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网址:https://dianbai.wiki(可微信分享)、https://0668.es、https://0668.cc(全加密访问)

热烈祝贺官锦初获得全国劳动模范 (2人在浏览)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DBLOVER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注册
2005-01-20
帖子
1,918
反馈评分
4
点数
61
官锦初简介

1956年3月 出生于广东省茂名市那霍镇水石村

1975年冬 应征入伍任广东省广州市军区某部工程兵(入伍期间,曾担任班长,并先后受团、营、连嘉奖11次)

1977年7月 光荣入党

1981年年底 退伍回家乡务农

1982年 投资一千多元孵卖鸭子,六年内获利30000多元,成为水石村远近闻名的“孵鸭专业户”和“万元户”

1987年春 离开水石村,独闯东莞和深圳,先后办了饮料厂,而后又创建了有自己品牌的“华达服装厂”,年产值近百万,年纯利20多万

1996年夏 将服装厂交给女儿女婿打理,义无反顾的踏上回乡之路,担任水石村村委会主任

1999年春 以全票通过当选为水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职期间将这个曾被广东省列为省级扶贫村的水石村,由以前德年人均收入800元跃升到3572元,并成为茂名市那霍镇的首富村)

2002年 被茂名市委、市政府、茂名军分区授予“优秀退伍军人”荣誉称号;广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实践‘三个代表’的退伍军人模范” 荣誉称号

2003年 被广东省授予“全省‘五一’劳动模范”;全国实践“三个代表”典范

2005年 全国劳动模范


--------------------------------------------------------------------------------


官锦初的启示

2003-07-10  南方日报


  南方网讯 读完这篇通讯,在我们的脑海里,究竟留下了什么?

  没有跌宕曲折的经历,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是泥土般纯朴的感情,有的是看似琐碎却连着民生的“小事”。但是,只要细细品读官锦初的故事,再联想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七一”讲话中所强调的“人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你定然顿有醍醐灌顶之感。因为官锦初在水石村所做的“小事”,其结果是带来了一个贫困村的巨变。假若,每一名农村党支书都像官锦初一样如此着迷于桩桩“小事”,中国农村的面貌将会发生怎样的巨变呢?

  不小看“小”,是我们从官锦初身上获得的第一点启示。

  启示的第二点,来自官锦初治村的“三句口令”:立正,向中看齐,向前看。官锦初把训练部队的词汇和体悟,用之于治村且造就奇功,颇具个性,堪称一绝。他的“三句口令”,翻译为当前的政治表述,就是端正思想认识,保持团结协调,明确前进方向,努力开拓进取。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组织,照此“口令”,何愁往而不胜?

  启示的第三点,是“一心为民者,则民心向之”。官锦初为了改变水石村的贫穷面貌,放下了自己的事业。最后,他的努力换来了巨变,更获得了民心。什么是共产党人,什么是“三个代表”,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
 
广东茂名市水石村党支部书记官锦初:模范实践“三个代表”的退伍军人(配图)

  ●钟建昌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小刚 本报特约记者 胡训军

(screen.width*0.8-200)) this.width=(screen.width*0.8-200)'>

  2000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茂名市那霍镇水石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仅3年时间,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800元跃升到3501元,从一个省级特困村一跃成为全镇的首富村、全市的脱贫示范村、全省的模范村。

  富裕起来的山区农民翘起大拇指说:“我们有今天的富裕生活,多亏了官锦初这样的退伍军人、党支部书记。”

  去年10月,广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在广州召开命名大会,授予官锦初“模范实践‘三个代表’的退伍军人”荣誉称号。


  “三句口令”治出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1981年冬,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在粤西山区蜿蜒的山道上,行色匆匆地走着一个身穿旧军装、肩背军旅包的青年。

  他,就是刚刚走出军营的茂名市那霍镇水石村退伍军人官锦初。

  阔别6年了,家乡还是老样子。贫瘠的红土地上,山与山,村与村,还是那样与世隔绝。走进村里,映入眼帘的仍旧是一家三代七八口人挤一间破烂不堪的土坯屋……

  贫穷的家乡,令官锦初心里有说不出的辛酸。

  为了脱贫致富,官锦初告别了亲人,只身南下珠江三角洲,凭着退伍军人特有的那股韧劲,走特区、闯市场,历经拼搏,在东莞办起一个服装厂,生意搞得红红火火。

  就在这时,村里的老支书肖文找上了门。

  一老一少,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老支书伤感地告诉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家乡那霍镇还是省级特困镇,而水石村又是全镇最穷的村。

  末了,老支书语重心长地道出此行的目的:“小官呀,你见过世面,经过部队培养和锻炼,思想好,懂经营,又是共产党员。全村都盼你领着大伙脱贫致富啊!”

