、陶瓷、纺织等传统手工业填满。
随后,茂名随着国家石化基地的落户而建市,“工业立市”自然而然成为当地政府把握城市发展走向的战略方针。
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茂名的工业发展进程并不如想象中理想。
“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强而不大,服务业不大又不强。”2009年,广东省省委书记汪x第三场粤西现场会上,曾经这样给茂名断症。
汪x对茂名现存发展障碍的分析一针见血,而作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坚持以“工业立市”为发展战略的茂名,“工业强而不大”无疑是其目前最尴尬的现状。
路径偏离
从茂名建市后的工业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石化基地的落户或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地方工业从传统五小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
以1963年为例,随着茂油公司各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其工业水平在建国初期仍停留于传统手工业阶段的茂名迅速兴建起了市化肥厂、农机修理厂、机械厂,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工业为主,电力、化学、建材、纺织等行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之后,茂名工业的发展与石化产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根据石化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初步形成了“油头-化身-轻纺尾”的工业体系――茂名市与茂油公司于1981年联合组建茂名市化工纺织联合总厂,开发石油化工系列产品,生产丙烯腈和有机玻璃单体就是对茂名八十年代工业发展概貌的最好注脚。
然而,就在茂名加速重化工业发展进程、愈发将赌注押在茂名石化身上的同时,其工业内部结构事实上正在逐渐暴露出潜藏的问题。
以2009年为例,茂名生产总值为1239.80亿元,第一产业237.08亿元,第二产业460.93亿元,第三产业541.79亿元,茂名工业占比竟然不足40%,可谓工业化严重不足。同时,在茂名的工业比重中,重工业比重已经超过80%,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同时,在茂名的重工业中,石化占据了相当部分,而茂名石化这个“外来大和尚”几乎长期霸占着当地龙头企业的地位――茂名石化的一柱擎天,帮茂名撑起了当地工业的一片天空。
但是,利剑往往是双刃剑。
过分依赖茂名石化,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按目前国际平均效益推算,原油炼制、乙烯生产和精细化工三个链条石油产品的经济效益比率是1∶5∶10的关系,但在茂名石化产业链中,这一经济效益比率未见体现;除此以外,茂名石化上游与中下游产业的比例为1∶0.5,远低于国际通行1∶50的增长系数。
可见,“油头大,化身小”的结构性矛盾在当地石化产业中属于突出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茂名的石化产品后续加工能力仍然薄弱,没有反映出石化项目“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最大特点,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未能充分体现,与“南方油城”的形象相去甚远。
而近年,政府对于当地发展石化产业的前景又有了新的提法。
“政府提出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新目标,茂名本身有这个潜质,却错过了好几个往这上面发展的机会。”在《茂名晚报》一位老记者眼里,茂名这个老牌的石化基地,已然错过了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先机。
所谓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语出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把茂名的石化基地打造成为世界级水平。但从现状来看,这个目标更像一个距离遥远的愿景。
与此同时必须要指出的是,“一石独大”的产业格局,对于茂名的产业经济结构,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长期以来,茂名本土经济不振。相比之下,珠三角的众多城市都曾产生过一些全国性知名品牌:高新技术产业城市的代表深圳――华为、中兴、腾讯等驰名全国,规模庞大;工业城市的代表佛山――美的、科龙、万和等亦是行业楚翘,而茂名则几乎没有一家能够在广东叫得响的本土企业,形成了一业独大而百业凋零的怪局。
同时,茂名石化的“一枝独秀”,亦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毕竟,茂名石化的本质还是央企,只不过是暂时落户茂名而已。既可以来,也可以走。如果茂名不能培育其他支柱产业,他日有变,则茂名经济有空心化的危险。
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先例。
在湖北,十堰曾经因为二汽的落户,逐步兴起,崛起为湖北西部经济重镇。但也因此,汽车行业在当地一业独大,至2003年,十堰经济随着二汽迁移到武汉而遭遇重创。茂名如果不能早作准备,十堰的今日则有可能成为它的未来。
“守着一座大央企,相关产业发展不起来,非法炼油厂一大堆,地方本身的工业也一直在走下坡路。还怎么发展?!”在民众眼中,落氤果时期的茂名政府空有喊口号的姿态,对于扶持地方工业、开发石化下游产品并无动作。而政府的不作为无形中成了“工业立市”发展战略的消极力量,让这座城市的工业发展身陷囹圄。当地工业的强而不大,也就在所难免。
未来与挑战
“南国油城”,弹指50年。
虽然美国AP、广州化工等化工行业巨头已开始落子茂名,但新任政府班子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于,尽管茂名属于老牌石化基地,产业基础深厚,却由于此前的发展多被耽误,错失先机,在竞争氛围更显浓烈的未来,其命运仍然充满挑战。
广东,一个资源和能源匮乏的经济大省,对于石化行业向来重视。早在2009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及要将石化列为重点发展、加快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之一。并规划“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建设2-3个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炼化一体化工程”,欲将自己打造成为“亚洲石化基地”。
而广东在同年出台的《广东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当中,更明确提出了未来将重点打造茂名、湛江、惠州等多个石化基地。
同时,广东还将建成沿海带状动态产业集群,湛江―茂名―广州―惠州―粤东等有大港口、交通方便、有腹地支撑的沿海城市布局石化、钢铁等重化产业,目标在于2020年实现炼油过亿吨。
而无论是珠三角区域的发展纲要,还是广东省石化行业发展的整体纲要,都突破了单个企业,单个区域的界限。将广东的一个石化之城演变为五大基地,打破了茂名石化一统南天的局面。
2009年3月,中石油炼化项目成功落户揭阳;6月,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投产;8月,目前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科炼化最终选址湛江;9月,中委石化项目落子揭阳……
石化项目的纷纷落地标志着广东新一轮沿海石化产业集群布局的完成,而由此各自形成的石化产业基地在已然对老牌石化重镇形成夹击之外,更预示着未来各城在做强做大石化产业上可能发生的激烈竞争――未来,茂名石化占整个广东石化的行业的比重将下降到不足30%,优势被稀释。
此外,茂名在广东石化产业上的龙头地位还将面临着来自“老大哥”湛江的严重挑战。
过去,茂名是著名的南方油城、华南最大的炼油和石油化工基地,甚至,茂名能够成为非珠三角中唯一的中国百强市,石化产业居功至伟。
然而随着中科炼化的落户,湛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千万吨级中科炼化项目落地湛江之后,湛江的炼油产能超过了2300万吨。而茂名虽然将茂名石化的产能提高到2000万吨以上,但是离其“十二五”期间达到4000万吨产能的目标还很遥远,如果不能争取到新的石化巨头的落户,茂名的希望渺茫。
而就投资环境而言,湛江显然比茂名更有优势。中石化投资茂名,某种意义上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科炼化落户湛江,则是湛江自身魅力在港口、区位等方面的体现。此外,茂名石化一业独霸,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的多元和聚焦。
这意味着茂名必须在新的形势下尽快找准定位,避免在愈发激烈的竞争格局中被边缘化。“出路就在于扬长避短,既充分发挥石化工业的优势,又加快培育其他新型支柱产业。”省委书记汪x曾这样为茂名指路。
然而这座老油城的现状毕竟积重难返,情势不容乐观。
对比同样因石化兴市的大庆,这座中国重要的石油石化生产基地在通过石油石化经济迅速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开始考虑更长远的发展后续问题:在不断形成集炼油、化工、化纤、塑料为主题的化工产业群之外,还默默进行着二次创业,全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形成了石化和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1+5”的接续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各自的产业集。将地方工业也锻造成推动大庆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
反观茂名自身。虽然在省内“双转移”大浪潮汹涌之际,承接了毛纺织、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海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的转入,但产业转移园内资金缺口大、土地征地困难等突出问题又同时制约着“有茂名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形成。
历史悠久的石化重镇何时才能浴火重生?
 
