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弘扬中华神传文化 (1人在浏览)

get388

学前班
注册
2007-09-04
帖子
84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顾名思义,“神传文化”是神传给人的文化,神在“神州”这个舞台上相继导演了五千年文明大戏、演绎了五千年神传历史。自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河出图、洛出书,神龟、龙马向伏羲献上了史前文明的智慧种子,为以后三传“易”术、沟通人类与天地神o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奠定了基础。随后,神派炎帝教民农耕与医药;神直接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建立起有秩序的人类社会。紧接着,神派仓颉根据神意创造了文字;派伶伦模仿天乐传下了音乐;又派大挠定了甲子;派隶首创了数学;派容成做了历法,并派其他智巧的先贤教民养蚕织丝而有衣裳、修房建屋而有宫室、造船做车而有远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从夏禹开始,不同天国的天人转生到人间,为人类带来了不同朝代的不同文化,开创了“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饰。”的独特的中华古文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大汉的崛起和一统天下、大唐繁荣兴旺的盛唐气象,直至康熙盛世的文治武功,以及相应的各朝各代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纷至沓来,都不过是神所导演的人间大戏的一幕幕展现。

神将文化在不同时期传给人,当有其必然的理由。释迦牟尼、老子的出现让人类知道了什么是修炼,什么是佛,什么是道;孔子的“仁、义、理、智、信”规范了人的思想,让人知道怎么样去做人;整个三国的过程是在告诉人什么是义,义的内涵,等等。这一切都是在神的有序的安排下M行的。其根本的目地是为了让众生一步步的建立起对神的正信,当今天法轮圣王住世传法时,人们能有足够的文化基础来理解和接受神的救度。

作为在神传文化中受过薰陶的中国人,我们是幸运的。只要我们秉承神的意愿,在神传文化的滚滚洪涛中顺应其潮流,不逆流而动,我们就是在继承和推动神传文化的发展。

尊敬的读者,拿起你的如椽大笔,写下自己对神传文化的理解、运用和创见,让神传文化的滚滚波涛永不停息,把神传文化的接力火炬,亲手递交到未来人类的手里!
 
陆陇其,字稼书,谥号清献公,浙江平湖人,康熙朝著名清官。他推行善政,以德教化百姓,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康熙九年,陆陇其任河北省灵寿县知县。一天,有个老太太告她的儿子忤逆。陆陇其看到其子还是一个未成年的男孩,就对老太太说:“可让你儿子暂时在我这里待些天,我好教育他。”于是命那少年随他左右。陆陇其每天毕恭毕敬侍候太夫人,每次侍候老人吃完饭后,自己才去吃些剩饭菜。有时间就给她讲一些故事。太夫人稍有不适,陆陇其更加关心备至。这样过了些天,那少年突然跪在陆陇其面前哭着说:“小人一向不懂礼,得罪母亲,看到您的一切所作所为后悔不已。”后来,那少年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子。
陆陇其审案子时,每次传唤原、被告双方到庭,都婉转的开导他们说:“你们平日都是关系很密切的人,今天不过为了婚姻、土地、钱债等小事,一时矛盾不能忍耐,以致开启讼端,既花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往往所花费的钱要超过所争的钱。一经官府判决,当有输赢,从此变成仇敌,互相怨恨几代,后悔可就晚了。国法不加在有理人身上,你们回去仔细考虑三天,如果都想通了,可以来撤诉。”听了开导,诉讼的双方往往感激的流泪,并当堂作出保证,象当初一样和好。
康熙十四年,陆陇其授为江南嘉定县知县。嘉定是个大县,百姓生活贫困而民间习俗又追求铺张浪费。陆陇其实行乡约,多发文告,反复教育百姓,务必去掉好争斗和轻生的习俗。他以身作则,提倡简朴,吏民纷纷效仿,铺张浪费的人都让别人看不起,民风渐趋淳朴,生产迅速发展起来。每遇道台过生日,他就带着挂面十卷,一斤重的蜡烛一对,前往祝寿,人们都说陆陇其的官品、官德是百姓的福份。皇帝下诏让九卿举荐学问优长、品行可用的人,陆陇其被荐为京官,升任按察使。他离任的时候,随身携带的仅有书籍数箧和铺盖而已。百姓们扶老携幼,哭泣着为他送行,久久不肯离去。后有人赞陆陇其清廉:“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
康熙三十年,清军征讨噶尔丹,政府为征集军费向社会募捐。御史陈菁提出停止捐款人必须经保举才能升官的做法,而实行多捐者优先录用的政策。陆陇其上疏说:“向捐款者授官的做法并不是皇上本意要实行的,如果允许捐款者可以不用保举,那么与凭正途而做官就无任何区别,难道清廉是可以通过捐款而得到吗?如果优先录用捐款者,等于开了为名利而奔走争竞的门路,都是不可行的。再说捐款的人贤愚混杂,只有靠保举才能防止其中的弊端。如果排除保举而只认可捐款授官,吏制岂不成了一纸空文?这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任。”后来朝廷同意了他的主张。