  老支书的肺腑之言,乡亲们的殷切期盼,让官锦初备受感动。1999年初,官锦初将工厂交给女儿打理,背负着乡亲们的重望,毅然回到了这片穷乡僻壤,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并被上级任命为村民兵营教导员。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水石村为啥一直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官锦初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后发现,水石村已连续十多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现有的党员有的还是特困户。究其原因,最深刻的教训莫过于过去党支部组织不健全,没有凝聚力,个别村干部工作指导思想出现偏离,习惯于家族式管理。

  为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军人出身的官锦初,鲜明地提出了“三句口令治班子”的工作思路。首先是“立正”―――端正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发展思路;随后是“向中看齐”―――强化“一班人”的团结意识,形成坚强的整体合力;然后“向前看”―――明确肩负的重要责任,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开拓奋进。他不断地告诫支部“一班人”:要谋大事、求发展,就要凝聚在团结战斗的旗帜下。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大会,也是水石村多年未遇的盛会。

  只见村中心操场上,一面鲜艳的党旗迎风飘扬。党旗下,50多名党员举起右拳,正在进行庄严的宣誓。操场四周,围满了村里的百姓。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沉甸甸的责任感在大家心中熊熊燃起……

  这一年,官锦初以军人不畏艰险的本色,带着全村70多名党员和退伍军人,垫支6000多元,带头种下第一批红辣椒、四季豆,几个月后除收回成本外,还净挣了23000多元。透过活生生的事实,群众看到了希望,积极性空前高涨。到年底,全村种下红辣椒400多亩、四季豆500多亩。


  “公司加农户”战略走活了山区经济

  水石村耕地面积只有2400亩,人均不足0.4亩。这点地怎样种才能挣钱?官锦初一次次反复琢磨:过去村民只种水稻,亩产不足300公斤,算上人工、化肥等成本就等于白干,如此年复一年耕作,农民哪有不穷的道理啊!

  官锦初带领村党支部成员走遍了全村几十平方公里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对全村32个村民小组的乡情、农情、民情进行了全面考察后,综合地理资源、人口等因素,决定与市场需求接轨,把解决贫困问题的突破口放在调整农业结构上。他们请来农科人员对土壤土质全面鉴别后,大胆地改传统的一年“两稻”为一年“一稻两菜”,广种与水石村土质气候相适应的红辣椒、四季豆、油菜仔、红烟等经济作物,实施山地养鸡、养鸭、养白鸽等种养模式,提出了“山不露脊,野无闲田”的口号,带领群众开山植林,斩棘种果。先后整治荒山10多座,开辟菜地上千亩,栽植荔枝、龙眼、黄皮等果树上万棵。

  为确保农民的种植不愁销路,种子一下地,他就和村干部一道,四方奔波,先后与香港、深圳、高州等地多家食品、果菜、农业公司签下合同,进行定点统一收购,引进“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迅速构建起产、供、销“一条龙”作业的绿色大农场,走上农业产业化之路。

  头雁领着群雁飞。随着一个个新项目上马,很快使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到20 01年,全村冬种蔬菜面积达到2100亩,仅这一项人均增收150多元。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已处处郁郁葱葱,全村先后开辟果园2500多亩,千山万壑成了农民的一个个“绿色银行”。一些种植大户仅一个季节收入就超过了15000多元,其他种植户收入最低的也不少于4000元。从此,水石村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双层经营机制”成为党群关系的粘合剂

  近年来,官锦初带领支部“一班人”,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同时,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排头兵”。

  这天,水石村古塘山上,人头攒动,锹镐飞舞。只见官锦初带着全村党员和退伍军人,肩挑手抬,开辟山道,造林种果。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硬是将一座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整治得规范有序,井井有条。从而,挖出了水石村第一个集体产业―――“七一果场”。

  两年后,果场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集体收入达到30多万元,一跃成为全镇最富的村集体。

  “七一果场”的成功实践,让官锦初和党支部“一班人”精神振奋,大受启发。过后,“集体苗圃”、“集体养殖场”等建设性集体项目一个个紧锣密鼓地上马了。随着村集体项目的逐渐增多,村集体的家底越来越厚,官锦初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决心更大了。