第三问
海洋经济如何成为下一个支柱产业?

1500年的历史走过,全球各国逐步将国家战略中心转移到广袤海洋――英、美、日等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海洋大国。
正如《海权论》所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未来。
再从国家的宏观视角转换至区域发展的相对微观,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乃至环渤海三角诸城,还有先人一步的港澳台,亦都是因海而兴的区域经济体。
更为重要的是,海洋经济在“十二五”规划中被寄托了未来时代破局的重望。
广东战略下的茂名模式
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和广东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更是在同一年被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跃升为31964亿元,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53%。其中,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占全国比重近48%。
海洋经济对于三省的战略意义不尽相同。
山东大陆经济发达,且重工比重大,所以,其海洋经济未来将以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港口和船运为主。
而浙江的众多中小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冲击,暴露其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弊端,这意味着浙江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已至极限,需要寻找新的突围途径。所以,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存在双重意义――既是未来对于新兴产业的拓展,亦是对于转变浙江目前的经济结构的挑战。仅此而言,通过海洋经济再造“海上浙江”隐含着另外一个命题,就是再造一个重工业化、大工业化的浙江,以此中和浙江重化工业和大型企业缺失的局限。
但就总量而言,广东仍然是海洋经济第一大省。
2009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6800亿,而其全省总产值为39081.59亿元,海洋经济占其生产总值的17.4%。从这个角度来说,广东连续15年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5,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3.5:45.8:50.7。
目前,广东省已形成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其未来目标是,到2012年即完成海洋经济占比达到20%以上,完成从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转变。
广东虽然是中国第一海洋经济大省,但其“陆地经济”发达、制造业领先全国的地位,事实上将使海洋经济出现两极分化。即海洋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城市深圳和广州,主要侧重海洋医药等高新技术行业,而在欠发达的沿海城市如湛江和茂名,则主要发展临港工业,进行适当重型化。
如此布局,某种意义上是将海洋经济作为东西两翼破局的突破口。
广东在海洋经济的整体布局中,以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等五大海洋产业首当为重,意欲打造全国先进的石化、造船、钢铁和能源四大临海工业基地。
而事实上,这种笼统的说法一旦分解到各个城市,各自的优势自然明晰。
所谓的港口海运的发展,主要是针对深圳和湛江;而临港工业,则主要集中在湛江、茂名和汕头等东西两翼城市,造船、钢铁和石油,也基本落户于此;滨海旅游,自然又是服务业相对发达的深圳扛旗;广州和深圳,由于本身经济发达,更偏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由于环境保护的压力,广州更是将部分石油和钢铁项目迁移到了湛江。
但就当下而言,广东海洋经济其真实的布局主要在于西翼。而在西翼城市中,又是以茂名和湛江为主。这样看来,茂名与湛江在海洋经济领域的竞争,将是一场拉力赛。
2009年,茂名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03亿元,占全市GDP8.3%,属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而茂名“十二五”海洋经济的发展规划是,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200亿,占全市GDP中比重上升至10%以上。
作为茂名来说,其海洋产业布局更应该朝浙江模式靠拢。即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来综合本土大企业不足的缺点,先做大经济总量再说。如此,未来茂名海洋经济的结构应该是“二一三”――优先发展石化等工业,发挥罗非鱼等水产业的传统海洋农业优势,兼顾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第三产业――这与广东整体的“三二一”结构有很大不同。
而近年茂名大力实施“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战略,以组团的形式将环水东湾、环博贺湾和博贺一南海岸带打造成三大功能区,构建“两湾一带”海洋开发格局,一方面为其“三年再造一个茂名石化、十年再建一个海滨新城”的目标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为发展海洋经济预设了战略路线。
蓝色悬念
茂名目前最大的优势是石化产业。中石油驻足茂名数十年,成就了茂名石化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的地位,石化产业事实上已成茂名的生命线。因此,在广东乃至全国布局中,将粤西打造成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乃是应有之义。
2005年,《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工业化专项规划》明确把茂名定位为沿海石化工业基地,国务院2009年出台的《石化产业振兴规划》中,茂名则是国家确定重点发展的九大炼油基地之一,也是粤东西两翼唯一被列入这九大基地的城市。
目前,茂名已经初步形成了碳四、碳五、碳九、芳烃、环氧乙烷、精细化工、橡塑加工七大系列产品的石化产业链。但是,茂名石化产业的产业链仍不完善――茂名石化上游与中下游产品的比例实际为1:0.5,如果这个比例能够提高到1:2以上,那么茂名石化产业10年内其产值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而如果茂名能够实现国际通行的1:50增长系数,那么下游延伸产品的开发,则可产生7500亿元的产值。
显然,现在的茂名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此外,茂名重化工业的赌注全部押在石化产业,亦有大风险。
2009年以来,湛江的石化产业来势凶猛,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湛江的基地产能均超过100亿吨。同时,湛江的钢铁产业亦横空出世――宝钢在湛江的投资,将达到2000万吨,先期投资达700亿。
石油与钢铁在当地的投资,等同于再造两个湛江。而反观茂名,除石化之外,很少有其他拿得出手的临港工业,博贺新港钢铁加工能力仅有100万吨,与湛江钢铁相距太远,未来需要大规模扩张。
茂名海洋经济的另外一个重点,是海洋渔业。茂名有全球最大的罗非鱼产地,未来可重点建设水东海洋水产品加工园区,以及博贺、树仔海洋水产品加工区。
虽然茂名亦是港口城市,100年前曾被列入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博贺新港还被交通部定位为广东省沿海重要港口,但是,无论是在广东还是北部湾的港口布局中,茂名均不占优势。茂名虽然港口规划吞吐能力3.5亿吨,但是2009年茂名港吞吐量实际只有2122万吨,比起湛江港上亿吨的吞吐量,差距太大。
而在现实中,大西南出海口主要由湛江港承担,茂名港只是补充,这是两地的先天地理特性决定的。茂名的港口战略空间有限,充当粤西乃至大西南物流和航运中心的设想恐难实现。
2009年茂名海洋旅游业收入虽然达20亿元,但相对深圳、珠海等旅游业发达的海滨城市,则是小巫见大巫。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与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茂名虽然拥有西江温泉、放鸡岛、龙头山、天马山等重要项目,但在旅游方面单兵突进的可能性并不大。
作为新兴产业的部分,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众多沿海城市追逐的热点。但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同样与当地整体产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息息相关。以茂名目前的实力,进军海洋高新技术领域亦不太现实。
也正因此,茂名能否实现十年再造一个海滨新城,充满诸多悬念。
还有一个严酷的事实是,虽然新加坡、香港、广州、深圳、宁波、青岛等滨海地区都属于发达国家、发达城市,但其初期均以工业起家。
以新加坡为例,虽然如今已是世界第三大炼油基地,临海工业发达,但是新加坡当年的崛起却是靠承接当时日本和欧美的电子,以制造业起家。香港也是如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承接了全球制造业的转移,它的精工制造、手表等一度称霸全球。反是近十年,由于产业空心化,地产成为主业,导致衰落。
以制造业起家,等制造业发达之后,再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转而以服务业为主,这是一切现代发达城市的必由之路。没有捷径,亦不可逃避。只有少数像澳门、拉斯维加斯、巴拿马等拥有特殊政策和战略地位的城市或者自由港除外。
因此,在未来,茂名的发展还是需要继续立足工业,加大工业化进程,并且临海工业与本土工业均不可偏废――如果本土工业薄弱,则有可能看到海洋经济的机会,但是却不得其门而入。
 
