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04-23
- 帖子
- 6,195
- 反馈评分
- 407
- 点数
- 191
- 性别
- 男
英 雄 儿 女 各 千 秋
------记 陈 济 棠 和 莫 五 姑
作者 : 老水东
一 、防 城 与 陈 济 棠 的 家 世
防城位于广西南部,其治下的东兴是一座美丽的边陲小城,一年四季,客
似云来,百业兴旺,濒临北部湾,跟越南芒街隔河相望,它是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
城市。2001年春,我站在中越分界线的北仑河畔,举目远眺,每天清晨,一艘艘木船从运
载着异国的人货停泊在码头,年轻的越南女人在乡下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农闲时
或错开时间,则肩挑手提互抬各种土特产海产品,上岸交易,夕阳西下,她们又带着从中
国挣来的血汗钱和选购的货物返回彼岸家园。住在东兴,我想起了出身农家的陈济
棠。。。。。。。
据资料记载,清末,陈济棠的曾祖父陈炳传,从广西博白县迁居防城墟,再迁那梭墟
鸳鸯水村,罗浮上峒吊应村,东兴河洲峒望兴村 。炳传生葡椤评瘛菩拧迫逅
子。菩攀浅录锰牡淖娓浮菩派有五子:金芳、金益、金秀、金湘、金鸿。 1890年2月
12日,陈济棠出生于河洲峒望兴村一间简朴的平房屋里,11岁随父亲陈金益迁移马路村茅
坡组。相传,地名源于王姓财主,兴旺显耀,养了两匹马,常在这一带跃马扬鞭。
陈 金益是孔孟之徒,醉心四书五经,才华出众,以晚清秀才身份在乡村教书,“卷诗
赋九章勾股,八索文史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栽树,点点心血育英
才泽故里”。长子陈济华亦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陈济棠6岁入读
自家开办的私塾。可谓耕读之家,书香门第。受封建文化的熏陶,他“为人子,止于孝
“,早晚伺候父母不厌烦;陈济棠八岁丧母,“生前是一个好事多为的贤妻良母,她早
逝,同她有来往的人都非常痛惜,个个为她流泪。”
晚年,陈济棠在诗中流露对母亲的感情依然非常浓厚:“思亲昔梦犹今梦,游子他乡念
故乡。六岁启蒙依母膝,九令休学哭萱堂。不逢送圣千秋恨,永痛娘亲一旦戕。窀穸未安
心已苦,待寻吉穴万年载”。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近人者近于德,交人者交于情,信人者信于诚,处
人者处于心,陈济棠在这方面的品质倍受乡邻赞颂。陈济棠天资聪颖,16岁参加乡试,名
列第3,考入师范,继而从警。 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面对变幻难测的局势,他再也无
心在家乡呆了。陈济棠生性好跳马骝圈,童年时常与小孩玩打仗的游戏。 他觉得向军界发
展,才能施展远大的抱负
二 、 军 校生涯 与水东的因缘
1907年,他考入广东陆军小学,次年春,秘密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
朝的统治,他转入步兵科。
陈济棠术科成绩差,操不好正步,校方隔期检阅一次,他却每每被安排去搞室内卫
生。毕业成绩,他排名末尾。在毕业祝酒时,同学们纷纷向全班特优学员梁安邦祝酒,说
梁前程似锦,陈被人晾在一旁,情绪低落。令他铭刻心骨的是,梁几杯酒下肚后,醉态酩
酊,得意忘形地说:"大家都有办法,除了陈伯南以外。"当时有位同学对此不以为然,
说:"不要小看伯南,他可能比别人走得更远"。这只骄傲的大公鸡一听,喔喔啼:"伯南如
能出人头地,我给他捧靴。"在这种特殊的公开场合,梁的言辞无疑地伤了对方的自尊心。
1913年,陈济棠任排长,随桂系林虎部队广东第二军第二混成旅的黄任寰团驻
防广东电白县水东乡
莫秀英,又名莫五姑,是广东高州和电白老一辈人,乃至两广家都是喻户晓的人物。浮山岭
最高海拔941米,长年草木繁盛,野鸟雀噪,兽走出没,山势绵延起伏12公里,叠嶂参
差,怪石嶙峋,山之奇,以幽谷石洞,以泉溪,以云,以烟雨蒙蒙,难见首尾。浮山岭南麓是
电白县,北麓是茂名县莫五姑的故乡分界,钟灵毓秀。
1890年,莫五姑出生于离浮山岭下不远的分界杏花村。莫家田园十来亩,草屋
三、四间,在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落后的封建社会,靠力气种地为生,纵使年年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日子也宽裕不到哪儿去。不知何因,其爷爷莫毓林被清朝官府抓走治罪,
抄没了财产,到了父亲这一代已是家徒四壁了。相传莫五姑的元配是分界一个男子。民国
早年,这对年轻的夫妻在分界圩卖糖水, 粗茶淡饭,细水长流。
一天,丈夫挑着糖水先出门,久久等不到妻子,正在生气,莫五姑才挑着碗筷木
凳,姗姗来迟。丈夫瞪眼睛斥责莫:“现在才到,集市都散了!”丈夫胸怀狭窄,脾气暴
躁,仅为一件这样的小事,便把莫秀英逐出家门。当初两人拜堂时,以为夫妻和顺从今
定,这段姻缘夙世成,琴瑟和谐乐万春,如今可怜的莫秀英黯然神伤。“莫愁前路无知
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封建社会出名的文人到了哪儿,都有人恭敬有礼,美酒佳肴款
待,作为出身底层家庭的弃妇,意识到人生的曲折道路还很长,一切要靠自己了。
莫知道在家乡以南约50公里远的地方有个繁华的水东。她似乎看到了前途,那是一
块足以安身立命的吉地,她去了水东谋生。她的这一选择对自己日后的命运和广东政局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朝,水东已是海南,雷州半岛 ,高州,廉江通往广州的要道,但主要交通工具
却是牛车,独轮手推车。民国以后。依次筑成水东---吴川县梅录、分界、袂花、高州、电
城、沙琅等泥质公路。1924年,茂名县人在水东现在的邮政局建设第一个“平权车站”,
载人货来往电城、茂名县、袂花之间。
水东海湾盐田星罗棋布,盐业,渔业发达。鱼、盐,是主要贸易产品,其中盐业
还是政府最重要的税源,许多贫民以扛盐下船为生。由于长途陆路交通严重落后,路况极
差,缺乏汽车运输,运费高,海运方便, 运费低廉. 广东南路货物,远至广西东部各县的油、
糖、猪、三鸟及土特产和外地工业品生活用品,几乎从水东港口运出输入,航线通香港、
澳门、广州、江门、海口;春、夏、秋、冬,从码头到两公里远的南海大洲岛、三洲岛密
密麻麻泊满了等待进港出港的客货轮船、渔船、小艇;潮州会馆、广州会馆、高州会馆、
电白会馆相继开设;百货,绸布、纸、药品、猪、米、油行等商业公会也相继成立,商户
达300多。白天黑夜,歌舞升平,熙熙攘攘,茶楼酒馆,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
眠,街道流动小食,叫卖之声,通宵不停,夜望水东,灯火辉煌,一片光明,故称其为不
夜天。
2010年7月,据电白合管会退休职工,90岁老伯陈寿星回忆: “莫秀英步行到
水东后,为找个合适处栖宿,向一个花名叫尖头壳的男子求租房屋。尖头壳见莫艳若桃李,
遍观水东的色情区,莫在其心目中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他欣喜若
狂 ,色迷迷地盯着对方,打起了歪主意,说:"你来投我的行,要和我先睡,我才同意你租
屋!”莫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民国时代,水东海洋资源丰富,新鲜的大鱼大虾贝类
蟹鳝市场供应充裕,价廉物美,贫民百姓容易买得起,吃得到。当日,眉飞色舞的尖头壳
破天荒为五姑接风洗尘,忙里忙外亲自下厨,烧闷鱼虾,煮螺汤,瘦肉炒丝
瓜。。。。。。
莫秀英在尖头壳家暂时安顿了下来。年龄可做人家父辈的尖头壳是拈花惹草老
手,多少个那一天那一夜,床前折蔗,蛙子望垌,与五姑翻云覆雨不知疲。
那个年代,油行巷是水东一条遐迩闻名的烟花巷,位置清静,一些屋主靠出租
房子或容妓招嫖为生,妓女中不乏芳娇。莫在这里做了一个风尘女子。
一批批好色之徒都想老牛吃嫩草,慕名而来,面对各种嫖客,18岁的莫秀英总是强
颜欢笑,小心侍候,有时应接不暇。她慨叹,青楼中,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
潜垂泪,花间暗断肠”正是莫五姑沦为土娼时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
在寻花问柳的人中, 莫五姑也碰上过一些情真意切的求爱者,她不往心里想。
此时陈济棠已三茶六礼娶正室叶氏。今陈远离故土,漂泊在外,天刚蒙蒙亮,军号
一吹,军人就要起床1--2---1----2 ---1,齐步走、向右转,出操训练日复一日, 长期的
军旅生活枯燥无味,心灵空虚,年轻精力充沛的排长渴望异性慰藉.
一天, 陈济棠逛窑子时,一个凑巧的机会,在尖头壳家遇上了淡雅脱俗的莫秀英。宋
徽宗赵佶生活荒淫无耻 ,微服遍寻京城名妓,幸完李师师,写下这首艳词 :“浅酒人前
共,软玉灯边靠,回眸入抱总含情。痛痛痛,轻把郎拢,渐闻声颤,微惊红涌。试与更
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这对情
投意合的年轻人做了艳词中的“赵佶和李师师”。
这对年轻人一见如故,愿作鸳鸯不羡仙。莫从良前,在水东的屈辱生涯有三个多月。
有同行姐妹曾问她看中了这位低级军官哪些方面,她说,陈济棠体貌堂堂,威仪,
如虎下山,百兽自惊,若升腾之鹰,狐狸兔子自战,发迹鹏搏终远大,嫁与他,是连枝并
头。
三 、 旺夫益子、重返故地
现在男女结婚,不少为人父母的还遵循旧时代的做法,看生辰八字,择吉日拜堂。
40年代以前,远离电白的防城陈金益家更是如此,而且陈家比普通贫民百姓笃信风水命理
学。就陈济棠与莫五姑的婚姻,陈济华根据金、木、水、土、火五行的"冲刑生克合"推敲
出来,认定五姑陈济棠两人是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日后旺夫益子,贵不可
言'。
民间盛传,莫五姑与其她女人截然然不同。她腰间有一条状似线圈金黄色的皮肤,
俗称”金腰带“,为陈济棠推崇备至,觉得是吉祥物,日后定可助其崛起于军政界。兄长
算出五姑命好,陈济棠深信五姑有异相,与之结为秦晋之好 大吉大利。就这样,莫五姑正
式做了陈的二房。
”去年战,桑干原, 今年战,葱河道“ 在长期征战中,陈济棠立功升职,由排长做到了
营长。此时陈济棠却与莫五姑闹起了矛盾,社会谤议陈找出身青楼的女人为妾,一败坏门
风,二有损自己的名声,陈有同感,于是跟莫分手了。陈济棠离开了莫,指挥战事就失
利,损兵折将,落荒而逃,几次差点命丧沙场。陈济棠先后三次休弃莫秀英,三次遭降职
处分,由营长降为连长,团长降为营长,由师长降为团长;陈接回莫,每当两人恩爱如
初,风卷残云破敌营,打仗场场凯歌回旋,军职连升。在他看来,莫秀姑不但休弃不得,
而且在家里也惹不得五姑生气,自己“大难不死”、能打“胜仗”,是靠了莫五姑的保
佑!
