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2.mom(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代课教师究竟折射了什么中国特色? (2人在浏览)

hyjk

幼儿园
注册
2009-11-18
帖子
11
反馈评分
0
点数
0
代课教师究竟折射了什么中国特色?
这个话题其实已经说了很久。我一直关注而没有发言,因为感觉许多要说的话人们已经说得差不多了。但是,2010年9月4日,凤凰网与《时代周刊》在广州市白云区同泰路南湖高尔夫球场颐和高尔夫会馆举办了“师道寻路――关注代课教师”大型论坛会,对这个问题整整讨论了一天。这些讨论又激发了我的一些说话的欲望。


一、代课教师,不能够总是从感动到感动



这两年,一个清退民办教师的文件由教育部传到了全国各地。一时之间,那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辛劳了大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民办教师,立时被列入了被清退的行列。似乎当年的民办教师就是一种错误,就是一种耻辱,许多热爱教育事业的代课教师,在这种一刀切的政策下,只有无奈地选择离开讲台,离开学校。这期间确实是有许多感人的事迹。许多成名成家的人,从农村走出来,都是靠这些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的功劳,易中天先生说,他们是中国教育的脚板,是穿着草鞋,布满老茧的脚板,背负中国教育的重任,步履艰难地一直走到了今天。这些判断无疑是真实的,正确的,那些事迹也是真实的,感人的。

但是,这个事情也不能够只是停留在同情与感叹的层次上。毕竟,代课教师或者说民办教师并不是中国教育的骄傲,更不是中国教育辉煌的标志,而是中国教育问题所在。因为类似的现象,在全世界仅有中国等极少数落后的国家如此。许多人对代课教师使用“清退”一词,尤其反感,认为应该使用“请退”,使这些代课教师能够体面地离开讲台,离开学校。其实“清退”也好,“请退”也罢,都是要他们退,用词不同,不会改变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总是讲那些感人的民办教师或者代课教师的感人事迹,也不能够帮助我们在解决好这个问题上有更多的助益。那些利用代课教师事迹来感动中国,其实意义也不是特别大。事情还得从切实解决好现实问题入手。

二、中国的教师,从民办到代课

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学会分析一个问题,探索清楚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中国的民办教师或者是代课教师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在这里,代课教师来源于民办教师,但是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民办教师,过去是专指农村里,不拿政府工资,不享受公职待遇,而靠农民集资生存的教师,有时,一间学校都是这样的民办教师,有时,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混合在同一间学校,他们同工不同酬,待遇差别巨大,在教师中分出三六九等,身份等级十分严格。那时越是落后的山区与农村,民办教师的比例就越大。公办教师常常是凤毛麟角。公办教师是吃皇粮的,民办教师,是吃民粮的。

后来教育部说,民办教师要取消,能够转的要转,不能够转的要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工作完成得很顺利,一时之间,从报纸与文件上,“民办教师”一词没有了。但是,这种有如送瘟神一样的送走民办教师之风,其实并没有真正在农村取消民办教师,而是换了一个说法,这就是代课教师。中国特色的许多改革就是这样的,现状还是那个现状,事情还是那样的事情,常常在换了一个名词概念之后,“改革”似乎就成功了。胡适说的“名教”中国,其实仍然如此。

但是,民办教师与代课教师还是有些细微差别的。民办教师基本上是指乡村学校里的教师,而改成代课教师之后,并不单纯指农村的非公职教师,城市,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些中国的第一流城市里,代课教师的比例所占比例也是非常惊人的。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一时间代课教师竟然占到6万多人。而深圳这样的特区的代课教师,竟然占到三分之一以上。代课教师与公职正式教师的收入差距,常常是二到三倍。同工不同酬,由农村包围城市。终于漫延到整个中国的教育事业。

三、代课教师――有中国特色的遗产

曾经在某一个时期,一个新的政权在经过浴血奋战之后建立起来了,一个政策,就急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把农村与城市像种族隔离那样隔离开来,然后再用各种不同的特殊政策,把城市与农村对立起来,使人们在城市与在农村,虽然享有同一个蓝天,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那么,自然而然地问题就出来了。农村成了一片荒芜,成了被掠夺与被压榨的对象。城市与农村形成了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身份、等级、地域、籍贯、血统、家庭、出身等等这些都成为歧视的依据或者享有特权的依据的时候,出现民办教师或者代课教师是不难理解的。