第四问
产业转移再造茂名,路在何方?

近年来,珠三角侧翼的腾飞,正是肇始于广东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2005年3月,广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正式拉开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序幕,各地产业转移园蜂起争雄。
北地东角的榜样
目前,广东3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东西两翼的韶关、梅州、河源、惠州、肇庆、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城市。
2009年,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产值907.18亿元;工业增加值290亿元,税收53.1亿元,增长33.99%。正是产业转移,使广东经济发展的结构发生逆转,珠三角的边缘地区的发展速度,已经全面超越珠三角。
作为珠三角的后发之地,各个城市产业转移园的竞争,对于改变各自的经济总值、产业比重、完成总量的飞跃和产业转型升级,都至关重要。
在广东的产业转移大潮中,有两条“游戏规则”引起了珠三角以外城市的关注。其一是广东每年将投15亿择优扶持3个产业转移园,这引起了对于扶持资金的争夺。此外,跟着哪个“带头大哥”直接决定着后发的“小弟”未来的发展前途,而这也的确成为诸城之间另一个竞争主题。
目前在通过产业转移完成产业再造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是韶关。韶关过去是广东的重工业基地,而其结对地区是东莞。东莞的经济总量大约是韶关的7倍,自然有足够的带动能力,更重要的是,东莞的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其产业主要是轻工业,刚好与韶关形成互补。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是韶关最主要的产业转移园。目前,园区已有生产性企业140家,逐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玩具、印刷为主的产业,生产总量约占全市的10%;而来自广州的产业则主要分布在韶关的县区――广东的精细化工产值占到全国的1/3,无疑带动了韶关多个县区的产业发展。这样,通过主要来自东莞、广州的制造业的转移,韶关等于是补齐了相当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且逐步形成聚焦效应。
河源是广东产业转移的另一重地。全省35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中,河源占了4个,成为全省省级产业转移园最多的地级市。
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成立于2005年5月,是中山、河源两市共同建立的产业转移工业园,亦被视为广东最成功产业转移园之一。中山(河源)转移园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和模具机械制造业。2009年,全市产业转移园工业总产值123.26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省工业园的42.5%,超过河源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产业园对于河源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
河源的产业转移虽然与中山结对,但是由于地缘关系,主要承接深圳、东莞等珠三角东线城市的产业转移。事实上,在河源的四个产业转移园中,有三个是与深圳对接,而最主要的中山(河源)转移园内其实也有不少深圳企业落户。目前,河源所承接的产业转移中,来自深圳的企业高达75%以上。
深圳的经济总量,数十倍于河源;最主要的是,深圳的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好是河源实现“反梯度”转移,实现产业突围所需要的。
茂名产业转移的苦恼
相较于河源能够获得10亿来自广东省方面的支持,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对于本身就资金紧张的茂名来说,其未来的最大隐忧并不在此。
真正需要得到重视的问题在于:如果茂名无法通过产业转移完成本身产业结构的再造,将制约着这座城市未来经济的发展。
茂名现有珠海(茂名),广州白云江高(电白),东莞大朗(信宜)三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其中,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是茂名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由茂名与珠海共建。
相对于深圳实力20倍于河源、东莞实力7倍于韶关,与茂名结对的珠海,早在2005年起,即已经被茂名超越。从财政支持力度上说,难以有大的指望。
而双方在产业转移园的共建上则协定自2009年至2013年,珠海和茂名将每年各投资5000万,如此,则五年投资总额大约为5亿。相比河源一次性投入10亿,茂名省级产业转移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而同样面临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的,还有茂名下属6个县级产业转移园。
更为让人感到头疼的是,珠海的实业在几个特区之中,最为薄弱。
长期以来,珠海欲舍弃实业而发展第三产业,结果是失业不兴,第三产业也成为空中楼阁。珠海的家电电气、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电力能源、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六大支柱行业中,除家电和航空行业之外,其它行业并无优势。这直接导致珠海的产业转移对于茂名的产业结构无法形成有效互补。
而珠海和茂名之间的产业互动又主要涉及石化行业,但是茂名的石化行业反比珠海更为发达则又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和河源、韶关等地在结对区域之外,仍能够寻求到其他区域的产业转移不同,茂名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形势显得更为严峻――结对的珠海不能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其他区域则由于茂名的特殊地理因素,无法借力更多――结对城市珠海位于珠中江经济圈的核心,而这个区域恰恰是珠三角实力最薄弱之地,不足以辐射带动茂名,而茂名与广州乃至珠江东岸的城市又相距较远,不在其重点辐射线程内。
某种意义上说,茂名的产业转移,仍然摆脱不了“大化工”行业的宿命。
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就是以茂名石化为依托,以乙烯、炼油的产品、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着力承接石油化工后续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三大基地、七大石化产业链,即以鲁华、华粤公司为龙头的碳五、碳九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基地,以奥克、实华公司为龙头的碳四、芳烃、环氧乙烷精深加工基地,以众和、雅美公司为龙头的精细化工及塑料加工产业基地。
茂名的产业转移,并非产业再造。而是茂名石化的附庸。
相比之下,广州白云江高(电白)园区形成了以长兴、海宝、晟兴等公司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和以华晨、长利等公司为龙头的香精香料两大主导产业,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园大力发展毛纺织、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服装、纸制品等产业,各自形成了一些新气象。
但总体而言,这些产业转移园并无现代城市常用的主导产业,相反,都是比较边缘化的产业。同时,其所占比重亦很小。2010年,茂名全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增加值20.51亿元,其中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增加值15.29亿元,其他几个园区的全部增加值,不过5亿。
如此,则茂名在广东省的产业转移大局中,并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作用。除了继续做大石化产业,打造广东石化基地的战略落实之外,对于茂名根本的经济结构,并无根本性的改变。从这一点上来说,茂名石化这棵大树,虽可乘凉,但也阻挡了茂名成长的阳光――茂名未来的发展,需要承接珠三角的主流产业,如深圳的高新技术、广佛的装备制造等。
君子善假于物。茂名需要争取成为广东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以竞争到扶持资金,否则,茂名本来财政收入不足,专靠自己的资金,小敲小打,难成大器。
 