高州县泗水石牛岭,海拔424米,翠色欲流,鸟语花香,悬崖峭壁,溪泉众多,四
季哗啦哗啦地流,四面地势平坦, 石牛岭更显雄奇
民间流传,泗水地名源出远古时期,石牛岭一带旱魁为虐,如慈绶 ,天后娘娘体恤
民情,驯服一头神牛,牵去犁出四条河流,每条河流汇集于此地,并帮助当地百姓在六
个地方筑闸蓄水,自此,泗水流,流到田垌头,旱象永除,水源充足,旱地变成了一望无垠
的宜耕水田,二月禾苗碧盈盈,六月稻谷飘香,深秋,田园果实累累,丰收的喜悦岁岁在
人们的脸上绽露.神牛犁出渠,功高劳苦,受感动的玉皇大帝赐其升仙。神牛正在低头喝水
时,突接升仙旨令飞升而去,留下身躯变成一座像此牛伸颈饮水状的山峰。人们感激神
牛,叫这座岭做‘谢牛岭’,又择址该岭南麓建天后娘娘庙,纪念天后娘娘。
莫家祖坟葬于这座岭沾有仙气的仙女山。 谣传,陈济棠专程安排人去江西请来一个
出名的国师到莫家祖坟勘察风水。当此公念到“大牛赶细牛,赶出石山头,有谁来葬中,
专发女家出‘皇侯’,”时,现场洗耳恭听的陈济棠心花怒放,国师的话使他相信“祖德
流芳远”,先人显灵,方能娶到莫秀英,贤惠佐自己。
他本是一名学业平平的军校生,从排长干起,16年过去了,这位在军校遭人羞辱的陈
济棠成了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南天王,而当年那个被同学捧上天,飘飘然的梁安邦上省
府求见陈,言辞卑微:“伯南,我给你捧靴来了。”陈济棠回答:“大家是同学,别这样
说。。。。。。”人生大病,便是“心高气傲',梁安邦犯了这个毛病,在 别人手下升迁无
望,现在穷途落魄 ,投靠陈济棠;陈,宰相腹中撑得船过,不念旧恶,委任梁当了汽车运
输团团长。梁算是个能屈能伸的汉子了。做人不妨学做梁安邦,马死落地行。
这些归于莫五姑八字里面的“贵气旺夫”命! 应验了陈济华所说,” 之子于w,宜其室
家'。
1932年初,一个芳菲妩媚的春天, 已升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陈济棠携”爱妃“莫秀
英莅临水东,“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地。17年前,陈济棠只是驻守水东的
一个地位卑微统领36人的小军官,如今贵为一省的军政大员,占据今广东、海南岛、广西
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土地面积达23.6万km2,良田沃野千里,海洋面积253.9万
km2,盐业、渔业发达,粟赤千千窖,军雄万万儿,山河方有截,野逸t无遗,气壮山
河,此时的陈济棠 南可学越帝位的南越国王原秦军将领赵佗称孤道寡,有实力参与中原
逐鹿,令人刮目相看,世事难料。
这天,全水东圩仿佛喜逢盛大的节日,除了做生意无法脱身的商贾,万人空巷云集
“平权车站”,争相目睹南天王,民国的风云人物陈济棠的英姿和莫秀英的风韵。尖头壳
也跑去看热闹了, 人面桃花,好心酸,今日秀英,咫尺天涯,无限感慨。
当年只有11岁的陈寿星如今已到了耄耋之年,他在我面前回忆起那年的情景,心
情仍然无比激动.......他说:“街道人山人海,警卫队将围观者隔开一段约7米远的距离。我
还小,被大人挡住了视线,急得到处转,想找个好位置,去爬上汽车顶,才看到了他(她)
们。陈济棠仪表堂堂,天庭饱满,体型魁梧,挺拔,鼻梁方正,虎观狮视,真是‘坐若泰
山起若云,良将定是建奇勋' , 典型的军人气派!他戴军帽,穿军装,腰扎武装皮带,别着
手枪,和莫秀英分别坐在两张太师椅子上,放椅子的地方就是在那楼村郑氏祠堂坡门前
(今广东省电白县邮政局)。。。。。。。”他说到对莫秀英的印象:“貌比较清秀,明
眸善睐,体长约1.60米以上,穿旗袍”。
陈老伯还提到了坡心乡潭板圩大地主北仔。原来北仔事前获悉省长和莫五姑抵达水
东的时间,他特意在此安放两张太师椅,备好名茶,恭迎嘉宾。陈老伯说:“陈济棠夫妇
走下轿车后,行到椅子前坐下,北仔双手端茶托,低头弯腰120度,膝盖着地往贵客面前
移动,向陈莫献茶,陈济棠夫妇接过礼节性地用嘴舔了一小口茶水。陈济棠没发迹前,北
仔可能在水东跟他已有过来往,彼此熟悉。北仔家境富裕,但富而不贵,在官场上没有后台
势力,常遭人欺负,此次,他向省长夫妻献茶,意在向别人表明自己认识政府大官,谁以
后还欺负他,要三思而行。”
陈老伯还模仿北仔媚上的动作给我看,我笑弯了腰。
19 50年1月,陈济棠带茂名县籍身边机要秘书女冯锡如从海南逃往台湾,后陈续娶
冯,亦育子女两个,这是后话了。此时,白发苍苍年过七旬的尖头壳不再顾忌,口沫横
飞,拿莫五姑说事,在不同场合对熟人炫耀自己是第一个在水东和莫五姑同床共寝的人。
尖头壳当年 乘人之危,以房谋色,非仁也 。
油行巷距陈寿星老伯宅第不到两百米,.陈老伯那代人所知道的莫秀英与陈济棠
在水东的流传故事流传主要源自 尖头壳生前的口述。尖头壳于50年代中期去
世。
四 、 陈济棠夫妇与孩子们
莫五姑是个“英雄母亲”,为夫君产下七男四女。 陈济棠身经百战,一生戎马,公务繁
重,无暇顾及子女的培养教育。
她在家里自然扮演了专职管教孩子的角色了。
“ 孟母三迁”千古流传,莫秀英熟悉“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故事。
莫除了关心督促孩子的学习 ,还注重品质教育,善之本在教,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在母亲长期的亲切教导下,陈家的兄弟姐妹个个知书识礼,守本分,不张
扬,没有旧社会那些豪强劣绅高官子弟的坏习性。“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
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而陈家后代,个个可谓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
玉,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有4人,硕士学位有2人。
莫秀英的子女中最出息的是世界知名的美籍科学家陈树柏,他是白宫政府的座上宾,
也是深受中国政府器重的名人。
据资料介绍,1929年双十节,陈树柏生于茂名县分界乡外婆家,和父母在那里共
同生活了7年,他在高州德明中学度过了一段愉快的读书时光。1985年,他到南宁讲学,
有人问他是哪儿人,答:“我是茂名人."
宋朝 李 靓写了一首<乡思>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
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全诗抒发了一种浓烈的思乡之情。首句家比天涯更远,后句是除了
座座碧绿的山岭,还有 黄昏时的云霞遮着作者的回乡路。这种思乡的浓烈感力透纸背 。
怀念故乡,乃人之常情。司马迁的《史记》记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推翻了秦朝后,
带着掠夺 来的大批财宝和秦宫女,回乡摆架子,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故事。
东兴与南宁相隔188公里,虽有防城故乡父母官的盛情邀请,可功成名就的陈树柏在
南宁时压根儿不想回到父亲出生地看看。探查原因,原来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
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号召“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
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传闻,防城县马路公社李书记积极响应破四旧的号
召,他亲自带领一帮人拿着钢钎,炸药去毁掉了陈济棠的祖坟,连陈济棠胞姐的坟墓也不
放过,开棺抛尸;红卫兵则去捣毁陈济棠的祖屋。至今,陈济棠后人仍对这种暴行不肯谅
解。
陈济棠出身穷苦。陈父循规蹈矩,明德惟馨 ;陈母蕙心纨质。 陈济棠一生不做过
危害家乡人民利益的事情,他卷入的是党派政权争夺,相反,他飞黄腾达了,热心防城县
的公益事业,贡献大。当年毁陈家坟墓,房屋的人,脑瓜冷静下来后不知作何感
想?
陈济棠有孙子曾孙数十人,他们侨居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瑞士、英国、
澳洲、香港、澳门、台湾,家族枝繁叶茂
春 花 又 开 茅 坡 村,明 月 何 时 照 人 还?