自古以来,有识之士都以民为本,以德服人,因为善心和理义才能打动人心,才能使人感化和醒悟,才能触动生命的本质和人心灵的深处。
 
中国历史上,只有那些修身立德、推行善政、为民请命的清官一直被视为为官做人的楷模,才能受到广大百姓的称颂和传扬。方克勤就是其中的一位。
方克勤字去矜,浙江宁海人,明朝著名廉吏。他为人廉洁正直,为政以德化为本,爱民惟恐不及,律己惟恐不严,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方克勤自幼端庄凝重,读书刻苦,天资超人,被称为“神童”,十八、九岁时已成为当地“名儒”。他敬仰岳飞保国爱民的精神,非常赞赏岳飞说的“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矣”。他志向远大,参加乡试时以策论直陈社会时弊与民生,令人叹服,但考官忌其言,未敢录取。
后来地方举贤,方克勤被荐为济宁知州。他深知民为国之根本,为官后处处以百姓利益为重。他首先写了一份文书悬挂在四通八达的大路,说明皇帝爱护百姓之意,告诉百姓如果有不满意的事,任凭到官府自己诉说,广开言路,并禁止衙役盘问百姓。他恭敬的向老年人请教,询问政事的得失。注重教化,设立学校几百处,聘请贤良的人做老师,学生达几千人,民风渐趋淳厚。
当时正值济宁饥荒,入冬,百姓又须为北方守军送军衣。朝廷有令,只许陆路输送,禁止舟运,违者论死。严冬腊月,陆路艰难,民众恳求从运河水道就便运送,以免车马之劳。方克勤不畏死罪,毅然命以舟运,说:“吾知从民便,抵令非所辞也。”后来其他郡的陆运百姓难禁风雪严寒,人畜冻死无数,独舟运安全无事,省里的官员们认为方克勤的做法符合道义,没有追究。百姓们都说方克勤是敢于为民抗旨的人。
济宁城墙坍坏,按旧例应由守兵修筑,可是济宁守将仗势役使民众修城。时正当五、六月间,天旱无雨,农事正忙,万余筑城之民不得收割庄稼,哭声闻数里。方克勤为此事非常忧虑,心想:“百姓正忙于收获耕作,怎么能再用劳役去加重他们的负担呢!”又自问:“民困不救,焉用我为?”于是将此事禀告朝廷中书省,吏属惧怕而不敢署名,方克勤独具己名上报,当天皇帝下令停止修城劳役。诏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众欢呼而散。这年五谷丰登,百姓作歌颂方克勤之德:“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自此,济宁接连三年获丰收,家有余粮,户口增加几倍,民康物阜,一片繁荣。
方克勤待人以诚为本,遇到朋友下属有急难,他慷慨解囊帮助。莱芜县丞想接老母来署,苦无资金,方克勤以一月之俸相赠;有同僚衣食短缺,方克勤每年赠布帛与饮食,抚慰备至。他任职三年,月俸有余则尽散给朋友和百姓,或留官库,自己毫无私蓄。凡因上谏或正直官员被贬路过济宁的,方克勤都周到的招待他们,一定送给饭食,不能走路的雇车船送他们,并给予安慰和鼓励。一次,永嘉侯朱亮祖曾经率领船队开赴北平,河水干涸,准备使用劳役五千多人清理河道。方克勤不同意,哭泣的向天祈祷。忽然天降大雨,水深达几尺,船队竟然得以通过,百姓们感激的说是方克勤的爱民之诚感动了天神。
方克勤对自己要求却非常严格,他从不追求名誉,说:“追求名誉一定要树立个人威望,树立个人威望一定会伤害百姓,我不忍心这样。”衮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一个仆人进献两个西瓜,方克勤下令打了仆人的板子,退回了瓜。他的一个同乡任邻郡县令,送来一只雁作礼物,方克勤当即拒绝,并与其断交。他与人相交从不接受一物,虽草木之微,亦以粟易之。平素衣食简朴,只吃粮食和蔬菜,从不穿绸缎,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也不更换。居室简陋,墙垣倾颓处,购苇席蔽风。室中无他物,惟书册杂陈其间。他常说为人处事千万莫欺心,因此他白天做的事,夜晚一定要告诉上天,做到一举一动没有惭愧。每次省宪考绩,都是六府之最,多次得到皇帝的嘉奖。
岳飞曾说:“只要尽心为国为民,就没有做不来的事”,历史上那些修身立德、推行善政、为民请命的清官一直被视为为官做人的楷模,受到广大百姓的称颂和传扬。当今有些人逆历史潮流而动,陷害好人,以恶为能,祸国殃民,越来越多的人们站出来呼唤道德和良知,呼唤人心中的善念,维护真理和正义。邪恶必垮,正义必胜,因为天理道义在衡量着一切。
 