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吃皇粮的公办教师不愿意去农村或者不愿意扎根农村,因为那里像地狱一样贫穷落后。但是,农村的孩子也要念书,因此就产生了民办教师,不拿政府发的工资,只拿农民集资的一点点用以糊口的钱。城市里也一样,许多公办教师被借调走了,但是,他们的工资、奖金、待遇与编制都仍然在原来的单位,但是,教学工作早就不做了,如此这样,城市里的代课教师也就应运而生了。当然,也有一些学校,编制被控制得死死的,怕挤占了特殊利益,动了他们的奶酪,明明教师不够,但是,却不增加编制。也有一些是学校进了一大堆靠关系进来的闲杂人员,把编制占得满满的,真正上课的教师只得另请他人。因此,那些在学校里能干的教师,做大量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常常是代课教师,而另一些既不能够上课,也不能够做事的人,却是可能是公办教师。

有中国特色的事情就是这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就是看到人治、人情、关系中权力的威力。中国特色的代课教师,在任何民主法治国家都不会产生的。他们也会有代课教师,但是,与中国特色的不同。他们只是根据学校教育的需要,而请的一种临时雇佣的工作。在职业自由流动的过程中,这种临时教师并不会形成一种现象,更不会成为一种问题。更不会几十年来,越积越多成为一个社会顽症。

一方面,国家正在崛起,号称成为世界第二的GDP;另一方面,这个国家还在把教育事业当成临时事业,请了大量的临时工____代课教师做着百年大计的事业。据说,代课教师的问题,“钱不是问题”,但是临到解决的时候,就立即变成了“问题就是没钱”。一个国家,可以在美国扔掉4300亿美元,像打了水漂一样,连个水花都没有起,也可以用5000亿用于公款吃喝玩乐,2000亿用于养公车,;另一方面这个国家却拿不出10亿人民币用来解决这些曾经的劳动力的补偿问题。这些令人费解的问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里面究竟有多少黑幕?我们站在局外确实是难以想像的。我只知道无数只黑手与权力之手,在互相推诿,在暗箱操纵,才有今天的局面。



四、代课教师是要清退还是要解决?



代课教师问题确实是要解决的,但是解决的办法不能够是简单的清退。国家明明有“劳动法”,为什么不按照劳动法去办理?代课教师就是政府雇佣的劳工,不是有最低工资制?不是有社保?辞退一个劳工要补偿多少钱,这些都是有相应规定的,按照这些制度去办,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是,有法律,带头不遵守法律的常常就是政府。

解决的办法,其实还是钱的问题。许多代课教师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们甚至学历不低,年纪很轻,教学经验丰富,有许多还是学校里的教学骨干力量。他们之所以沦为代课教师,完全是政策与体制造成的。当然,也还有一些代课教师,确实水平差,远远落后于时代了,再在学校混下去,于自己,于学生都是非常不利的,应该及时请他们转行。我看一些农村的代课教师,讲课还不会讲普通话,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落后,与现代社会相距太远,确实是应该离开学校的时候了。但是,他们在特定时期,也为教育作出了贡献,而且有许多还工作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应该根据工作年限给予补偿或者给予退休养老费用。其实即使这样,花钱也不会很多。

但是,为什么很容易解决的事情,地方政府就是不去做呢?那是因为,历史上,这个社会曾经欠债太多了。民办教师的问题只是其一,还有曾经的赤脚医生的问题、退役军人的问题、下岗职工的问题等等都会相应地冒出来。如果不能够一揽子解决,还不如一个也不解决,一个也不解决,大家相安无事,反而还会平定一些。但是,如果换一个视角的话,历史上欠的帐,无论怎样其实都是应该还的。但是,特殊利益集团需要特殊利益,他们不愿意自己受损,因此,只好让弱势群体受损。

说到底,中国的教育就是传统农民办的教育。什么都是临时性的,目光浅短,严重缺乏更为开阔的视野。封闭起来,害怕外面的世界,害怕外面世界的狼,仇恨外面的东西,这种仇恨情绪一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五、他山之石,不可以作玉玺