五 、 陈济棠与广东建设
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来,全国政局一直动荡 ,兵荒马乱。相比之下 , 1929年-
1936年 , 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励精图治,社会十分安定,百姓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
高,广东进入了黄金时代,不论是珠江三角洲或省内其它县市,那些建于这个年代遍布省
内的工矿、企业、农场、学校、港口、码头、茶楼酒店、医院、骑楼建筑,“均可印证这
些去日人事”。
我翻览过陈济棠制订的《广东三年施政计划》,觉得他有雄才大略,眼光长远。对外
开放,对内搞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振兴广东,早在那时,陈已经搞得风生水起了。
《施政计划》全一册,共741页,内容涵盖吏治、经济、财政、教育、就业、救
济、税赋。。。。。。。根据施政计划的目标,将建设一个政治文明,经济繁荣,教育普
及,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广东。“ 施政计划 ”一直 是陈济棠政府努力奋
斗的方向,后来陈济棠所做的一切也证明了这些。
陈济棠统治广东初期, 恰值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危机 ,生产过剩,无
数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资料被大量闲置。陈济棠抓紧这个时机,大量引进了投资、廉价
设备、商品和技术力量。出于唯有内行人,才能做内行事的意识,陈济棠多方延揽人才,
对有特长的人,更不惜重金礼聘,罗致了一大批留美学生和科技人员,让这些人才掌握经
营企业教育的管理大权,尊重他们,有职有权,充分发挥才干。粤省政通人和,经济蓬勃
发展,社会各项建设事业齐头并进,欣欣向荣。
经 济 成 果
施政计划三年,陈济棠政府完成了下面的60多个建设目标,如
稻作繁殖场、果树繁殖场、优良猪种繁殖场、优良鸡种繁殖场、徐闻中心垦殖、设立琼崖
实业局计、琼崖农业建设分期进行计、广东省各县分年筹设县立林场、翁江水电厂、南石
头钢铁厂,水泥厂、化肥厂、硫酸厂及梳打厂、汽水啤酒厂、燃料厂棉织厂、丝织厂、水
结厂、麻织厂、毛织厂 南头造纸厂、麻包厂。。。。。
以政府的力量开辟了广大农场,建设了大批工厂,安置收容了数以百万计的失业流民
和城市贫民
两年时间建成顺德、番禺、东莞、惠阳、揭阳,市头糖厂、新造糖厂等日榨一千五百吨的
七个制糖厂和附设酒精厂,更是广东最大的摇钱树。34年前,广东食糖仍然属于稀缺产
品,买糖是要凭糖证的,更别论三十年代了。
引入海外资金 侨胞赞赏广东变化
广东是著名的侨乡,华侨遍布四大洲,尤其是从珠江三角洲出境去澳门香港和飘洋过海到
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国家地区谋生的同胞华侨数以千万计,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不乏是商界的
巨商贾子,陈济棠善于打好“桥牌”,以吸引侨资,弥补建设广东资金的不足。
陈济棠邀请一大批港澳和海外实业家和资深人士回粤参观,并亲自出面召开回乡人士
座谈会,详细介绍广东三年施政计划中有关振兴实业的具体内容,号召侨胞回粤投资繁荣
广东经济,造福桑梓。 侨胞目睹了 在陈济棠英明的领导下,广东,尤其是广州,经济、
文化教育和市政建设都有很大发展, 新建成的:横跨河南河北两岸的第一座大桥――海珠
桥,中山纪念堂,中山大学五山新校舍,广州市政府合署大楼、海珠新堤、洲头咀内港、
西南航空公司、市立气象台、爱群大厦等和30多条绿树成荫的马路均是第一次出现在人们
眼帘的靓丽风景线;广州一跃而成为南中国的“首善之区”和人口达112万的繁华城市。
陈济棠关心人民的生计,推行‘价低康平稳’的政策,政策益及民众,民众花钱少买到的
商品多。据称,当时全省流通港币,“一元可买花布20码,一仙可买一份早餐,一般工人
月工资20个大银,月均生活费2个银元",“那时,市郊农民常将农产品拿到香港市场去
卖,卖了钱,一头洋面粉,一头洋饼干,挑回家吃”;“茶楼二分之一以下的厅堂生意最
热闹,可见平民和劳动界的享受普遍”;而“外人初到广州游览,常叹广州近年物质之进
步。盖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颇足眩人耳目。”
回国侨胞们由衷地赞赏广东的变化翻天覆地。“事半功倍,出所预料,陈济棠这一着棋,
收获甚丰,很轻松和自然地引进了大量的侨资。1933年广东侨汇数量高达粤币二亿五千三
百八十万元,外贸数达粤币一亿七千四百七十一万元。至1935年,侨汇及侨裔投资达粤币
五亿五千万元。这笔资金为加快广东三年计划的实施起到了重大作用。”
整 顿 财 税
1932年夏,陈济棠从有利于减轻民众负担,以利休生养息的立场出发,针对税费存在的
系列问题,对税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顿,努力挖掘新税源,以便逐渐消灭财政赤字,达
到收入不断增加的目的。同时他站在底层弱势群体的角度,废除了各地一些杂税苛捐。据
老前辈人说,在电白县水东圩卖三鸟、卖糖水、卖鱼虾、卖花生米、阉鸡、补锅、打铁、
是不用交税的,生意较大的,如卖猪肉和开店才上税。广东地域辽阔,五里不同风,十里
不同俗,底层小商贩数量庞大,这是大得民心的政策。
陈济棠“先后整顿了禁烟税、赌捐、农业税,开征了洋米和洋糖入口税,卷烟印花税
1932年头每月政府的财税收入约500万元,至1936年增至约8000万元。此外,1935年
南京中央政府宣布改革币制,将民间的白银收归国有。陈济棠乘此之机指令广东银行大发
纸币,收兑全省白银(光洋、毫银)。在未收兑白银之前,广东省银行发行毫卷仅4900万
多元,从收兑白银开始至1936年上半年,发行总额竟达2.38亿元,大大增强了广东的财
政经济力量。”
管理与服务并重
陈济棠时代,建设的工厂,造价合理质量保证,这与政府委派操守清廉的专业人员对上马
工程项目严格监理,堵绝了偷工减料现象有关。陈济棠有时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经营管理
者商谈,解决经营过程中诸多难题。糖厂在广东属于龙头企业,故陈济棠特别予以重视,
在各地补助民众扩大种甘蔗种植面积,规定肥料厂生产的优质肥料优先供应蔗农,同时由
农技部门负责引进甘蔗良种,并派出专家深入蔗区指导蔗农合理施肥,及时除草,使糖厂
保证了蔗源。“为了使糖品产销通畅,由政府负责经营,省府于1934年6月成立「国货推
销处」,统一调拨全省食糖供应,对全省十大糖商进行统一管理,使当时食糖产销两旺,
税款更比水流长,陈济棠看到国库年年都有这笔巨额收入,眼笑眉舒。
人间辛苦是三农.做陈济棠时代的广大蔗农苦累也高兴,糖厂不打白条,蔗价又公
道, 种多少收购多少,共创了双赢局面。蔗农收入稳定,一家生活不用愁。
教 育 事 业
1932年10月,广东省第三次教育会议在广州召开,陈济棠在百忙中出席会议,
说:“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永久的事业。”,“一国之内,如不尊重学者,试问学术从何
进步?文化从何增高?国将从何而立?”。陈有了这方面的深刻正确认识,在三年施政计划
中,把教育摆在特别重要的地位。施政计划涵盖整饬校风,取缔不合格教师,改善各级学
教教育,制发教育行政人员工作大纲;奖励勤苦学生;推行义务教育,统一全省中小学课
程标准;增加各县市小学校校数班数增收适龄儿童百万;严格考核私立学校;分别制定奖
惩办法;发展职业教育;完成实施体育方案;增加各县市中学校校数班数;扩充省立中学
数;增加师范数;遣派外国留学生等等。他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
陈济棠 提出教育方面实行要“教育职业化,学生劳动化”和三民主义政治教育原
则。他指出现在教育存在的弊病:“现代求学者仍未脱科举时代之恶劣心理,以服务于军
政机关为唯一之出路,其危险实不忍言……” 他又指出“学校须增设职业课程,并增
设职业学校。大学之文法、政、经等科之扩充,应适可而止,并悉力扩充农、矿、工、商
等。乡村学校尤须实行农场化。”
在陈济棠的主导下,广东乡村施行义务教育,“实行学校农场化和设立图书馆,城
市教育为职业化,学生劳动化。严格训练人民,使社会纪律化,并奖励专门技术之研究及
发明。”全省各县成立平民学校及成年男女补习学校,兴起了扩大识字运动。他积极提倡
鼓励民间个人或集体出资开办私立中、小学校。施政计划仅用三年,“全省小学增加了四
百余所,学生人数增加14万余人,中学增加64所,学生人数增加1.6万余人。”
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省立第一、二、第三农业学校和第一职业学校。
陈济棠政府创办了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图书馆、广州音乐学院、广州国医
学院、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广东陆军军医学校、陆军总医院、水产、美术及数十所省立、
县立师范学校,异地重建占地面积万亩的国立中山大学。在他总揽广东党政军大权期间,
省财政每年拨出的教育经费比1937年后每年拨出的教育经费平均多出40个百分点,全省
的中小学数量分别上升了20和46个百分点,教育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是非常了
不起的政绩。陈济棠为了改善岭南大学等九所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还出面设法筹集足够的
资金,给高校排忧解难。同时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陈 济 棠时代,广东省 的高校中专培养了大批各种专业人才 。为推进广东的建
设大业,陈对专家学者唯贤是举,谦恭下士,不仅委对方以重任,而且待遇优。国内人才
和海归派为创造广东的8年太平盛世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六、故 土、茂 名 情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陈济棠,爱民爱乡,对建设故土倾注了许多心血。
1926年,陈济棠倡议建防城中学,带头出钱,募捐,设小学部和初中部,后增高中
班,师范班。熟背“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古诗,又有农村艰难生活经历的陈济棠怜
贫惜苦,手令防城中学要推行不分贫富,服务大众的办学方针,对穷困学生发放生活补
贴。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水平,他从省城“聘请了姚仕金等十多名教师来防城任教,月薪达
到120~160银圆,而同期在任局长的省城公务员月薪不过50~100银圆。”陈善待知识
分子,可见一斑。防城中学校园内还建有“谦受图书馆”,该馆在落成之日陈特撰文记
之,国民党元老谭元]题馆名,肇庆名家梁俊生刻碑。据悉,以陈济棠父亲命名的谦受图
书馆在那时藏书近10万册,藏书中有《万有文库》、《四库全书》等一批珍贵典籍,为国
内罕见。
此外,陈济棠还创立了防城医院、电影院、慰慈救济院,建伯南公园,围海造田1.39万
亩。
陈济棠伉俪情深,视茂名县(高州)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陈济棠一家在分界杏花村住
了7年。他在茂名县也留下了建设的业绩和足迹。
1930年,为方便广州和茂名县两地来往,陈济棠令人在今高州西南面石头仔岭修建一座
飞机场。峻工后的机场面积288769平方米。开辟茂名县――广州航线,每月三个航班,
机票价30毫银。抗日时期,美军飞机曾在此空投军用物资及降落。现机场改为飞播造林及
森林除虫农业用途。
鉴江桥,1936年2月25日建成,横跨鉴江河面,全长152.5米,宽7.93米,总耗
资毫银约11.824万元,桥连接高州市区。70多年来,历经场场风灾洪灾 鉴江桥依然屹
立,造桥质量堪称达到国际标准。茂名往高州城区、信宜、宝墟、壶洞、广西均由此桥行
车过人,安全无忧。今天的鉴江桥仍为交通要道。80年代,我每年都坐班车去信宜出差,
美观耐用坚固的大桥下, 鉴江曲曲弯弯碧波荡漾,日夜流向大海,沿岸景色宜人,但直到
2010年9月,我始终不知此桥竟然与莫五姑有关,我决定动笔写本文时方晓得她的由来。
近年国内缕有报道,动辄耗资百万数千万元的桥梁工程完工之日,就是桥塌人亡之时,看
看陈济棠留下的鉴江桥,我们从中能想到什么呢?