古人认为,“道”生万物而赋予万物具备了“德”,故道尊而德贵,倡导“以德配天”、“以德治世”等。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治世”,“文景之治”就是其中之一。文景,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文景时期,仁风德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百姓祥和而太平。
仁政安民。西汉初年时,由于秦末以来连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史书上记载当时的情况是: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文帝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并给予他们赏赐;减免田租,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而税一”,有时还“全部免去民田之税”;减轻刑罚,废止不合理的连坐、株连律令;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友好的政策。景帝继承了父亲文帝的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也曾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景帝还广兴办学,实施仁义和礼仪教化,使民风淳朴,崇尚道德。
倡导俭约。文帝以俭约节欲自持,提出朝廷要顺天而治,以民为本,厉行节约,禁止浪费,决不做扰民、伤民、害民之事。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为了减免人民税负,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对国家的财政开支进行节制和缩减。《史记・律书》记载文帝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米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景帝时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贵族官僚因此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这样百姓的收入有所保障,负担也减轻了。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国力继续得到增强。
修身治平。文帝效法上古圣王,谦逊克己,广纳谏言,总是担心自己事情做得不好,愧对天下黎民。每遇到农业歉收、发生灾疫等情况首先责己,并要求臣民据实指出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例如他在《议佐百姓诏》中说:近几年来收成不好,又有水、旱,疾病、瘟疫的灾害,我非常忧虑。想来是我的政令有失误处?还是没有顺应天时地利、有失人和、敬奉神明不够诚心呢?或许是百官的俸禄太奢靡、无用的事情办得太多了?为什么百姓的粮食如此缺乏呢?凡是能够帮助百姓的建议,大家一定不要隐瞒,要尽职的提出来。一次,边境之地出现了不安宁,文帝也在诏书中自责说:“朕既不明,不能远德,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内勤劳不处,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达远也。……中外之国将何以自宁?今朕夙兴夜寐,勤劳天下,忧苦万民,为之恻怛不安,未尝一日忘于心。”文帝严于律己的精神令人钦佩。
景帝也非常重视以身作则,他在《令二千石修职诏》中说:我亲自耕种田地,皇后亲自种桑养蚕,以供奉祭祀天地和宗庙时提供谷物和祭服,为天下人民作个先导。是要天下人民努力种田和养蚕,平时就有积蓄。不以强凌弱,不以多欺少;使老人得以长寿,幼儿孤儿能顺利成长。今年收成不好,还有水旱灾害,原因在哪里呢?是不是有些奸诈虚伪的人担任了官职,用财物作交易侵害人民?他们借着执法的机会做坏事,这样实在是失去了朝廷设置县丞的用意。我命令二千石的地方官们各自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那些不忠于职守、昏暗不明的人,丞相要向我报告,追究他们的罪责。特此布告天下,使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
文帝、景帝敬天意,顺自然,以“爱民”、“富民”、“教民”为治国理念,亲贤臣,求贤良,年岁收成不好就下诏责己,使天下人人重仁义而耻私利。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经过文景之治,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无法计算钱的数量。天下人心归向,四海清平。
中国人自古以来相信和遵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历代仁政的实施者都能够讲义求睦、广开言路、济世安民。百姓因此能够循礼守法,安居乐业。然而,当今中共却逆天叛道,破坏传统道德和正信,用“假、恶、斗”的党文化替代中国的传统文化,迫害、打压敢于说真话的人,使道德沦丧,必为天理所不容。
 