  2001年初,官锦初带着全村党员干部和民兵队伍,挺进深山,开始修路大战。

  烈日下,风雨中,官锦初总是第一个来到工地。凿山石,铺路基,手掌上血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他毫不在意。

  就这样,官锦初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官锦初;哪里有困难,官锦初就出现在哪里。7个月后,一条连接山外6.2公里的水泥公路终于开通,从而解决了千百年来制约水石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道路通,万事兴。随着水石村的巨变,飞走的凤凰又飞了回来。今年初,几位曾经被吓跑过的老板再次到水石村考察,当他们看到四通八达的水泥乡道、错落有致的别墅式民房和来来往往的私家小车,感慨万千:“这次来水石,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巨大威力!”


  “山村文化”催生了村民的现代文明

  钱袋鼓了,小家富了。解决了脱贫问题,官锦初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中国先进文化破除村民的陈旧观念,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把水石村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于是,他在全村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富了“今天”更要富“明天”,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

  为帮助村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他与支部“一班人”研究决定,给每家每户购买了《农村科学种养基础知识》,给每个村民小组订阅了面向农村发行的报刊,在村委会开办了成人教育学校。每逢节假日,聘请农科技术员来村讲授科学种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几年来,村里先后举办了生猪饲养、塘鱼饲养、山鸟饲养以及水稻、蔬菜、果树种植等科普知识讲座32场次。全村累计1870 0多人次参加了听课。村委会还坚持每周3个晚上专题播放科普知识VCD,全天开放图书室,每月在墙报上刊登“农情信息”。同时采取走出去实地考察、参观见学等方式,带领村民四上高州、三下化州、两次到深圳学习各种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

  村党支部还在村民中大张旗鼓地开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根除陋习等教育活动,积极推行殡葬改革,把公民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条款统一印发给大家。为让群众学有榜样,他们树立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在村民中大力开展评选文明户、文明村组、模范夫妻等活动。3年多来,共评选表彰了1 73家文明户、17个文明村组、105对模范夫妻。

  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促进了村民讲科学树新风的意识,封建迷信等陈腐观念逐步失去市场。过去,逢年过节,村民们习惯于求神拜佛。现如今,春节一到,取而代之的是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好戏连台,平时一身土气的村民毫不羞涩地走上舞台,放声歌唱共产党、歌唱新时代、歌唱新生活。

  官锦初,在他人生的“第二战场”上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竖起一块无愧于党、无愧于军队、无愧于人民群众的“绿色丰碑”。水石村,这块粤西山区充满生机的红土地,在官锦初和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正朝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奔驰。

  http://www.pladaily.com.cn/gb/pladaily/2003/07/16/20030716001010_TodayNews.html
(解放军报 2003年07月16日 第1版)
 
好样的!又为电白镶了个金牙....
但水三石的"三包"业&"假币"业发展得更好些吧!
富起来大都是经营这两"业"的人而已,也没什么值得庆贺.
 
水石村是个烂摊子,只不过是狗官编出来的××党奇迹,我的同事就是在水石村的,他说报道与实际严重不实,这不过是××党的编人把戏,我们老百姓只能一味奉承罢了!
 
三包老罢了,我是知道此人的
 
因为我的大老同他伙的,发了而罢了
 
电白不是这样吧
 
QUOTE(李天添 @ 2005年05月01日 Sunday, 09:39 AM)
水石村是个烂摊子,只不过是狗官编出来的××党奇迹,我的同事就是在水石村的,他说报道与实际严重不实,这不过是××党的编人把戏,我们老百姓只能一味奉承罢了!
[snapback]318793[/snapback]​



共产党在我心中永远是伟大的,象你这样的人一定是什么功的啦,正一搞屎棍,如果你说电白县基层有什么不对还可以原谅,如果你攻击共产党的话,你完全不可原谅,我要告诉你这里不是你反革命的场所,请你自己自重些!如果你觉得报道与实际不实的话,你可以用你的事实来说话,何必有乱吠呢?!!
 
禁掉李天添的言论权限了。这个名字有意仿冒他人姓名发表攻击性言论。
 
白人的傲
 
确实是骗人致富的全国劳动模范!我相信党,不知党相不相信我?
 
如果有人骗我致富的话,我是非常愿意的!呵呵……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

后退
顶部