如果把中国与日本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的教育从开始就是办在山沟里的,日本的教育一开始就是办在海洋上的。山沟里视野狭窄,目光如豆;海洋上视野开阔,波澜壮阔,有超前的眼光,与百年的远见。在这里仅仅恨日本是没有用的。

日本人谈教育,既不谈民办教育问题,也不谈代课教师问题,也不谈乡村教育问题,更不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因为这些问题在人家那里根本不是问题。他们的教育关注的是《窗边的小豆豆》,无论窗边也好,小豆豆也罢,都没有什么公办还是民办之别,更没有城市还是乡村之别,因为孩子都是自己蓝天之下的孩子,国民都是一样的国民,没有也不应该在孩子身上体现这种歧视与级别差异。在孩子身上从小就要让他们体验到公平、正义地和平相处的人生意义。

同时,他们的教育政策,只想着,如何才能够吸引社会中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因为教育工作只有优秀人才,才能够教出优秀人才。因此,他们的山山水水,无论是穷乡僻壤,还是繁华都市,他们的教师是一样的优秀,他们的学校是一样的坚固耐用,通风采光,阳光明媚。穷的地方由中央政府补齐,以向富的地方看齐。穷的地方政府出多少钱办教育,中央政府也出多少钱补上,互相攀比,水涨船高。才使得日本今天拥有世界上素质最高的国民与最优质的人才与最丰富的创造力。

在日本,钱不是问题,看问题的方法,思想观念才是问题。战后的一片废墟上也能够建成世界一流的教育。有样没样,看看世上。中国日本在地理上是近邻,近在咫尺,在心理上却远在天涯。中国的积贫积弱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不难弄清的。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曾经在一百多年前在“明治维新”时告诫日本:要知道汉学已经过时。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日本人,他们在“脱亚入欧”的开放社会中重新崛起来了。而坚守在过时的汉学中混吃等死的中国人,贫病老弱到现在,仍然执迷不悟。有如猪八戒的母亲――一定是笨死的。

制度出了问题人心一定会出问题,而人心出问题的时候,制度其实也不会好到哪里去。鸡就是蛋生的,蛋也是鸡生的,这不是绕口令,而是在表述一种客观的现象。“商界传媒”老总刘旗辉先生昨天晚上对我说:中国的问题,就是人心出了问题。中国现在问题多多,民国时也问题多多,北洋时也是恐怖,说到底是人心出了问题。而人心出了问题,就是文化出了问题,核心价值观出了问题。在加拿大地铁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每个客人自觉自愿投币,而不会出一点问题。这要是在中国,还不乱了套。明白了这些道理,再来看一个小小的代课教师问题,那又算什么问题呢?
 
说这些真是烦死。正式老师都发火了。不知道代课老师呆着干什么。
 
他们的教育政策,只想着,如何才能够吸引社会中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因为教育工作只有优秀人才,才能够教出优秀人才。因此,他们的山山水水,无论是穷乡僻壤,还是繁华都市,他们的教师是一样的优秀,他们的学校是一样的坚固耐用,通风采光,阳光明媚。穷的地方由中央政府补齐,以向富的地方看齐。穷的地方政府出多少钱办教育,中央政府也出多少钱补上,互相攀比,水涨船高。才使得日本今天拥有世界上素质最高的国民与最优质的人才与最丰富的创造力。


一个国家,可以在美国扔掉4300亿美元,像打了水漂一样,连个水花都没有起,也可以用5000亿用于公款吃喝玩乐,2000亿用于养公车,;另一方面这个国家却拿不出10亿人民币用来解决这些曾经的劳动力的补偿问题。这些令人费解的问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里面究竟有多少黑幕?我们站在局外确实是难以想像的。我只知道无数只黑手与权力之手,在互相推诿,在暗箱操纵,才有今天的局面。


好文采啊!!!!!!!
 
