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b163.us(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讨论 请电白二小别让“爱心”变成家长的“心头堵” (27人在浏览)

老坛酸菜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17-07-28
帖子
2,770
反馈评分
482
点数
191
    Android Chrome Mobile 104.0.5112.97
  • #1
最近电白区第二小学的“家长筹款”事件,不少家长私下里满是吐槽美其名曰“自愿”,搞个班级接龙明晃晃摆在那儿,谁不捐、捐多少一目了然,这哪是自愿?分明是把“不捐就显眼”的压力架在家长脖子上。
不是家长们冷血反对献爱心,谁家没个难处,真有孩子需要帮,大家愿意搭把手。可问题是,这捐款搞的太“难看”:一边是接龙名单上的无形攀比,不捐像欠了债;还让家委会走狗带头。另一边是轻众筹里的求助家长名下有房还背着房贷,却连合作医疗都没买,要知道合作医疗保险我这么穷都买了,真到急用钱时这下惨了,别怪我风凉话,谁知道是不是平时熬夜贪玩吃吃喝喝搞的富贵病呢?这种情况该不该筹、筹多少,学校连问都没问吗?而且现在很多人有钱治病也会让医疗众筹工作人员写惨一点骗捐款,好比前几年三小牛腩粉那家人小孩被自家汤水烫了,也写得那么惨去社会众筹,谁不知她家大把钱,有房有车有存款。
更让人膈应的是学校的态度。公开呼吁捐款前,最基本的家访总得做吧?到底谁家是真困难、困难到啥程度,摸清楚了再组织,才能让爱心用在刀刃上。现在倒好,啥情况都没核实,先把“筹款接龙”的摊子铺开,把压力甩给家长,这哪是负责任的做法?
新校长李红娣上任,家长们本盼着能有新变化,结果遇到这事——既没守住“自愿”的底线,也没把好“帮扶”的关口,反让“爱心”变了味,成了家长们的“心头堵”。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先把“尊重”和“负责”做到位,比啥都强,别再搞这种让大家心里不舒服的事了。
 
    Android Chrome Mobile 104.0.5112.97
  • #2
@小石龟 老师您好,贵校这事您怎么看?
 
    Android Chrome Mobile 115.0.5790.168
  • #3
我初三那年 (90年代初),班上发动捐款!我和同桌两个人合捐一块钱!

结果,捐款名单贴出来后!咱俩名单排在第一位!
然后才到捐款最多的那个同学(100块)!

真是荣幸之至!

班长让我们做了第一名!
 
    Android Chrome Mobile 104.0.5112.97
  • #4
我初三那年 (90年代初),班上发动捐款!我和同桌两个人合捐一块钱!

结果,捐款名单贴出来后!咱俩名单排在第一位!
然后才到捐款最多的那个同学(100块)!

真是荣幸之至!

班长让我们做了第一名!
小石龟老师怎么又开小号来玩?
 
    iOS 4 Mobile Safari 5.0.2
  • #5
90年代初三班级的那场捐款,看似将“合捐一元”推上“榜首”的“光荣”,实则是一场包裹着尴尬与裹挟的闹剧。这份被刻意置顶的“第一名”,哪里是什么荣誉,分明是将“捐款数额少”这一事实赤裸裸地摆上台面,让两个学生在全班目光下陷入无形的难堪。

所谓的“荣幸之至”,更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自我安慰。班长用这种反常的排序制造“特殊”,本质上是对捐款意义的曲解——捐款本应是基于自愿的善意表达,而非用排名制造对比、划分高低。当“合捐一元”被强行与“捐款100元”的同学按“特殊顺序”排列时,表面是给了“第一名”的虚名,实则是用这种错位的“光荣”,让两名学生在无意识中成为被审视的对象,出丑却不自知。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被自愿”捐款背后的隐性裹挟。班级发动捐款本无错,但当捐款行为与“名单公示”“特殊排序”绑定,就悄然变了味。它用集体氛围施压,让学生不得不参与其中,甚至用扭曲的“荣誉”包装尴尬,模糊了“自愿”的边界。这场闹剧里,没有真正的光荣,只有被形式主义裹挟的无奈——本该纯粹的善意,被异化为制造话题、凸显“特殊”的工具,留下的只有多年后回想起来,仍觉不适的尴尬印记。
 
    Android Chrome Mobile 104.0.5112.97
  • #6
90年代初三班级的那场捐款,看似将“合捐一元”推上“榜首”的“光荣”,实则是一场包裹着尴尬与裹挟的闹剧。这份被刻意置顶的“第一名”,哪里是什么荣誉,分明是将“捐款数额少”这一事实赤裸裸地摆上台面,让两个学生在全班目光下陷入无形的难堪。

所谓的“荣幸之至”,更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自我安慰。班长用这种反常的排序制造“特殊”,本质上是对捐款意义的曲解——捐款本应是基于自愿的善意表达,而非用排名制造对比、划分高低。当“合捐一元”被强行与“捐款100元”的同学按“特殊顺序”排列时,表面是给了“第一名”的虚名,实则是用这种错位的“光荣”,让两名学生在无意识中成为被审视的对象,出丑却不自知。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被自愿”捐款背后的隐性裹挟。班级发动捐款本无错,但当捐款行为与“名单公示”“特殊排序”绑定,就悄然变了味。它用集体氛围施压,让学生不得不参与其中,甚至用扭曲的“荣誉”包装尴尬,模糊了“自愿”的边界。这场闹剧里,没有真正的光荣,只有被形式主义裹挟的无奈——本该纯粹的善意,被异化为制造话题、凸显“特殊”的工具,留下的只有多年后回想起来,仍觉不适的尴尬印记。
人家修公庙捐款多的名字才放前头,被自愿捐款的把捐少钱的人放前头当小丑咯。接龙就是这个味,有人带头多捐了,你不捐或捐少了都感觉像小丑。这不是自愿捐款的本质精神。
 
    Android Chrome Mobile 115.0.5790.168
  • #8
90年代初三班级的那场捐款,看似将“合捐一元”推上“榜首”的“光荣”,实则是一场包裹着尴尬与裹挟的闹剧。这份被刻意置顶的“第一名”,哪里是什么荣誉,分明是将“捐款数额少”这一事实赤裸裸地摆上台面,让两个学生在全班目光下陷入无形的难堪。

所谓的“荣幸之至”,更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自我安慰。班长用这种反常的排序制造“特殊”,本质上是对捐款意义的曲解——捐款本应是基于自愿的善意表达,而非用排名制造对比、划分高低。当“合捐一元”被强行与“捐款100元”的同学按“特殊顺序”排列时,表面是给了“第一名”的虚名,实则是用这种错位的“光荣”,让两名学生在无意识中成为被审视的对象,出丑却不自知。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被自愿”捐款背后的隐性裹挟。班级发动捐款本无错,但当捐款行为与“名单公示”“特殊排序”绑定,就悄然变了味。它用集体氛围施压,让学生不得不参与其中,甚至用扭曲的“荣誉”包装尴尬,模糊了“自愿”的边界。这场闹剧里,没有真正的光荣,只有被形式主义裹挟的无奈——本该纯粹的善意,被异化为制造话题、凸显“特殊”的工具,留下的只有多年后回想起来,仍觉不适的尴尬印记。
你水平不错!文笔也可以!
但我们俩可没觉得出丑哈!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