第五问
能否借新兴产业突围?

近代以来数百年的历史中,由于新兴产业的兴起,而导致全球国家竞争格局改变的例子屡见不鲜。
17世纪,蒸汽机带动的新产业,使英国崛起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让美国后来居上,成为新的全球霸主……而自信息革命爆发以来,众多后发国家则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谁能把握新产业崛起先机,谁就能在竞争中领先一步。国家竞争如此,地区与城市竞争亦如此。在广东处于后发的茂名,是否也能够通过新兴产业的布局,实现飞跃式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务院早在去年就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并确定了七大新兴产业。
中国的目标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数字达到15%左右。
新兴产业广东布局
而在广东的布局中,将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11个产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广东的目标是,在2015年左右,形成30-50个产业特色明显、产业链比较完善、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3-5个产值规模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新兴产业整体规模达到1万亿。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而其主体即在广东和江浙。特别是广东,可谓是“中国的工厂”,发展新兴产业,被寄托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并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厚望。
广东在《现代产业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0%、22%、11.5%;到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比重达到55%。
为此,广东方面提出,要实施一个庞大的现代产业500强项目,此项目包括10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101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01个优势传统产业项目以及100个现代农业项目,而在资金投入方面,则计划5年投资100亿巨资。
被广东确定为产业突围先锋的,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电动汽车三大产业。
在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推进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的液晶电视模组项目建设,加快聚集一批上下游产业,形成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集聚,已确定由佛山推进部省共建OLED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彩虹、中显等公司OLED面板项目加快建设投产。
官方希望平板显示产业,能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第一个超1,000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
对电动汽车,广东希望利用广州亚运会的契机,实现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而半导体照明产业,则主要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加强与台湾的合作,以抗衡日韩。
在中国目前这种典型的诸侯经济格局下,新兴产业的竞争,不仅落实在产业领域,更需要在各个城市之间开花结果。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希望通过新兴产业破局,与发达国家同一起点竞争。摆脱在传统产业领域处于全球产业链下端的困局。而作为中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区域,广东需要在产业选择,以及技术更新方面,走在前面。
为此,广东的新兴产业,一个是要尽量在主流行业竞争,此外,广东的新兴产业,必须要有比较高的起点。以修正中国传统产业整体在全球领域边缘化的困局。
广东的新兴产业的布局,与其传统产业的布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兴产业方面的竞争,亦与传统产业的竞争一样,在一些领域,显得尤为激烈。
广东传统产业布局的一区三带,也延伸到了新兴产业。在广东新兴产业中,重点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布局在广深佛等发达区域。
最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最富盛名的传统制造业之乡,佛山的顺德区,从去年开始,推出了发展新兴产业的“龙腾计划”, 彩虹OLED首块“顺德芯”已面世,到时,美的、格兰仕,万和等顺德传统制造业巨头,都可能成为其合作伙伴。除彩虹之外,广州圣大电子、伟景太阳能也纷纷在顺德落户。
顺德提出要成为“阳光城市”,将太阳能产业发展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在未来5年实现千亿元产值,等于再造一个顺德。为此,顺德顺德迅速出台《推进太阳能产业发展工作总体方案》等配套政策。在融资方面,大开绿灯。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已经在传统领域成为广东乃至中国翘楚的顺德,在新兴产业领域亦雄心勃勃。其它如广州和深圳等珠三角中心城市,更是携资金,人才,技术以及制度方面的优势,茂名难以与其争雄。
新兴产业和老路子
新兴产业对于茂名来说,一样被寄托了改变产业格局,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厚望。茂名的计划是,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均高于茂名总产值的增长水平。
但是,茂名在广东新兴产业领域的定位,受到其在传统产业的定位的制约。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电动汽车这三大领域,茂名并不在重点发展区域。从这些产业所需要的配套能力来看,茂名也确实实力不足。
为此,茂名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目前,茂名仍然希望做大石化文章,其新兴产业,也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茂名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发展重化产业领域。茂名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级沿海重化工业基地为目标,形成集炼油加工、乙烯、丙烯、芳烃、石化新材料于一体产业基地。力争在未来3年内,全市规模以上石化产业工业实现总产值达到1650亿元。大力延伸石化产业链,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把石化上游与中下游的比例由目前的1:0.5提升到1:2以上。加快烯烃产业链及石化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项目开发,重点建设5~7比较完整的石化中下游产业链,形成炼油、乙烯、丙烯、裂解碳四、碳五和碳九综合利用产业群。
而在新兴产业领域,茂名主要集中在石化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维修,电力等领域。茂名虽然也想发展汽车零部件,建设粤西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但是,对于广东汽车行业的大本营广州来说,茂名并非首选。而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力量更为雄厚广州和深圳更有优势。
虽然从名义上说,新兴产业的竞争,各个城市站在同一起点,但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周期,却建立在从前的产业基础之上。茂名对于石化的过于依赖,制约了其在新兴产业进入更多领域,其并不雄厚的整体经济实力,亦使其无法再财政投资,金融支持方面,超越广东其他城市。
为此,茂名的新兴产业虽然有局面的优势,但是,广东各个城市,都有其优点,最后造成优势互相抵消的情况。新兴产业的竞争,最后还是回到了综合实力的比拼,这对于茂名是非常不利的。本来以高新技术著名在广深,以及传统产业发到的佛山和东莞面前,茂名难以拥有先发优势。
 
第六问
聚焦与分散的难题――城区与县域经济如何平衡?