楼主,如果这些文字是你自己原创的,那么我很敬佩你,敬佩你这么有才华还有耐心呆着代课,但是我也鄙视你,鄙视你浪费自己的才华和你很怯懦以及不会追求自己的人生。或者你感觉我很矛盾,但世界往往是矛盾体的存在。
 
当了十几年以上的代课教师,习惯了清贫,还可以理解。但青春年少的,有气有力的人,干什么不好呢?偏当个300元的代课教师!难道社会上没有工作适合你们了?
 
“民办教师”已成为历史,“代课教师”即将成为历史,相信不久的将来又会出现“临时教师”、“临聘教师”----相同性质的群体,只是名称换成另一个。
 
QUOTE(不系之舟 @ 2010年10月23日 Saturday, 09:57 PM)
假如大家都不当代课老师,谁来教山区的孩子?
[snapback]3048406[/snapback]​



加压于政府,就有人来解决了。既然有人来帮忙,又不用政府出粮,政府在偷笑呢!
虽然民师中不乏良才,但整体水平是远远落后于师范生的。
民师代教,占用中师生的分配,所以最终造成所有的中师学校被撤并,谁的错?
 
山区的孩子也应该由政府招聘正式老师来教
 
我对中国特色这四个字很反感
 
政府对教育八不该:一不该撤销师范,二不该盲目办学,三不该行政吃教育,四不该办学分等到级,五不该取消教育收费,六不该设立教办,七不该乱派书刊。
 
好文采啊!!!!!!!
 
为解决民办代课教师问题的呼声
(一)2010年1月21日,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表示:代课人员问题要“有情操作”、“妥善解决”,更多体现对代课人员的人文关怀。我们不能否定代课人员曾经付出的努力和劳动,更不能简单地让所有代课人员离校回家。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切实负起责任。

(二)李卫红副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代课人员和原民办教师问题。这两类群体,社会关注,媒体不时炒作,不稳定事件时有发生。总结各地经验,解决这两个问题,关键是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对于原民办教师问题要坚持两条,一条是已有的政策要落实,另一条是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退养费偏低的应适当提高;对被辞退的原民办教师,积极争取社保部门的支持,争取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希望各地从保民生、促和谐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维护教育和社会稳定。(“教人(1992)41号”和“国办发(1997)32号”是中央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专用文件)

(三)王玉普在中国教育工会成立60周年的讲话:9月3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在北京召开“庆祝教师节暨纪念中国教育工会成立60周年座谈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王玉普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指出:要求各级教科文卫体工会要始终坚持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主动依法科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特别关注并协助党政解决原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问题、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教职工反应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9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多做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实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相关媒体的关注:

2010年9月10号,《人民日报》刊登《让阳光同样照在他们的脸上》。全文以“为登台的80后教师喝彩,又怎能忘渐行渐远的那些代课教师”为结尾 。

2010年8月18至22号,全国民办、代课教师聚集在湖北武汉,召开民办代课教师会议。

2010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凤凰网特与《时代周报》再次联手,于9月4日在广州举行“师道・寻路――关注代课教师”大型论坛,关注代课教师问题,并寻求解决之路,同时“乡村教师专项援助基金”也将正式启动。早在今年2月,凤凰网与时代周报便联合启动了“寻找全国代课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并推出“全国代课教师地图”,截至目前,已有8658 位代课老师的信息在这里上传,山东、广西、甘肃、广东等遍布全国每个省市自治区(代课教师地图:http://bbs.ifeng.com/zhuan-ti/201001/dkjs/)。

2010年9月10日,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报道:“教师节里被遗忘的人们”。专题报道中国民办、代课教师的真实情况:在一片对教师的祝福声中,有一群吃了一辈子粉笔灰,如今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的老教师却几乎被人们遗忘!这些人在失业后,既没有医保,也没有社保。

2010年9月12日,《参考消息》第8版“中国大地”全文转载了《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文章。

《中国教工》杂志2010。02期封面标题为“代课教师,不得不关注的群体”。该杂志“特别关注”栏目,用11页的内容,专门报道了民办、代课教师的问题。指出解决思路:第一步,依据《劳动合同法》确保代课教师最基本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第二步,制定或完善有关政策,将代课教师纳入体制范围内解决。

2009、3、8日,《工人日报》以《民办教师:渴盼经济补偿》为题目,报道了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徐震寰同志呼吁解决我国八、九十年代被辞退民办教师养老待遇问题。

2009年教师节前夕,央视《新闻1+1》做了一期关注和探讨代课教师问题的节目。央视评论称,代课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确需清退的代课教师,应当“无情政策有情操作”。

2009年09月16日 经济观察网:“代课教师”是国家的亏欠和责任

2009年凤凰网、新快报等等各大媒体给以广泛的报道才使这个与和谐社会极不相称的群体走进社会的视野!
 