清廉即清白廉洁,指人的品行正派,克己奉公,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做人首先要立德,为政之道,应不忘“拯救黎民于水火”;为官之道,应抱定“君子不饮盗泉之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隋代廉吏赵轨洁己爱民,以自己的善行感化他人,他高尚的品德和节操深深影响着后人。
赵轨是河南洛阳人,勤奋好学,以守贫刻苦而贤名远播。隋文帝知道后,任他为齐州别驾。赵轨在齐州安家之后,东邻院内有一棵大桑树,亭亭如盖,很多树枝伸进赵轨家院里。那年桑葚熟了,紫红紫红的大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里,满地都是。赵轨看到孩子们在捡桑葚,忙说:“这是邻居家的东西,把它们捡起来全部还给东邻。”“可是掉到我们家院子来了。何况这么大棵桑树,我们捡了邻居也不会说什么的。”其中一个孩子说。赵轨严肃的说:“一定要还!这可不是小事啊,我并非以此猎取名声,然而你们应该永远记住:非自己劳动果实是不能白取的,不能占人家任何便宜。以后要时时处处做到,长大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在赵轨的教导下,他的几个孩子后来都成为知名贤士。
赵轨在齐州四年,伸张正义,惩办贪官污吏,为民做主。他推行善政,实施教化,为当地百姓办好事实事,使他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每年官吏考核,赵轨政绩都是第一,得到隋文帝嘉奖并升任原州总管司马。赵轨离开齐州时,父老乡亲洒泪送别,一位年迈长者代表百姓捧着一杯清水敬奉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一点一滴也不沾百姓的,水火不与百姓交,有如清水一般。如今您要走了,皇命难违,挽留不住。我们不敢以壶酒污了您的清白,只有以这杯清水为您饯行。贪官不配饮下此水,只有您才配。”赵轨含泪接过水杯,一饮而尽,男女老少伏于道旁,挥泪而别(成语“清廉若水”、“水火无交”典故即源于此)。
赵轨不仅注意自身的修养,还经常教导部下要爱民如子,对百姓秋毫无犯。他在做原州总管司马时,掌管军政。有一次进行军事训练,日夜兼程。他的一个下属因晚上星月昏沉,连人带马误入田中,踩坏了庄稼。他知道后立即命令停止行军,原地待命。等到天亮,找到田主后赔偿了损失才率部队开拔。原州百姓官吏听到这件事,没有谁不改变操行。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提倡的“好官”形象。然而,清廉为民不是口号和装饰的门面,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神传给人的道德理念,是人对真理的实践和美好德行的展现,只有明晰做人理念并躬自力行的人才能做到。
 
没有好社会机制,坏人当道,好人没处站,什么德政都是放P。
搞好体制,什么文化都不怕。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