大城小区已经成为目前国际化大都市的普遍模式。
最典型的是伦敦,伦敦的核心城区的经济总量,占比不到50%,其外城已经相当发达。
而美国,则是典型的小镇式繁荣,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等大城市,都发展均衡。
县域经济的“非典型”成功
茂名在2005年第一次进入中国综合实力100强城市,是广东非珠三角城市中唯一入选的城市。而茂名能够入选,其县域经济的发达功不可没。
2009年,茂名的生产总值为1239.80亿元,而同期湛江生产总值为1156.17亿元,在粤西的双雄争霸中,茂名能够暂时领先湛江,某种意义上说,也在于茂名县域经济的发达。当年在这两大城市的各个区县生产总值统计中,湛江的区县、县级市中除了廉江市的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外,其他均没有达到100亿,而茂名所有县市的生产总值则都超过了100亿,高州更是进入全国百强县之列。
不仅如此,湛江当年县域经济占比不足50%,而茂名占比则超过80%。
茂名县域经济的发达,应该归功于两大因素。
其一为农业。2009年,茂名农业总产值381.95亿元。其十大主导农业产业为粮食、水果、畜牧、蔬菜、油料、竹木、南药、蔗糖、蚕桑。茂名市典型的三高农业基地,其农业作为,收益非常高,同时,农业的规模化初成。目前,茂名已经成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经济林生产基地、北运菜生产基地,广东省最大的粮食生产、肉类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成为全市增长最快的产业领域之一。
茂名农业的支柱产业为罗非鱼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的茂名把罗非鱼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优化罗非鱼养殖品种结构、发展加工业,该产业迅速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点,形成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高州、化州均为罗非鱼产业重镇。
同时,茂名的特色经济亦可圈可点。其各个县域经济,均有自己的重点产业。
高州的龙头为劳保手套,现有470多家企业,7.6万从业人员,年生产能力5亿副,出口数量和总额均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的一半;电白的香精香料在全国行业内一支独秀,目前生产企业15家,年产值 8亿多元,居全国各县市前列,同时,电白的水产品亦非常发达;
信宜的竹编、玉器加工、山地养鸡、林产化工等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化州的橘红药业、美术瓷,也颇有特色,此外,化州的矿产加工在茂名亦独树一帜。
此外,茂名计划打造十个工业强镇:引导培育化州杨梅的罗非鱼养殖加工、高州石鼓的塑料制品、信宜大成的石料加工、电白树仔的精细化工等镇域特色工业发展。同时,计划培育十大重点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整合打造电白海产品、高州皮手套、信宜竹编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已有一定基础的石化、香精香料、高岭土加工等产业集群的升级转型。
茂名县域经济的发达,第二大原因,则是民营经济的发达。虽然茂名市区主要是依靠央企背景的“外来大和尚”,但是,在其边缘的各个区县,反因为没有资源可用,而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据茂名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茂名生产总值为1492.09亿元,而民营经济产值为773.92亿元,占比超过50%。
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托起了茂名的大半壁江山。可谓功不可没,不过,硬币总是有两面。某种意义上说,茂名县域经济的发达,正是隐射了其城区经济不够聚焦。
城区经济受困的苦恼
全国发达的城市,其郊区经济,亦很发达,但是,主城区经济,与郊区经济,有一个合理的比重,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权重。即在工业化初期,城区经济总量,应该远远超过郊区,而在工业化后起,经济发展逐步均衡,则郊区经济逐步接近乃至超过城区经济。
而在茂名,郊区经济的发展,并非因为后工业时期的均衡发展,而只是由于城区经济的不够发达,早在90年代,茂名工业低潮时期,郊区就已经超过了城区。在未来,茂名需要逐步提高城区经济的聚焦作用,先获得城区的突飞猛进,然后才有诸多县区经济的齐头并进。
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经济重镇,其城区经济都非常发达,在区域内有巨大的集聚效应。
2009年,茂名生产总值为1239.80亿元,各个区县的总产值分别为:茂南区生产总值89.85亿元,增速为11.1%;茂港区为72.01亿元,增速为11.4%;信宜市174.49亿元,增速为10.6%,高州市为241.68亿元,增速11.6%;化州市193.74亿元,增速12.1%;电白县178.66亿元,增速10.6%。茂南和茂港两大城区的总值累计为162亿,城区经济占比不足15%,而郊区四大县区占比,则达到了85%以上,甚至两大城市的经济总量,还抵不上任何一个郊区市。县域经济已成成为茂名的支柱。在广东城市中,县域经济能够超过85%的,茂名也许独此一家。
国内一些发达城市,城区经济均占有绝对优势,对于当地经济,起到巨大的聚焦作者。
2009年,北京的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东城、西城六大城区的生产总值,大约为7500亿,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3%,其中,产值最大的区海淀区,大约占北京总产值的20%左右。郊区经济,仅占全市总值的37%。产值最大的区顺义区为535亿,最小的区延庆,为61.6亿,最大市区的产值,大约为最小市区产值的30倍。而各个市区的平均产值,大约为各个郊区平均产值的3倍。在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而郊区(浦东新区逐步成为市区,不计算入内)的总产值,大约为2700亿,占比不到四分之一。在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连番禹一起,郊区占比不到30%,
未来,茂名需要提高城区的工业化水平,其一是大力发展大众产业,唯有这些产业,才可以通过彻底市场化,摆脱对于国有企业的依赖,其二是,形成全市的产业链的合理布局,在未来,茂名的新兴产业,临港经济,高新产业,均可以布局市区,而将传统产业布局各个区县。其三是,在承接广东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时,将其向城区适当集中。
 
第七问
“广东的孤儿”,向东还是向西?