下面农村学校和县工资一样,还应该给点补贴意思下,招聘最好写清楚考上来的,分数由高到低,按排名来选学校,选到最后,你分数低也只能这样了,不能怪谁~因为毕业生多了,你不来,自然补录一大堆人等着~
 
哀叹!
 
山区和落后的村庄谁想去呢,大家向往的都是大城市,只有代课老师在哪里埋头苦干。
 
[attachmentid=247734]
 

附件

  • pRknZVDV.jpg
    pRknZVDV.jpg
    59.1 KB · 查看: 163
一个可以复制的新农村样本

为了保障自身权益,屡次申诉得不到解决之后,人们所想到的对策便是上访。但这些教书匠有所不知,上访的举动同样充满着惊险。近日,为了反映编制问题而到郑州上访的河南新乡市封丘县数名教师,在自己所住的宾馆被几名男子押上大巴车,送至郊外,当晚,他们被要求做笔录、写材料、摁手印,一夜未合眼,次日早上被“送回”封丘(10月26日《河南商报》)。

这些为人师表的教师,上访历经多年。2006年,封丘县举办过一次考试,有30位教师获得财政编制。未入编的数十名教师一直没有停止申诉。那些经过正规招聘考试进入中学教书的教师,上岗后却发现,他们只有人事编制,没有财政编制,没有三险一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公积金)。没有三险一金,已经严重违反了劳动用工规定。而“人事编制”只不过是一种“美称”,实际待遇与代课教师并无区别。原来,无论是“人事编制”,还是“财政编制”,只不过是当地政府部门编造的谎言。如果真有“编制”,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其工资待遇均由国家事业费承担。简言之,在“人事编制”之外,根本不存在“财政编制”一说。只是,当教师怀着期盼获得“编制”的美梦,屡次在县政府“再等等”的回复声中被打破时,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为“编制”不断讨说法。可是,他们所要申诉的对象正是私立规则的政府部门,给或是不给、答复或是行动,都只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意愿。况且,明辨事理的教师拘囿于体制中,当然不敢拿着利剑刺向体制的脓包,他们唯一渴求的是上级能否“开恩”,打开编制之门让他们有其名享其利。上级部门不肯修正错误,下属只能劝求“开恩”,他们的处境之不堪、权利之孱弱,不禁让人感慨。

在奔波抗争多年之后,这群教师铤而走险向更上一级部门求助时,权力的骄横发威了,也就出现了“数百教师为财政编制上访被强行关押”的一幕。每每看到这样的结局,似乎成为了既定的公式,上访、再上访、然后被强行关押。在这过程中,有些人妥协,有些人被“收买”,有些人不辱其重再上诉,各种公民脸谱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对上访者的遭遇,已经不止以“同情”可以释然。一味地打压维权,一味地强行掩饰,已经遮不住政府部门的丑行。当中学生举着“我们要老师”的牌子站在街头时,路人议论纷纷,老师维权被抓,对学生来说,是一堂多么生动的社会教育课。胡适当年的那声呼喊――“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正沁入孩子的心脾。数百学生举着牌的那一幕,已经在告诫有关部门,再苦不能苦教育,权力岂能如此狂妄自大。

就县域教育而言,问题往往集中在教师的编制与待遇上,像近年来普受关注的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等,其症结便是当地政府想免除部分教育投入的责任。为此,他们想出各种法子逃避,例如,该县按照编制配足了教师,可以应付各种检查,实际上内部却分为人事编制和财政编制双轨制;对内,有编制的教师,其待遇却类似代课教师,甚至连代课教师也不如――没有三险一金。这种做法,不止违反《教师法》,就连《劳动合同法》也未执行,还将错就错,搞由“人事编制”转“财政编制”的考试,将教师的权益赤裸裸地践踏。