设立高州德明中学。 1934年1月,为了纪念孙中山(别号德明),陈济棠与胡汉民、云
陔、黄麟书、林翼中等国民党政要于香港创办德明中学。1940年,陈济棠在茂名县车仔岭
建德明分校。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入侵香港,陈莫夫妇带家人逃回分界乡储良杏花
村,在陈济棠的提议下,大家把香港德明本校迁来茂名县,与分校合并。那时高州德明中
学除向学生收取部分稻谷以抵学费外,还获国民党高州县政府每年补助10000元办学经
费。到新旧政权易帜前,该校有高中初中生750多人,共18班。有供全校照明用的发电机
和游泳池,办学设施在粤西地区一流。高州德明中学,岁岁芬芳,年年桃李。
1950年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这所原来教育水平名闻遐迩的中学被改为高州一中。
陈济棠全家居住杏花村期间,了解到分界乡人口稠密,贫民百姓看病就医难,于是倡
议在分界墟建广南医院,得到乡绅商家、地方政府支持。医院在1943年春落成,占地近
10亩,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设门诊部、留医部。医疗设备有X光机一台,较精密的显
微镜一架、大容量电冰箱一个,救护车一辆,以及当时比较先进的各种医疗器械一批。开
办初期,医院有两名早期在上海同济医大毕业的医生、八名有专业素质的护士,均系从陈
济棠身边派去的,另加聘七八名医务人员。1946年初前,免费为贫苦群众治病。三年后不
收诊金,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小伤小病的求医者都给予开“赠单”,免收药费。医
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医疗技术,广受社会好评。为确保这项公益事业永远惠及社会,妥善
解决医院的收支问题,分界墟的猪行、牛行、烟行、盐行的市场租金划归医院使用,陈济
棠夫妇则义献400石租田做医院的院产。
目前分界广南医院建筑面积已扩大到近万平方米,有医务人员近百人,继续服务桑
梓。现在世风日下,分界可能早没了40年代那种医德医风了,一切为钱服务!但愿我是以
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1949年秋,陈又利用自己的地位身份,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救济物资中拨来大批建
筑材料、医疗器械和药品在茂名县城西关街建成第二所广南医院,占地10多亩,医院主楼
二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设面积达1330平方。坐落高州市区内的广南医院现在
依然肩负治病救人的社会重担。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败局已定,此年,陈济棠获任海南行政长官兼海南警备司
令,他在茂名县设立征兵处,共有1800多知识青年自愿报名入伍,从这事可看出陈济棠在
他的第二个家乡的影响力,和怎么得人心了。
1950年5月1日, 中共军队攻克琼崖,这帮与陈济棠同样口操广东白话的后生
哥穿着美式军装军鞋,携带美式武器忠心耿耿紧随茂名人的女婿从海南岛坐军舰抵达了台
湾.多少年后,他们好像初春的"蒲公英抽出花茎,在碧绿丛中绽开朵朵黄色的小花。花开过
后,种子上的白色冠毛结为一个个绒球,随风摇曳。‘种子’成熟后”,随风飘到全台湾
和海外的地方安家落户,又孕育新的花朵", 融入宝岛和异国他乡的族群社会。
这些原籍茂名县的台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及其后代现在已成为大陆政府的统战
对象热情款待的嘉宾和反对台独建设茂名县的一股的力量。莫秀英嫁给陈济棠,那真是茂
名县人民的福气!
七、 怀念过去是因为曾经美好
陈济棠在广东统治八年间,民众称颂。人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的功绩:“兴办农田
水利;发展了农林渔牧,开发各种资源,民生物资丰足,价格低廉;建设工厂,使人人有
田耕,有工做,生活无忧;他发展海陆空交通,人民往来方便快捷”;广建学校,普及教
育、消除文盲;提高工人待遇、办理劳工保险;广建医院、养老院、育幼院、残废平民教
养院;整治吏治,清除贪污,禁烟禁赌,整治社会治安,使广东民众称为「黄金时期」,
市场繁荣,民众生活安稳,四境安谧,夜不闭户。”
陈济棠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和教育界人士来往密切.他尊重品德好有学问的人。茂名县
有所省立第九中学,某年,已是省长的陈济棠,他有个侄子报考该校,分数线达不到录取
条件,其父亲上门拜访九中校长,希望照顾录取,校长不同流俗,坚持在分数面前,人人
平等;陈济棠还有一个亲属报考广州中大农学院,茂名县人著名的水稻专家丁颖以不符合
招生原则为由拒录.
陈济棠面子虽然难堪,但并不老羞成怒和利用职权打击报复刁难九中校长和中大农学院院
长丁颖,或借故解除他们的职务.
有这样开明识大体,知趣而退的省长,又有这样的敢于坚持录取原则的校长,省立九
中(今高州中学)在全省教育教学质量不一流才怪。
自1930年开始,丁颖开办了广州石牌稻作试验总场和东莞虎门(沙田)、东江
(梅县)、北江(曲江)等试验分场,共培育出水稻良种60多种,并广泛推广到南粤大
地。那时国际上流行的选种法,是在土质好,气候适宜,水源足的试验区培育出“良
种”,但各地推广良种时,又因水土不服而严重影响产量;丁颖不墨守成规,在科研实践
中发明了“区制选种法”,分别在种植条件不同的试验场育出良种后在当地推广,能比当
地原有品种增产5―25%。丁颖搞农业科研,大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为解决千千万万
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可圈可点的贡献。丁能安心培育水稻良种,做出显著成绩,离不开陈
济棠政府在政策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
有些人撰文批判陈济棠满脑子的封建迷信思想,我理解。可我想了一下,像他这样一个内
心深处充满着对神的敬畏,有传统信仰的人有什么不好呢?人和其它动植物是大自然的产
物,万物归土,合理的解释,便是大自然主宰。无神论者最可怕的就是堕落成为无良论
者,从而鲜廉寡耻,乃至无耻之极,天良丧尽!现在中国最缺的东西――信仰,最可怕的
祸根――信仰危机啊。
陈济棠孝顺父母,不欺负穷人,心里想着老百姓,更不敢欺负神灵,而神灵是教导人们
去行善积德的。能够使灵魂净化升华的,只有虔诚的信仰!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
的 ,只有虔诚的信仰!
那几代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经历过了广东那8年的黄金时代,那是个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
障,谋生容易,言论自由宽松,做人有尊严,教育公平,社会正义,对未来有信心的年
代。
1980年9月10日, 邓小平接见陈济棠与莫五姑生的儿子陈树柏时说 "治粤八年,令尊
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在怀念他。”其实 老一辈的广东人怀念陈济棠何止区
区的"一些人",而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
人们怀念过去因为曾经美好
八、 结 尾 语
1941年夏,莫秀英在香港养和医院病重垂危,陈济棠为此心焦火燎,端汤药,左右服侍,
问寒问暖,并在九龙家里烧香,对着神台顶礼膜拜,请求保佑爱妻。
1947年2月17日,风情渐老见春羞,病病殃殃 的莫五姑在广州市东山区梅花村陈
济棠公馆辞世,夫君心如刀割,写下《悼内》诗,现摘其两首:
“灵前家庙炷心香,夜夜经声达上苍;丧我贤良伤肺腑,每逢虞祭泪成行
“今生最惨丧贤良,夜半孤灯写悼亡;半世救人欢难自救,可怜儿女梦哭娘。”
对于妻子 ,陈济棠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这是一场令人动容的生死
恋!
19 50年1月,陈济棠带茂名县籍身边机要秘书女冯锡如从海南逃往台湾,后陈续娶冯,
亦育子女两个。1954年11月.3日,陈济棠在台北病逝。国民党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备极
哀荣。
1993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陈济棠如愿地魂归湛江市郊湖光岩风景区亡妻莫秀英的身
边。
湖光岩风景区,镜湖波光粼粼、狮子岭常绿、狮子岗青翠、岩狮洞奇特、七星洞可探幽、
火山壁奇观、望海楼可穷千里目、观波台、白牛仙女、白牛仙女雕像、九龙爬壁、神蛙,
玉兰园 ,百年古藤老树,都是白天游人如织的景点
这里的千年古刹楞严寺 , 依山傍湖,寺庙楹联“湖水苍茫客到路从花外问;岩山寂寞
僧归门向月中敲”,是清朝进士陈兰彬手迹。和尚晨钟暮鼓,一年四季,信众鱼贯而入,
香火缭绕;
与楞严寺隔湖相对的白衣庵,居住着“只缘尘世多埃土, 白衣染做黑衣人”的尼姑。
两种传说:唐末,全国选美,雷州半岛一女子天生丽质,皇上欲立其为宫妃,不从,
,投湖自尽,获救,剃度出家,求个六根清净,在此走完生命的历程,这是白衣庵的来
历;宋朝一位白衣尼姑的修行旧址。
这里有宋丞相李纲及不同朝代文豪、诗人的题词、诗篇和越南国父胡志明留下的足迹。
2011年3月7日,我再次游览湖光岩,并拍下了一批照片,同时瞻仰了陈济棠夫妇墓地
陈济棠和莫秀英在这里早晚“能听到”亲切的、能给心灵带来安宁的、悦耳的僧尼的念经
声,这对比翼鸟可以自由地飞翔在信仰的天空中;能每天“看到”数以千计的观光客,他
们永不寂寞。这里山水美丽,人文古迹多, “体国善培才,付与流人话乡故;经邦能裕众
岭南长忆故将军”,俯不愧于人,仰不愧于天,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千古流芳,夫复何恨?