高铁开通,天涯咫尺。
新年伊始,广东西部沿海高速铁路(中国东北至三亚的沿海铁路的一段)获批,已正式动工。如能通车,则茂名至广州,将从以前的5至8小时,缩短到不到2小时,而茂名至深圳,则从以前的6至9小时,缩短到大约2小时。未来,这条本来由东北至三亚的沿海铁路彻底竣工之后,茂名至三亚的路程,亦将不到2小时。
如此,则茂名与珠三角和北部湾之间,都将变为通途――形成连接大西南、珠三角、海南经济特区的便捷铁路交通网络,以及加快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铁路干线网,对于改变茂名的交通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前,茂名和湛江,一直似是“广东的孤儿”,由于至珠三角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路途遥远,除铁路滞后外,高速公路亦缺乏,茂名融入珠三角区域经济圈一直受到制约。
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开通之后,突然拉近的珠三角与北部湾,却使茂名脚步踌躇。往东,还是往西,这是个问题。
等待北部湾?
在2010年的广东两会上,省政府表态支持将湛江和茂名纳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随后,茂名于2010年9月正式加入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
应该说,茂名在区域性的合作发展中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茂名是广东与大西南陆路交通要冲,以及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同时,茂名港是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茂名港博贺新港区是深水良港,被交通部定位为广东省沿海重要港口,综合性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工业港为主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港口。
在广泛意义上的北部湾经济区,则包含了广西的北海,钦州,防城港,海南的海口,三亚,粤西的湛江,茂名等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
而在传统意义上,北部湾最初包含的区域,主要还是广西的“三颗明珠”。同时,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广西是中国与东盟惟一水陆相连的省区。从这个角度来说,广东和海南的优势,还不明显。
同时,就地理位置而言,北部湾真正的战略中心,应该是湛江。
湛江曾是建国初期广东七个地级行政区之一,现在广西的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和广东的茂名、阳江都是湛江分出。湛江在历史上就是粤西以至北部湾一带的中心。
虽然茂名与湛江都有出海口,但是,相比之下,湛江的地理区位优势更明显。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西临北部湾,南与海南省相望,北靠大西南,居粤、琼、桂三省、区交汇点,是海南岛通往大陆的必经之地,是中国大西南主要出海通道,是我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大洋州和中东航程最短的对外贸易口岸,在亚太经济圈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湛江港是中国八大港口之一,云贵川和重庆有70%以上的物资通过湛江出口,经过茂名港流通的物资总量比之湛江,天差地别。从通航港口而言,湛江港与全球上百个港口通航,几乎可以到达世界各个角落,在这一点上,茂名同样无法望其项背。
更重要的是,多年以来,北部湾战略一直无法实施,多停留在口头上,这与国家发展大势关系极大。
渤海和东海诸港口,以及珠三角港口,主要是针对中国和欧美的贸易。在与这些国家的经济交流中,中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故存在产业落差。渤海经济区,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个区域也因此得以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从而获得迅猛发展。
北部湾却不同。环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意图在于,中国处于枢纽地位,只要是东南亚国家、地区之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中国都能辐射到。可是,由于中国至今未能完成整体性崛起,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更多的是产业平行,而无法辐射。
印度和越南之所以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主要也是与发达国家之间发生有梯度的产业转移。故北部湾诸城市,以及西南腹地城市的经济活动,主要还是针对国内,这就是北部湾无法实现真正崛起的大势。
此外,随着中国内地城市普遍崛起,中国将过渡到内需时代,对外贸易必然衰退。去年,湛江对东盟贸易就出现了下降。大势所趋,茂名短期内恐难借助北部湾发力。
北部湾经济区的腾飞,是要等到中国实现了均衡发展,整体性崛起之后。只有中国领先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地区,实现了产业升级,未来才可以实现其对东南亚的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正如当年欧美和日韩,以及香港向中国大陆的产业转移一样。
如此,产业的落差才造就贸易的真正繁荣,茂名方才有机会发展港口贸易。而要等待中国实现整体的崛起,则需要将近20年。
桃花易落,茂名等待不起。
牵手珠三角
则茂名的真正未来,还在于向东,彻底融入珠三角。
为此,茂名目前大力发展石化行业,争取成为广东最重要的石化基地,还只是第一步。特别是在湛江强势崛起,并且连续赢得石化巨头落户的情况下,茂名更不可孤注一掷。不仅要成为重要的石化基地,更应该发展更多元的产业。
同时,茂名与湛江持续多年的明争暗斗,亦应该走到尽头。中国的区域发展,往往是在竞争中完成的。
这与中国官员的考核机制有关。尤其是在同一个区域,相对领先意味着率先提拔的机会。而在未来,以民生为重的趋势将改变这个局面。以两地民众幸福计,在石化领域,湛江和茂名可以联手打造中国最大的石化基地,一起构筑大西南出海口,形成大西南出海口的双龙头,正如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的连云港与日照一样。同时,茂名和湛江的临港工业也可以打通,一起打造中国南海最大的海洋经济圈,以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浙江沿海海洋经济区抗衡。
茂名未来的产业转移绝非一个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园就可以完成。
一个茂名石化远远不够,茂名还需要培育更多的支柱产业,更多的支柱性的龙头企业。珠海无法给予茂名多少帮助,更多的援手还应该来自广州、深圳和佛山。
事实上,茂名当以珠海为鉴。一个城市的发达,需要经过先工业化,然后在后工业化时代再主要发展服务业的历程。珠海当年希望直接跳过工业化阶段实现起飞的设想导致其工业基础远远落后其他珠三角城市,最后反倒错失了发展良机。
茂名的未来,亦绝对不能空心化。工业化的课一定要补上。同时,并非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才有出路,对于茂名来说,未来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奋起直追,才是更为久远之道。
此外,茂名完全可以在为广州汽车行业提供配件的同时,努力争取佛山一些知名家电巨头落户,深圳的电子和通迅产业,亦当为茂名所借重。
 
第八问
后发先至靠什么?