教师地位如此式微,一是体制弊病引起的连锁反应,二是教育专断行为带来的后遗症。要改变这种现象,教育唯有去行政化,保障教师、家长、学生充分参与教育管理,推动教育体制变革;同时,规范政府履行职责,保证政府部门行事的基本道义,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保障人权、依法行政。
 
QUOTE(yake @ 2010年10月29日 Friday, 08:38 AM)
一个可以复制的新农村样本

为了保障自身权益,屡次申诉得不到解决之后,人们所想到的对策便是上访。但这些教书匠有所不知,上访的举动同样充满着惊险。近日,为了反映编制问题而到郑州上访的河南新乡市封丘县数名教师,在自己所住的宾馆被几名男子押上大巴车,送至郊外,当晚,他们被要求做笔录、写材料、摁手印,一夜未合眼,次日早上被“送回”封丘(10月26日《河南商报》)。

这些为人师表的教师,上访历经多年。2006年,封丘县举办过一次考试,有30位教师获得财政编制。未入编的数十名教师一直没有停止申诉。那些经过正规招聘考试进入中学教书的教师,上岗后却发现,他们只有人事编制,没有财政编制,没有三险一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公积金)。没有三险一金,已经严重违反了劳动用工规定。而“人事编制”只不过是一种“美称”,实际待遇与代课教师并无区别。原来,无论是“人事编制”,还是“财政编制”,只不过是当地政府部门编造的谎言。如果真有“编制”,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其工资待遇均由国家事业费承担。简言之,在“人事编制”之外,根本不存在“财政编制”一说。只是,当教师怀着期盼获得“编制”的美梦,屡次在县政府“再等等”的回复声中被打破时,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为“编制”不断讨说法。可是,他们所要申诉的对象正是私立规则的政府部门,给或是不给、答复或是行动,都只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意愿。况且,明辨事理的教师拘囿于体制中,当然不敢拿着利剑刺向体制的脓包,他们唯一渴求的是上级能否“开恩”,打开编制之门让他们有其名享其利。上级部门不肯修正错误,下属只能劝求“开恩”,他们的处境之不堪、权利之孱弱,不禁让人感慨。

在奔波抗争多年之后,这群教师铤而走险向更上一级部门求助时,权力的骄横发威了,也就出现了“数百教师为财政编制上访被强行关押”的一幕。每每看到这样的结局,似乎成为了既定的公式,上访、再上访、然后被强行关押。在这过程中,有些人妥协,有些人被“收买”,有些人不辱其重再上诉,各种公民脸谱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对上访者的遭遇,已经不止以“同情”可以释然。一味地打压维权,一味地强行掩饰,已经遮不住政府部门的丑行。当中学生举着“我们要老师”的牌子站在街头时,路人议论纷纷,老师维权被抓,对学生来说,是一堂多么生动的社会教育课。胡适当年的那声呼喊――“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正沁入孩子的心脾。数百学生举着牌的那一幕,已经在告诫有关部门,再苦不能苦教育,权力岂能如此狂妄自大。

就县域教育而言,问题往往集中在教师的编制与待遇上,像近年来普受关注的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等,其症结便是当地政府想免除部分教育投入的责任。为此,他们想出各种法子逃避,例如,该县按照编制配足了教师,可以应付各种检查,实际上内部却分为人事编制和财政编制双轨制;对内,有编制的教师,其待遇却类似代课教师,甚至连代课教师也不如――没有三险一金。这种做法,不止违反《教师法》,就连《劳动合同法》也未执行,还将错就错,搞由“人事编制”转“财政编制”的考试,将教师的权益赤裸裸地践踏。

教师地位如此式微,一是体制弊病引起的连锁反应,二是教育专断行为带来的后遗症。要改变这种现象,教育唯有去行政化,保障教师、家长、学生充分参与教育管理,推动教育体制变革;同时,规范政府履行职责,保证政府部门行事的基本道义,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保障人权、依法行政。
[snapback]3051059[/snapback]​
 
[attachmentid=247865]
也行
 

附件

  • 45.jpg
    45.jpg
    79.7 KB · 查看: 182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