送给陈济棠夫妇的英雄交响曲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YyMzc1MjQ=/v.swf
图片为陈济棠夫妇墓地
------记 陈 济 棠 和 莫 五 姑
作者 : 老水东
一 、防 城 与 陈 济 棠 的 家 世
防城位于广西南部,其治下的东兴是一座美丽的边陲小城,一年四季,客
似云来,百业兴旺,濒临北部湾,跟越南芒街隔河相望,它是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
城市。2001年春,我站在中越分界线的北仑河畔,举目远眺,每天清晨,一艘艘木船从运
载着异国的人货停泊在码头,年轻的越南女人在乡下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农闲时
或错开时间,则肩挑手提互抬各种土特产海产品,上岸交易,夕阳西下,她们又带着从中
国挣来的血汗钱和选购的货物返回彼岸家园。住在东兴,我想起了出身农家的陈济
棠。。。。。。。
据资料记载,清末,陈济棠的曾祖父陈炳传,从广西博白县迁居防城墟,再迁那梭墟
鸳鸯水村,罗浮上峒吊应村,东兴河洲峒望兴村 。炳传生葡椤评瘛菩拧迫逅
子。菩攀浅录锰牡淖娓浮菩派有五子:金芳、金益、金秀、金湘、金鸿。 1890年2月
12日,陈济棠出生于河洲峒望兴村一间简朴的平房屋里,11岁随父亲陈金益迁移马路村茅
坡组。相传,地名源于王姓财主,兴旺显耀,养了两匹马,常在这一带跃马扬鞭。
陈 金益是孔孟之徒,醉心四书五经,才华出众,以晚清秀才身份在乡村教书,“卷诗
赋九章勾股,八索文史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栽树,点点心血育英
才泽故里”。长子陈济华亦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陈济棠6岁入读
自家开办的私塾。可谓耕读之家,书香门第。受封建文化的熏陶,他“为人子,止于孝
“,早晚伺候父母不厌烦;陈济棠八岁丧母,“生前是一个好事多为的贤妻良母,她早
逝,同她有来往的人都非常痛惜,个个为她流泪。”
晚年,陈济棠在诗中流露对母亲的感情依然非常浓厚:“思亲昔梦犹今梦,游子他乡念
故乡。六岁启蒙依母膝,九令休学哭萱堂。不逢送圣千秋恨,永痛娘亲一旦戕。窀穸未安
心已苦,待寻吉穴万年载”。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近人者近于德,交人者交于情,信人者信于诚,处
人者处于心,陈济棠在这方面的品质倍受乡邻赞颂。陈济棠天资聪颖,16岁参加乡试,名
列第3,考入师范,继而从警。 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面对变幻难测的局势,他再也无
心在家乡呆了。陈济棠生性好跳马骝圈,童年时常与小孩玩打仗的游戏。 他觉得向军界发
展,才能施展远大的抱负
二 、 军 校生涯 与水东的因缘
1907年,他考入广东陆军小学,次年春,秘密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
朝的统治,他转入步兵科。
陈济棠术科成绩差,操不好正步,校方隔期检阅一次,他却每每被安排去搞室内卫
生。毕业成绩,他排名末尾。在毕业祝酒时,同学们纷纷向全班特优学员梁安邦祝酒,说
梁前程似锦,陈被人晾在一旁,情绪低落。令他铭刻心骨的是,梁几杯酒下肚后,醉态酩
酊,得意忘形地说:"大家都有办法,除了陈伯南以外。"当时有位同学对此不以为然,
说:"不要小看伯南,他可能比别人走得更远"。这只骄傲的大公鸡一听,喔喔啼:"伯南如
能出人头地,我给他捧靴。"在这种特殊的公开场合,梁的言辞无疑地伤了对方的自尊心。
1913年,陈济棠任排长,随桂系林虎部队广东第二军第二混成旅的黄任寰团驻
防广东电白县水东乡
莫秀英,又名莫五姑,是广东高州和电白老一辈人,乃至两广家都是喻户晓的人物。浮山岭
最高海拔941米,长年草木繁盛,野鸟雀噪,兽走出没,山势绵延起伏12公里,叠嶂参
差,怪石嶙峋,山之奇,以幽谷石洞,以泉溪,以云,以烟雨蒙蒙,难见首尾。浮山岭南麓是
电白县,北麓是茂名县莫五姑的故乡分界,钟灵毓秀。
1890年,莫五姑出生于离浮山岭下不远的分界杏花村。莫家田园十来亩,草屋
三、四间,在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落后的封建社会,靠力气种地为生,纵使年年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日子也宽裕不到哪儿去。不知何因,其爷爷莫毓林被清朝官府抓走治罪,
抄没了财产,到了父亲这一代已是家徒四壁了。相传莫五姑的元配是分界一个男子。民国
早年,这对年轻的夫妻在分界圩卖糖水, 粗茶淡饭,细水长流。
一天,丈夫挑着糖水先出门,久久等不到妻子,正在生气,莫五姑才挑着碗筷木
凳,姗姗来迟。丈夫瞪眼睛斥责莫:“现在才到,集市都散了!”丈夫胸怀狭窄,脾气暴
躁,仅为一件这样的小事,便把莫秀英逐出家门。当初两人拜堂时,以为夫妻和顺从今
定,这段姻缘夙世成,琴瑟和谐乐万春,如今可怜的莫秀英黯然神伤。“莫愁前路无知
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封建社会出名的文人到了哪儿,都有人恭敬有礼,美酒佳肴款
待,作为出身底层家庭的弃妇,意识到人生的曲折道路还很长,一切要靠自己了。
莫知道在家乡以南约50公里远的地方有个繁华的水东。她似乎看到了前途,那是一
块足以安身立命的吉地,她去了水东谋生。她的这一选择对自己日后的命运和广东政局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朝,水东已是海南,雷州半岛 ,高州,廉江通往广州的要道,但主要交通工具
却是牛车,独轮手推车。民国以后。依次筑成水东---吴川县梅录、分界、袂花、高州、电
城、沙琅等泥质公路。1924年,茂名县人在水东现在的邮政局建设第一个“平权车站”,
载人货来往电城、茂名县、袂花之间。
水东海湾盐田星罗棋布,盐业,渔业发达。鱼、盐,是主要贸易产品,其中盐业
还是政府最重要的税源,许多贫民以扛盐下船为生。由于长途陆路交通严重落后,路况极
差,缺乏汽车运输,运费高,海运方便, 运费低廉. 广东南路货物,远至广西东部各县的油、
糖、猪、三鸟及土特产和外地工业品生活用品,几乎从水东港口运出输入,航线通香港、
澳门、广州、江门、海口;春、夏、秋、冬,从码头到两公里远的南海大洲岛、三洲岛密
密麻麻泊满了等待进港出港的客货轮船、渔船、小艇;潮州会馆、广州会馆、高州会馆、
电白会馆相继开设;百货,绸布、纸、药品、猪、米、油行等商业公会也相继成立,商户
达300多。白天黑夜,歌舞升平,熙熙攘攘,茶楼酒馆,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
眠,街道流动小食,叫卖之声,通宵不停,夜望水东,灯火辉煌,一片光明,故称其为不
夜天。
2010年7月,据电白合管会退休职工,90岁老伯陈寿星回忆: “莫秀英步行到
水东后,为找个合适处栖宿,向一个花名叫尖头壳的男子求租房屋。尖头壳见莫艳若桃李,
遍观水东的色情区,莫在其心目中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他欣喜若
狂 ,色迷迷地盯着对方,打起了歪主意,说:"你来投我的行,要和我先睡,我才同意你租
屋!”莫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民国时代,水东海洋资源丰富,新鲜的大鱼大虾贝类
蟹鳝市场供应充裕,价廉物美,贫民百姓容易买得起,吃得到。当日,眉飞色舞的尖头壳
破天荒为五姑接风洗尘,忙里忙外亲自下厨,烧闷鱼虾,煮螺汤,瘦肉炒丝
瓜。。。。。。
莫秀英在尖头壳家暂时安顿了下来。年龄可做人家父辈的尖头壳是拈花惹草老
手,多少个那一天那一夜,床前折蔗,蛙子望垌,与五姑翻云覆雨不知疲。
那个年代,油行巷是水东一条遐迩闻名的烟花巷,位置清静,一些屋主靠出租
房子或容妓招嫖为生,妓女中不乏芳娇。莫在这里做了一个风尘女子。
一批批好色之徒都想老牛吃嫩草,慕名而来,面对各种嫖客,18岁的莫秀英总是强
颜欢笑,小心侍候,有时应接不暇。她慨叹,青楼中,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
潜垂泪,花间暗断肠”正是莫五姑沦为土娼时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
在寻花问柳的人中, 莫五姑也碰上过一些情真意切的求爱者,她不往心里想。
此时陈济棠已三茶六礼娶正室叶氏。今陈远离故土,漂泊在外,天刚蒙蒙亮,军号
一吹,军人就要起床1--2---1----2 ---1,齐步走、向右转,出操训练日复一日, 长期的
军旅生活枯燥无味,心灵空虚,年轻精力充沛的排长渴望异性慰藉.
一天, 陈济棠逛窑子时,一个凑巧的机会,在尖头壳家遇上了淡雅脱俗的莫秀英。宋
徽宗赵佶生活荒淫无耻 ,微服遍寻京城名妓,幸完李师师,写下这首艳词 :“浅酒人前
共,软玉灯边靠,回眸入抱总含情。痛痛痛,轻把郎拢,渐闻声颤,微惊红涌。试与更
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这对情
投意合的年轻人做了艳词中的“赵佶和李师师”。
这对年轻人一见如故,愿作鸳鸯不羡仙。莫从良前,在水东的屈辱生涯有三个多月。
有同行姐妹曾问她看中了这位低级军官哪些方面,她说,陈济棠体貌堂堂,威仪,
如虎下山,百兽自惊,若升腾之鹰,狐狸兔子自战,发迹鹏搏终远大,嫁与他,是连枝并
头。
三 、 旺夫益子、重返故地
现在男女结婚,不少为人父母的还遵循旧时代的做法,看生辰八字,择吉日拜堂。
40年代以前,远离电白的防城陈金益家更是如此,而且陈家比普通贫民百姓笃信风水命理
学。就陈济棠与莫五姑的婚姻,陈济华根据金、木、水、土、火五行的"冲刑生克合"推敲
出来,认定五姑陈济棠两人是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日后旺夫益子,贵不可
言'。
民间盛传,莫五姑与其她女人截然然不同。她腰间有一条状似线圈金黄色的皮肤,
俗称”金腰带“,为陈济棠推崇备至,觉得是吉祥物,日后定可助其崛起于军政界。兄长
算出五姑命好,陈济棠深信五姑有异相,与之结为秦晋之好 大吉大利。就这样,莫五姑正
式做了陈的二房。
”去年战,桑干原, 今年战,葱河道“ 在长期征战中,陈济棠立功升职,由排长做到了
营长。此时陈济棠却与莫五姑闹起了矛盾,社会谤议陈找出身青楼的女人为妾,一败坏门
风,二有损自己的名声,陈有同感,于是跟莫分手了。陈济棠离开了莫,指挥战事就失
利,损兵折将,落荒而逃,几次差点命丧沙场。陈济棠先后三次休弃莫秀英,三次遭降职
处分,由营长降为连长,团长降为营长,由师长降为团长;陈接回莫,每当两人恩爱如
初,风卷残云破敌营,打仗场场凯歌回旋,军职连升。在他看来,莫秀姑不但休弃不得,
而且在家里也惹不得五姑生气,自己“大难不死”、能打“胜仗”,是靠了莫五姑的保
佑!