珠三角的崛起历史,是一部传奇的历史。
广东和浙江一样,都属于资源小省,但是都通过内生性变革完成了普遍的崛起。作为广东的龙头,珠三角诸城的崛起可谓先导。
时至今日,广东各地的经济版图,已经基本定格,在珠三角诸雄中,广深双城争霸,佛山、东莞紧随其后,其他如珠海、惠州、江门、中山也纷纷崛起。而在珠三角城市之外,最近几年,其他各城市也渐渐迎头赶上,其中一些区域的发展速度逐步赶上甚至超过珠三角,广东隐约有整体腾飞之势。
茂名后来追上?
广东的崛起历史,前期可以说是珠三角唱主角。进入到新世纪之后,广东的其他城市则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出现了群雄纷起的局面。
在广东整体崛起风潮中,异军突起的城市开始与珠三角诸侯竞赛。
至2009年,广东各城市的经济实力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广州以9080亿仍然排名第一,深圳8310亿暂居住第二,佛山和东莞分别以4742亿和3760亿位居第三和第四。这四大珠三角列强,仍然远远超出珠三角一般城市;但是,其他如珠海、中山、惠州等城市,则逐渐感到后有追兵的压力――它们与广东其他城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2009年,广东省内几乎所有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都达到了1000亿,逐步实现了均衡式发展。原来的后发地区,现在已经奋起直追,乃至有后来居上之势。
南海苍茫,彼岸隐约在望。
21世纪头十年,在广东非珠三角城市大范围崛起的过程中,身为老牌石化重镇的茂名颇受关注:自2000年至2009年以来,茂名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2%,特别是在2003年至2007年间,茂名GDP自600亿增加至1200亿,5年连上5个台阶,增幅分别为11.3%、14.2%、14.5%、13.9%、13.1%,年均增长达到12.5%。这甚至可以说是茂名历史上增长最快、增长期最长的阶段。2005年,茂名又首次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2007年全市GDP 达到 1060.85亿元,经济总量在广东省非珠三角地区中率先突破千亿大关。至2009年,茂名生产总值1239.80亿元,已经超过了珠三角城市中的珠海。
从彼带到此岸,有时候看似咫尺之隔,其实却是海天之遥。
茂名虽已初步崛起,但是,要在广东诸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漫漫长路。
无论国家还是城市的崛起,均有其独特的时势。
近代英国崛起的本质,既在于引领工业革命的先声,又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国家,在当时的世界处于先发优势。其后崛起的法、德、美以及更后起的日、俄,均崛起于世界的前列。当时完成国内革命和初步工业化启蒙的国家,放眼全球,不过十余国,而整个世界,尚处于旧时代蒙昧的尾声。甚至日本因为在亚洲早崛起几十年,就可以打败庞大的中国。
中国重新崛起的本质,亦在于抓住了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改革开放,重新融入世界体系。
珠三角核心城市群崛起的本质,乃在于改革开放初期,引领内地制度变革先声,承接香港及欧美产业转移。这一过程,从改革伊始一直持续到今天,而其真正的高峰期,却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
香港的新生,在于其通过产业转移,造就了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核心城市群,与此同时,工业向内地的转移亦使香港完成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并且使香港与珠三角诸城市之间形成了产业互补。
茂名最近十年发展虽快,但是,作为珠三角的邻居,茂名没有在改革初期与珠三角处于同一起跑线――在广东发展的大棋局上,已经失去了先机。
珠三角诸侯城市,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已经完成了普遍的崛起,其产业结构,亦初步领先于国内其他区域。
目前,虽然珠三角诸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且部分非珠三角城市日益崛起,但是,从总体上说,珠三角之于非珠三角,正如当初香港、日本之于珠三角,正如当年产业转移从欧美、香港转移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一样,今天的产业转移,则从珠三角,转移到非珠三角。
在此背景下,处于下位的茂名,要想在广东城市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发展模式的找寻
要成非常之事,必需非常之谋。
其实,珠三角的三个边角城市,其发展模式,就值得茂名借鉴。
在珠三角的北部城市韶关,因为是广东入关通道,并且是以前的广东重工业基地,故韶关的发展模式,是通过引进轻工业,中、重工业,以达到产业均衡,同时发展商贸,力争成为广东未来的交通和物流中心之一。
而河源的发展模式,则非常独特。河源位于广东东北部、东江与新丰江在市区东面交汇,是珠三角诸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地。在改革开放初期,河源由于是广东水源地,其工业发展一直受到制约,使河源过往经济发展落后于珠三角,亦逼迫河源“杀出一条血路”。
而在过去的几年中,河源所倡导的发展模式,被称为“三反”模式,即反传统发展路径,发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承接。利用国际国内产业升级的机遇,选择战略制高点,力争在产业结构和水平上,与珠三角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甚至优于珠三角。
为此,河源决定直接发展新兴产业。河源当地将其称为“四新产业”(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其目标是在2016年形成2000亿左右的“四新”产业产能和若干产业集群,打造3-5家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航母”。在产业选择上,河源以太阳能作为突破口,2009年1月,投资280亿元的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河源奠基动工,这也是河源引进的最大投资。河源将实现由“硅产地”向“光谷”的华丽转身。致力于打造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湛江地处雷州半岛,濒临南海,背靠大西南,居粤、琼、桂三省交汇,西靠北部湾,南出太平洋,处于亚太经济圈中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具有成为北部湾经济圈龙头的巨大潜力,与新加坡、香港成鼎足之势。同时,湛江还是大西南的出海主要通道,是少数拥有广阔大陆腹地的港口城市。
而湛江的破局模式,可以说是三大战略。其一是,利用湛江作为北部湾重镇的地位,发展港口和航运,其二是发展海洋经济,其三是发展临工工业,重点引进中石化,中石化,宝钢等“外来大和尚”
未来,茂名的破局之策,可以综合三个地方的长处,融汇百家,并根据自身特点,最后走出一条符合茂名特点的发展之路。
韶关模式离茂名最远,目前,韶关是以前的广东重工业基地和交通重镇的地位,这种先天优势是茂名无法比拟的。但是,韶关县域经济的均衡,以及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注重民营企业的理性态度,可以为茂名借重。
茂名重点借鉴的模式,应该是河源模式和湛江模式。
同为广东的后发地区,河源的三反发展模式,可谓是典型的后发先至战略。反周期操作,反梯度转移,茂名才有可能打破既有格局,在新兴产业方面谋求率先破局,同时茂名相比河源,尚没有保护环境的特别压力,战略伸缩空间更大,在发展新兴产业和兼顾传统产业方面,应该比河源前景更为广阔。
而茂名与湛江,可谓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双方在发展临港工业,引进“外来大和尚”方面,可谓惊人相似。但是,湛江的大港优势,茂名并不具备,同时,湛江过于重视“外来和尚”而本土经济凋敝的弱点,当为茂名引以为鉴。
 
第九问
如何“重建茂名”?