高州县泗水石牛岭,海拔424米,翠色欲流,鸟语花香,悬崖峭壁,溪泉众多,四
季哗啦哗啦地流,四面地势平坦, 石牛岭更显雄奇
民间流传,泗水地名源出远古时期,石牛岭一带旱魁为虐,如慈绶 ,天后娘娘体恤
民情,驯服一头神牛,牵去犁出四条河流,每条河流汇集于此地,并帮助当地百姓在六
个地方筑闸蓄水,自此,泗水流,流到田垌头,旱象永除,水源充足,旱地变成了一望无垠
的宜耕水田,二月禾苗碧盈盈,六月稻谷飘香,深秋,田园果实累累,丰收的喜悦岁岁在
人们的脸上绽露.神牛犁出渠,功高劳苦,受感动的玉皇大帝赐其升仙。神牛正在低头喝水
时,突接升仙旨令飞升而去,留下身躯变成一座像此牛伸颈饮水状的山峰。人们感激神
牛,叫这座岭做‘谢牛岭’,又择址该岭南麓建天后娘娘庙,纪念天后娘娘。
莫家祖坟葬于这座岭沾有仙气的仙女山。 谣传,陈济棠专程安排人去江西请来一个
出名的国师到莫家祖坟勘察风水。当此公念到“大牛赶细牛,赶出石山头,有谁来葬中,
专发女家出‘皇侯’,”时,现场洗耳恭听的陈济棠心花怒放,国师的话使他相信“祖德
流芳远”,先人显灵,方能娶到莫秀英,贤惠佐自己。
他本是一名学业平平的军校生,从排长干起,16年过去了,这位在军校遭人羞辱的陈
济棠成了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南天王,而当年那个被同学捧上天,飘飘然的梁安邦上省
府求见陈,言辞卑微:“伯南,我给你捧靴来了。”陈济棠回答:“大家是同学,别这样
说。。。。。。”人生大病,便是“心高气傲',梁安邦犯了这个毛病,在 别人手下升迁无
望,现在穷途落魄 ,投靠陈济棠;陈,宰相腹中撑得船过,不念旧恶,委任梁当了汽车运
输团团长。梁算是个能屈能伸的汉子了。做人不妨学做梁安邦,马死落地行。
这些归于莫五姑八字里面的“贵气旺夫”命! 应验了陈济华所说,” 之子于w,宜其室
家'。
1932年初,一个芳菲妩媚的春天, 已升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陈济棠携”爱妃“莫秀
英莅临水东,“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地。17年前,陈济棠只是驻守水东的
一个地位卑微统领36人的小军官,如今贵为一省的军政大员,占据今广东、海南岛、广西
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土地面积达23.6万km2,良田沃野千里,海洋面积253.9万
km2,盐业、渔业发达,粟赤千千窖,军雄万万儿,山河方有截,野逸t无遗,气壮山
河,此时的陈济棠 南可学越帝位的南越国王原秦军将领赵佗称孤道寡,有实力参与中原
逐鹿,令人刮目相看,世事难料。
这天,全水东圩仿佛喜逢盛大的节日,除了做生意无法脱身的商贾,万人空巷云集
“平权车站”,争相目睹南天王,民国的风云人物陈济棠的英姿和莫秀英的风韵。尖头壳
也跑去看热闹了, 人面桃花,好心酸,今日秀英,咫尺天涯,无限感慨。
当年只有11岁的陈寿星如今已到了耄耋之年,他在我面前回忆起那年的情景,心
情仍然无比激动.......他说:“街道人山人海,警卫队将围观者隔开一段约7米远的距离。我
还小,被大人挡住了视线,急得到处转,想找个好位置,去爬上汽车顶,才看到了他(她)
们。陈济棠仪表堂堂,天庭饱满,体型魁梧,挺拔,鼻梁方正,虎观狮视,真是‘坐若泰
山起若云,良将定是建奇勋' , 典型的军人气派!他戴军帽,穿军装,腰扎武装皮带,别着
手枪,和莫秀英分别坐在两张太师椅子上,放椅子的地方就是在那楼村郑氏祠堂坡门前
(今广东省电白县邮政局)。。。。。。。”他说到对莫秀英的印象:“貌比较清秀,明
眸善睐,体长约1.60米以上,穿旗袍”。
陈老伯还提到了坡心乡潭板圩大地主北仔。原来北仔事前获悉省长和莫五姑抵达水
东的时间,他特意在此安放两张太师椅,备好名茶,恭迎嘉宾。陈老伯说:“陈济棠夫妇
走下轿车后,行到椅子前坐下,北仔双手端茶托,低头弯腰120度,膝盖着地往贵客面前
移动,向陈莫献茶,陈济棠夫妇接过礼节性地用嘴舔了一小口茶水。陈济棠没发迹前,北
仔可能在水东跟他已有过来往,彼此熟悉。北仔家境富裕,但富而不贵,在官场上没有后台
势力,常遭人欺负,此次,他向省长夫妻献茶,意在向别人表明自己认识政府大官,谁以
后还欺负他,要三思而行。”
陈老伯还模仿北仔媚上的动作给我看,我笑弯了腰。
19 50年1月,陈济棠带茂名县籍身边机要秘书女冯锡如从海南逃往台湾,后陈续娶
冯,亦育子女两个,这是后话了。此时,白发苍苍年过七旬的尖头壳不再顾忌,口沫横
飞,拿莫五姑说事,在不同场合对熟人炫耀自己是第一个在水东和莫五姑同床共寝的人。
尖头壳当年 乘人之危,以房谋色,非仁也 。
油行巷距陈寿星老伯宅第不到两百米,.陈老伯那代人所知道的莫秀英与陈济棠
在水东的流传故事流传主要源自 尖头壳生前的口述。尖头壳于50年代中期去
世。
四 、 陈济棠夫妇与孩子们
莫五姑是个“英雄母亲”,为夫君产下七男四女。 陈济棠身经百战,一生戎马,公务繁
重,无暇顾及子女的培养教育。
她在家里自然扮演了专职管教孩子的角色了。
“ 孟母三迁”千古流传,莫秀英熟悉“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故事。
莫除了关心督促孩子的学习 ,还注重品质教育,善之本在教,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在母亲长期的亲切教导下,陈家的兄弟姐妹个个知书识礼,守本分,不张
扬,没有旧社会那些豪强劣绅高官子弟的坏习性。“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
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而陈家后代,个个可谓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
玉,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有4人,硕士学位有2人。
莫秀英的子女中最出息的是世界知名的美籍科学家陈树柏,他是白宫政府的座上宾,
也是深受中国政府器重的名人。
据资料介绍,1929年双十节,陈树柏生于茂名县分界乡外婆家,和父母在那里共
同生活了7年,他在高州德明中学度过了一段愉快的读书时光。1985年,他到南宁讲学,
有人问他是哪儿人,答:“我是茂名人."
宋朝 李 靓写了一首<乡思>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
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全诗抒发了一种浓烈的思乡之情。首句家比天涯更远,后句是除了
座座碧绿的山岭,还有 黄昏时的云霞遮着作者的回乡路。这种思乡的浓烈感力透纸背 。
怀念故乡,乃人之常情。司马迁的《史记》记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推翻了秦朝后,
带着掠夺 来的大批财宝和秦宫女,回乡摆架子,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故事。
东兴与南宁相隔188公里,虽有防城故乡父母官的盛情邀请,可功成名就的陈树柏在
南宁时压根儿不想回到父亲出生地看看。探查原因,原来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
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号召“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
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传闻,防城县马路公社李书记积极响应破四旧的号
召,他亲自带领一帮人拿着钢钎,炸药去毁掉了陈济棠的祖坟,连陈济棠胞姐的坟墓也不
放过,开棺抛尸;红卫兵则去捣毁陈济棠的祖屋。至今,陈济棠后人仍对这种暴行不肯谅
解。
陈济棠出身穷苦。陈父循规蹈矩,明德惟馨 ;陈母蕙心纨质。 陈济棠一生不做过
危害家乡人民利益的事情,他卷入的是党派政权争夺,相反,他飞黄腾达了,热心防城县
的公益事业,贡献大。当年毁陈家坟墓,房屋的人,脑瓜冷静下来后不知作何感
想?
陈济棠有孙子曾孙数十人,他们侨居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瑞士、英国、
澳洲、香港、澳门、台湾,家族枝繁叶茂
春 花 又 开 茅 坡 村,明 月 何 时 照 人 还?
五 、 陈济棠与广东建设
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来,全国政局一直动荡 ,兵荒马乱。相比之下 , 1929年-
1936年 , 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励精图治,社会十分安定,百姓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
高,广东进入了黄金时代,不论是珠江三角洲或省内其它县市,那些建于这个年代遍布省
内的工矿、企业、农场、学校、港口、码头、茶楼酒店、医院、骑楼建筑,“均可印证这
些去日人事”。
我翻览过陈济棠制订的《广东三年施政计划》,觉得他有雄才大略,眼光长远。对外
开放,对内搞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振兴广东,早在那时,陈已经搞得风生水起了。
《施政计划》全一册,共741页,内容涵盖吏治、经济、财政、教育、就业、救
济、税赋。。。。。。。根据施政计划的目标,将建设一个政治文明,经济繁荣,教育普
及,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广东。“ 施政计划 ”一直 是陈济棠政府努力奋
斗的方向,后来陈济棠所做的一切也证明了这些。
陈济棠统治广东初期, 恰值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危机 ,生产过剩,无
数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资料被大量闲置。陈济棠抓紧这个时机,大量引进了投资、廉价
设备、商品和技术力量。出于唯有内行人,才能做内行事的意识,陈济棠多方延揽人才,
对有特长的人,更不惜重金礼聘,罗致了一大批留美学生和科技人员,让这些人才掌握经
营企业教育的管理大权,尊重他们,有职有权,充分发挥才干。粤省政通人和,经济蓬勃
发展,社会各项建设事业齐头并进,欣欣向荣。
经 济 成 果
施政计划三年,陈济棠政府完成了下面的60多个建设目标,如
稻作繁殖场、果树繁殖场、优良猪种繁殖场、优良鸡种繁殖场、徐闻中心垦殖、设立琼崖
实业局计、琼崖农业建设分期进行计、广东省各县分年筹设县立林场、翁江水电厂、南石
头钢铁厂,水泥厂、化肥厂、硫酸厂及梳打厂、汽水啤酒厂、燃料厂棉织厂、丝织厂、水
结厂、麻织厂、毛织厂 南头造纸厂、麻包厂。。。。。
以政府的力量开辟了广大农场,建设了大批工厂,安置收容了数以百万计的失业流民
和城市贫民
两年时间建成顺德、番禺、东莞、惠阳、揭阳,市头糖厂、新造糖厂等日榨一千五百吨的
七个制糖厂和附设酒精厂,更是广东最大的摇钱树。34年前,广东食糖仍然属于稀缺产
品,买糖是要凭糖证的,更别论三十年代了。
引入海外资金 侨胞赞赏广东变化
广东是著名的侨乡,华侨遍布四大洲,尤其是从珠江三角洲出境去澳门香港和飘洋过海到
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国家地区谋生的同胞华侨数以千万计,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不乏是商界的
巨商贾子,陈济棠善于打好“桥牌”,以吸引侨资,弥补建设广东资金的不足。
陈济棠邀请一大批港澳和海外实业家和资深人士回粤参观,并亲自出面召开回乡人士
座谈会,详细介绍广东三年施政计划中有关振兴实业的具体内容,号召侨胞回粤投资繁荣
广东经济,造福桑梓。 侨胞目睹了 在陈济棠英明的领导下,广东,尤其是广州,经济、
文化教育和市政建设都有很大发展, 新建成的:横跨河南河北两岸的第一座大桥――海珠
桥,中山纪念堂,中山大学五山新校舍,广州市政府合署大楼、海珠新堤、洲头咀内港、
西南航空公司、市立气象台、爱群大厦等和30多条绿树成荫的马路均是第一次出现在人们
眼帘的靓丽风景线;广州一跃而成为南中国的“首善之区”和人口达112万的繁华城市。
陈济棠关心人民的生计,推行‘价低康平稳’的政策,政策益及民众,民众花钱少买到的
商品多。据称,当时全省流通港币,“一元可买花布20码,一仙可买一份早餐,一般工人
月工资20个大银,月均生活费2个银元",“那时,市郊农民常将农产品拿到香港市场去
卖,卖了钱,一头洋面粉,一头洋饼干,挑回家吃”;“茶楼二分之一以下的厅堂生意最
热闹,可见平民和劳动界的享受普遍”;而“外人初到广州游览,常叹广州近年物质之进
步。盖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颇足眩人耳目。”
回国侨胞们由衷地赞赏广东的变化翻天覆地。“事半功倍,出所预料,陈济棠这一着棋,
收获甚丰,很轻松和自然地引进了大量的侨资。1933年广东侨汇数量高达粤币二亿五千三
百八十万元,外贸数达粤币一亿七千四百七十一万元。至1935年,侨汇及侨裔投资达粤币
五亿五千万元。这笔资金为加快广东三年计划的实施起到了重大作用。”
整 顿 财 税
1932年夏,陈济棠从有利于减轻民众负担,以利休生养息的立场出发,针对税费存在的
系列问题,对税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顿,努力挖掘新税源,以便逐渐消灭财政赤字,达
到收入不断增加的目的。同时他站在底层弱势群体的角度,废除了各地一些杂税苛捐。据
老前辈人说,在电白县水东圩卖三鸟、卖糖水、卖鱼虾、卖花生米、阉鸡、补锅、打铁、
是不用交税的,生意较大的,如卖猪肉和开店才上税。广东地域辽阔,五里不同风,十里
不同俗,底层小商贩数量庞大,这是大得民心的政策。
陈济棠“先后整顿了禁烟税、赌捐、农业税,开征了洋米和洋糖入口税,卷烟印花税
1932年头每月政府的财税收入约500万元,至1936年增至约8000万元。此外,1935年
南京中央政府宣布改革币制,将民间的白银收归国有。陈济棠乘此之机指令广东银行大发
纸币,收兑全省白银(光洋、毫银)。在未收兑白银之前,广东省银行发行毫卷仅4900万
多元,从收兑白银开始至1936年上半年,发行总额竟达2.38亿元,大大增强了广东的财
政经济力量。”
管理与服务并重
陈济棠时代,建设的工厂,造价合理质量保证,这与政府委派操守清廉的专业人员对上马
工程项目严格监理,堵绝了偷工减料现象有关。陈济棠有时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经营管理
者商谈,解决经营过程中诸多难题。糖厂在广东属于龙头企业,故陈济棠特别予以重视,
在各地补助民众扩大种甘蔗种植面积,规定肥料厂生产的优质肥料优先供应蔗农,同时由
农技部门负责引进甘蔗良种,并派出专家深入蔗区指导蔗农合理施肥,及时除草,使糖厂
保证了蔗源。“为了使糖品产销通畅,由政府负责经营,省府于1934年6月成立「国货推
销处」,统一调拨全省食糖供应,对全省十大糖商进行统一管理,使当时食糖产销两旺,
税款更比水流长,陈济棠看到国库年年都有这笔巨额收入,眼笑眉舒。
人间辛苦是三农.做陈济棠时代的广大蔗农苦累也高兴,糖厂不打白条,蔗价又公
道, 种多少收购多少,共创了双赢局面。蔗农收入稳定,一家生活不用愁。
教 育 事 业
1932年10月,广东省第三次教育会议在广州召开,陈济棠在百忙中出席会议,
说:“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永久的事业。”,“一国之内,如不尊重学者,试问学术从何
进步?文化从何增高?国将从何而立?”。陈有了这方面的深刻正确认识,在三年施政计划
中,把教育摆在特别重要的地位。施政计划涵盖整饬校风,取缔不合格教师,改善各级学
教教育,制发教育行政人员工作大纲;奖励勤苦学生;推行义务教育,统一全省中小学课
程标准;增加各县市小学校校数班数增收适龄儿童百万;严格考核私立学校;分别制定奖
惩办法;发展职业教育;完成实施体育方案;增加各县市中学校校数班数;扩充省立中学
数;增加师范数;遣派外国留学生等等。他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
陈济棠 提出教育方面实行要“教育职业化,学生劳动化”和三民主义政治教育原
则。他指出现在教育存在的弊病:“现代求学者仍未脱科举时代之恶劣心理,以服务于军
政机关为唯一之出路,其危险实不忍言……” 他又指出“学校须增设职业课程,并增
设职业学校。大学之文法、政、经等科之扩充,应适可而止,并悉力扩充农、矿、工、商
等。乡村学校尤须实行农场化。”
在陈济棠的主导下,广东乡村施行义务教育,“实行学校农场化和设立图书馆,城
市教育为职业化,学生劳动化。严格训练人民,使社会纪律化,并奖励专门技术之研究及
发明。”全省各县成立平民学校及成年男女补习学校,兴起了扩大识字运动。他积极提倡
鼓励民间个人或集体出资开办私立中、小学校。施政计划仅用三年,“全省小学增加了四
百余所,学生人数增加14万余人,中学增加64所,学生人数增加1.6万余人。”
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省立第一、二、第三农业学校和第一职业学校。
陈济棠政府创办了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图书馆、广州音乐学院、广州国医
学院、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广东陆军军医学校、陆军总医院、水产、美术及数十所省立、
县立师范学校,异地重建占地面积万亩的国立中山大学。在他总揽广东党政军大权期间,
省财政每年拨出的教育经费比1937年后每年拨出的教育经费平均多出40个百分点,全省
的中小学数量分别上升了20和46个百分点,教育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是非常了
不起的政绩。陈济棠为了改善岭南大学等九所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还出面设法筹集足够的
资金,给高校排忧解难。同时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陈 济 棠时代,广东省 的高校中专培养了大批各种专业人才 。为推进广东的建
设大业,陈对专家学者唯贤是举,谦恭下士,不仅委对方以重任,而且待遇优。国内人才
和海归派为创造广东的8年太平盛世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六、故 土、茂 名 情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陈济棠,爱民爱乡,对建设故土倾注了许多心血。
1926年,陈济棠倡议建防城中学,带头出钱,募捐,设小学部和初中部,后增高中
班,师范班。熟背“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古诗,又有农村艰难生活经历的陈济棠怜
贫惜苦,手令防城中学要推行不分贫富,服务大众的办学方针,对穷困学生发放生活补
贴。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水平,他从省城“聘请了姚仕金等十多名教师来防城任教,月薪达
到120~160银圆,而同期在任局长的省城公务员月薪不过50~100银圆。”陈善待知识
分子,可见一斑。防城中学校园内还建有“谦受图书馆”,该馆在落成之日陈特撰文记
之,国民党元老谭元]题馆名,肇庆名家梁俊生刻碑。据悉,以陈济棠父亲命名的谦受图
书馆在那时藏书近10万册,藏书中有《万有文库》、《四库全书》等一批珍贵典籍,为国
内罕见。
此外,陈济棠还创立了防城医院、电影院、慰慈救济院,建伯南公园,围海造田1.39万
亩。
陈济棠伉俪情深,视茂名县(高州)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陈济棠一家在分界杏花村住
了7年。他在茂名县也留下了建设的业绩和足迹。
1930年,为方便广州和茂名县两地来往,陈济棠令人在今高州西南面石头仔岭修建一座
飞机场。峻工后的机场面积288769平方米。开辟茂名县――广州航线,每月三个航班,
机票价30毫银。抗日时期,美军飞机曾在此空投军用物资及降落。现机场改为飞播造林及
森林除虫农业用途。
鉴江桥,1936年2月25日建成,横跨鉴江河面,全长152.5米,宽7.93米,总耗
资毫银约11.824万元,桥连接高州市区。70多年来,历经场场风灾洪灾 鉴江桥依然屹
立,造桥质量堪称达到国际标准。茂名往高州城区、信宜、宝墟、壶洞、广西均由此桥行
车过人,安全无忧。今天的鉴江桥仍为交通要道。80年代,我每年都坐班车去信宜出差,
美观耐用坚固的大桥下, 鉴江曲曲弯弯碧波荡漾,日夜流向大海,沿岸景色宜人,但直到
2010年9月,我始终不知此桥竟然与莫五姑有关,我决定动笔写本文时方晓得她的由来。
近年国内缕有报道,动辄耗资百万数千万元的桥梁工程完工之日,就是桥塌人亡之时,看
看陈济棠留下的鉴江桥,我们从中能想到什么呢?