2009年8月,茂名监狱高层因集体索贿落马。
2009年10月,茂名常务副市长因涉嫌受贿被纪委部门带走调查。
2010年11月,茂名副市长陈亚春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纪委调查。
2011年2月,茂名市委书记落氤果“涉嫌职务犯罪”刑拘,几乎与此同时,茂名市及市属区县陆续有涉案官员和商人被专案组带走调查。
2011年3月,落氤果在接受调查期间供出100多名处级以上涉案官员。
对于茂名贪腐问题的调查持续了十九个月,随着腐败窝案隐藏的黑幕被一点一点揭开,人们更多地将目光投注在此。而事实上,当地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商人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背后,不正常的商业操作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游戏规则”,当地的商业业态已然呈现出畸形。而商业业态的一再被扭曲以及城市形象因而一再受损,则成为了茂名在发展问题上难以前行的一大诱因。
如何让畸形的商业业态恢复正常,如何重建商业秩序,如何重建城市形象?
这是在刮骨疗伤之后,需要更漫长且自制的恢复期。
官商利益链
由广州出发沿广湛高速一路向西,五个小时之后,就是茂名境内。
下高速,转入茂东客运站。马路对面是曾经被称作“黄金地块”的茂东火车站。附近的高凉公路车水马龙,一片约600亩的荒凉空地闲置其中,对比之下,和周围林立的高楼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是当地有名的“广东第一烂尾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茂南区乡镇企业局下属的茂南二建公司接手后,荒废至今。
近年茂名地价翻着番地飙升,烂尾地却依然闲置,表面上看不免让人觉得奇怪。但居住在这附近的居民告诉《大经贸》记者,地虽然荒废着,其中却纠缠官商之间复杂多重的利益矛盾纠葛。
“那600亩地里压着我的一份。”当地一位彭姓商人在接受《大经贸》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据彭女士回忆,1992至1993年间,得知茂南二建公司拟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南香城”房产项目后,她和其他购地户一样向茂南二建买下了几亩土地。但在交易完成后,彭女士并没有拿到土地证,茂南二建只提供了一纸收据和一张购地协议,承诺项目完工后会为购买者统一办理土地证和房产证。
让彭女士料想不到的是,项目在第二年被茂名市政府以“南香城”须缴纳建设项目大配套费为由勒令停工。而在此后,茂名市有关领导虽然多次批示要求主管部门为“南香城”复工放行,但相关批示实际上并没有落到实处――购地户们除了不断的上访和遥遥无期的等待,别无他法。
在原本声称用以建设“南香城”的地皮“烂尾”的这段时间里,茂东火车站附近地价见涨,原来几万元一亩就能批出去的地,几年之内价值已经翻了几番。而包括彭女士在内的购地户们所不知道的是,土地升值背后,这块地皮所牵涉多年的土地纠纷不但没有结束,反而随着地皮本身饱含的利益越来越可观而越演越烈。
“杨光亮接受调查之后供出自己在担任‘化解茂南二建系列矛盾纠纷领导协调小组’组长期间受贿八百万,我们才知道原来这块地还有那么多隐情。”
事实上,在“南香城”所在地块闲置期间,茂名市伟恒地产公司、与杨光亮相熟的黄姓商人相继跳出来搅局,让原本就复杂的土地纠纷内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因富达公司伪造的茂南二建的债务问题,原本已经卖给购地户的土地被法院在2004年裁定划归涉黑商人柯国庆手中;2007年,杨光亮担任组长的“化解茂南二建系列矛盾协调领导小组”却在这时要求将本属于购地户的地皮解封,并迅速在该地块上完成“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建立“博汇新城”――由此,柯国庆顺利将600亩烂尾地中的20亩地卖给黄姓商人,而杨光亮从中获利八百万。
“类似的事情在茂名简直太多了,几乎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当地人告诉《大经贸》记者,“一个项目上马了,好几家都想抢来做,那就要看是谁的能力高,能把官员‘搞掂’。‘搞掂’了,项目就是你的,有钱两家赚。”
潜规则,显规则
对当地商业业态产生负面影响的不仅仅是官员与当地商人之间流动着的利益链条,官场中买官卖官、对投资企业吃拿卡要等陋习已经让这座城市在商业形象面临危机的同时,发展也一度遭遇瓶颈。
“茂名的风气很不好。”茂名市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而在更早些时候,有关茂名落马贪官相关报道中提及的“一位茂名市政府部门官员更直接将茂名干部选拔过程形象比喻为官员职务的‘拍卖制’。据他介绍,通常情况下,仅仅一个科级职务,不花十万二十万是不可能的。而最终鹿死谁手,‘还要看谁出的价位高’。”
在《经济观察报》对于茂名原市委书记落氤果落马的报道中,有这样的描述:一般情况下,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下属都要向上级领导贡献红包。根据职务高低,红包的标准大小不等,对科技领导送出的红包不会低于1万元,而对于处级干部的红包则应该是科级干部的十倍左右。……据了解,在茂名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例,为了谋取空缺出来的官员职位,只好向上级官员行贿,有人竟然将家里的房产拿去抵押到银行贷款。
“靠花钱买才能当上官的,多数人的综合能力、素质都不高,坐在那个位置上不一定就能完成那个位置上的工作任务。现在落氤果倒台了,估计那些靠着买官升上去的人现在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在想‘我该怎么办?’你看着,未来茂名的官场里还要倒下一批人来。”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向《大经贸》记者表述了这样的看法。
而这一点,在彭女士的表达中显得更加直白:“茂名为什么发展不了?就是政府官员私心太重。买官为了什么?不还是为了坐到更高的位置上去捞油水。”
“我是生意人,我最清楚。”彭女士说,她在当地行商二十余年,官员吃拿卡要的恶劣风气只见变本加厉,从来不见收敛。“企业都还没开始建厂,几十种名目繁杂的收费就找上门来;你想要快点办完手续好开张,那就要给各个相关的政府部门送红包、请吃饭。这叫人怎么受得了?在茂名做生意太不省心了,我们这些生意人是一肚子牢骚没法说。”
在彭女士看来,当地官员吃拿卡要的恶习已经让相当一部分本地商人心灰意冷,既然生意做不下去,更多的人只能选择到别的地方谋求发展。
官场恶劣风气的蔓延,直接导致的是茂名投资环境的恶化,不仅将本地商人赶了出去,对于招商引资的推进也一度乏力。“开会的时候经常通报又签了哪些大项目,外商又准备在茂名投资多少钱,可是每次都是只听见打雷,看不见下雨,项目真真实实落地的不见有多少,石化产业园都建成了好几年,里面也没看到有什么新的在建大项目,反倒是经常听说企业因为负债太重倒闭。”茂名财政局一位官员这样表示。
事实上,商业业态扭曲、城市形象损坏已经开始对茂名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大经贸》记者在茂名经信局提供的《全市经济和信息化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草案中看到,“发展软环境不足,投资难度大。……部分机关公务人员办事透明度不高,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已经成为“十一五”时期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被婉转提出。
而随着涉及贪腐窝案官员落马、涉案商人被调查,茂名重建商业环境、扭转现有商业形态的机遇已经到来。
茂名将如何重建它新的城市形象?答案已然在教训中。
 
cx.gif
怎么那么像FLG的九问共产党
 
九问共产党也是篇经典文章
 
当官的要好好地检讨下。
 
有九问应该有九答,官民唱和。
 
好文,估计这么长的东西没多少人有耐心看完
 
昔读<左传>有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之?"
今我亦如此处之.
 
那么空泛的内容,撩不起我等草民丝毫的兴趣,以其给我一张百年后方可以兑现的百万期票,倒不如今晚给我35元去月亮湾按按摩。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