设立高州德明中学。 1934年1月,为了纪念孙中山(别号德明),陈济棠与胡汉民、云
陔、黄麟书、林翼中等国民党政要于香港创办德明中学。1940年,陈济棠在茂名县车仔岭
建德明分校。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入侵香港,陈莫夫妇带家人逃回分界乡储良杏花
村,在陈济棠的提议下,大家把香港德明本校迁来茂名县,与分校合并。那时高州德明中
学除向学生收取部分稻谷以抵学费外,还获国民党高州县政府每年补助10000元办学经
费。到新旧政权易帜前,该校有高中初中生750多人,共18班。有供全校照明用的发电机
和游泳池,办学设施在粤西地区一流。高州德明中学,岁岁芬芳,年年桃李。
1950年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这所原来教育水平名闻遐迩的中学被改为高州一中。
陈济棠全家居住杏花村期间,了解到分界乡人口稠密,贫民百姓看病就医难,于是倡
议在分界墟建广南医院,得到乡绅商家、地方政府支持。医院在1943年春落成,占地近
10亩,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设门诊部、留医部。医疗设备有X光机一台,较精密的显
微镜一架、大容量电冰箱一个,救护车一辆,以及当时比较先进的各种医疗器械一批。开
办初期,医院有两名早期在上海同济医大毕业的医生、八名有专业素质的护士,均系从陈
济棠身边派去的,另加聘七八名医务人员。1946年初前,免费为贫苦群众治病。三年后不
收诊金,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小伤小病的求医者都给予开“赠单”,免收药费。医
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医疗技术,广受社会好评。为确保这项公益事业永远惠及社会,妥善
解决医院的收支问题,分界墟的猪行、牛行、烟行、盐行的市场租金划归医院使用,陈济
棠夫妇则义献400石租田做医院的院产。
目前分界广南医院建筑面积已扩大到近万平方米,有医务人员近百人,继续服务桑
梓。现在世风日下,分界可能早没了40年代那种医德医风了,一切为钱服务!但愿我是以
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1949年秋,陈又利用自己的地位身份,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救济物资中拨来大批建
筑材料、医疗器械和药品在茂名县城西关街建成第二所广南医院,占地10多亩,医院主楼
二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设面积达1330平方。坐落高州市区内的广南医院现在
依然肩负治病救人的社会重担。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败局已定,此年,陈济棠获任海南行政长官兼海南警备司
令,他在茂名县设立征兵处,共有1800多知识青年自愿报名入伍,从这事可看出陈济棠在
他的第二个家乡的影响力,和怎么得人心了。
1950年5月1日, 中共军队攻克琼崖,这帮与陈济棠同样口操广东白话的后生
哥穿着美式军装军鞋,携带美式武器忠心耿耿紧随茂名人的女婿从海南岛坐军舰抵达了台
湾.多少年后,他们好像初春的"蒲公英抽出花茎,在碧绿丛中绽开朵朵黄色的小花。花开过
后,种子上的白色冠毛结为一个个绒球,随风摇曳。‘种子’成熟后”,随风飘到全台湾
和海外的地方安家落户,又孕育新的花朵", 融入宝岛和异国他乡的族群社会。
这些原籍茂名县的台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及其后代现在已成为大陆政府的统战
对象热情款待的嘉宾和反对台独建设茂名县的一股的力量。莫秀英嫁给陈济棠,那真是茂
名县人民的福气!
七、 怀念过去是因为曾经美好
陈济棠在广东统治八年间,民众称颂。人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的功绩:“兴办农田
水利;发展了农林渔牧,开发各种资源,民生物资丰足,价格低廉;建设工厂,使人人有
田耕,有工做,生活无忧;他发展海陆空交通,人民往来方便快捷”;广建学校,普及教
育、消除文盲;提高工人待遇、办理劳工保险;广建医院、养老院、育幼院、残废平民教
养院;整治吏治,清除贪污,禁烟禁赌,整治社会治安,使广东民众称为「黄金时期」,
市场繁荣,民众生活安稳,四境安谧,夜不闭户。”
陈济棠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和教育界人士来往密切.他尊重品德好有学问的人。茂名县
有所省立第九中学,某年,已是省长的陈济棠,他有个侄子报考该校,分数线达不到录取
条件,其父亲上门拜访九中校长,希望照顾录取,校长不同流俗,坚持在分数面前,人人
平等;陈济棠还有一个亲属报考广州中大农学院,茂名县人著名的水稻专家丁颖以不符合
招生原则为由拒录.
陈济棠面子虽然难堪,但并不老羞成怒和利用职权打击报复刁难九中校长和中大农学院院
长丁颖,或借故解除他们的职务.
有这样开明识大体,知趣而退的省长,又有这样的敢于坚持录取原则的校长,省立九
中(今高州中学)在全省教育教学质量不一流才怪。
自1930年开始,丁颖开办了广州石牌稻作试验总场和东莞虎门(沙田)、东江
(梅县)、北江(曲江)等试验分场,共培育出水稻良种60多种,并广泛推广到南粤大
地。那时国际上流行的选种法,是在土质好,气候适宜,水源足的试验区培育出“良
种”,但各地推广良种时,又因水土不服而严重影响产量;丁颖不墨守成规,在科研实践
中发明了“区制选种法”,分别在种植条件不同的试验场育出良种后在当地推广,能比当
地原有品种增产5―25%。丁颖搞农业科研,大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为解决千千万万
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可圈可点的贡献。丁能安心培育水稻良种,做出显著成绩,离不开陈
济棠政府在政策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
有些人撰文批判陈济棠满脑子的封建迷信思想,我理解。可我想了一下,像他这样一个内
心深处充满着对神的敬畏,有传统信仰的人有什么不好呢?人和其它动植物是大自然的产
物,万物归土,合理的解释,便是大自然主宰。无神论者最可怕的就是堕落成为无良论
者,从而鲜廉寡耻,乃至无耻之极,天良丧尽!现在中国最缺的东西――信仰,最可怕的
祸根――信仰危机啊。
陈济棠孝顺父母,不欺负穷人,心里想着老百姓,更不敢欺负神灵,而神灵是教导人们
去行善积德的。能够使灵魂净化升华的,只有虔诚的信仰!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
的 ,只有虔诚的信仰!
那几代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经历过了广东那8年的黄金时代,那是个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
障,谋生容易,言论自由宽松,做人有尊严,教育公平,社会正义,对未来有信心的年
代。
1980年9月10日, 邓小平接见陈济棠与莫五姑生的儿子陈树柏时说 "治粤八年,令尊
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在怀念他。”其实 老一辈的广东人怀念陈济棠何止区
区的"一些人",而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
人们怀念过去因为曾经美好
八、 结 尾 语
1941年夏,莫秀英在香港养和医院病重垂危,陈济棠为此心焦火燎,端汤药,左右服侍,
问寒问暖,并在九龙家里烧香,对着神台顶礼膜拜,请求保佑爱妻。
1947年2月17日,风情渐老见春羞,病病殃殃 的莫五姑在广州市东山区梅花村陈
济棠公馆辞世,夫君心如刀割,写下《悼内》诗,现摘其两首:
“灵前家庙炷心香,夜夜经声达上苍;丧我贤良伤肺腑,每逢虞祭泪成行
“今生最惨丧贤良,夜半孤灯写悼亡;半世救人欢难自救,可怜儿女梦哭娘。”
对于妻子 ,陈济棠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这是一场令人动容的生死
恋!
19 50年1月,陈济棠带茂名县籍身边机要秘书女冯锡如从海南逃往台湾,后陈续娶冯,
亦育子女两个。1954年11月.3日,陈济棠在台北病逝。国民党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备极
哀荣。
1993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陈济棠如愿地魂归湛江市郊湖光岩风景区亡妻莫秀英的身
边。
湖光岩风景区,镜湖波光粼粼、狮子岭常绿、狮子岗青翠、岩狮洞奇特、七星洞可探幽、
火山壁奇观、望海楼可穷千里目、观波台、白牛仙女、白牛仙女雕像、九龙爬壁、神蛙,
玉兰园 ,百年古藤老树,都是白天游人如织的景点
这里的千年古刹楞严寺 , 依山傍湖,寺庙楹联“湖水苍茫客到路从花外问;岩山寂寞
僧归门向月中敲”,是清朝进士陈兰彬手迹。和尚晨钟暮鼓,一年四季,信众鱼贯而入,
香火缭绕;
与楞严寺隔湖相对的白衣庵,居住着“只缘尘世多埃土, 白衣染做黑衣人”的尼姑。
两种传说:唐末,全国选美,雷州半岛一女子天生丽质,皇上欲立其为宫妃,不从,
,投湖自尽,获救,剃度出家,求个六根清净,在此走完生命的历程,这是白衣庵的来
历;宋朝一位白衣尼姑的修行旧址。
这里有宋丞相李纲及不同朝代文豪、诗人的题词、诗篇和越南国父胡志明留下的足迹。
2011年3月7日,我再次游览湖光岩,并拍下了一批照片,同时瞻仰了陈济棠夫妇墓地
陈济棠和莫秀英在这里早晚“能听到”亲切的、能给心灵带来安宁的、悦耳的僧尼的念经
声,这对比翼鸟可以自由地飞翔在信仰的天空中;能每天“看到”数以千计的观光客,他
们永不寂寞。这里山水美丽,人文古迹多, “体国善培才,付与流人话乡故;经邦能裕众
岭南长忆故将军”,俯不愧于人,仰不愧于天,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千古流芳,夫复何恨?
送给陈济棠夫妇的英雄交响曲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YyMzc1MjQ=/v.swf
图片为陈济棠夫妇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